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一、兼爱
- 格式:docx
- 大小:605.57 KB
- 文档页数:18
一、教材分析本文出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六单元《墨子》选读,本单元节选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点:讲授选文,积累文言文词汇及文章写作等方面;了解墨子及墨子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针对选修课,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2、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3、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针对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墨子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文章。
但是要深入一步,理解墨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读懂选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梳理文脉,探究主旨,体会墨子的基本思想,并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思考“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兼爱”的内涵,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2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2探究墨子“兼爱“思想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作为经典名篇,本文拟从“文言”(词汇和语法)“文章”(文本内容)“文化”(“兼爱”思想)三个角度入手,使用阅读法、启发法展开教学。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培养习惯,课堂上合作探究,活跃思维。
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话题:课件呈现诸子百家图片,由先秦两大显学引出墨子,进入文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提到中国文化主流的时候,往往“儒道”并称,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没有这样的并称,而当时最显著的两个学派是“儒墨”或“孔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墨家是非常显赫的。
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 情感目标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课用前一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对农村夫妇在儿子车祸死亡之后,毅然选择捐献器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是人间的大爱,其实这一种大爱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墨子就已经提出来了。
走进《兼爱》二、根据课前预习,补充墨子的相关知识。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
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
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讲述一个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来加强学生对墨子的了解)。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的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三、文本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
通过多媒体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注音相篡()不惮()比期年()黧黑()牂羊()胁息()通假字(根据预习情况,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楚灵王好士细要教驯其臣破碎乱行贵必敖贱特殊句式(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此则天下之大害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既已非之,何以易之?此何难之有?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完成对以下句子的翻译。
①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③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④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⑤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兼爱》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x。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墨子》选读篇目之《兼爱》。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兼爱》是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
《兼爱》是研究墨子和早期墨家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材料之一,它宣扬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兼爱》在墨家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它对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我会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文特色,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说出墨子的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2.学生能够结合教材、教辅,找出并识记课文认为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学生能够联系社会现实说出自己对“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内涵的理解;4.结合第一单元所学,经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能够分析墨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
其中,找出并识记文言知识点、理解“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内涵是教学重点;对比分析墨、儒家思想异同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学法有多媒体辅助、学生白板或卡纸、诵读法、小组合作与交流、点拨法,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结合“1158”新课改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情境导入、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和拓展升华5个版块。
版块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课前给学生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明白学习重点及学习目标。
一、教材分析本文出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六单元《墨子》选读,本单元节选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点:讲授选文,积累文言文词汇及文章写作等方面;了解墨子及墨子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针对选修课,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2、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3、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针对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墨子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文章。
但是要深入一步,理解墨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读懂选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梳理文脉,探究主旨,体会墨子的基本思想,并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思考“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兼爱”的内涵,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2 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1 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2 探究墨子“兼爱“思想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作为经典名篇,本文拟从“文言”(词汇和语法)“文章”(文本内容)“文化”(“兼爱”思想)三个角度入手,使用阅读法、启发法展开教学。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培养习惯,课堂上合作探究,活跃思维。
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话题:课件呈现诸子百家图片,由先秦两大显学引出墨子,进入文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提到中国文化主流的时候,往往“儒道”并称,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没有这样的并称,而当时最显著的两个学派是“儒墨”或“孔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墨家是非常显赫的。
《兼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篡”、“贼”、“若视”等文言词汇。
2.梳理文脉,了解“兼爱”思想;品味语言,了解墨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重难点)3.了解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两种代表性观点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由题导入成语:墨守成规。
在这个成语里墨子自己的思想平息了一场战争。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诸子百家都竭力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希望给这个社会开一剂良药。
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是这样一剂良药。
“兼爱”是课文题目,也是本文的论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搜索: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这一观点。
找出来读一读,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用人们全都相爱,互相使对方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兼爱:相互之间无差别的爱。
)梳文理脉有没有发现每一段都有问句啊?原来每段都是以问答行文方式展开的。
1.各段都有哪些设问句?勾画出来读一读,译一译。
第一段: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第二段: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第三段: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第四段:此何难之有焉?3.连缀成为,男女生朗读。
天下之害何也?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总结:通过以上的表格,可以发现本文的结构清晰,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品言会意过渡:墨子在行文谋篇上讲求艺术,在遣词造句上颇具特色。
1.品动词,解读“害”之重“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分析句子: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由大到小,给人逻辑性很强的感觉。
换词:国之与国之相篡,家之与家之相贼,人之与人之相攻。
预设:“攻”的是“国土”,“篡”的是“家权”,“贼”的是“人心”,这三个字,语意虽兼有互文,但是用词精准,不可以互换。
墨子教学设想:《先秦诸子散文》这本书是选修教材,所以,在教学上,应该强调文化思想的学习和传承,而不能拘泥于一字一词。
与此同时,本课是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延伸。
我授课的班是普通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涉及问题之处学生参与讨论。
课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讲述墨子事迹,更深刻地了解墨子其人。
2、比较几家思想,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涉及问题之处学生参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深入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教学重点:1、了解墨子其人,体会墨子的人格魅力。
2、对墨子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比较几家思想,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前言:(解释标题和课的性质——总结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先秦诸子学派中的另一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他的哲学也被称为“黑色的哲学”,同时,墨家的成员又是特别崇尚黑色,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题目,定为《黑暗中的奇异光亮》。
带领同学们来体会一下墨子的人格魅力及其文化思想。
二、导语设计:在《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生也是分等级的,最好的医生应该是给国家看病的医生。
那么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它病到了什么程度呢?病到了君臣失仪,父子相篡,兄弟相残,国与国相互攻伐的程度。
到处都在杀人。
可见,这是一个充满杀戮、充满血腥的时代,是一个人伦意识极为淡薄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先秦诸子应运而生,他们为这个病态的社会奔走呼号,也为这个乱世开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药方,因此,彼此之间争论不休,这就是“百家争鸣”。
那么,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墨子,他为这个社会开出了什么药方呢?就是“兼爱”。
“兼爱”就是天下人互相关爱。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
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
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
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味。
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huánɡ)《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
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
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明主旨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
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贵必敖.贱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以.非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破碎.乱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傲 轻视 ②已 已经 ③迂 迂远 ④辨 分别、辨别 ⑤悦 高兴 ⑥训 训练 ⑦萃 聚集(2)一词多义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答案 动词,憎恶/形容词,不好的(3)古今异义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
③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
b.凶恶;凶狠;凶猛。
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
⑦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b.动词,支配、操纵。
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d.副词,反正。
⑧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 ①用来……的,拿来……的。
②残害。
③虽是这样。
④以,按照;为,处理。
⑤不好的。
⑥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
⑦侍卫人员。
⑧从,跟随;而,而且。
(4)虚词归纳①然⎩⎪⎨⎪⎧ 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②其⎩⎪⎨⎪⎧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是其.故何也: ③以⎩⎪⎨⎪⎧ 以.此为事者也: 以.不相爱生邪:④所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⑤之⎩⎪⎨⎪⎧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 ⑥独⎩⎪⎨⎪⎧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答案 ①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 ②代词,自己的/语气助词,表反问 ③介词,把/介词,因为 ④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 ⑤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副词,独自/副词,唯独,只/副词,难道2.词类活用(1)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3)强.必执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富.必侮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贵.必敖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诈.必欺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_(9)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兴(2)名词作动词,残害(3)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人(4)富:形容词作名词,富足的人。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人(5)贵: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
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6)诈:形容词作名词,不诚实的人。
愚:形容词作名词,敦厚的人(7)名词作状语,在郊野(8)牂羊之裘:名词作动词,穿母羊皮的袄。
韦:名词作动词,用皮带子来系(9)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1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3.特殊句式(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3)何以易之?(4)韦以带剑。
(5)入以见于君。
(6)出以践于朝。
(7)是其故何也?(8)此何难之有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7)(8)宾语前置句,(5)(6)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