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2
金融学是研究金融系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金融学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古代金融: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都有记录的金融交易。
古代的金融活动主要涉及贷款、汇率、交易和债券。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如富商银行、信用机构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成为金融中心,金融工具如汇票和支票也开始出现。
17世纪和18世纪:荷兰和英国崛起为金融强国,发展了股票交易所。
股票和债券市场开始兴起,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金融理论。
19世纪:19世纪见证了铁路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政府加强对金融监管。
20世纪:20世纪是金融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
出现了现代金融理论,如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等。
也涌现了金融市场和工具的创新,如股票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等。
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包括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国际金融等。
21世纪:21世纪金融学继续发展,但也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金融危机、市场波动性、数字金融技术的兴起等。
金融学家不断研究新的金融工具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总之,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反映了金融领域的演变和创新,从古代的贷款到现代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学一直在不断演进,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金融风险、优化投资和资本配置。
金融学的发展对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参考文献引言: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研究者们广泛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就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文献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领域。
一、经典文献:1. Robert C. Merton (1973) - "The 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本文被公认为是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的奠基之作,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期权定价的理论研究,Merton提出了一种基于风险中性概率的期权定价模型,为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Eugene F. Fama (1970) -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信息效率市场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有效市场中,资产的价格会反映所有可获取的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已有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
这一假说对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文献:1. John Y. Campbell, Andrew W. Lo, and Craig MacKinlay (1997) - "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s"该书综合了金融市场中的实证研究成果,包括股票、债券和外汇市场等。
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作者们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收益率预测和市场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97) - "The Limits of Arbitrage"该文研究了市场的套利机会是否会被有效利用,以及套利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为什么上海没有像香港一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会A1015李霄娜所谓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国际资金的集散中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竞争的根本,就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掌握,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
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包括亚洲在内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努力争取把本国、本地区某一大都市培育成为区域或国际的金融中心,使之能在促进本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上海和香港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个在经济金融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中国地广人多,经济规模庞大,完全可以容纳两个国际金融中心。
在一个国家内,已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如果再打造一个功能相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在服务功能上寻求不同点,将上海打造成较之香港具有不同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美国有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国际金融中心,这两个金融中心各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上海等内地金融中心,如果也能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就有可能在互补与共存、共赢中促进两地金融共同做大做强。
(二)要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的金融业在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
香港回归祖国后,如何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个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作为重要的贸易与金融中心,对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发挥好香港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内地与香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就香港而言,其定位必须立足于中国,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角色十分重要。
香港的未来系于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内地的支持,离不开与内地经贸、金融的加速融合。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还取决于香港金融监管与管理体制能否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引言长江河畔,波涛汹涌。
名山脚下,校园如画。
研究性学习,如火如荼。
历史老人踏着沉重却是矫健的步伐向你走来,为你采撷美丽可人的小花朵。
愿这朵小花朵能在你的精心培育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课题集锦所收集的课题,尽管显得稚嫩,但却来自上届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体验。
相信今天的课题研究会为明天的发明创造夯实基础。
欢迎大家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二、举例课题:对赵声故居的探访与思考目的:了解家乡历史人物,了解家乡史增强对历史的切身感受,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方法:(1)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2)赵声故居的考察(3)访问大港人对赵声的了解程度(是否知道赵声,是否知道赵声故居)(4)总结研究成果,对赵声故居探访后的感受与思考及对地方政府的建议课题: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台政策及其历史背景台湾被美国人称为对付大陆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台湾在日本统治下也达到50年之久,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治地位决定了研究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台湾的政策或强硬、或怀柔,或高调、或低调,那么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呢?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同学们纵深剖析当今的亚太格局以及对台政策有着较大的帮助。
研究的方式为三到六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定小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然后分工协作探究。
研究的途径包括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注:图书馆关于台湾方面的书非常多,刚进来一批书中就有好几本。
)上网查询等等。
(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论述也很多,上网查找也十分方便。
)课题:近现代中美关系浅析1784年2月18日,“中国皇后号”初到中国时,美国刚刚取得独立,而中国正处于亁隆盛世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美在中国的侵略加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侵略势力被赶出中国大陆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时至今日,中美关系扑朔迷离课题:李鸿章的是是非非有人说,他是刽子手,他是卖国贼,他是大奸臣我说,他是改革家,他是出色的外交家,他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你信吗?请跟我来看课题: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分析关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很多方面,但对于一篇论文来讲,不能把这所有的方面都加以罗列,要找一个小的切口进入,例如,日本人的岛国心理,民族性,外部环境等等,当然这就需要你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充分而强有力的论述,为了让你的论述有血有肉,首先要建立一个框架,然后就要对它进行填充。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劣势及对策研究摘要:金融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1991),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
从历史的角度看,上海拥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质,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就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从经济发展的状况看,上海GDP历年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质量高,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是国内最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
目前,上海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已呈现出国际化的大趋势。
但从上海当前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世界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上海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速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凸显其他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条件,而且是强势相对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终目标模式应该选择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度设计上要服务全国和面向世界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要充分体现在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的单位和人士的服务上,提供的服务越好,上海的地位就越强。
本文立足上海金融发展目标现实基础,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就提升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对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劣势;对策The disadvantag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centerAbstract: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Deng Xiaoping says, "China first has to rely on Shanghai to acquire internal standing" (Deng Xiaoping 1991). Making Shanghai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China"s economicdevelopment.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Shanghai possessed the qualities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s early as in the 1920s to the 1930s, Shanghai was the bigges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Far Ea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crement speed of GDP of Shanghai is faster than national average increment speed over the yea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anghai has been developed with a faster speed, more favorable tendenc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igher quality,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Shanghai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hanghai is a city that has the most potential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system is initially built. Banking, securities, insurance, etc. have more and more the tendency of being internationalize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economic indexes of Shanghai and that of oth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o build Shanghai into a new financial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standing, we have to speed up to enhance the status of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highlight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its absolute superiority. The ultimate target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basing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system design should make Shanghai a function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at serves China and faces the world.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should serve China as well as units and individuals in the world. With better service, Shanghai will have a higher standing.Basing upo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target of Shanghai, and considering the restrictions in building Shanghai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how to enhance Shanghai"s status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Key Word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disadvantage ;countermeasure ;前言在拥有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磁悬浮列车之后,上海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更宏大的目标: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摘要:纵观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总结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并以此来分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已经发展为抢占国际金融新格局中的制高点。
上海作为我国承担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双重责任的领头城市,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无论是在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实力,还是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及国际战略主动权和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非比寻常的意义。
本文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
1、优越的地理、交通和通讯条件从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股票市场,到如今稳坐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和纽约,我们不难看出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多层次条件来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外界大环境;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便利的交通设施不仅对实体经济的意义重大,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交通费用等其他因素也息息相关。
在地理区位上,上海具有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优势。
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东京等主要金融中心时差不大,同时能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构建连续的接力交易。
在2009年9月8日,全球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gdci)报告在上海发布,纽约、伦敦、上海分别以624.4分、553.9分和513.1分列前三位,上海在“航运能级”分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
2、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实力对金融制度形成和金融市场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业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受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收入水平则直接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偏好,从而决定居民对金融的需求程度。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潜力往往会产生一种引导效应,对各跨国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的选址产生影响,引导金融集聚。
稳定的政治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gdp的高速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1.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金融市场崩溃、国际贸易急剧下滑、消费萎缩、失业率上升……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人们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质疑。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面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体现的联系与发展,以更好地认识这一事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影响。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从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到2008年的金融市场动荡,再到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严重的危机?其中的联系又是如何导致全球经济的混乱?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剖析。
3.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联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也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球资本市场的相互联系、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国际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等,在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需要对这些联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4.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也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有关。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审计公司的失职等问题,都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在探讨金融危机的联系与发展时,我们也需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与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金融体系的失衡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何种程度上凸显了这些问题?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我们又该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分析金融危机联系与发展时更深入地进行思考。
⾦融中⼼:纽约-伦敦轴⼼发展简史?摘要纵观历史,纽约和伦敦的发展息息相关,两座城市的发展⼀直由强劲的共性和互补性⽀撑。
正是这种互补的作⽤,推动纽约和伦敦最终形成了世界性的⾦融中⼼。
美国曾经是⼤英帝国的⼀个分⽀,独⽴战争之后,两国依然保持了密切的经济⽂化交流,纽约在成为国际⾦融中⼼的过程中伦敦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
在经历了贯穿19 世纪上半叶的竞争后,纽约最终赢得了国内⾦融霸主的地位。
因为良好的区位,纽约成为欧洲和美国其它地区之间的贸易中介,后来⼜进⼀步成为英国资本进⼊美国经济的门户和枢纽。
如同伦敦促成了纽约的崛起并成为国际⾦融中⼼,19 世纪的美国企业在推动伦敦成为全球⾦融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
英国的商业银⾏,如Baring Brothers和Brown, Shipley & Co 对纽约⾦融地位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是,在⼤西洋两岸的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个以纽约-伦敦为轴⼼的跨国⾦融中⼼体系。
那些没有意识到纽约-伦敦轴中⼼地位的财团,如罗斯柴尔德家族,被另⼀些财团如摩根⼤通等逐渐超越,这部分⽬光远⼤的财团在纽约-伦敦⾦融轴⼼中建⽴了⾃⼰的业务并从中获得了巨⼤⾦融利益。
尽管美国经济的扩张、第⼀次世界⼤战以及⼤英帝国实⼒的逐渐下降给伦敦的地位带来冲击,但纽约始终没有代替伦敦成为全球的⾦融中⼼。
即使在两次世界⼤战期间,两个中⼼之间的合作是强烈的,因为美国试图帮助英国恢复⾦本位制,通过维持低利率和⼈为地抬⾼美元英镑汇率。
根据Michie 的研究,这实际上助长了美国的放贷热潮,紧随其后的是⼤崩盘和⼤萧条,放慢了纽约作为⼀个⾦融中⼼的成长。
在⼤西洋的另⼀边,锲⽽不舍的恢复⾦本位制的努⼒,在服务伦敦⾦融城的同时却对英国制造也带来负⾯影响。
随着1933 年⼤危机之后的⾦融监管加强,罗斯福新政,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IMF 和世界银⾏相继成⽴,世界⾦融的“权⼒” 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
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1)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2)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
(5)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
(7)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吴连烽:香港有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星岛环球网2010-09-15 [ 打印] [ 大中小] [ 关闭]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演讲稿亚洲品牌─香港具备问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条件国际宝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烽2010年9月9日感谢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组委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盛会,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国品牌企业、跨国公司、品牌代言人、国际品牌专家等嘉宾和品牌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亚洲品牌价值、展示亚洲品牌风采、交流亚洲品牌理念、塑造亚洲品牌国际形象,获益良多。
组委会还邀请我在金融领域作主题演讲,我作为在香港从事银行金融业四十多年,见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是追随启蒙领导南洋商业银行庄世平董事长最早参予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金融改革实践的其中一员。
我想谈谈对亚洲品牌─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关系的个人浅见,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加指导。
众所周知,最新一次以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亚洲的经济品牌受全球瞩目,尤其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受关注。
亚洲目前最具潜力的有名列全球10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以及正在崛起的上海四大城市,他们未来的发展动向成为焦点。
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亚洲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花落谁家是一个敏感和颇受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具备的综合比较优势,最有机会领先其它三个城市成为亚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要素市场。
它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旅游服务市场等各类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统一市场的有机整体。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格局及中国金融市场研究》摘要:现代经济可视为金融经济,金融为其核心。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源的集聚,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
故而,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看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作为和平崛起为经济大国,我国要在金融版图确立自己的战略地位,在21世纪如此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金融大环境下,必要具备适当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
基于此,本文着力于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格局,希冀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的概念,其中囊括了作为金融中介的货币资本市场,也将流通中的货币、在资本市场上的信用活动及其相关的经济和金融行为化为一体。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相互依赖影响密切,表现为: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金融业的有序发展、信贷结构的整体结构和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之相对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其结构与发展速度可以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强烈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可以作为保持健康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指标,对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具有不可估计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市场历经多年发展,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积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后转移至金融市场部分当中,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持续改进将促使它在将来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国际金融格局包含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在对国际货币和金融问题上主要是国际货币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其核心在于货币问题。
浅谈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这个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金融的全球化浪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麦金农与肖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打破“金融抑制”,推进本国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以金融因素的增长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启动和发展。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几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1.金融全球化的影响1.1 新时期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新时期,金融全球化有着新的发展趋势:第一、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在增加。
第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剧。
第三、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大大增加。
第四、金融工具交易量增加,虚拟经济迅速膨胀,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其本身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只是反映资金的流动情况,并不一定与实体经济对应。
第五、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
1.2 金融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剧了全球金融动荡;增加了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复杂性;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1.3金融全球化引发的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资本市场已经自成一股力量,单个政府已越来越无法以政策来直接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即使美国这样的强国也无法办到。
目前西方的超级跨国资本集团拥有全球市场支配势力的国际资本集团正在左右着全球经济。
通过实施垄断,操纵金融市场,谋取暴利,轻而易举的就能摧毁任何弱小国家的经济、破坏金融体制,酿成世界性危机。
美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借鉴及其启示本文介绍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和道路、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经验等,并通过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对于北京将要建立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关键词: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借鉴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一)一战之前早期的纽约作为庞大的贸易体系中枢,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当时与之密切关联的金融业的发展。
独立战争期间,华尔街成为美国为战争融资的重要场所。
1792 年,21位经纪商在华尔街签署了《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开设了股票交易所,并创造了证券交易佣金制度。
(二)一战-20世纪50年代始于第一阶段的积累,使得纽约坐上了美国国内金融中心的第一把交椅,一战期间,美国由于作为中立国,其经济不仅未受战争的影响,而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和金本位制的恢复,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清算的重要手段,这使得纽约迅速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后的金融改革,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即1933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开始了美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历史。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当美国看到有机会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整个金融界甚至包括政府,从金融政策、金融设施、金融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为此创造条件。
(三)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纽约建成为全球最具实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特里芬难题。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的彻底崩溃,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浮动汇率和利率盛行、国际储备多元化的局面,并随着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复兴,涌现了一批国际金融中心。
(四)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以及美国的金融管制削弱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减缓了其发展速度。
在美国金融界的要求下,1981 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局批准设立纽约离岸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研究-----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启示前言在当代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在确立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地位,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以及在资产定价和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面临着比其他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相关政府机构也想方设法对金融中心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
不久前,我国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按照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业务,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里,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这也标志着上海将正式向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迈进。
这篇论文将通过对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发张历程进行粗略研究,对上海进行国际性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正文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以分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基础,我们以全球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本背景来进行区分。
从大的方面,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史大体上区分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2世纪中期欧洲商业革命开始至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即从商业革命时期威尼斯等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开始形成,到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整个一段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为代表;但因为它们受到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如经济的、技术的、交通运输等因素),这些早期的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仍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1768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高效蒸汽机)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以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资本输出中心为基础的少数国家和世界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东京),它们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及其所在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今(包括未来的一个时期),运输和通讯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全球经济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第三阶段虽然仅包含当今较短的一段时期,但这段时期在全球经济、社会、金融和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内所展现出来的众多新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导致的总体效应,已足以使我们将其同前两大历史时期相对照,将其列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第三大历史时期。
1、第一阶段:威尼斯——最早的金融中心凡是涉及威尼斯就是不平凡,她的容貌像一个梦,她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
——拜伦威尼斯是伴随早期欧洲商业经济发展而最早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12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约在1180年之前),欧洲经济还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日常交易往往通过交换实物才得以完成。
货币的作用还比较小。
但是,到了13世纪中期,欧洲实现了和平,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来说,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在这一时期,威尼斯商人完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完成了城市与商人的结合。
威尼斯商人不再是象犹太商人那样的无根的流浪人,而是有了自己的基地,即城市和市集。
商人入住城市,新城不断建立,旧城不断恢复,城市成为商业的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运动的本质。
二是威尼斯人在商业城邦的管理上走上了彻底的商人自治共和之路,使得以往分散的商业活动得以整合成的强大的商业力量,使得以往被视为边缘和补充的商人和商业活动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和最重要的中心事务。
商人阶级形成。
三是在商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出适应商业经济需要的一套几乎独立的政治和法规制度。
其中的交易制度和法规,涉及到税收制度、交易结算、贸易纠纷的仲裁和处置以及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
另外,在贸易集市内建立了资金清算所(这使地区间硬币的运输大为减少,也降低了风险);贸易集市也是银行收付票据、开展贷款业务的合适场所,地区间及跨国的货币和信贷交易也十分频繁。
这些都有利于金融业的聚集和集中。
四是在上述过程中,发展出稳定的、能够满足内外贸易需要的铸币制度,成为威尼斯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13世纪初期,威尼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大面额的纯银铸币(“格罗索”和“马它潘”),这种铸币成为商业中优先使用的货币,它们很快就为货品供应商和市场所接受,被看作是‘中世纪的美元’,成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标准。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威尼斯的商业发展极为迅速,威尼斯也成为商业革命早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地区性金融中心。
从威尼斯的反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一下一些经验: 第一,金融服务及其各种创新性活动,都是建立在各种实体经济活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威尼斯城市的建立及集贸市场的兴起;第二,经济规模和社会财富需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达到一定总量,才可能形成金融中心;或者说,这是基本的必要性条件之一。
根据估算,15世纪初期,威尼斯的财政收入[每年已超过150万金达卡(ducats,每达卡含纯金约1/8盎司)],与同时期中国明朝的年税收总量处于同一档次,而当时中国人口是威尼斯的500至1000倍左右;第三,威尼斯所具有的相对较高的经济自由度和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易的制度和规则,有效地保证了国内和跨国、跨地区商业交易的大规模展开,并由此导致货币和信用交易在威尼斯的相对集中;第四,从经济和金融史的角度考察,我们总能看到,各类金融中心,无论其大小或地位之轻重,总是在经济规模总量(存量和流量)相对较高的地区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威尼斯兴起之后,意大利其他商业城市也逐步发展起来,如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都曾是地区性金融中心。
2、第二阶段:伦敦、纽约和东京——世界级金融中心从人类历史最早期开始,直到18世纪中后期发生工业革命,世界人口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产出量以大致不变的速度缓慢增长着。
然而在最近的200多年中,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世界产出的增长急剧上升。
在这一进程中,伴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不断形成和变迁,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先后崛起了伦敦、纽约和东京三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们在主导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伦敦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成为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
据统计,在19世纪的前70年时间里,英国以世界2%的人口控制着世界1/3-1/2的生产能力。
1870年英国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36%,集世界科技、制造、贸易和金融等中心为一体。
至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已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纽约19世纪中叶,以电报、电气和铁路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美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到1913年时,美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已相当于当时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整个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都处于长期萧条之中,到1929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下降到9%,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亦显著衰落。
伴随着美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确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对外投资则大幅增加,投资范围也从原来的拉美扩展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美国凭借在二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建立起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其主要港口城市纽约也超越伦敦,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的美元结算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资金市场。
(3)东京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大量引进技术,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
经过50年代的引进、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开发三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超过美国为世界第一。
1982年机床年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机械工业出口也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品占世界的份额迅速从3%上升到10%;日本的录像机、录音机、彩电、船舶等的生产和出口都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
)东京在规模上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从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发展来看,,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和筹集资金的需求不仅会推动制造业中心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如信贷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借助本国金融机构向外融通资金,促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其制成品推进国际市场,金融机构的国际结算和相关金融业务将得到相应拓展,在此过程中,伴随贸易规模和贸易范围的扩大,该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范围和功能亦得到强化,这就有利于资本输出,获得更大利润,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发展水平。
3、第三阶段: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和格局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区内部或发达经济区之间,但随着最近几十年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经济区的表现最为引人注目)在全球生产、贸易与投资格局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最近几十年来亚洲(特别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其金融深化水平亦在迅速提高,这为该地区发生金融集聚的跃迁并出现金融中心集群现象,甚至于形成全球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这也是目前所看到的情况。
从全球金融规模及其分布特征来看,2005年底全球股票市值、债务性证券余额和银行资产余额累计达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欧元区和亚洲的金融工具总余额占到全球的82.3%。
全球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相应的,全球金融中心也主要集聚在这三大经济区。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全球金融中心新一轮深度调整,有的将在经济衰退中转变或萎缩、有的则通过转型或创新脱颖而出。
金融学专家、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教授指出,调整后少数“寡头金融中心”局面或将结束,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将呈现出新格局。
目前,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呈现出四大新趋势:趋势一: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迅猛国际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坚定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四国”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
俄罗斯寻求实现卢布与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并与欧洲结成同盟抗衡美国;巴西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呈逆势而上趋势;印度建设孟买金融中心的雄心尽管由于货币贬值和股市下挫的挑战而受到重创,但凭借其产业优势与人力优势,印度不会放弃攀登亚洲金融中心高峰的雄心;趋势二:欧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上升自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首席金融中心后,英国一直充当金融体系输出国的角色,并以此作为国家竞争软实力,这从同属英联邦体系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经验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