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布加综合征诊断标准
布加综合征(Buccal-Facial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
面部和口腔区域的异常发育,患者通常表现为面部骨骼畸形、口腔畸形、牙齿异常、语音障碍等症状。
由于该症状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因此对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面部骨骼畸形,患者面部骨骼的发育异常是布加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
包括颧骨、颌骨、颏骨等部位的发育不良或畸形,导致面部外观异常。
2. 口腔畸形,布加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口腔畸形,如唇裂、腭裂等,这些畸形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3. 牙齿异常,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牙齿发育也常常异常,包括牙齿的数量、大小、排列等方面的异常,这也是诊断该症的重要依据之一。
4. 语音障碍,由于面部和口腔的发育异常,布加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语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口齿不清等症状。
在进行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遗
传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唇腭裂等。
总的来说,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面部骨骼畸形、口腔畸形、牙齿异
常和语音障碍等方面的表现。
医生在诊断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布加氏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
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大血管畸形;高凝和高粘状态;毒素;腔内非血栓性阻塞;外源性压迫;血管壁病变;横膈因素;腹部创伤等。
布加氏综合征又称巴德-吉亚里综合症,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微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这是一种血管源性疾病。
布加氏征是一种罕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
肝炎是由病毒感染侵及肝脏,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则是肝脏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内瘀血肿胀,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介入或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患病后,由于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倍。
故诊断要点为:“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二多”——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
肝脏超声检查是无创伤且能最早、最快发现本病的方法,故称为“前哨检查”。
下腔静脉造影既能明确诊断,又能分清类型,且能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良好依据,故称其为“黄金检查标准”。
【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一旦完全阻塞,症状和体征可很典型。
下腔静脉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态:下肢静脉郁滞;两下肢以至阴囊明显肿胀,每于行走、运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完整版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被定义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
在西方国家,肝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梗阻类型,骨髓增生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亚太地区报道的BCS梗阻类型则多以腔静脉膜性病变与肝静脉短节段性病变为主。
一、BCS的临床表现BCS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水和肝大,但不具有特异性。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肝静脉闭塞速度及肝静脉受累程度。
若有时间形成侧支使血管减压,患者可能无症状(≤20%)或症状轻微。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症,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如脑病、呕血)。
BCS的临床表现如下:▲急性和亚急性:以腹痛、腹水、肝大、黄疸和肾功能衰竭迅速进展为特征。
▲慢性:最常见;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无黄疸;约50%的患者伴有肾功能受损▲暴发性:少见;暴发性或次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有腹水、肝大、黄疸和肾功能衰竭。
▲急性梗阻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右上腹疼痛。
由于腹水,腹胀也是一重要症状。
一般无黄疸或黄疸低。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黄疸▲腹水▲肝大▲脾大(少见)▲下肢水肿▲溃疡▲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三、诊断性评估01、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具特异性。
非特异性的转氨酶轻度升高见于25%-30%的患者,但对确诊没有帮助。
腹水检测:(1)腹水的蛋白含量理论上是升高的,但并不绝对;(2)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通常大于1.1。
02、影像学评估影像学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BCS病情程度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肝淤血,从而恢复肝功能、改善门脉高压。
2.1 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是首选,对于有检验的超声医生,检测静脉梗阻的灵敏度接近85%-95%。
当下腔静脉闭塞引起布加综合征时,下腔静脉管腔内可见到引起管腔阻塞的物质(血栓或肿瘤)(见图1)。
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
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布加综合征(Buerger's disease),又称为血栓性闭塞性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以小动脉和小静脉炎症性病变为主的血管疾病。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但一般的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和性别:主要发病于20-40岁的年轻成年男性,尤其是吸烟者。
2.病史:患者通常有长期、大量吸烟的史,且吸烟量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3.症状:主要症状为进行性肢体缺血表现,如肢体疼痛、疲劳、间歇性跛行、皮肤发绀等。
4.体征:可有肢体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发绀、溃疡、坏疽等表现。
5.实验室检查:常规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ESR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动脉血气分析可出现低氧血症。
6.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可显示血管狭窄、闭塞、幽突等情况。
7.组织活检:虽然不是常规检查,但对于确诊布加综合征有一定帮助。
组织活检可见小动脉、小静脉呈现血栓性、炎症性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布加综合征的确诊应该是综合以上多方面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如果怀疑患有布加综合征,应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布加综合征中文名: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英文名: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别名: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流障碍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Chiari综合征;Rokitansky综合征;BCS概述: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又称Budd- Chiari 综合征(BCS)、Chiari综合征、Rokitansky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流障碍综合征等。
由于某种原因而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闭塞,闭塞可先发生于肝静脉而后延伸到下腔静脉,或与之相反。
1970年Hirooka将本病征分为7型,但就目前手术水平,有人根据下腔静脉阻... [详细...]病因:肝静脉或其主干和(或)下腔静脉肝段受压、血栓形成、新生物的闭塞或壁上有膜或网状物。
肝后上部分邻近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的各种病变,如恶性肿瘤、血管瘤、血肿、阿米巴脓肿、囊肿(如包虫囊)、梅毒的树胶肿等可压迫肝静脉。
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或继发)、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疾病,长期服用避孕药,腹部钝伤、慢性炎症性肠炎、急性酒精性肝炎、胆管炎、胰腺炎、盆腔感染、静脉闭塞性疾病以及妊娠,可通过血... [详细...]临床表现:婴儿至老年均可患本病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急性BCS突然发生腹痛,腹部迅速膨胀,体格检查可发现黄疸,肝大伴压痛,大量腹水,但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血压低,小便少,血磺溴酞钠(BSP)潴留,转氨酶上升。
手术时见肝大,呈紫蓝色。
病人大部死于循环失常、肝功能衰竭或胃肠出血。
慢性BCS时,症状发生较慢,可有黄疸,脾肿大,蜘蛛痣。
治疗:可采用如手指或导管的直接破膜术等根除性和各种门-体静脉转流或断流术等非根除性手术。
不能手术者则应设法减少腹水,可利用利尿剂或行腹不超滤回输,但效果是暂时性的。
1976年曾有用肝移植治疗成功之报道。
布-加综合征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百科名片布-加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引起,阻塞可发生于从小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肝后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
西医学名:布-加综合征英文名称:Budd-Chiari syndrome,BCS所属科内科 - 消化内科主要症状:下肢浅静脉曲张,慢性溃疡,,活动后足踝部肿胀,等主要病因:尚有争议多发群20—40岁,男女之比为1.2/1到2/1室:发病部位:肝脏体:目录疾病历史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致肝淤血和门脉高压的病例,1845年英国内科医生George Budd在其著作《On Disease of the Liver》第一版中描述了2例因肝脓肿引发的肝静脉内膜炎所致肝静脉血栓的病例,1898年奥地利病理学家Hans Chiari结合George Budd的病例系统总结了肝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且发现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由感染引起肝静脉内膜炎后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
此后陆续又有类似的病例报道,但命名尚不统一,直至1946年Budd-Chiari syndrome,Chiari syndrome的命名方式才出现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Budd-Chiari syndrome的含义已从单纯肝静脉血栓性阻塞的狭义概念扩展为泛指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叶静脉到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阻塞。
[1-2]流行病学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1/2,500,000每年。
目前我国见诸于文献报道的病例已逾5000多例,但具体发病率不详,有学者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0065%,男女之比为1.2/1到2/1,年龄2.5---75岁,以20—40岁最为多,见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指由于肝静脉梗阻导致肝脏静脉回流障碍,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
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等症状。
随着各种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然而,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仍然面临着种种难题。
一、发病机制由于多种原因(如先天性畸形、贫血、肿瘤等)可导致肝静脉壁发生炎症、血栓形成或其他异常病理性变,从而导致肝静脉分部的阻塞,形成肝静脉梗阻。
随着梗阻持续和加重,肝内的压力逐渐升高,肝脏组织受到影响而逐渐发生病理性变化。
此时,肝脏的血液循环越来越差,肝细胞缺氧,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和胆汁淤积,从而引起肝功能异常和黄疸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BCS的症状出现缓慢,病情不稳定,临床表现因病因、梗阻程度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其中较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1.上腹部疼痛或胀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引起呕吐和食欲不振。
2.黄疸或腹水,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水、心包积液、下肢水肿等征象。
3.肝肿大和脾肿大。
4.其他症状如贫血、出血等。
三、诊断由于BCS的症状类似于其他疾病的表现,如肝硬化、肝癌等,因此其诊断较为困难。
对于具有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具体包括:1.肝功能测试,血肝酶、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检查。
2.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检查。
3.肝穿刺活检,可以评估肝功能、确诊肝癌、检测肝炎等病情。
四、治疗治疗方案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症状等多种因素。
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肝保护药物、消炎药物等。
2.介入性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术、肝内静脉支架等。
3.手术治疗,如肝色素肝静脉分流术、肝硬化病理性分流术等。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通过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布加综合征例诊疗分析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痉挛、颤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等反应,深度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详细分析布加综合征。
一、病因目前布加综合征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大约有回路功能失调的因素,包括局部神经元或脊髓底层神经元的放电积累、抑制机制或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过度兴奋等因素所致。
而脑病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当血清铁质浓度过低、血清铜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水居伸髓前区有异常时都有可能引起布加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1.肢体肌肉痉挛:常见于手臂和腿部,痉挛时伴随着激烈的震颤。
2.肌肉僵硬:肌肉变硬不易放松。
3.睡眠障碍:患者多出现深度睡眠的障碍,睡眠质量下降。
4.疼痛:由于痉挛和僵硬导致血流不畅,经常会引起疼痛,特别是在夜间。
5.特殊运动:一些特殊的动作可能会诱发症状,例如伸展手指、领带打结、弯曲头部等动作。
6.情绪反应:症状严重时,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等反应。
三、诊断1.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通过肢体痉挛、颤动来判断是否患有布加综合征。
2.血液检查:进行血铁、铜等物质的检测。
3.磁共振成像(MRI):MRI检查能够识别出患者是否存在脑部异常。
4.脑电图(EEG):脑电图能够测定脑部电信号,以判断脑电活动情况。
四、治疗1.药物治疗:目前针对布加综合征的药物主要有苯妥英、普拉克索、左旋多巴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2.神经肌肉电刺激: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通过对脑部神经电信号的刺激,减少肌肉痉挛和僵硬。
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按摩、伸展手指等,可以通过增加血流、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途径,改善患者的症状。
4.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深部脑刺激、神经疝修复等手术。
综上所述,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神经性疾病,症状比较复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了解入微。
布加综合征护理注意事项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者的体内缺乏一种特定的酶,从而导致氨基酸苯丙氨酸在体内积累。
这种状况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身体和神经逻辑问题,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
以下是布加综合征护理的注意事项:1. 饮食护理:患有布加综合征的患者应遵循低苯丙酸饮食。
应限制高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如肉类、鱼类、奶制品等。
同时,应补充低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患者需要定期体重监测,以确保摄入的蛋白质和热量足够。
2. 药物治疗:患者通常需要口服特殊的酶替代剂来帮助降解体内过多的苯丙氨酸。
此外,还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3. 健康监测:患者应定期接受血液检查,以监测苯丙氨酸水平。
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神经逻辑评估,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发展问题。
在监测中,家人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4. 情绪支持:布加综合征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
家人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适应状况并提供安全的环境。
5. 避免感染: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更容易感染。
因此,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保持清洁环境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家庭教育:家人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布加综合征的特点、护理要点和常见并发症等。
他们应学会正确使用酶替代剂,并掌握应急处理措施。
7. 社交支持:为了避免心理上的孤立和不适应,患者和家庭应寻找与同病患者和家庭交流的机会。
可以通过加入相关的社区组织、参加康复活动和线上交流平台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助。
8.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复诊,以检查疾病的发展情况和评估治疗效果。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建议,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效果。
总之,布加综合征患者需要全面的护理,包括饮食、药物治疗、健康监测、情绪支持、预防感染、家庭教育、社交支持和定期随访等方面。
布加综合征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
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
出现少尿和无尿。
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
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
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例可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等多血征表现,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具特征性。
慢性型的晚期病例,若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
肝功检查,急性型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增加,ALT、AST、ALP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清白蛋白减少,慢性型病例,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变化。
腹腔积液检查,若不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蛋白浓度常低于30g/L,细胞数亦不显示增加。
免疫学检查,血清IgA、lgM、IgG、IgE和C3等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正确诊断,其符合率可达95%以上。
可在膈面顶部、第二肝门处探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以确定是否隔膜型。
急性布加综合征时肝脏肿大和腹腔积液多是突出的表现。
多普勒超声对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因此,腹部超声探查是布加综合征首选的、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
3.肝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是确立B-CS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常用的造影有以下几种:①下腔静脉造影及测压;②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PTHV);③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PTSP);④动脉造影。
4.CT扫描
在布加综合征急性期,CT平扫可见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
CT扫描的特异性表现是下腔静脉肝后段及主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60~70Hu)。
增强扫描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磁共振(MRI)
布加综合征时,MRI可显示肝实质的低强度信号,提示肝脏淤血,组织内自由水增加,MRI可清晰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放状态,甚至可将血管内的新鲜血栓与机化血栓或瘤栓区分开来;MRI还可显示肝内侧支循环呈现的蛛网样变化,同时对肝外侧支循环亦可
显示。
6.肝脏核素扫描
肝脏尾叶的静脉血由肝短静脉直接回流至下腔静脉。
单纯肝静脉阻塞时肝短静脉通畅,同位素扫描检查可见肝区放射性稀疏,而尾叶放射性密集。
核素扫描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不具特异性,仅部分病例于尾状叶放射性吸收相对增加,在鉴别海绵状肝血管瘤时有重要参考价值。
7.内镜检查
胃镜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帮助不大。
但在慢性病例,特别是对曾有消化道出血者,可进一步了解出血原因、部位;对可疑的或鉴别困难的病例,直视下取活检,更可明确诊断。
腹腔镜下活检有更安全、可靠的优点。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和淋巴管扩张,肝窦郁血,肝弥漫性出血。
血细胞从肝窦漏入窦周间隙,与肝板的细胞混在一起。
中央静脉周围有肝细胞坏死。
隔一段时间,肝板细胞被红血细胞替代。
晚期肝小叶中央区坏死的肝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肝硬化,其余部位肝细胞再生,肝静脉和肝窦均扩张。
诊断
急性布加综合征多以右上腹痛、大量腹腔积液和肝大为突出症状;慢性病例多以肝大,门-体侧支循环形成和持续存在的腹腔积液为特征。
无创的实时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及CT扫描可对95%以上的病例提示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治疗
1.介入手术治疗
布加综合征首选介入手术治疗,创伤小,效果好。
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
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2.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营养支持、自体腹腔积液回输等。
对于起病1周内单纯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可以用抗凝剂治疗,但大多数病例于血栓形成后几周或几个月才获确诊。
对于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虽可以赢得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但患者最后仍需手术治疗。
布加综合征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常有顽固性腹腔积液、严重营养不良。
作为手术前的支持疗法,内科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减少手术死亡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3.外科治疗
(1)隔膜撕裂术经右心房隔膜撕裂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
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
(2)下腔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4)根治性手术根治手术虽然直接去除了原发病灶,但在同时伴有下腔静脉炎症的病例中仍有复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