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俗文化弘扬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9
介绍潍坊传统文化作文
潍坊,简称“潍”,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东濒黄海,南临潍水,西依昌邑、安丘两县市,北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相连。
潍坊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潍坊历史悠久。
古称昌邑、潍州,始于公元前485年的齐桓公时代。
《史记》记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诸侯国中以齐称霸。
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是我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被称为“齐文化之源”。
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齐鲁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主体。
潍坊历史上有“东昌西河”之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潍水流域设临朐县。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和昌乐、安丘、高密三大地方文化。
潍坊传统建筑是以古民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也叫“古民居”或“古建筑”。
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城和齐桓公时期的“城郭”。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古民居群。
—— 1 —1 —。
潍坊,绽放文化之美深厚的传统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繁荣的艺术市场,让潍坊成为中国画市场的风向标。
本刊记者 高鑫潍坊是齐鲁大地上的一座文化名城。
自古人文荟萃,民俗文化久远,以世界风筝都闻名于世,又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书画市场被誉为“中国画都”,更因培育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而名播海内外。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潍坊市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基地”的重要组成,如何让这些文化载体繁荣发展,是使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的根本。
这是给潍坊的一张新考卷。
如今的潍坊,正以创新的思维,绽放着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都,城市新品牌在国内的中国书画行业早就流传开了一句话,“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
2013年4月21日,潍坊被中国画学会授予“中国画都”的荣誉。
这张名片,不仅是对潍坊中国画市场的肯定,也标志着潍坊的中国画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画艺术大家代不乏人,这为书画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近现代由潍坊走出去的如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刘大为等大家将潍坊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氛围传播到了全国,奠定了潍坊在全国书画市场的地位。
“中国画节”是首次在潍坊举行的全国性中国画艺术活动,也是首次以中国美协名义举办的中国画专题文化艺术活动。
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居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落户潍坊,因为潍坊有浓厚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气息,还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
”深厚的传统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繁荣的艺术市场,让潍坊成为中国画市场的风向标、潍坊市人民广场、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成为普通潍坊市民享受文化盛宴的场所。
艺术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成为参与单位筹建画廊、丰富馆藏的捷径,成为大众亲近高雅艺术、提高艺术涵养的殿堂。
据介绍,每届中国画节都会推动一个大型画廊或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诞生,从金鼎艺术馆、金茂艺术馆,到今明美术馆,都是中国画节结下的文化成果。
中国画节的轰动效应带动了潍坊画廊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本地画廊借助潍坊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环境优势和条件,成为现代潍坊艺术市场的主力军。
潍坊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总结
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潍坊市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潍坊市加强了非遗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工作。
通过对各地非遗项目的深入调研,建立了详实的档案资料,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潍坊市还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训力度,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潍坊市注重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
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潍坊市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举办非遗项目的展示活动、传统技艺的培训班等形式,潍坊市不断激发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潍坊市还加强了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潍坊市将非遗文化带到了更多的人们面前,增强了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的来说,潍坊市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潍坊市的非遗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潍坊风筝文化的社会价值与传承研究潍坊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风筝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潍坊市流传,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风筝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价值与传承两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潍坊风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风筝文化传承。
一、潍坊风筝文化的社会价值潍坊风筝文化的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其具有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风筝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中,风筝文化可以带给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心灵愉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更需要这种传统文化来滋养心灵,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潍坊风筝文化对于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风筝文化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传承是风筝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对风筝文化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潍坊风筝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手工艺人技艺无人传承,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传统风筝的制作和飞行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对风筝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也日渐减少。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风筝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变得功利化。
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潍坊风筝文化,有必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应该加强对潍坊风筝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培训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风筝文化传承,在学校和社区组织相关活动,促进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该加强对潍坊风筝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弘扬风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将风筝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潍坊风筝文化的社会价值与传承研究
潍坊风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其在社会发展和民族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筝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传统手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成为潍坊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潍坊市的风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潍坊的风筝文化代表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其与汉字书法、景泰蓝、景德镇瓷器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潍坊风筝文化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和娱乐方式。
其独特的形制和造型设计,不仅是人们欣赏视觉艺术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宣扬国家文化的媒介。
同时,风筝文化也是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传承潍坊风筝文化,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为未来发展添砖加瓦。
潍坊市非常重视对风筝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和扶持风筝制作大师,传承潍坊风筝文化,并且激发了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通过培育风筝文化产业,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总之,潍坊风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推广和传承方面有着广泛的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人们加入到风筝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创新发展,去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潍坊是我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
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医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潍坊的文化底蕴,还为潍坊的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例如,潍坊民间艺术形式有小品、评书、相声、手影戏、川剧等;民间音乐有地方戏曲、民歌、话剧、小提琴艺术等;民俗文化有年节、祭祀活动、民间婚礼、丧葬仪式等;民间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民间医药有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手工艺有剪纸、绣花、陶瓷、木雕等。
为了发展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广大文化爱好者进行了大力的努力。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策划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活动、编辑和出版相关的图书和音像产品等。
此外,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图书馆、潍坊市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也积极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任务。
在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创作和传播精品作品、组织和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在社区和学校推广传统文化等方式,为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潍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每年春节期间,潍坊市人民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春联、年画、祭祀等,这些活动成为潍坊各个社区的重要文化节日。
此外,潍坊市的商业和旅游业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地的旅游景点不仅有历史的遗迹和传统的文化建筑,还有许多美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表演,这些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潍坊旅游和观光。
总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机构、文化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关注。
这种趋势不仅丰富了潍坊的文化底蕴,还为潍坊的经济和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山东调查报告调研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了解了山东省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感受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本报告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是此次调研和调研组成员以其它多种形式调研的综合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嵌银工艺胶东半岛【正文】1、调研背景潍坊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品植根民间,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它们无不与潍坊地区人民的风土民情、劳动生产有关。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及其艺术品,萌芽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发展并逐渐创新,逐步形成了潍坊民间艺术的独具的风范。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认识、专业、资金投入、传承等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潍坊市位于中国东部,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活动、表演等形式传承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坊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遗产承载着潍坊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潍坊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山东省三大古都之一,潍坊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
潍坊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潍剧、潍坊坠子、青州梆子等,这些戏曲形式承载着潍坊人民的情感和精神,是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坊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十分丰富,如风筝制作、泥塑艺术、刺绣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在潍坊市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尽管潍坊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潍坊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面临困难,年轻人更加倾向于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传统文化形式的吸引力减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传承人老年化严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传承人的流失。
由于传统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市场经济下难以维持传承,这也给遗产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策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从政府引导、传承人培养、市场化经营等方面入手,保护和弘扬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潍坊民俗文化弘扬与发展——潍坊十笏园与潍坊风筝调研报告(一)十笏园的民俗文化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
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
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
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鲁东明珠”之称。
其中重要的文化有郑板桥专题陈列室,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
其次是唐代铁佛造像,1962年在潍城区石佛寺出土,现存十笏园。
据《潍县志稿》及碑刻记载,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铁佛寺,铁佛寺毁,改建为石佛寺,铁佛遂埋于地下。
铁佛像高3米,宽2米,约重5吨。
下部及手部残毁,系分段排模铸造,体现了古代铸造艺人高超的铸造工艺。
铁佛造像盘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丰腴端庄,鼻端隆起,宽额丰腮,双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状,美发高髻,穿博带式大衣,附璎珞,造型优美,体现出唐代典型艺术风格,是我国罕见的巨型铁佛造像。
十笏园文化的弘扬与发展(1)建立十笏园博物馆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她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如今,又是潍坊市文物陈列馆所,曾经是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是集风雅文化、民俗旅游、商业文化、公共服务、传统民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是潍坊历史文化的缩影和城市的“大客厅”,将向潍坊市民和全国乃至世界的来宾充分展示潍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项目全部建成后,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将形成三个中心:潍坊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
潍坊历史文化传承中心。
潍坊餐饮民俗文化体验中心。
(二)潍坊风筝文化其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
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
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手牵引线,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无际的海滩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锻炼,眼睛得到调整,气血为之畅达,这对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
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
现在的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钟爱,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
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
潍坊风筝的制作,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新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入了风筝发展的新时期。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
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今日的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传统民间派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
其特点是:(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
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
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
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
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
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
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
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
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
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潍县诗人郭麟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
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
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
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
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
扎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
风筝架子多种多样,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说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拍子风筝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变化,扎制各种风筝了。
前辈艺人们在扎风筝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成了歌诀。
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诀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
—亡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
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
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千.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亭。
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
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
糊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
倒如,糊蜻蜒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龙青鱼尾部用绸,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糊鹰不能用绢,因为绢受风后抖动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鹰了,必定要用皮纸或托裱了的防风纸。
糊风筝时,先比着架子剪纸,纸比架子大些,边缘部分剪开一些口子,在边缘涂浆糊后,依次把剪开的边缘糊在纸条上。
糊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
这种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条,以显示艺人的制作技巧。
风筝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
因为风筝的彩绘图案多是对称的,为了使图案对称一致,艺人们一般是先绘后糊。
先把各部分的纸剪好,彩绘、阴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
彩绘时,各部分衔接处图案不画金,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衔接处的图案补画整齐。
各种风筝的具体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风筝先糊两膀,再糊两腿。
最后糊头、腹,米字风筝也是先糊两膀,拍子风筝用平贴法糊纸等等。
绘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
潍坊的风筝吸取了潍县木版年画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画风筝之长,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角效果。
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为主,便以浓艳着色,直观效果对比强烈;康万香派则以普兰为主,代表海水,同时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