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独立性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7.47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学习数学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习外语对其他语言的掌握等。
为了探究学习迁移的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分析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 探究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3.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4.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前测后测设计,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学习新知识前,接受与目标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训练;对照组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接受任何训练。
2. 实验材料:选择初中数学和物理课程中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中等、困难。
3. 实验步骤:a. 对被试进行前测,测试其旧知识掌握程度;b. 对实验组进行旧知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c. 对所有被试进行后测,测试其新知识掌握程度;d.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在旧知识训练后,新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基础层次迁移效果较好,中等层次次之,困难层次迁移效果较差;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知识间的相似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
五、讨论1.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2. 旧知识训练对学习迁移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学习新知识前,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说明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六、结论1.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 旧知识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教学中应重视旧知识的复习;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一、实验名称: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A、B、C三个小组,每组各33人。
2. 实验工具:采用“认知风格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CSQ)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风格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学生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三种认知风格。
3. 实验材料:选择同一本教材中的三个章节,分别作为A、B、C三个小组的学习内容。
4.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风格测量,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对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三个章节的学习,学习时间为两周。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等。
(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课堂表现积极,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考试分数较高。
(2)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课堂表现一般,作业完成情况一般,考试分数一般。
(3)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介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之间。
2. 认知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自主探究、自我调节,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依赖他人、寻求帮助,较难自主解决问题。
(3)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善于寻求他人帮助。
五、实验讨论:1. 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认知风格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2. 认知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认知风格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影响学习策略。
Stroop效应实验姓名王倩学号222012306011022专业心理学(师范)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29同组人姓名吴韩雨舸、陈妮莎成绩Stroop效应实验王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字义的干扰,其实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之间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麦克劳德在1991 年总结出stroop 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
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
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
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
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
当PDP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时(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1.2 stroop效应研究范式Stroop效应的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经典Stroop范式即命名词(字)的颜色时,书写目标字(颜色词)的颜色与目标字的语义之间产生干扰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
心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棒框仪实验&镶嵌图形测验摘要:本次一共有棒框仪实验和镶嵌图形测验两个实验,其中棒框仪实验是利用外在的视野线索(框)与内在线索(身体的垂直知觉)发生矛盾,通过测定棒与垂直角度的误差大小,判断被试究竟参照哪个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推断被试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是利用被试在较短时间内在复杂图形中找到简单图形的方式,并通过分值的计算来推断被试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这两个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
关键词: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一、前言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张厚粲等,1982)也是个体在组织和表征信息时所具有的偏好或习惯性方式。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维特金(Witkin,H.A.)就空间知觉误差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连续设计了斜屋斜椅实验、转椅实验、棒框实验和镶嵌图形测验,并从中发现了个体在这些实验中知觉误差的一致性,于是提出了场依存性认知方式(field-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简称FDCS)的概念。
随后的研究逐渐突破知觉领域而扩大到思维、想象、记忆、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甚至学科偏向与职业定向等问题。
显然,认知方式已被看作是对个体活动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个人格维度或人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一个认知方式研究的热潮,进而引发了对认知方式的本质及认知方式测评方法的争论。
近年来,研究者对认知方式的关注程度又有提升,引发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也使得究竟如何对认知方式进行测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国内学者更多采用的方法有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和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两类测验都不能反映认知方式的全部内容,况且这两个测验本身也都存在技术问题且数据都存在较大的误差,就连这两个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并不高。
实验七运动独立性演示一、实验目的:1、理解运动的独立性。
2、研究如何使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及运动的迭加。
二、实验原理任何一个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互相独立的直线运动的合成。
在中学阶段,大多是研究平面内的运动,所以往往将复杂运动分解为互相垂直且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运动。
本实验就是将一抛体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
在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由于小球具有在水平方向与小车同速度的运动,又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运动,这两方向的运动相互独立,所以当小球落下时,能回到小车上的抛出点。
三、实验仪器FD-TO型运动独立性演示实验仪由复旦大学演示实验室教师于1998年前研制成功,曾获国家教委实验仪器二等奖。
本实验装置配备3个小球以便使用。
四、实验步骤1、将导轨安放在稳定水平的台面上,可用本装置的调节螺栓调节,使导轨上的水平仪与导轨处于水平位置。
2、抛球车安放在导轨上,使球车在导轨上正常活动,装入橡皮球后,一手稳住球车,一手向下拉弹簧架(橡皮球坠下),松开弹簧架,小球脱离小车向上抛出,然后落向原处即可。
若球体不能落到原处,可调节小车上的调整螺栓,使其于导轨垂直,再作试验直至球体跌落原处。
3、移动球车到导轨固定脱钩器和推力弹簧之间,再将球车上弹簧架往下拉,使车上的滑钩能钩牢弹簧架上滚珠轴承(滑钩有两节,用户任选上下两节),然后用力推球车直至将导轨上的弹簧强迫成最大弓型,放手后球车运动到脱钩处将球抛出,小车前进到一定的距离后球下落到原处。
五、结论和思考小车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以垂直方向抛出的物体再返回原点这一过程,说明车速、弹簧压力和物体的重量无关。
当小车受阻减速和导轨倾斜小车加速后,1)球体抛出后是否会落在原处?2)可否通过校正使球体下落回原处?。
xxxxx学校心理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 单位: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合作者:xx xx xxx xxx xxx xxxxx实验名称认知方式的测定【摘要】目的:本实验目的是通过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了解被试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检测两种测试结果相关程度,学习测量场依存性的方法。
方法:本实验通过用棒框仪在仪器中将小棒调节到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和在镶嵌图形卡片中找出指定的简单图形的方法,对被试进行认知方式的测量,得出棒框实验误差平均度数和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从而对两者结果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对场依存性进行性别差异的检验以及对两种测量方法的优异性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统计检验分析,得出结果为棒框实验误差平均度数和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3,表示两变量是中等相关的,而两者之间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为0.192,否定了二者不相关的假设。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男女在场依存性上存在差异性;同时讨论使用棒框仪得到的数据是较好的实验指标及其原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了解认知方式在生活及工作中可以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棒框仪镶嵌图形心理分化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引言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习惯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在参照倾向。
在实际生活中场依存性大小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差异。
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认知能力是由水平产生差异的,认知风格则没有。
因此场依存性大小不存在孰好孰劣的问题。
最早致力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并在许多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1916-1979).20世纪30年代,他在做空间定向和垂直知觉的经典实验研究时,发现了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场独立性问题。
他在身体顺应测验,框棒测验和转屋测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时误差也较小;反之,被试在棒框测验中不能准确的将棒调到垂直状态,在身体顺应测验和转屋测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时误差较大。
镶嵌图形测验报告1.引言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习惯采用的方式或者说特有的风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16~1979)在上世纪30年代做空间定向和垂直知觉的研究时,发现了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问题。
研究发现:当外在视野线索与内在线索发生矛盾时,依靠外在参考还是依靠内在参照的倾向,可推断被试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
它广泛存在于记忆、思维和个性方面。
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人,一般遇事看问题比较有主见,善于独处,与同伴不太随和,对抽象的理论较有兴趣,较适合工程技术及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
如果是运动员,他们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强,战术应变能力强,自信心也较强。
具有场依存性认知方格的人,一般遇事不太有主见,比较从众,喜欢干与人打交道的事情,人际关系较好,性格温和顺从,较适合社会工作,服务行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职业。
如果是运动员,他们训练、比赛较易受暗示及场外干扰,他们的团队精神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
另外男性中场独立性强者较多,儿童场独立性随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
后来威特金用镶嵌图形所作的实验结果表明:场依存性大者从复杂图形中发现简单图形的困难较大,而独立性者则容易发现。
他提出的“心理分化”理论认为,从镶嵌图形测验可以看出一个人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化出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把自己身体从周围环境中分化出来的能力。
这种分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因此,从垂直知觉(棒框仪)和镶嵌图形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认知方式,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只是心理分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
2.方法2.1被试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67名,其中男生13名,女生54名。
被试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智力正常。
2.2仪器与材料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材料:《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2.3实验程序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镶嵌图形测验”。
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实验报告篇一: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实验研究报告摘要本实验采用棒框仪测量6名大二心理系学生的认知方式,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性别差异的问题采用了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
结果发现男性与女性的认知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和女性都明显倾向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
一、引言记忆广度是指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
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
该方法是测定短时记忆容量的常用方法之一。
呈现的材料不同,短时记忆广度也会有所差异。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关于记忆广度的计分方法有多种:1.设每种刺激长度呈现3次,每通过一次得1/3分,以3次都能通过的长度数为基数,加上其后面未能完全通过长度的通过比率。
如:6位时3次都通过(作为基数),7位时通过2次,8位通过1次,而9位3次均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6+2/3+1/3=7。
2.如8位能够通过(只要有一次就可以),而9位时3次未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
3.采用奥伯利(Oberly 1982)的直线内样法。
即以系列长度为横轴,以被试的正确回忆数目转换成正确百分率为纵轴,在 50%处向曲线作平行线,在交点处再作垂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被试记忆广度数。
本实验使用的是第一种计分方法。
二、目的1.通过测定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
2.探讨实验材料与记忆广度之间的关系。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1)字母:随机排列的大写英文字母,长度4~15。
(2)数字:随机排列的0到9的数字,长度4~15。
3.被试:华东师范大学09级本科生生6名,年龄均在20岁左右四、方法1.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第1篇一、实验背景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是一种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方法,主要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对某患者进行评定,分析其功能独立性水平,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FIM量表的评分标准及注意事项。
3. 通过FIM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析其功能独立性水平。
4.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某康复医院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下肢骨折,住院治疗。
2. 实验方法:(1)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
(2)使用FIM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包括自我照顾、括约肌控制、移动能力、运动能力、交流、社会认知六个方面。
(3)根据FIM量表评分标准,对每个方面进行评分,计算总分。
(4)分析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四、实验过程1.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下肢骨折,住院治疗。
2. FIM量表评定:(1)自我照顾:患者可独立完成进食、穿衣、洗澡、上厕所等日常活动,评分为6分。
(2)括约肌控制:患者可控制排尿和排便,评分为6分。
(3)移动能力:患者可独立行走,但需要拐杖辅助,评分为4分。
(4)运动能力:患者可进行床上运动,但存在一定的困难,评分为3分。
(5)交流:患者可进行简单沟通,评分为5分。
(6)社会认知:患者对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评分为6分。
3. FIM总分:根据FIM量表评分标准,计算患者FIM总分为29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分析:根据FIM总分,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为中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2. 康复治疗方案建议:(1)加强下肢骨折康复训练,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
(2)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
(3)加强心理辅导,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某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发现其功能独立性水平为中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实验一:认知方式的测定实验报告人:被试姓名:主试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所谓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习惯采用的方式。
即当外在视野线索与内在线索发生矛盾时,依靠外在参考还是依靠内在参照的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在上世纪30年代做空间定向知觉和垂直知觉的经典实验,如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转屋测验等研究时,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依存性和独立性问题。
后来,威特金用镶嵌图形测验所作的实验结果表明,依存性大者从复杂图形中发现简单图形的困难较大,而独立性者则容易发现。
他提出的“心理分化”理论认为,从镶嵌图形测验可以看出一个人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化出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把自己身体从周围环境中分化出来的能力。
这种分化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从垂直知觉(棒框仪)和镶嵌图形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认知方式,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只是心理分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己。
(一)目的:通过镶嵌图形的测定,了解被试认知方式的差异(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EP2004心理实验台,简单图形纸一张,复杂图形二套,彩笔多支(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无须接任何附机,直接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根据屏显内容设置:独立模式→学号→姓名→按<▲>键定时,输入120s(2分钟)。
发简单图形给被试,讲完指导语后,再发第一套复杂图形(1--7号)给被试,按两下<确定>键,主机背面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定时也同步开始。
待定时到,主试按<确定>键,黄色指示灯亮,鸣响一秒,告知被试实验结束。
主试收回第一套复杂图形(被试保留简单图形)。
主试再次设置:复位→运行/待机→独立模式→学号→姓名→按<▲>键定时,并输入540s(9分钟),发给被试第二套复杂图形,按两下<确定>键,主机背面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定时也同步开始。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反应时(response time,RT),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实验目的1.学习如何使用反应时测定仪。
2.学习对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比较视听两种感觉器官反应时的差别。
实验仪器反应时测定仪程序1. 打开仪器。
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仪器的电源开关,此时仪器显示器显示为“n1---n4”2. 、选择“简单反应时”功能,选择刺激并设置实验次数。
按下4号键,仪器显示n4,即为简单反应时功能。
接着仪器呈现“L-----S”,这时需要选择做声刺激还是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
按1选择光,按4选择声音。
刺激选好后,接着呈现“-----20”即为测试次数20次。
再依次按1号键,可以依次选择实验次数40、60、80次,本实验选择20次。
3. 被试准备。
被试坐好,用你的优势手的食指放在反应键盘的任一颜色圆圈里。
实验要求你用一直用优势手的优势手指进行反应。
4. 开始实验。
主试口头提示被试要进行实验了。
主试按下“启动”键,实验按设定的刺激呈现。
如果是选择的光刺激,则仪器会同时呈现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灯光。
如果是选择的光刺激,则仪器会发出响声。
5. 被试反应。
被试见到灯光之后或听到声刺激后立即作出反应,即手指马上离开反应键,显示窗计时停止,呈现该次的反应时间。
被试反应后,又将手指放回键盘中心的白色圆圈内。
如不放回则自动进入等待状态。
6. 主试记录。
被试反应后,主试迅速记录下该次反应时。
7. 实验循环与结束。
实验一次一次地自动进行,直到设定的实验次数后,仪器会发出一声响声,提示实验结束。
结果绘图:分别将两种刺激20次的实验数据绘图,比较被试20次实验结果的变化?及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分别计算两种刺激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并进行大小的比较。
讨论1. 不同刺激间反应时的差异?2. 在20次简单反应时的结果中是否有明显的练习效应?3. 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深度知觉实验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如何撰写独立的实验报告与分析实验报告与分析是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任务。
一篇优秀的实验报告与分析应该准确地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以及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下面将结合经验,对如何撰写独立的实验报告与分析进行探讨。
一、引言部分实验报告的引言部分应简洁明了,包含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可以通过回顾前人研究成果,解释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目的说明则明确了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实验方法部分实验方法部分需详细描述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和所用材料。
在实验设计方面,应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步骤的描述应准确清晰,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和描述,以免造成误解。
此外,对使用的材料需具体说明品牌、型号及供应商等信息,以便他人复现实验。
三、实验结果部分实验结果部分是实验报告的重点和核心。
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应准确无误,并在必要时使用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辅助呈现。
图表等辅助材料应有清晰的标注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分析。
同时,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分析应该被详细描述,使得读者可以客观地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讨论与分析部分在讨论与分析部分,作者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提出假设或理论,并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此外,还可以分析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指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讨论与分析部分的内容应该逻辑严密,结论要有科学依据,避免主观臆断或玄虚无据。
五、结论部分结论部分总结了实验结果和讨论的主要观点,要简明扼要。
在此部分,作者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实验的启示和发现,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六、参考文献部分在实验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需要清楚列出所有使用的文献,包括书籍、期刊论文、学术报告等。
引用的格式应符合学术规范,例如APA、MLA等。
七、实验报告的流程和时间安排为了保证实验报告的质量,有必要对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合理的流程和时间安排。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实验目的和计划,进行实验,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各个部分,最后进行整体的修改和润色。
场认知方式初探——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的相关性及场认知方式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为了研究触棒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这两种场认知方式测量工具的关系,证实心理分化模型中的问题,验证男女大学生之间场认知方式并无显著不同,本研究使用上述两种测量方式研究了31名大学心理系和元培学院的本科生,发现触棒实验中测得的误差和镶嵌图形测验的分数并无显著相关(30).103,.294.05s p γ=-=>〔单尾检验〕,将场依赖和场独立对立起来是不适宜的,两种测验可能具有某些质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的场认知风格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触棒测验镶嵌图形测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1 前言1.1 认知方式Allport 在研究Life-style 的过程中,将认知与风格联系起来,于1937年提出了Cognitive Style 的概念。
国局部研究者称其为认知方式,局部称其为认知风格(彦垒, 2006)。
国外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开场于上世纪40年代,在60年代非常盛行、到达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认知方式的构造模型,也提出和考证了大量的认知方式类型。
80年代由于缺乏统一的意见和实证的支持,研究进入了萧条期。
90年代至今,认知方式的研究又成为热点,三种综合的认知方式理论模型澄清了研究者在分类中的分歧,理论建构日趋成熟。
在我国,对认知方式的研究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年代初斯骏、厚粲等的引进,他们编制了一些测量工具,有关研究亦主要集中在师生互动、学习成绩、阅读能力、创造力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等领域(彦垒, 2006)。
对认知方式进展分类的方法很多,如Witkin在知觉研究中逐渐开展出的场独立型和场依赖性的认知方式;Kagan及其同事使用匹配相似图形测验〔MFFT〕的方法,区分出的冲动—熟悉的认知方式;1991年,Riding分析以前使用的各种测评方法,设计的认知方式分析〔Cognitive Style Analysis,CSA〕(Riding & Cheema, 1991)等。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测定目的掌握棒框仪的使用方法,测定场依存性,认识棒框测验在认知方式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简介棒框仪是以“框”或“自己身体”"为参照点,测量被试者调整“棒”的垂直程度的仪器。
它起始于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在研究垂直知觉时所采用的。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1,主试在调节框倾斜度时,不让被试看到。
2,棒、框的亮度在实验中须保持一致,因光强度变化,是会影响垂直调节度的效果。
3,主试预置棒的倾斜度,应根据使用方法不同而异。
极限法一般从+ -28度至0度,每3度变化,为一个梯度。
平均差误法须从明显的倾斜角度(15---20度)开始,然后再由被试自行调节。
近几年国内外热衷于棒框仪的研究,是因为其测试结果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以对标准职业兴趣为例;独立于场的人对数学、物理、医学、艺术等较有兴趣,喜欢选择机械、建筑、航空等偏向与工程技术的职业;而依存于场的人对社会工作、服务行业、公益事业等感兴趣,喜欢选择教育、写作、人事、商业广告、护理、临床心理等偏向社会科学的职业。
亦就是说场独立性者偏爱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非社会性学科与工作,场依存性者偏爱不重视认知改组技能,而重视人间关系的学科及工作。
又如个体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为例;场依存性小者,其辨别重量、颜色等的误差都小,反之场依存性大者,其辨别重量、颜色等的误差都大。
仪器名称;EP705A 棒框仪实验程序1,完成实验前准备工作。
2,被试坐在仪器的正面,面对有框棒图形面,伸出右手能操纵棒调节旋钮。
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调整棒的实验,在你面前呈现的是一个方框,框里有一根棒。
你伸出右手,旋转棒调整旋钮,棒会转动。
你的任务是调整此旋钮使棒垂直于地平面。
调整好后手离旋钮。
闭目养神等待下一次实验。
每次实验都会喊"开始",听到后再睁开眼睛观察框和棒。
注意按逆时针方向,调整棒的垂直度。
共30次。
静电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带电体在静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仪器与设备:
1. 电荷放置装置
2. 静电计
3. 原子核模型
4. 偏转仪
实验原理:
静电场是一种没有感应电流的电场,它对处于其中的带电体施加电场力,使其发生位移或偏转。
当静电荷分布在某一区域时,该区域即形成静电场。
静电场的强度与电荷量及其分布有关。
实验步骤:
1. 将电荷放置在电荷放置装置上,通过静电计测量电荷的大小。
2. 将原子核模型放置在静电场中,记录下原子核模型的偏转角度。
3.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电荷在静电场中的作用力和运动轨迹。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当电荷量增大时,静电场的强度也随之增加;而当
距离电荷较近时,静电场的强度也较大。
原子核模型在静电场中受到
一定偏转,表明带电体在静电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使其发生运动或
偏转。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掌握了带电体
在静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静电场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荷的
研究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实验这静电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知识点是物理学中
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电磁场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加深对静电场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
奠定基础。
男女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1.引言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是说明人的性格特征的一个标准,场独立是说明人们再做决断时,不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场依存性是说明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独立性相对而言会比较差一点,当然这是人们的不同的性格所决定的。
在现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金钱社会的引诱下,人们再做决断是往往会因为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对自己的断定做出一些诱导,使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往往会使得所作出的决定不太切合实际,也不是出于决定着本身的立场,出现了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两种性格特征的人。
然而,这种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会不会有性别上的差异呢?对此,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
假设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具有性别上的差异
假设2.:男生的场独立性高于女生,女生的场依存性高于男生2.试验方法
2.1被试
大学心理学二年级两个班级总共59名同学,其中男生17名,女生42名。
2.2实验工具
框棒仪
2.3试验程序
2.3.1将59名被试两人为一组,共分成29组(其中有一组为3个人)
2.3.2两个人一组,一个人在框棒仪的有刻度的那一边,将方框的角
度调节成不同的角度,然后另一个人在无刻度的那一边,将头深入到那个塑料桶里面,手动调整小棒到垂直地面的角度。
然后由在有刻度的那边的同学记录方框在不同的角度下,小棒垂直地面的偏差角度。
2.3.3然后换成另外一个人做,重复上面的过程,并记录数据。
2.3.4用SPSS对上面所记录的数据做分析。
2.3.4对分析结果做一定的讨论与分析,得出实验的结果。
3. 结果
4 结论
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P=0、173》0,05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就从一个实证的方面说明了男性更注重于独立的做出决定。
容易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