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三章 第1节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58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目标1.体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2.解释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点与难点;15分钟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知识准备:知道植物具有的相性运动如向光、相水、相肥性等教材助读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条件:单侧光下 去掉顶尖 锡箔罩上尖端 锡箔罩上尖端下面现象: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____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_面比_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___________产生的影响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 __。
3.1914年 拜尔的实验 思 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它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 温特的实验 思考分析:A 、B 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命名本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_ __.预习自测题我的疑问学始于疑1. 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2.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3.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课内探究质疑探究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二、詹森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6、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三、拜尔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7、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实验结论是什么?四、温特实验设置下列问题:8、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9、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五)思考P46----47的旁栏思考题1、2、3归纳总结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知识网络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当堂检测1.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2.匈牙利学者拜尔(Paal )在1914一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
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
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
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表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关,对理解适合性等有重要意义。
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使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实行的实验的介绍。
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学法指导】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等等。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
学生发表见解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纠正、补充出现的差错和漏洞,协助学生准确表述。
2.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思考。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2)a.实验①和实验②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生长与弯曲。
实现现象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弯曲都与尖端有关。
b.实验③和实验④的自变量是接受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
实验现象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⑤切去胚芽鞘的尖端,然后给予单侧光照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置琼脂薄片,然后把胚芽鞘的尖端放置在琼脂薄片的上面,然后给予单侧光照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提醒】 该实验缺少另一组对照实验。
除了设计对照实验⑤外,可再设计一组实验:尖端与下部用云母片(化学物质不能透过)阻断,会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向下运输,实验⑥在尖端和尖端下面的一段中间隔了琼脂依然能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
(3)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⑦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左侧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实验⑧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右侧胚芽鞘向左侧弯曲生长【提醒】 拜尔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完成的,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都弯向了放置尖端切面的对侧,是因为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快,未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慢。
这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