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源和电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1.39 KB
- 文档页数:12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高二年级【教学内容】《电源和电流》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3模块中“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下的内容,“电源和电流”这一节是电场与电路两部分知识相衔接的重要部分,本节主要内容是电流的产生和描述,共有三个知识点:电源、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电流概念是整个电路知识的最基本概念,从电流开始延伸到电阻、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等概念以及电路结构、电路规律,正确理解电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电路知识的基础。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分析导线内持续电流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分析恒定电流是怎么形成的,进而说明怎样定量描述电流的强弱,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影响电流的因素。
教材内容安排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恒定电流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将电池、导线和用电器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电路中将产生稳定的电流,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对电流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电流的产生理解较浅,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不理解为何电荷会定向移动。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模型建构法、类比法、比值法等等,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静电场和静电平衡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电场基础。
因此教学时可在分析电路中恒定电场建立的基础上,结合金属微观结构模型,分析电子在导体内的运动情况。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持续电流形成的原因,了解电源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电源;通过对比静电平衡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场特点和电荷运动情况,了解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
科学思维:通过情境展示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电源和电流基本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物理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教师问题链的设问,学生思考探究恒定电场、电流微观涵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理核心素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展示电池发展历史以及比亚迪刀片电池介绍,使他们了解现代前沿电源研究工作是研发体积更小、电容量更高、输出功率更高的电池,提高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国家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电荷与电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形成及其电流的方向的规定;(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征。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不断辩证、变得严谨的过程;(2)通过学习电路图的画法,感受元件符号表示实物的科学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关心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懂得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培养科学素养观。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进行原理的探究;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思维方式虽仍以具象思维为主,但已经能够进行一定抽象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四、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六组配备海波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水、火柴、坐标纸;三组配备松香熔化实验仪器。
五、教学过程活动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有像源源不断的水流般持续的电流。
那么,如何产生持续的电流呢?得出结论:电源: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
与水流类比提出问题:Q1:水滴的运动会形成水流,那电荷的移动会有什么结果呢?Q2:水滴都往下滴形成向下的水流,如果方向不同还能形成水流吗?(水滴的运动形成水流→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提出问题:电流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得出结论:科学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活动2【小组活动1】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利用实验道具开展小组活动:将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相连接形成电路。
高中物理电源与电流的教案
主题:电源与电流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源的概念和种类;
2.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3.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 电源的概念和种类;
2. 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3. 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电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2.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 理解电源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示例教学法;
2. 实验教学法;
3. 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举例介绍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源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电源
1. 讲解电源的概念和作用;
2. 分类介绍常见的电源,如干电池、充电电池、交流电源等。
三、讲解电流
1. 讲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2. 分析电流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四、实验操作
1.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电源产生的电流差异;
2. 学生测量不同电源的电流强度,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五、讨论总结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针对电源和电流的关系进行讨论;
2. 总结电源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巩固电源和电流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电源、电流和涡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源的概念,掌握电源的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表示方法,理解电流的基本定律。
3. 让学生掌握涡流的产生原理和特点,了解涡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电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电流的产生、表示方法及基本定律3. 涡流的产生原理、特点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源的分类和特点,电流的基本定律,涡流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电源的分类和特点,涡流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源、电流和涡流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电源、电流和涡流的相关现象。
3.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源、电流和涡流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源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电源:介绍电源的分类(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电源的差异。
3. 讲解电流:讲解电流的产生,电流的表示方法(如安培、毫安、微安等),以及电流的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4. 讲解涡流:介绍涡流的产生原理,讲解涡流的特点和危害,以及涡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布置有关电源、电流和涡流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源、电流和涡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展示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源的重要性。
2. 电流的测量: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电流。
七、实例分析1. 手机电池:分析手机电池的类型、工作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电源在现代科技产品中的应用。
2. 电热水器:分析电热水器中的涡流现象,让学生了解涡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拓展与探究1. 讨论:让学生探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1电源和电流
两个导体球,如果用一条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思考与讨论:怎样才能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呢?
结论:可在A、B之间连接一台抽水机,将水池B中的水抽到水池A中,这样可保持A、B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
思维拓展: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相似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使得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路中就会有持续的电流。
结论:电源能使电路中产生持续电流。
介绍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取出图中方框中的一小段导线及电场线放大后
讨论与交流:
导线中的电场将如何变化,最终又会达到怎样的状态?
请你用以上物理量表示电流I。
导线左端的自由电子经过时间t到达右端
自由电子从它的左端定向移动到右端所用的时间记为。
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1.电源是能把电路中的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2.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在导线内共同形成的,导线内的电场保持和平行.3.由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4.把、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5.电流的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表示;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是,符号是;公式为.合作探究【提出问题】问题1: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问题2: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问题3:如何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要点提炼】一、电源1.要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路两端之间要有一定的.2.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使电路中保持.二、恒定电场问题: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什么特点呢?【要点提炼】1.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2.在恒定电场中,任何位置的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它的基本性质与相同.在静电场中所讲的电势、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恒定电场中.【合作探究】问题: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呢?三、恒定电流问题:1.什么样的电流被称为恒定电流?2.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流的强弱程度?【巩固练习1】1.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B.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C.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D.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2.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3.在金属导体中,若10 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0 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结论:电流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与通过这些所用的比值.4.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 m2,若10 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均为1 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在电解液中,电荷量是通过截面的正、负离子电荷量绝对值的.【例题】有一条横截面积S=1 mm2的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1 A.已知铜的密度ρ=8.9×103 kg/m3,铜的摩尔质量M=6.4×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电子的电荷量e=-1.6×10-19 C.求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合作探究】问题:你认为计算出的电子定向运动速率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巩固练习2】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B.电流的单位是安C.电流是一个标量,其方向是没有意义的D.对于导体,如果两端电势差不为零,则电流一定不为零2.关于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I=qt可知I与q成正比B.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相等,则导体中的电流是恒定电流C.电流有方向,是标量D.电流的单位“安培”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3.某电解质溶液,如果在1 s内共有5.0×1018个二价正离子和1.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某横截面,那么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流是多大?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电源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的作用是能为电路持续地提供自由电荷B.电源的作用是能直接释放出电能C.电源的作用就是能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D.电源的作用就是使自由电荷运动起来2.金属导体中有电流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1,电子热运动速率为v2,电流的传导速率为v3,则()A.v1最大B.v2最大C.v3最大D.无法确定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 s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的大小为().8×10-6×10-13.6×10-6×10-6 A4.有甲、乙两个由同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导体,甲的横截面积是乙的两倍,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乙是甲的两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相同B.通过乙导体的电流是通过甲导体电流的两倍C.乙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是甲导体中的两倍D.甲、乙两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大小相等5.某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长为240 m的近似圆形轨道,当环中的电流为10 mA时,若电子的速率为十分之一光速,则在整个环中运行的电子数目为().0×1011.0×1019.0×1013.0×1036.如图所示,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q,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率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A.vqB.C.qvSD.7.如图所示,电解池内有一价的电解液,t时间内通过溶液内截面S的正离子数是n1,负离子数是n2,设元电荷为e,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A.正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A→B,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B→AB.溶液内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电流抵消C.溶液内电流方向从A→B,电流I=D.溶液内电流方向A→B,电流I=8.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I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源与靶间的距离为d,质子电荷量为e,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匀强电场,质子到达靶时的速度为v,则质子源与靶间的质子数为()A. B. C. D.9.铜的原子量为m,密度为ρ,每摩尔铜原子有n个自由电子,现有一根横截面为S的铜导线,当通过的电流为I时,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A.光速cB.C.D.二、计算题10.在金属导体中,若10 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0 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多少?11.导线中的电流是1 A,导线的横截面积为1 mm2.(1)在1 s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导线的横截面(电子电荷量e=1.6×10-19 C)?(2)自由电子的平均移动速率是多大(设导体每立方米内有8.5×1028个自由电子)?(3)自由电子沿导线移动1 m,平均要多少时间?12.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量为m,氢原子的电子在原子核的静电力吸引下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子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多少?。
2.1《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一、教学概述所教学科:高中物理课题来源: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一节所需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处于学完电场之后,开始学习电路知识之前,是电场与电路两部分知识的衔接章节,起承上启下作用。
这节课主要围绕“电流”这个概念的理解铺展开来,从“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大小”作为整节课的两大主线条。
与初中相比,本节课对电流的理解更要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属于理论层次,研究的内容学生看不见,也不容易理解,很抽象,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完静电场后,对电场力、电场力做功、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的概念已经有较深刻认识,除外也学过等势体上电荷的分布和转移情况,,此时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式怎么形成的、电源的作用、引出恒定电流的定义及大小的描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基于思考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可见、学生容易接受、且符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讲授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类比的方法、形象直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设计了两个矛盾冲突点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微观电流的表达式,以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产生的三种效应;2.知道电流形成的条件和机制;3.知道什么是恒定电流,记住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
4.能够推导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制的“电动驱车”和电容器的放电,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以及电流产生的效应。
2.通过电容器放电使小灯泡发光及传感器对电流和电压的采集进行探究、讨论,得到电流的产生机制,并在实际问题求解中反思。
3.通过类比和探讨,得出计算电流的表达式,再通过给定情景和立体模型的建立,计算出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4.通过两个矛盾冲突点的设置和实验的演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流和导体中的电荷运动以及电场建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已有静电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思,从中体会得到结论和解释问题的快乐。
电源和电流课堂教案电源和电流课堂教案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自主学习】:1.电源是能把电路中的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2.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在导线内共同形成的电场,导线内的电场保持和平行。
3.由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4.把、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5.电流的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表示;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是,符号是;公式为。
6.电流的分析与计算(1)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此时中,q为正电荷总电荷量和负电荷总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
(4)电流虽然有大小和方向,但不是矢量。
7.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应用在电解液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用公式I=q/t计算电流时应引起注意.【例题与习题】例1如图验电器A带负电,验电器B不带电,用导体棒连接A、B的瞬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瞬时电流形成,方向由A到BB、A、B两端的电势不相等C、导体棒内的电场强度不等于零D、导体棒内的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例2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业下被加速,且形成的电流强度为I的平均电流,若打在荧光屏上的高速电子全部被荧光屏吸收。
设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进入加速电场之前的速度不计,则在t秒内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数为多少?例3如图所示的电解槽中,如果在4s内各有8c的正、负电荷通过面积为0.8?的横截面AB,那么⑴在图中标出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⑵电解槽中的电流方向如何?⑶4s内通过横截面AB的电量为多少?⑷电解槽中的.电流为多大?练习:一段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的横截面积是S,导体单位长度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金属内的自由电子的电荷量为e,自由电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为V0,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为I,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0B.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I/nesC.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真空中的光速cD.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I/ne达标检测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A.只要有电压加在物体的两端B.必须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C.只在导体两端瞬时加电压D.只要有大量的自由电荷2.在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形成的电路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导线中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B.导线中的电场强度方向跟导线方向平行C.导线内各点的电势相等D.导线内沿电流方向各点的电势逐渐降低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中的电流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B.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等于电流的传导速率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越多电流越大D.导体中越粗的地方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越多电流越大4.某电解池,如果在1s内共有5×1018个二价正离子和1×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面积为0.1m2的某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是( )A.0B.0.8AC.1.6AD.3.2A5.有一横截面积为S的铜导线,流经其中的电流为I,设每单位体积的导线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的电荷量为q,此时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为u,在t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目可表示为()A.nuSt B.nut C. It/q D. It/Sq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B.电流是矢量C.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内部场强不为零D.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8. 示波管中,2s内有6×1013个电子通过横截面大小不知的电子枪,则示波管中电流大小为( )A.4.8×10-6AB.3×10-13AC.9.6×10-6AD.无法确定9.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周长为240 m的近似圆形轨道,电子电荷量e=1.6×10-19C,在整个环中运行的电子数目为5×1011,设电子的速度是3×107 m/s,则环中的电流是:()A.10mA B.1mA C.0.1mA D.0.01mA10.如图所示,a、b两导体板组成一电容器,电容为C,带电荷量为q,然后用一根虚线所示的导线连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线中有恒定的电流B.导线中有短时间的电流C.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为qD.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为2q11. 如图所示,在电解槽中,如果在5s内共有2C正离子和2C负离子通过面积为S=0.1m2的某横截面,那么5s内通过该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通过该横截面积的电流为.12..电子绕核运动可等效为一环形电流,设氢原子中的电子以速率v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运动,用e表示电子的电荷量,则其等效电流为多少?。
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塞格雷出示图片:意大利裔美籍物理学家塞格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学的基础知识电源和电流。
思考:电闪雷鸣时,强大的电流使天空不时发出耀眼的闪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这是为什么?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主要原因就是电路中有电源,今天我们就先从电源的知识学起。
思考问题自然引入本节课题讲授新课一、电源思考1:如图所示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如果用一条导线H将它们连接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导线H 中的自由电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导线做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思考2:导线H 中的电流能够持续吗?请解释原因。
导线H 中的自由电子由B向A移动,B 失去电子,A 得到电子,A、B 之间的电势差很快消失,两导体成为一个等势体,达到静电平衡,以后自由电子不再移动,所以导线H 中的电流只是瞬间的。
不能持续。
思考3:如何才能使导线H 中存在持续的电流呢?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1.2.3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掌握电源的定义以及作用装置P如果在A、B 之间连接一个装置P它能在B失去电子的过程中,不断地从A 取走电子,补充给B,使A、B 始终带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
这样,A、B 之间始终存在电势差,H 内就会存在持续的电流。
1.电源定义:能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装置。
装置P就是电源。
A、B就是电源的正负两个极。
2.电源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使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二、恒定电流1.恒定电场(1)电荷和电场的分布不随时间变化,即这种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叫作恒定电场。
(2)A、B 周围空间的电场就是恒定电场,它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
注意:恒定电场不是静电场,但静电场中的一些规律同样适用于恒定电场。
2.恒定电流学生理解恒定电场让学生了解恒定电场中“恒定”的意义是相对于静电场而言的,其本质为动态平衡A.0 B.0.8A C.1.6A D.3.2A解析:由题,1s内通过截面正离子的电量为q1=2n1e,负离子的电量绝对值为q2=n2e,则电流为I=(q1+q2)/t = (2n1+n2)e /t ,将n1=5×1018个,n2=1×1019个,e=1.6×10-19C代入解得,I=3.2A故选:D拓展学习电流的微观解释通常情况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不断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它们朝任何方向运动的机会都一样。
电源和电流【教学目标】1.了解电源使电路形成电流的机制和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的定义式,并会用来解决导线中的电流问题以及计算运动电荷所产生的等效电流。
4.能区分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和建立电场的速率。
5.尝试利用水泵和电泵的相似性,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源的作用。
【教学重点】1.电流概念的建立。
2.电流的定义式。
3.电流的微观表达。
【教学难点】1.电流的微观表达。
2.运动电荷的等效电流。
3.定向移动速率、电场传播速率、无规则热运动速率的区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广泛存在着的是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
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过渡】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灯泡却能持续发光?【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电源的知识学起。
(一)电源如图所示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
如果用一条导线H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如图所示【提问】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经过H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1.电源的定义①定义:能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②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使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提问】形成电流的条件?①存在自由电荷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解液——正、负离子②导体两端存在电压【过渡】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何特点,又如何描述呢?(二)恒定电流1.恒定电场导线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
高中物理电流和电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3. 理解电源的作用和种类。
4. 能够分析电路中的元件连接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
2. 电源的作用和种类。
教学难点:1. 电流的理解和计算。
2. 电源的作用和连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电流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电流与电路的关系。
2. 提问:什么是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二、讲解电流(15分钟)1. 讲解电流的定义和单位。
2. 分析电流的计算方法。
3. 举例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
三、讲解电源(15分钟)1. 介绍电源的作用和种类。
2. 分析电源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
四、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几道计算电流的题目进行练习。
2. 让学生分析电路图中的电源连接。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流和电源的应用。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醒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板书设计:电流- 定义: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 计算:I = Q/t- 单位:安培(A)电源- 作用:提供电荷流动的能量- 种类: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电流和电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电流和电源的理解,可以设置更多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可以设计更多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电源和电流教案
年级:高中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时长: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源的概念和作用;
2. 理解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电源和电流的概念;
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电流计算。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实验器材:电池、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电源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电源和电流的概念,并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4. 计算练习:布置一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5. 实践运用: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
2. 在计算练习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计算电流;
3.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电源和电流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恒定电流全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从静电到电流(动电)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来说,本章和上一章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首先,电路中的电压概念就是静电学中的电势差,导体中的电场也是在静电场基础上引入的电流场(动态的恒定电场),而自由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则简化为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其次,无论电场还是电路,都共同遵守能量守恒这一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从电源、电动势、部分电路的电功和电热,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的总功率、输出功率和内电路消耗的功率,都是能量守恒的具体体现。
本章是电学实验的核心,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创造了条件。
本章设计了四个学生分组实验,即“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除此以外,还设计了若干演示实验及课内外做一做、设计与探究、调查与分析等内容,供课堂内外灵活使用。
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例1: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例2: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3)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4)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3:观察常见电热器的结构,知道其使用要点。
(7)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
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8)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
关注我国集成电路等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2.活动建议(1)分别描绘电炉丝、小灯泡、半导体二极管的IU特性曲线,对比它们导电性能的特点。
高中物理电流与电源教案主题:电流与电源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概念及其特点;2. 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3.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4. 知道电源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1. 电流的概念及特点;2. 欧姆定律的应用;3. 电源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2. 理解电源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实物示例;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3. 教学视频或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电流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 讲解电流的概念及特点;2. 介绍欧姆定律的含义和公式;3. 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实验过程: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器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2. 学生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电流与电源的关系,强调欧姆定律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小结,归纳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源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2. 学生互相讨论答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课堂反馈(5分钟)1. 学生回答提问,检验学习效果;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七、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加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流与电源的相关知识,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2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过程】★重难点一、对电流的理解★一、电源1.电源的定义电源是不断把负电荷从正极搬运到负极从而维持正负极之间存在一定电势差的装置。
2.电源的作用(1)从电荷移动角度看电源的作用就是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从而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源在内部能把电子从正极A搬运到负极B,如图所示(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搬运电荷的过程就是克服静电力做功的过程,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特别提醒】有电源不一定得到持续的电流,要得到持续的电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2)电路还必须是闭合的,即必须用导体将电源连接起来.所以只有电源,电路不闭合也不会有持续电流.二、恒定电场1.形成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合电场.2.特点导线内的电场线和导线平行;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导线内的电场是沿导线切线方向的稳定电场.三、对电流的理解1.电流的形成条件(1)产生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有电压。
(2)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有持续电压。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故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的大小(1)I=错误!是电流的定义式,I=nqSv是电流的决定式,故电流的大小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以及通电时间无关。
(2)q =It 是求电荷量的重要公式,而公式I =错误!求出的是电流在时间t 内的平均值,对于恒定电流其瞬时值与平均值相等。
(3)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应用I =q t时,q 为正电荷总电荷量和负电荷总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4.电流是标量电流虽然有方向但是它遵循代数运算法则,电流不是矢量而是标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
第十一章讲述电路及其应用。
人类研究电现象的历史与力学研究同样丰富多彩,但电的世界比机械运动的世界更加错综复杂。
在前几章我们对静电场进行了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而本章将探究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
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白这些问题。
《电源和电流》一节主要讲解电荷流动的原因及电流的含义。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电源、恒定电流。
教材一开始以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手电筒中的小灯泡会持续发光;紧接着教材分析了电源是手电筒持续发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解了恒定电流的含义、电流的表达式和单位。
教材安排有拓展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源及其作用。
2.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表达式、单位。
四、说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学习电源及其作用知识,树立能量观念和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从电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在探究分析恒定电流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拓展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从对生活中有关电源及电流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表达式、单位。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师是以第一章静电场的知识为基础,来研究导体中的电场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电流的概念。
是学习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是从微观电场到宏观电源电路过渡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包括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
这节课内容较抽象。
二.教学目标
1、物理概念的建立:①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②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2、科学思维: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3、科学探究: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探究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2、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四.学情分析
恒定电流是研究电场的又一跨越,学生通过对第一章静电场的学习,对电场力,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已经有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此时引导学生认识恒定电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是静电场的电势能,电场力做功,让学生觉得知识有些凌乱,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主动思考,师生共同总结(最好是教师先听学生的总结,再加以点评,这样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感。
我带的学生整体成绩一般,基础知识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但经过老师的反复细致讲解之后,可以认真积极的思考,和老师共同完成本节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六.课前准备
投影片
七.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能持续发光?
3.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源
(二)探究一:电源(精讲点拨)
1.(投影)教材图
2.1-1,(如图所示)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 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
如果用一条导线R 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 周围的电场A、B 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 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 中出
,现了怎样的电流?
2.举例:水流如图,水池A、B 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A、B 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水池A 流向水池B。
A、B 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有一
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同,与负离子走向移动方向相反.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量
q 表示通过截 面的正、负离子电量绝对值之和。
中的电场
将如何变
化,最终 (四)探究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一段金属导体的电流为I,从微观的角度看,电流与那些因素有关?
又会达到
由电流定义:I=Q/t 。
假设材料单位体
积中所含粒子数目为n ,粒子所带电荷为q ,粒子的平均漂移速度为 v ,材料的横截面积为 s ,则在 t 时间间隔内,粒子定向运动的距离为 l=v*t ,体积则为
V=s*v*t 。
在这 个 体 积 内 的 粒 子 数 目 则 为
回答:如果
在 1 s 内通 怎样的状
态。
要把
思维的过
程展现给
Q=n*V*q=n*s*v*t*q 过导体横截
学生。
从而有I=Q/t=n*q*s*v 。
面的电荷量 1.
是 1 C ,导
体中的电流就是 1 A 。
即1A=1 C/s
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
【课堂训练2】
已知:n 为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 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 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 所形成的电流?
【课堂小结】
1、电源:能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运到负
极的装置.
A. 电流相等括本节内容
并把自己这
节课的体会
,力。
B.电流不相等
C.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相等
D.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不相等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
布置作业
的更好,好
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
1. 学生黑板
导学生分
展示
2.学生讲解析题意,
构建物理
模型,培
养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