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互联网服务的高度依赖,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是一种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和用户需求自动调整网络参数的技术,能够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是指,在网络服务的运行中,根据网络状况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网络参数,实时匹配并提供最优的网络服务。
该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已成为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的实现需要依靠多种技术手段,例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控制算法。
具体来说,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收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如带宽、延迟、丢包率等。
2.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网络状况的真实反映。
3.模型建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网络性能模型,用于后续的控制决策。
4.控制算法:根据模型结果,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自适应地调整网络参数以提高网络性能。
三、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的应用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1. 网络优化: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能够通过动态调节网络参数,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响应速度和传输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2. 负载均衡: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可以调整网络负载均衡,保持网络流量的平衡,提高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安全防护: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可以监控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各种攻击行为,提升网络安全性。
4. 资源管理: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可以对网络资源做出自动的优化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尽管自适应网络控制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1. 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和实时性:网络数据集成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和实时性,以便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服务。
机械制造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发展自适应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的监测和分析,实时调整其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外界的变化和内部的不确定性。
在机械制造领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正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探讨机械制造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一、历史发展自适应控制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人们对于一些动态变化的系统,如飞机、火箭等的控制方法已经开始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适应控制技术逐渐成熟,并在机械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和先进传感器的普及,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二、应用领域机械制造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下面分别从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机器人机器人是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自适应控制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自主地感知、决策和执行任务。
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姿态、速度和力量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2. 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是现代机械制造的重要设备,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数控机床的性能和精度。
通过对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温度、振动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调整刀具的进给速度和切削力,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
同时,自适应控制技术还可以根据材料的硬度、刀具的磨损情况等因素,自动调整机床的控制参数,提高机床的寿命和稳定性。
3.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通过对设备和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自动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策略,以实现高效、灵活和可靠的生产。
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和工艺需求,自动调整加工设备的控制参数,优化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未来趋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自适应控制理论变得越来越重要,并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及许多其他领域。
自适应控制理论是一种能够让控制系统动态地自我调整的方法,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降低系统的误差,提高系统性能,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原理、分类、发展历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原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核心思想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对控制器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自适应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质,可以应用不同的算法,实现自我优化。
其基本原理为负反馈控制和参数调整,即预设系统控制目标和误差范围,当系统输出数据偏离预期值时,控制器会自动对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期望的系统输出效果。
自适应控制理论可用于实时控制领域,也可用于长时间运行、高精度控制等领域。
二、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分类根据调整方法不同,自适应控制理论可分为以下不同的分类。
1. 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基于数学模型和先验知识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该方法需要建立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调整控制器参数以达到稳定控制的效果。
其中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模型识别控制等。
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建模,并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进行自适应控制。
该方法应用广泛,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非线性建模,对控制器进行调整,以达到期望的控制效果。
3.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利用启发式算法,在变量空间内搜索最优解,并对参数进行优化。
该方法适用于非线性系统和多变量系统,控制器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调整,准确的追踪系统反馈量。
三、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早期的自适应控制理论主要是用于电子电路自适应滤波和自适应平衡控制。
60年代中期,自适应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先进控制技术大作业自适应控制技术综述及仿真1自适应控制系统综述1.1自适应控制的开展背景自适应控制器应当是这样一种控制器,它能够修正自己的特性以适应对象和扰动的动特性的变化。
这种自适应控制方法应该做到:在系统运行中,依靠不断采集控制过程信息,确定被控对象的当前实际工作状态,优化性能准那么,产生自适应控制规律,从而实时地调整控制器构造或参数,使系统始终自动地工作在最优或次最优的运行状态。
自从50年代末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第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以来,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形式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调节器是目前比拟成熟的两类自适应控制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开展的第一阶段(1958年~1966年)是基于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
最初是使用性能指标极小化的方法设计MRAC,这个方法是由Whitaker等人于195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来的,命名为MIT规那么。
接着Dressber,Price,Pearson等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
这个方法的主要确点是不能确保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全局渐进稳定;第二阶段(1966~1974年)是基于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Butchart和Shachcloth、Parks、Phillipson等人首先提出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MRAC系统的方法。
在选择最正确的李亚普诺夫函数时,Laudau采用了波波夫超稳定理论设计MRAC系统;第三阶段(1974-1980年)是理想情况(即满足假定条件)下MRAC系统趋于完善的过程。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Monopoli提出一种增广误差信号法,当按雅可比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律时,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防止出现输出量的微分信号,而仅由系统的输入输出便可调整控制器参数;针对一个控制系统控制子系统S进展研究,通常现代控制理论把大型随机控制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式简化成一个拥有的和具有规律变化性的系统数学模型。
但在实际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根本都难以仅采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确定,即使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确定的数学模型,在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构造仍然可能发生变化。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及应用综述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是一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旨在实现对未知或不确定的系统动态特性的准确建模和实时自动调整。
自适应控制广泛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电力系统等领域,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测系统输出和对比理论模型输出,不断修正模型参数,以实现控制系统对未知系统动态的适应性。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步骤包括系统建模、参数估计、控制器设计和参数更新。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重点包括自适应模型参数估计、自适应控制器设计和自适应机构设计。
自适应模型参数估计是自适应控制的基础,主要研究如何实时准确地估计未知系统的模型参数。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是自适应控制的关键,主要研究如何根据估计的模型参数设计出能够实时调整的控制器。
自适应机构设计则是自适应控制的实现方式,主要研究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实现参数估计和参数更新。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业控制领域,自适应控制可用于实现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准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航空航天领域,自适应控制可用于飞行器的自主导航和姿态控制,提高飞行安全和飞行性能。
在机器人领域,自适应控制可用于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环境感知,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和适应性。
在电力系统领域,自适应控制可用于实现对电网负荷的准确调节,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自适应控制需要对系统动态进行准确建模,但实际系统往往不太容易被精确建模。
其次,自适应控制需要实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更新,但参数估计的算法和更新的时间间隔会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
此外,自适应控制还需要考虑实际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自适应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适应控制的性能和稳定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是一种根据被控对象时变特性而自适应改变控制策略的控制方法。
目前,自适应控制算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控制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本文将从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定义、研究历史、算法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定义自适应控制算法是一种针对动态、时变被控对象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根据被控对象的实际变化情况,通过自调整控制参数以及改变控制策略,以适应被控对象的时变特性,从而实现优化控制。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本质是通过自适应调整控制参数,对被控对象进行优化控制。
二、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
1950年,美国控制论专家艾伦·波里(Allen B. Poley)提出了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
60年代,由于控制对象日趋复杂,自适应控制算法开始得到更广泛的研究。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迭代控制、模型自适应控制、直接自适应控制等。
三、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原理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核心是通过对被控对象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被控对象的实时适应。
自适应控制算法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采集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自适应控制算法需要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例如温度、压力、速度、位置等。
2、建模和识别被控对象自适应控制算法需要通过数学模型对被控对象进行建模分析,以便识别被控对象的状态特性和变化规律。
3、选择控制策略自适应控制算法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实际状态,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例如比例积分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自适应调整控制参数自适应控制算法还需要通过自适应调整控制参数,从而实现对不同状态下被控对象的优化控制。
四、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应用领域自适应控制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
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控制理论是一个支撑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学科,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尤为重要。
近年来,自适应控制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就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自适应控制理论是指根据被控对象自身状态和性能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参数,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能够满足要求的一种控制方法。
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控制系统,以适应被控对象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自适应控制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传感器用来监测被控对象的状态和性能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输入到控制器中。
控制器根据输入信号和控制策略,产生输出信号,通过执行器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或参数,实现控制。
二、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自适应控制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科学家Wang在《自适应控制技术:概念与实现》一书中提出了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此后,自适应控制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航空领域、能源领域等。
19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先进控制算法的发展,自适应控制理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三、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介绍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实例。
(一)飞行控制系统在飞行控制系统中,自适应控制理论可以实现对飞行器动力学特性的自适应建模和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
例如,目前的商用飞机在起飞、爬升、巡航和着陆等不同阶段均需要不同的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飞机所处阶段的特点,自动调节控制策略,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靠性提高的电力系统。
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如电网负荷、风能、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变化。
航空航天领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航空航天领域是技术含量高、对人才及研发资金需求较大的领域之一。
其中,航空、航天器的自适应控制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于飞行器,可以使飞行器在各种工况和环境下自适应调整操作,确保其安全高效的运行。
一、航空航天领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定义自适应控制技术是指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结构或控制规律,使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工况中保持或优化工作性能,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自适应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系统,包括飞行稳定性控制、姿态控制、导航控制、动力控制等方面,能够实现飞行器的自适应、智能化运行,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航空航天领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自适应控制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以改善飞行器的动态性能,强化飞行器的抗干扰能力及适应性,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三、航空航天领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1. 飞行器的稳定性控制飞行器的稳定性控制是保证飞行器在各种工况下正常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
其中,自适应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飞行器的稳定性能力。
例如,加拿大航空公司利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对飞行器进行稳定性建模和控制,有效提高了飞行器的稳定性能力,避免了控制系统的失效和失控。
2. 飞行器的导航控制自适应控制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飞行器导航控制方面。
例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湾流-2无人机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自动根据实时风场变化调整导航控制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调整控制规律和参数设置,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3. 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自适应控制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方面。
例如,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飞行仿真实验表明,自适应回路的姿态角速度控制比基于固定反馈控制的角速度控制更加优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控制性能。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需求的日益提高,自适应控制系统作为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分支,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文章将首先回顾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接着分析自适应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工业生产、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最后展望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萌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控制理论的日益成熟,自适应控制理论逐步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
早期的自适应控制主要依赖于简单的参数调整策略,如增益调度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但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控制策略的复杂性,其应用范围和性能提升均受到限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微处理器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线性参数化方法和非参数化方法为代表的自适应控制策略逐渐兴起。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还使得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崛起,自适应控制系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自适应控制策略,如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等,开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器人控制、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新的控制策略不仅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控制精度,还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未知或时变的环境。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参数调整到基于智能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其应用范围和控制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自适应控制系统班级:姓名:学号: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两个分支。
前者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它是通过自适应机构来克服系统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后者是瑞典学者Astrom1973年提出的,它是通过在线估计系统模型参数,进而修改控制器的参数,以使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
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李推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轶收敛定理在自适应控制中的成功应用,使得基于稳定性分析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完整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秋收敛定理由于在研究自校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有独到之处,使得基于参数估计的自校正控制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适应控制的概念在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中,都假定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并且具有线性定常的特性。
实际上在许多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即使在某一条件下被确定了的数学模型,在工况和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经常发生变化。
在发生这些问题时,常规控制器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品质。
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它能够自动地补偿在模型阶次、参数和输入信号方面非预知的变化,这就是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简介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系统,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指描述被控对象及其环境的数学模型不是完全确定的,其中包含一些未知因素和随机因素。
任何一个实际系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有时表现在系统内部,有时表现在系统的外部。
从系统内部来讲,描述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设计者事先并不一定能准确知道。
作为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可以等效地用许多扰动来表示。
这些扰动通常是不可预测的。
此外,还有一些测量时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入系统。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如何设计适当的控制作用,使得某一指定的性能指标达到并保持最优或者近似最优,这就是自适应控制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自适应控制领域是指利用先进的自适应算法,针对不确定、复杂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设计和优化调节的一种现代控制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控制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际控制问题需要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来解决。
本文将从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其应用前景等方面来探讨自适应控制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自适应控制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idrow等人开创了自适应滤波算法这一分支。
随后,自适应控制技术逐渐被引入控制领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L. Ljung等人提出了基于最小方差准则(LMS)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奠定了自适应滤波和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的不断发展,自适应控制技术不断演化和创新,从自适应滤波算法、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直接自适应控制算法、间接自适应控制算法到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等多个分支方向发展。
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自适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控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自适应控制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普及,为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使得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更加灵活、高效,性能表现得更为出色。
近年来,自适应控制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机器人、机械加工、纺织品生产、化工过程控制、飞行控制、汽车控制等多个领域均有实际应用。
三、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前景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物理系统的控制,并通过不断适应不同环境和任务的需求,提高其性能表现。
其次,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在企业中实现智能化生产。
例如,通过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智能化生产设施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设备的自我诊断和故障诊断功能,从而加快故障排除,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自适应控制技术还可以在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18世纪末,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对自动控制的兴趣。
他设计了第一个调速装置,来控制蒸汽机的转速。
这个装置利用负反馈的原理,测量蒸汽机的转速并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以保持恒定的转速。
19世纪,飞行员的研究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塞巴斯蒂安·勒米特尔和尤金·尤尔·布雷克特设计了第一个用于自动驾驶的飞行器。
他们使用了基于机械原理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磁针来检测航向的偏差,并用风力来纠正偏差。
20世纪初,焦耳指出了负反馈的重要性,他认为它是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他的工作为自动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负反馈成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程师哈罗德·布莱克设计了第一个比例积分(PID)控制器。
这个控制器是基于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入之间的误差,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以控制系统输出。
PID控制器一直是工业中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应用。
在20世纪的前半叶,随着工程师对系统建模和分析的研究,出现了数学控制理论的发展。
拉普拉斯提出了拉普拉斯变换,将微分和积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
这一理论为分析和设计线性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二战期间,自动控制理论得到了飞机、导弹和火炮等军事应用的推动。
由于需要高精度和快速的控制,工程师们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控制理论。
鲁斯特·亨利·尼科尔斯和尼科尔斯-克鲁赛尔理论提供了一种用频域方法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兴起。
计算机提供了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复杂的算法,使得控制系统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确。
20世纪60年代,状态空间理论的发展成为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状态空间理论将控制系统建模为状态、输入和输出的数学模型,使得系统分析和设计更加方便和直观。
到了21世纪,自动控制理论继续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0.1自动控制发展历史18世纪,James Watt 为控制蒸汽机速度设计的离心调节器。
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在控制理论发展初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众多学者中有迈纳斯基、黑曾和奈魁斯特。
1922年,Minorsky研制船舶操纵自动控制器,并证明了从系统的微分方程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1932年,Nyquist提出了一种相当简便的方法,根据对稳态正弦输入的开环响应,确定闭环的稳定性。
1934年,Hezen提出了用于位置控制系统的伺服机构的概念。
讨论了可以精确跟踪变化的输入信号的继电式伺服机构。
19世纪40年代,频率响应法为闭环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伊凡思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是古典控制理论的核心。
由这两种方法设计出来的系统是稳定的,并且或多或少地满足一组适当的性能要求。
一般来说,这些系统是令人满意的,但它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佳系统。
由于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系统变得愈来愈复杂,所以需要大量方程来描述现代控制系统。
古典控制理论只涉及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就无能为力了。
19世纪6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为复杂系统的时域分析提供了可能。
因此,利用状态变量、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从而适应了现代设备日益增加的复杂性,同时也满足了军事、空间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对精确度、重量和成本方面的严格要求。
从1960年到1980,不论是确定性系统的最佳控制、还是随机系统的最佳控制,及复杂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控制,都得到充分的研究。
从1980年到现在,现代控制理论进展集中于鲁棒控制、H∞控制及其相关课题。
古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这些理论由于其发展较早,现已臻成熟。
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一类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系统具有高精度和高效能的特点。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史
所谓“自适应”一般是指系统按照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自身使得其行为在新的或者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下达到最好或者至少是容许的特性和功能。
自适应控制工作的优劣最终要由实际应用情况来评定,我们从应用角度出发,分三个阶段回顾自适应控制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应用探索阶段
从5O年代初开始到7O年代初,这是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兴起、应用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方法尚不成熟,在应用上又遇到失败和挫折,即1957年利用MIT调节规律的美国某试验型飞行失事,对自适应控制产生了怀疑、动摇。
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退出这个领域。
然而也有一批有识志士不畏困难,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坚持探索研究,满怀希望。
第二个阶段——应用开始阶段
随着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7O年代初开始到8O年代初,自适应控制有了突破性进展,1973年Astrom的自校正调节在造纸厂的成功应用。
1974年吉尔巴特和温斯顿(Gilbart and Winston)在24in的光学跟踪望远镜中利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把跟踪精度提高了五倍以上。
尽管当时应用项目不多,但确实证明自适应控制是有效的。
人们对自适应控制的兴趣又增加了,到8O年代开始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根据帕克斯等人的文章统计至少有58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6项。
第三个阶段——应用扩展阶段
从7O年代末8O年代初到现在,自适应控制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在这个阶段有几个特点:
1)1981年出现了Electromax-v自适应调节器,1983年在美国出现了商业性自适应控制软件包,向产品过渡。
从8O年代初开始到1988年5月世界已安装7万个自适应回路。
2)更实用性的新自适应方法和算法大量出现,如广义预测自适应控制,我国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组合自校正器、自适应PID等。
3)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特别是Rohrs等提出具有未建模动态时自适应控制不稳定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而促进了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4)应用范围由少数几个国家扩展到更多的国家,由个别项目扩展多个项目,由少数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
自适应控制系统分为:前馈自适应控制、反馈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和自校正控制。
1.自校正控制系统的发展史
自校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1975年):基于最小方差理论进行设计
1958年,Kalman发表了一篇文章——自最优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提出了自校正控制思想。
1970年,Peterla把这一原理推广到参数未知但恒定的线性离散时间单输入一—单输出系统。
到1973年,瑞典隆德工学院的Astrom和Wittenmark提出了最小方差自校正调节器。
197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Clark和Gawthrop提出了广义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器,克服了自校正调节器的主要缺点,受到了普遍重视。
第二阶段(1976年~1980年):基于次最优设计思想的自校正调节器的设计
197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Edrounds提出了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技术。
除了最优性这一指标外,这种方案在其它方面都超过了上述自校正器。
这种方案在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严重不确定时,自校正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校正控制器结构过去复杂等。
第三阶段(1980年~):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校正控制器的设计
80年代初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神经网络显示出它在解决高度非线性和严重不确定系统的控制方面的巨大潜力,其吸引力在于: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能够学习与适应严重不确定性系统的动态特性;有高度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和并行分布处理能力。
2.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ARC)发展概况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设计方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1966年):主要是基于局部参数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
这种方法是由Whitake r等人于1958年首先提出来的,并命名为MIT规则。
接着Dressber,Price,Pearson等人也基于局部参数最优化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
局部参数最优化法的最大缺点是如此设计自适应律容易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
第二阶段(1966年~1972年):解决了MRAC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Butchart和Shachcloth,Park,Phillipson等人首先提出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MRAC系统的方法。
这种方法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但它需要利用系统的全部状态或输出量的微分信号,这是Parks方法的严重缺点。
1974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Monopoli提出了一种增广误差信号法,仅由系统的输入输出,便可调整控制器参数。
与此同时,Landau采用Popov的超稳定性理论进行设计,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第三阶段(1974年~1980年):解决了系统状态不可测问题。
以上的设计方法要求能直接获得控制对象的全部状态,这是很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常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能观测到的对象的输出/输入的数据来综合一个动态控制器。
(2)间接法设法将对象的参数和状态重构出来,即利用所谓的自适应观测器。
然后利用这种估计在线地改变控制器的参数,以达到自适应控制的目的。
对此Monopoli,R.V和Narendra,K.s,valavani.L分别利用直接法设计了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1979年,Namndm 和Valavani又提出了间接修改控制器参数的MRAC方案。
第四阶段(1980年~):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
神经网络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通过调整神经网络控制器NNC的权值参数,力图使被控过程的输出最后以零误差跟踪参考模型的输出。
有人采用NMRAC的直接结构,基于稳定性理论选择控制律,解决了仿射非线性系统的跟踪问题,并使整个闭环系统渐近稳定。
自适应控制技术从7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在很多领域尚未得到真正应用,远未达到它本身的预期目的,有大量工作要做。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