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疗法服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3.37 KB
- 文档页数:1
雾化吸入的操作规范雾化吸入是指将药物雾化为微细颗粒,通过呼吸道送入人体肺部,使药物能够迅速亲近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雾化吸入的药物作用快速且作用局限性强,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在进行雾化吸入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能够有效吸入药物。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操作规范。
一、前期准备1.检查雾化器是否正常工作。
包括电源是否连接,雾化机是否堵塞,喷雾口是否干净等。
2.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物剂量。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物剂量。
3.洗手消毒。
操作前,必须洗手并使用酒精消毒液进行消毒。
4.告知患者患者需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指示进行操作,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雾化器以及吸入口罩或口嘴等。
二、操作步骤1.装药。
首先,将配制好的药物加入雾化器中。
药物必须加入清洁的容器中,防止细菌污染。
2.启动雾化器。
将雾化器电源插入电源插座,按下电源开关,启动雾化器。
通常情况下,雾化器会自动开始喷雾,嘴部呼吸器安装在合适位置,患者需要将嘴巴贴紧口罩内部,以确保药物进入呼吸道内。
3.正确认识吸入顺序。
当患者使用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操作时,需要先开始深呼吸10次,以保证肺部充分吸氧,然后再保持正常呼吸深度的情况下,配合雾化器的药物喷射进行吸气,若有停顿指示,需要暂停几秒钟,呼出再继续放进去,继续貌似雾化吸入的操作,空气流量常常是6L/min以上,以确保药物有效到达呼吸道。
4.不得关闭呼吸器管路。
在雾化过程中,患者必须保持口罩或口嘴密封,不得关闭呼吸器管路,以确保药物有效到达呼吸道。
5.持续喷雾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
持续喷雾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以避免过量的药物进入体内造成不良反应。
6.充分吸入药物。
患者需要充分吸入药物,保持正常呼吸深度,在吸入雾化药物时,需要深呼吸,感觉到药物进入肺部即可。
三、注意事项1.患者使用口罩或口嘴时,必须选用正确尺寸,并要求患者正确戴入。
雾化吸入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1.目的:雾化吸入疗法是指使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的颗粒,通过吸入的方法进入呼吸道及肺内并沉积,从而达到预防、治疗呼吸道感染,湿化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的目的。
2.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检查氧气雾化装置的性能。
(3)操作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史,了解患者呼吸状况及配合能力。
(4)指导、演示患者正确呼吸,使药液吸入呼吸道。
(5)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为10~15min,若要连续使用,中间需间隔30min。
(6)根据病情需要调节适宜的雾量,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直接将面罩置于气管切开造口处。
(7)雾化吸入的面罩、口含嘴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8)严禁接触烟火和易燃品,防止发生意外。
(9)湿化瓶内勿加水,否则水易入雾化器内而使药液被稀释。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雾化吸入疗法)【适应证】1.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感染。
2.肺部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肺化脓症等。
3.支气管哮喘。
4..湿化气道、祛痰。
5.支气管麻醉,如支气管镜检术前麻醉。
6.作为抗过敏或脱敏疗法的一种途径,吸入抗过敏药物或疫苗接种。
【禁忌证】自发性气胸及肺大泡病人慎用。
【准备工作】1.一般器械准备:药物、蒸馏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器、针头、棉签、聚维酮磺(络合碘)、弯盆、氧气瓶或空气压缩机。
2.雾化器准备:常用雾化器有压力型雾化器及超声雾化器两种类型,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之。
【操作方法】1.压力型简易玻璃雾化器的使用:(1)嘱病人清洁漱口。
将病人置于舒适的体位。
(2)用蒸馏水5mL.稀释药物,注人雾化器内。
(3)将雾化器一端接在输送氧的橡胶管上。
氧气流量调节至6~8L/min。
(4)病人手持雾化器,把喷气管放人口中,紧闭口唇,吸气时用手指堵住“出气口”,呼气时松开手指,直到药液喷完为止,一般需10~15分钟。
雾化期间,若需暂停休息,可松开堵住“出气口”的手指,停歇休息。
(5)喷药完毕后关闭氧气筒,取出雾化器,清理用物。
2.超声雾化器的使用:(1)用蒸馏水30~50mL,稀释药物,注入雾化罐内,将罐盖旋紧,放人水槽内。
水槽内放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约3cm,使浸没雾化罐底的透明膜。
将水槽盖紧。
(2)接通电源,先开灯丝开关,预热3分钟后,再开雾化开关,药液即被雾化成雾状喷出。
(3)将面罩罩住病员口、鼻,雾化吸人15~30分钟。
雾化量可根据需要,调节大小挡位,一般置于中等雾化量的挡位。
雾化过程中,若罐内药液过少,可不停机。
从雾化罐盖上的小孔中加入药液;著水槽内水温超过60℃,应关机调换冷蒸馏水。
(4)治疗完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
雾化治疗标准最新规范雾化治疗是一种通过雾化器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使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雾化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下是雾化治疗的最新规范:1. 适应症:雾化治疗适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等,以及需要局部给药的感染性疾病。
2. 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处方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抗生素等。
3. 设备要求:使用雾化器应符合医疗设备标准,确保雾化颗粒大小适中,以便于药物在呼吸道中的分布。
4.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雾化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5. 治疗环境:雾化治疗应在清洁、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
6. 剂量控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7. 治疗时间:雾化治疗的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通常为5-20分钟。
8. 监测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 副作用管理:雾化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口腔干燥、咳嗽等,应提前告知患者,并在出现副作用时及时处理。
10.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雾化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治疗目的、方法、可能的副作用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1. 记录与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过程和反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法规遵守: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医疗操作和药品使用的法律法规,确保治疗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雾化治疗的标准也会不断更新。
医疗工作者应持续关注最新的研究和指南,以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编号】B2.2.1.29【名称】雾化吸入疗法【别名】【适应证】雾化吸入疗法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
所谓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微小的固体或液体微粒。
人们习惯上称液体气溶胶为“雾”,固体气溶胶为“烟”。
因此,雾化吸入疗法是将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等制成气溶胶,以烟或雾的形式经口腔、鼻腔或气管(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吸入气道和肺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者缓解症状之目的。
【禁忌证】应注意有无药物过敏。
【准备】1.向患者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2.配置好药液,做好仪器准备。
3.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4.打开雾化开关,调节雾量,将面罩罩住患者口鼻。
5.指导患者用口吸气、鼻呼气的方法。
【方法】1.影响雾化吸入疗效的因素(1)气溶胶颗粒的大小:体内外介质气动力学研究表明,1μm~5μm的微粒可较多地沉降于下气道内,其中以1μm~3μm的微粒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沉降最为理想。
这是因为直径5μm~10μm的微粒大部分沉降于上气道,直径10μm~15μm的微粒几乎全部沉降于口咽部或与呼吸机相连的输气管道中,而直径小于1μm的微粒尽管容易吸入肺内,但由于质量太小,仍悬于空气中,除小部分沉降于肺泡内,大部分则随呼气而呼出肺外。
(2)气溶胶的温度和湿度:对一般急症或住院病人,由于鼻腔、上呼吸道的加热加温功能并无丧失,吸入气溶胶可以不经过加热加温的过程;然而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气溶胶不经过上呼吸道,为了保护气道的粘液纤毛系统,气溶胶的吸入必须经过加热加温。
但是有研究表明,气溶胶加热加温后吸入与干燥的气溶胶吸入相比其肺内沉降率大约下降40%。
(3)气溶胶的密度:高密度的气溶胶吸入时容易产生涡流作用从而降低其肺内沉降率;相反,低密度的气溶胶如氦氧气溶胶与空气气溶胶相比,前者则产生持续的层流作用从而增加气溶胶在肺泡内的沉降。
但氦氧混合气体造价比较高,用其压缩气体作为气溶胶的驱动力势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少。
雾化吸入操作规范
评估病人:听诊器,手电筒,压舌板,病历(病人病因)
看口鼻腔是否破溃,听诊肺部湿罗音
布地奈德: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
爱全乐:通过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抗胆碱能作用扩张支气管,适用于预防和治疗与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相关的呼吸困难:轻到中度支气管哮喘。
博利康尼:β2-受体兴奋剂,有支气管扩张作用,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的药物。
雾化吸入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法规规定,为了保障雾化吸入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环境卫生,做到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雾化吸入工作的人员,包括医院、药店、医疗机构等单位。
第三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管理制度的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第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雾化吸入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第五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第六条单位应当对雾化吸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检查结果进行维修或更换。
第二章雾化吸入工作环境管理第七条单位应当保证雾化吸入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卫生,做到通风透气,无异味。
第八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控,定期进行检测,确保环境安全。
第九条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器材,并对雾化吸入工作人员进行使用培训。
第十条经常性喷洒香水等化学物品的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雾化吸入工作人员的影响。
第三章雾化吸入工作操作规程第十一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熟练掌握雾化吸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十二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应当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药品。
第十三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工作细节,严禁随意更改操作步骤,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因工作引起的健康问题。
第四章雾化吸入工作风险评估与控制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对雾化吸入工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予以消除或减轻。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第十八条发生事故或异常情况时,雾化吸入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停工,报告上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五章雾化吸入工作应急预案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制定雾化吸入工作应急预案,明确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具体措施。
阳光医院护理技术雾化吸入法操作规程(一)氧气雾化吸入法1、目的借助氧气高速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气道治疗。
2、适应证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等局部用药,以及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感染、肺部感染等。
3、评估⑴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神智等以判断其合作的程度。
⑵患者目前的病情与氧疗情况。
4、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⑵洗手、戴口罩⑶二人查对⑷用物准备①氧气装置(流量表、湿化瓶)、雾化器、10ml注射器、药液、纱布。
②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在治疗室将配置好的雾化液(5ml)抽入注射器内。
⑸携用物至床旁①查对床号、呼唤患者姓名。
②向病人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③摆体位(取坐位或仰卧位)。
④教会患者吸入动作(紧闭嘴唇深吸气)。
⑹连接装置①安装氧气装置。
②连接雾化器的接入口于氧气装置的橡皮管口。
③检查雾化器是否通畅。
⑺协助患者漱口(再次查对)。
⑻吸入①将注射器的药液注入雾化管内(5ml)。
②调解氧气流量至6~8ml/min。
③将吸嘴送入患者口内。
④嘱患者紧闭嘴唇深吸气,用鼻呼气,如此反复,直至药液吸完为止。
⑼安置患者①雾化完毕,取下雾化吸入器。
②帮助患者擦净面部,恢复体位。
③再次查对,并交待注意事项。
⑽记录①洗手。
②在临时医嘱或治疗单上打钩签名。
⑾整理用物温水清洗,晾干备用(雾化吸入器专人专用)。
5、注意事项⑴使用前要检查雾化吸入器连接是否完好,有无漏气。
⑵氧气湿化瓶内勿放水,以免液体进入雾化瓶内使药液稀释。
⑶氧流量不宜过大,一般6~8ml/min,以防雾化器脱出。
⑷嘱患者紧闭嘴唇深吸气,用鼻呼气,吸入时间为15~20min。
⑸雾化器要水平放置,防止漏液。
⑹操作中严禁接触烟火和易燃物。
⑺雾化器一般固定专人使用,用毕清洗晾干备用。
疗程结束后清洗、消毒、晾干保存。
(二)超声雾化吸入法1、目的⑴通过雾化装置,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护气管、支气管黏膜不因干燥而受损。
雾化吸入疗法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雾化吸入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雾化吸入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2. 操作要求2.1 设备准备2.1.1 确保雾化吸入设备正常工作,无任何故障。
2.1.2 检查并维护设备的清洁卫生状况。
2.1.3 准备好适当的药物和溶剂,并确保其有效期尚在有效期内。
2.2 患者准备2.2.1 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药物和剂量。
2.2.2 建议患者进行必要的口腔清洁,如刷牙漱口等。
2.2.3 确保患者理解并能够配合操作过程。
2.3 操作步骤2.3.1 洗手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等。
2.3.2 根据医嘱或患者的需求,将适量药物和溶剂加入雾化吸入设备中。
2.3.3 将设备连接好,并确保密封良好,避免药物泄漏。
2.3.4 将设备调至合适的工作状态,如喷雾强度和时间等。
2.3.5 患者佩戴好口罩,并开始吸入药物。
2.3.6 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症状,调整治疗过程中的参数和时间。
2.3.7 操作结束后,关闭设备,拆卸并进行清洁消毒。
2.4 质量控制2.4.1 雾化吸入设备的质量控制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
2.4.2 药物和溶剂的准备和选用应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2.4.3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并定期接受培训与考核。
3. 安全注意事项3.1 操作人员应了解并遵守雾化吸入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安全警示。
3.2 检查设备和配件的完整性,如有破损或异常应停止使用。
3.3 避免过量用药和频繁使用雾化吸入疗法,以免产生副作用。
3.4 患者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向医生报告。
4. 文档更新和审核本文档应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核,以保持与最新标准的一致性。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并定期接受操作规范的考核。
以上为雾化吸入疗法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概要内容,具体操作细节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制定。
雾化吸入管理制度一、前言雾化吸入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细小的颗粒物质,让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雾化吸入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管理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而建立的。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和诊所等医疗机构,也可在家庭护理中使用。
二、管理范围雾化吸入管理范围包括雾化吸入治疗设备的管理,药物的管理,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的管理等。
三、设备管理1、设备定期检查:定期对雾化吸入治疗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能够正常使用。
2、设备清洁消毒:对雾化吸入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设备维护维修: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四、药物管理1、药品存储:对雾化吸入治疗所使用的药品进行妥善存储,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
2、药品使用:按照医嘱和规定的方法使用药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药品清理: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限,过期的药品及时清理、处理。
五、患者管理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
2、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教育和指导,让患者了解雾化吸入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并依据医嘱正确使用。
3、患者观察: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患者护理:提供患者合理的护理服务,包括安排定期随访和复诊等。
六、医务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培训:对从事雾化吸入治疗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设备的使用、药品的管理和患者的护理等。
2、医务人员考核:对从事雾化吸入治疗的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达到要求。
3、医务人员监督:对医务人员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七、应急处理1、医疗事故处理:对于发生的医疗事故,要及时报告并进行处理,保护患者的利益,防止事态扩大。
雾化吸入疗法服务规范
(1)工作目标
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剂量准确、安全、雾量适宜的雾化吸入。
(2)工作规范要点
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标准预防、安全给药的原则。
2.遵医嘱准备药物和雾化装置,并检查装置性能。
3.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用药目的、患者呼吸状况及配合能力。
4.告知患者治疗目的、药物名称,指导患者配合。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5.调节适宜的雾量,给患者戴上面罩或口含嘴,指导患者吸入。
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直接将面罩置于气管切开造口处。
6.观察患者吸入药物后的反应及效果。
7.雾化吸入的面罩、口含嘴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3)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操作过程规范、安全,达到预期目的。
雾化吸入疗法服务规范
(一)工作目标。
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剂量准确、安全、雾量适宜的雾化吸入。
(二)工作规范要点。
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标准预防、安全给药的原则。
2.遵医嘱准备药物和雾化装置,并检查装置性能。
3.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用药目的、患者呼吸状况及配合能力。
4.告知患者治疗目的、药物名称,指导患者配合。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5.调节适宜的雾量,给患者戴上面罩或口含嘴,指导患者吸入。
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直接将面罩置于气管切开造口处。
6.观察患者吸入药物后的反应及效果。
7.雾化吸入的面罩、口含嘴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操作过程规范、安全,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