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插田歌》高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全国卷III高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劳动真美丽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从诗的题目“插田歌”来看,这是一首描写田间劳作的诗,写的是插秧。
说到劳作,我们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会浮现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些诗句都是在表现田间劳作的辛苦,苦不堪言。
而刘禹锡的这一首《插田歌》我们说它很清丽,清丽之处就在于,它表现了田间劳作之美。
劳作,苦不苦?当然苦,但也不全是苦,也有乐,也有美。
首先,景色美,环境美。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冈”就是山冈,小山坡。
往远处看,小山坡上开满了野花,长满了青草;往空中看,蓝蓝的天空上,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再往近处看,“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稻田里的田塍看上去像一条笔直的线,四四方方的田里蓄满了水,阳光照耀下,水田明亮,波光粼粼。
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有一只白鹭从此飞过,正所谓“漠漠水田飞白鹭”,一种恬静优美的意境由此而生。
不过,并没有白鹭,正在田里劳作的是农夫和农妇。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农妇们穿的是白色的麻布衣裙,农夫们穿的是绿色的蓑衣。
我们想象中的农夫农妇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黑色?灰色?尤其是在田间劳作,必定是黑灰。
而诗中的农夫农妇们,他们的衣着,一白一绿,极清雅,极干净,几乎不像劳动人民,像什么?神仙眷侣?天外飞仙?这就为恬静优美的田园,又添了一层美感——人物美。
不仅人物美,歌声也美。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这些穿着清雅的田间夫妇,边插秧,边唱歌,他们唱的是“郢中歌”。
“郢中歌”指的是高雅的歌曲,有的版本在这里写作“田中歌”。
其实我觉得,他们唱的就是“田中歌”,边插秧边唱一些民歌,这些民歌听起来就好像《竹枝词》。
“嘤咛”是细声细气的意思。
《竹枝词》原本是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后代诗人们多以《竹枝词》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诗人刘禹锡当时是在广东连州,说听到这些农夫农妇们唱的歌就好像是川东地区的民歌一样,细声细气。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I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一中高一语文组“读写一体化”之泛读:诗词之美,读题之旅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诗歌专题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详解】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插秧歌》含答案(2022春·广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②渠:他。
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莳,移栽、种植。
匝,布满、遍及。
④照管:照料,照看。
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描绘出插秧时节全家老少分工配合、抢农时插秧的忙碌场景。
B.三、四句写农人虽然穿戴雨具,却依然从头到胛被淋湿,可见农事艰辛。
C.五、六句写农夫对歇息用餐的呼唤未做相应回答,再次表现抢插的紧张。
D.七、八句写农夫事事操心,不仅担心田未插完,更担心无人看管鹅鸭。
8.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插秧时的齐心协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使人联想到战斗,突出抢农时的紧迫。
C.本诗运用不少口语词汇,语言通俗而活泼,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D.本诗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体现了构思的新奇巧妙。
参考答案:7.D 8.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更担心无人看管鹅鸭”说法错误。
“照管鹅儿与雏鸭”的意思是你回家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提防着小鹅和小鸭来糟蹋秧苗。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分析错误。
将笠蓑说为盔甲,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而不应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储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窘境,表现出新的活力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对着不容忽略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一般公众生活息息有关,其表演往常拥有集体性特点: 不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显现歌喉; 不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公众欢喜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种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集体性。
两不单限制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公众为庆祝丰产、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翩翩起舞的即兴表演,寄望着他们深邃的精神追乞降丰富感情。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诚然能彰显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风俗文化内涵。
自然,各种民间表演艺术过充足提炼和艺术升华,从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起到促使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祥瑞颂》等都曾大放异彩,但是,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行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改头换面。
比方,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己的魂魄。
所以,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征,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公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征,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发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实质精神。
各样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表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征决定了应付其实行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计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救保护实行中,有些地域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备,各种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采集来的各样乐器、道具、面具、服饰等都获取妥当珍藏,这种博物馆式的显现与珍藏,固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显现,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计发展问题。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山语文私家课(全国一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及解析】【C】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析:错在“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诗人应是把对画家的评价和赞美写进了诗中。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而不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古代诗文阅读试题1(全国3卷真题演练)解析古代诗文阅读1(全国3卷真题)一、古代诗文阅读(34分)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3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19·全国III卷1.C【解析】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错误。
根据原文第三段“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可知,只是有一些人套用西式改编,使作品失去自身的魂魄,并非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不能进行西式改编,过于绝对化。
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A、B、D项理解和分析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2.C【解析】C项,“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
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和“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
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可知,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都是保存,也没有对两者做比较。
选项分析不正确。
A、B、D项分析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3.D【解析】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错误。
根据原文第二段“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可知,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只是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没有说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
选项说法不正确。
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错误。
根据原文第三段“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可知,并非所有的民间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选项说法不正确。
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二)
14.B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