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培训课件
- 格式:wps
- 大小:14.10 MB
- 文档页数:86
幻灯片1第一单元专利制度、专利法概述幻灯片2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一)专利权的涵义、特征●1、专利权的涵义●专利权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就涵义而言,专利权是由政府授予专利权人拥有排除他人对其发明创造进行实施和利用的权利。
●专利权在性质上同许多民事权利一样,主要表现为一种财产权利。
就专利权的取得而言,与一般的财产权不同的是,专利权不因发明创造的完成而自动取得,它需要经过申请人申请、专利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等程序。
幻灯片3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专利权的特征●相比一般的民事权利,专利权主要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特征。
幻灯片4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1)排他性●专利权的排他性是指专利权具有排除他人实施、利用的特质。
严格意义上,一般的物权和商标、著作权等(简称其他财产权)都具有排除他人对其进行利用的特征,否则,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财产权的设立将毫无意义。
但排他性对于专利权而言,具有不同于其他财产权的意义。
对其他财产权而言,权利人是在自己拥有对财产进行利用的情况下,同时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财产利用的权利,而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的拥有,除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专利的实施、利用外,并不当然意味着,专利权人自己可以实施、利用自己的专利。
幻灯片5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地域性●由于专利权一般是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本国法律授予的,因而专利权通常仅在授予国主权范围内有效。
或者说,在一国取得专利授权的专利权人无权在他国就其专利主张权利。
专利权的地域性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的要求。
如果想使得相关发明创造在他国受到保护,则应按该国的法律要求向该国提出权利申请。
否则无法对他国实施、利用相关发明创造的行为主张权利。
●幻灯片6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3)时间性●专利权保护的时间性意味着,仅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专利权予以保护,超过这一合理期限,专利权失效,相关发明创造所涉知识或信息进入公共领域。
幻灯片7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专利权的时间性体现了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有效期限都进行了规定。
•专利法概述•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专利的申请与授权目录•专利权的保护与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专利法实务问题探讨专利法的定义与作用专利法的体系结构01020304专利法的基本原则专利法的主体内容专利法的相关法规专利法的国际规范专利法的历史与发展专利法的起源01专利法的发展02专利法的国际化趋势03发明人或设计人单位合作或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发明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科学发现;原子核变换方法以及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010203040506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专利申请条件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专利申请流程准备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等;提交申请受理与缴费初步审查030201实质审查授权决定办理登记手续授予专利权01020304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主要审查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驳回理由驳回通知申请人应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与期限专利权保护范围专利权保护期限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
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
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要点一要点二专利权质押以专利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认定标准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了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等行为。
幻灯片1第一单元专利制度、专利法概述幻灯片2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一)专利权的涵义、特征●1、专利权的涵义●专利权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就涵义而言,专利权是由政府授予专利权人拥有排除他人对其发明创造进行实施和利用的权利。
●专利权在性质上同许多民事权利一样,主要表现为一种财产权利。
就专利权的取得而言,与一般的财产权不同的是,专利权不因发明创造的完成而自动取得,它需要经过申请人申请、专利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等程序。
幻灯片3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专利权的特征●相比一般的民事权利,专利权主要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特征。
幻灯片4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1)排他性●专利权的排他性是指专利权具有排除他人实施、利用的特质。
严格意义上,一般的物权和商标、著作权等(简称其他财产权)都具有排除他人对其进行利用的特征,否则,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财产权的设立将毫无意义。
但排他性对于专利权而言,具有不同于其他财产权的意义。
对其他财产权而言,权利人是在自己拥有对财产进行利用的情况下,同时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财产利用的权利,而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的拥有,除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专利的实施、利用外,并不当然意味着,专利权人自己可以实施、利用自己的专利。
幻灯片5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地域性●由于专利权一般是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本国法律授予的,因而专利权通常仅在授予国主权范围内有效。
或者说,在一国取得专利授权的专利权人无权在他国就其专利主张权利。
专利权的地域性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的要求。
如果想使得相关发明创造在他国受到保护,则应按该国的法律要求向该国提出权利申请。
否则无法对他国实施、利用相关发明创造的行为主张权利。
●幻灯片6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3)时间性●专利权保护的时间性意味着,仅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专利权予以保护,超过这一合理期限,专利权失效,相关发明创造所涉知识或信息进入公共领域。
幻灯片7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专利权的时间性体现了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有效期限都进行了规定。
●如我国《专利法》第42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幻灯片8(二)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西方社会关于专利制度产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两大理论:●自然权利理论(natural rights theory)●功利主义理论(utilitarian theory)幻灯片9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1、自然权利理论●自然权利理论的核心是英国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劳动财产”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发明创造是发明人劳动财产,对其拥有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按照该理论,权利人对作为财产的发明创造的拥有权是没有期限的,无法回归到公共领域,因而它无法解释专利权的时间性特征。
同时,依这一理论,专利权将和其他有形财产一样属于自然权利,享有同样的保护水平。
此外,自然权利理论还将导致对科学发现主张专利权。
基于这些不足,自然权利理论已经无法对现代专利制度进行合理的解释。
幻灯片10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功利主义理论●功利主义是风行于19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按照功利主义,政府立法只有出于增进最大多数人的福利时,才是符合功利原理的。
专利制度的产生是政府出于功利主义原理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
●专利制度功利主义理论又分为激励理论和披露理论两种理论。
幻灯片11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1)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的核心是专利制度的产生是出于激励创新的需要。
该理论关注企业的创新激励问题。
对企业而言,从事研发活动也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投资决策。
只有当企业能获取其发明创造的全部社会价值时,创新的激励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企业创新激励就会受到抑制。
专利制度就是一种通过对发明创造的保护来保证创新者获取其创新的收益,从而激励发明创造的机制。
幻灯片12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2)披露理论●披露理论也称为合同理论,该理论将专利制度视为社会和发明者之间的订立的合同或契约。
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交易的标的就是体现在发明创造中的知识。
发明者的义务是向社会公开其发明创造,而社会所付出的对价就是授予发明者对发明创造具有排他性的专利权。
幻灯片13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一)世界范围内专利制度、立法的发展情况●1、专利制度的萌芽阶段●在中世纪的欧洲,为抵消封建行会对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遏制,特权制度应运而生。
●特权赋予在行会管辖地域和行业内从事经国王或君主授权的贸易的权利。
这种特权是以一种由国王或君主签发的证书形式授予的,该证书名称为“letter of patent”。
在英国,1311年签发了第一个“letter of patent”。
“letter of patent”由英王签发,授予发明人或者将技术引入英国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技术享有垄断权。
专利或专利权对应的英文为“patent”,即起源于这一名为“letter of patent”证书或文件。
幻灯片14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2、威尼斯元老院1474年法令●1474年威尼斯颁布了最接近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威尼斯参议院1474年法令。
该法令具备了现代专利制度所有实质特征,包括专利授权要求、专利权利内容、专利申请程序、专利行使以及侵犯专利权的救济。
幻灯片15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3、英国1623年垄断法案●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初期,经常通过签发“letters of patent”来吸引外国工匠以引进技术知识。
但到了其统治后期,这种特权制度变成了垄断制度,遭到了滥用,最终导致英国1623年垄断法案的产生。
●垄断法案规定,除了对真正的发明可以授予特权外,以往由国王授予的垄断权(特权)都是非法的。
法案还规定了实用性要求,除没有说明书要求外,法案具有了现代专利法的所有的要求。
18世纪初期,说明书要求成为授权标准。
幻灯片16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专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关国家纷纷制定自己的专利法。
美国根据其宪法第1条规定,于1790年制定了专利法;法国于1791年也制定了专利法。
19世纪的专利立法更为普遍,如荷兰(1817年)、俄罗斯(1812年)、普鲁士(1815年)、德国(1877年)、日本(1885年)等都颁布了专利法。
与此同时,专利权保护的国际协调也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国际条约。
幻灯片17(二)我国专利制度、专利立法情况●1、新中国以前的专利制度及专利立法●现有的文献表明,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是第一个将西方社会的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一些具体举措体现了专利制度、专利立法思想。
●1881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实业家郑观应在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时候,上书李鸿章要求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
这一请求得到了光绪帝的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件专利。
●1898年7月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鼓励发明创造的专利立法。
幻灯片18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912年6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具有专利性质的法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1912年至1944年间,民国政府共批准692件专利。
●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专利法》。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正式的专利法。
由于历史原因,《中华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在中国大陆没有真正予以实施,而是1949年1月1日起在我国台湾地区予以施行。
幻灯片19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2、新中国以来的专利制度及专利立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务院于1950年8月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
同年10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施行细则。
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至1963年11月国务院明令废止。
先后批准了包括软硬性透明胶网线版等4项专利权和包括侯氏制碱法等6项发明权。
●1963年11月国务院明令废止《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公布了《发明奖励条例》。
幻灯片20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978年12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开始筹建专利制度。
1984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专利法草案进行表决,并通过此草案。
至此,新中国专利制度正式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
《专利法实施细则》于1985年1月19日审议通过,与《专利法》同时施行。
●中国政府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对《专利法》进行修改。
幻灯片21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订草案(送审稿)》及其说明,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本次修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专利执法保护的力度。
二是扩大专利保护范围。
三是鼓励专利转化运用。
四是优化专利申请审查流程。
五是完善专利代理法律制度。
幻灯片22三、专利制度的目标和功能(一)专利制度的目标●专利制度的目标是指建立、运行专利制度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
基于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显著影响,许多学者都认为专利制度的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增进发明和创新。
●可以认为,专利制度的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社会目标两类,激励创新或发明创造只是专利权的直接目标,而其社会目标是为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者福利的提高。
幻灯片23三、专利制度的目标和功能●在我国,依据《专利法》第1条规定,专利立法或制度的宗旨是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见,我国《专利法》也包含的两个层次的目标,即直接目标和社会目标。
第一个层次(直接目标):着眼于通过对专利权人权益的保护,从而激励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层次(社会目标):着眼于创新成果的运用,最终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幻灯片24(二)专利制度的功能●1、激励创新。
专利法通过授予专利权人一定时期内对其发明创造拥有排他使用权,为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提供保护,让其有可能收回发明创造投资并进而有所收益,从而对创新产生激励作用。
●2、促进技术信息的扩散。
专利申请自公开后就成为一种公共资料,且这种公开一般是充分的。
通过专利申请文件的公开,无论发明最终是否获得专利权,都促进了相关知识在社会的扩散和传播,并使得建立在这一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创新变得更容易些。
●3、促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专利权人拥有实施自己专利或许可他人实施专利的权利,为促进专利技术商业化运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