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 格式:doc
- 大小:38.43 KB
- 文档页数:5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对话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
五、教学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遗传学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1.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2. 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3. 学生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兴趣培养。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染色体和基因模型。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一幅插图或照片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并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作用是什么。
2. 引发学生对基因的兴趣,提问他们对基因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2. 解释基因突变是如何导致遗传变异的,以及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
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染色体和基因模型。
2. 指导学生根据模型,将基因放置在正确的染色体位置上,并观察不同基因排列的结果。
3. 鼓励学生尝试模拟基因突变,观察遗传变异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操作中的观察结果,讨论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和影响。
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查找更多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信息,并写一篇小论文。
2.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和实例来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实验,观察其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的小论文,评估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 让学生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事实,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染色体模型3. 基因模型4. 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体样本、染色剂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2 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学习染色体的组成2.1 通过PPT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染色体的结构。
3. 学习基因的概念3.1 通过PPT课件介绍基因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2 展示基因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结构。
4. 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4.1 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2 进行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样本,让学生亲眼见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复述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5.2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绘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2 选择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知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2.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生物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课程标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法以假说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而后才以实验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萨顿的假说,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的学习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假说演绎法推理整个过程,得出实证,更能够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兴趣。
与此同时,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结合了细胞学和遗传学内容,较为深奥,选择用微课课下教学,课堂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应当会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过程与方法(1)掌握假说演绎法,并运用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2)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实验设计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推动假说演绎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果蝇的测交实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目标:1. 理解基因是如何在染色体上定位和传递的。
2. 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传递过程。
3.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3. 模型或图表展示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上展示一个染色体的图像,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染色体的作用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染色体之间是否有关系,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基因的定义和功能,以及基因对个体的遗传特征的影响。
2. 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染色体的组成和形状。
3. 讲解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过程,包括基因的位置和顺序。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使用模型或图表展示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以检验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的理解程度。
讨论与巩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的练习题答案,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并让他们举例说明。
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巩固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的理解。
评估(5分钟):1. 分发评估题,要求学生回答与基因和染色体相关的问题。
2. 收集学生的答卷,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
2. 提供相关的实验或案例研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专家来讲解更深入的基因和染色体知识。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基因突变实验,以加深他们对基因传递和变异的理解。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传递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题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了解基因的作用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重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的作用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
2.理解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的结构和构成。
2.提问:基因是什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称为基因位点。
2.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最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编码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3.解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基因通过遗传介质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表现。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利用实例解释基因的作用和表现:通过讲解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或性状表现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对个体形态和特征的控制作用。
2.提问:如何解释人类一些遗传病的发生?为什么同一基因有时会有不同表现?第四步:实验操作(25分钟)1.进行染色体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
2.实施染色体显微镜制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以加深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归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2.提问:为什么要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研究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六、拓展延伸:1.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基因的作用和表现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等综合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教案1课程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基础知识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3)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雌) × 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SHAPE MERGEFORMAT(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基因与染色体的概念介绍1.1 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存在和分布。
1.2 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1.3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决定了基因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2.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了解基因的排列顺序。
2.3 讲解基因的距离与遗传的关系:基因越远,遗传信息的传递越不稳定。
第三章:染色体的变异与遗传病3.1 讲解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结构的改变等。
3.2 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3.3 讲解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第四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4.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方法等。
4.2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3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进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五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5.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2 引导学生了解教学设计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践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5.3 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方案。
第六章: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6.1 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6.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6.3 讲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
第七章: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影响7.1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本模块“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
科学家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是从寻找基因的物质实体,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开始的。
教材首先介绍萨顿基于上述相似现象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教材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这是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与染色体体都属于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核心概念。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已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了深入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了充分的掌握.在第二章的第一节教材介绍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形态变化有了- -定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说必修二教材前面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介绍已经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充分理解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的平行关系,从而得出萨顿假说的内容。
其次了解相关科学史,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假说演绎法,充分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如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必修二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后面相关内容的开端和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枯燥,而且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在开始进行思维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思维发散的现象,对问题的思考不够聚焦,因此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做好知识铺垫,降低理解难度,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达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染色体分离
阅读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杂交过程中
指导学生学会基因的表示方法: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3对:ⅡⅡ,ⅢⅢ,ⅣⅣ
雌性同型:XX
雄性异型:XY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把核心概念形成概念图,如下:色体上,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
作业布置
Homework
2.2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案
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s 1、萨顿假说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学解释
教学反思Teaching Reflections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把握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联系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进一步学习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图解。
课件名称或课件网址
Name or Website of CaseWare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其根本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学好本节课是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
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探究式学习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
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1、以“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一条主线
2、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第二条线索
萨顿假说的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体现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上)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介绍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实验图解)
1、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
P 红眼(雌)×白眼(雄)
F1 红眼(雌、雄)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3/4 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提出问题: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果蝇的染色体图谱,介绍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提出问题:
3.若控制此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那F2代表现性及比例如何?
学生思考并画出遗传图解。
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性染色体上
P X W X W红眼(雌)× X w Y白眼(雄)
配子 X W X W Y
F1 X W X w红眼(雌) X W Y红眼(雄)
又通过测交进一步验证。
4.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有了合理解释。
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简要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呈线性排列。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画出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的图示,根据图示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做出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五)课后练习
1、回顾科学史:在基因研究中,有许多科学家取得成就。
下列成就分别是由哪些科学
家来完成的?
①提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观点。
②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并提出“等位基因”概念。
③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④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
生的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六)课后反思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设—演绎法,过程是: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侧交验证——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