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41.50 KB
- 文档页数: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平安。
一、事件的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丧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大众政府敷陈,同时向上一级大众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敷陈。
如还没有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局势开展,随时敷陈局势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一〕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病症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开展趋势、下步工作方案等。
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开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发生、开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敷陈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病症、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全文)3.3信息报告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臵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都必须作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3.3.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各学校、幼儿园;责任报告人:各学校、幼儿园指定的信息报送人员。
3.3.2报告时限及程序(1)初次报告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当地卫生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2)进程报告①一般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报告一般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应随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教育主管部门。
②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报告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应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3.3.3报告内容(1)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报告时间、涉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单位、报告人、联系人及通讯方式;尽可能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初步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等。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臵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在进展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
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臵的过程(包括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功效)、处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臵建议等。
3.3.4信息报送程序示意图(含先期处臵措施)4.2应急反应措施4.2.1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1)学校的应急反应除按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信息报告。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了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确保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有效地开展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在总结分析近几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从实行。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该规范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卫生应急办公室。
联系人:袁伯华张彦平联系电话:************传真:************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一、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
附件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填报说明引言根据2009年9月30日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和急性发热呼吸道疾病(ARI)/流感样病例(ILI)暴发的突发事件报告表格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突发网的相关填报内容进行说明。
一、突发系统报告(一)涉及的事件类别1.传染病暴发:乙类:甲型H1N1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
2.流感样病例暴发(ARI/ILI)。
(二)报告信息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
2.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报告表。
二、信息填报规范(一)基本信息1.本次报告发病人数:本次新报告的确诊病例数+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数。
2.本次报告死亡人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本次报告的死亡人数。
(二)事件时间1.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本次报告的发病人数中第一例确诊病例/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发病时间。
2.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本次报告的发病人数中最后一例确诊病例/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发病时间。
(三)年龄分布1.轻症病例数、重症(危重)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均为本次暴发截至填报时的病例状态的累计数,而不是新增的病例数,轻症病例可转为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重症病例可转为死亡病例,但已被计算为重症或死亡的病例不能再被计算为轻症。
2.住院病例数:本次报告的新增住院病例数。
3.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数:本次暴发截至填报时的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累计数。
(四)采样与检测信息1.采集呼吸道标本的病例数:本次疫情采集呼吸道标本的累计病例数。
2.检测病例数:检测的实际病例累计数。
3.填报原则:(1)未检测项目不填写(如未进行H3N2的亚型鉴定,则不能在相应的项目下面填写0,只能空着)。
检测项目结果为阴性填写“0”。
(2)如果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填写相应的项目。
(3)如果甲型阳性但未分亚型,且已排除甲型H1N1流感,则在“甲型H1N1流感”框里填写“0”,在未分亚型处填写相应阳性病例数;如果未排除甲型H1N1流感,则在“甲型H1N1流感”不允许填写“0”,在未分亚型处填写相应阳性病例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行政机关名称)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公告
字[ ] 号
根据(机关、部门、单位)预测(报告),年月日时,我县将有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委员会)决定进入
预警状态。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按照预案确定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提示、指引有关单位、社会公众需注意、防范的问题和予以配合行动的内容)。
特此公告
(盖章)
年月日
格式文本(二)
(行政机关名称)
关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字[ ] 号
:
年月日时,在我县镇,发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到目前已造成(人员伤亡数量、财产损失等情况)。
事件的原因是(或者原因正在调查)。
鉴于(事件的严重、紧急程度等)预警状态。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AA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AA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之规定,经研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提出要求)。
特此通知
(盖章)
年月日。
附件2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模板(一)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卡(试行)(正面)__次)一、基本情况填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 填报日期:___ 年___月___日填报人:联系电话:事件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类别:1、传染病;2、食物中毒;3、职业中毒;4、其它中毒事件;5、环境卫生;6、免疫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反应;7、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8、医疗机构内感染;9、放射性卫生;10、其它突发公共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等级:1、特别重大;2、重大;3、较大;4、一般;5、未分级;6、非突发事件事件发生详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信息来源(接到事件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诊断:诊断时间:___月___日订正诊断:诊断时间:___月___日二、事件信息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______________新报告病例(伤员)数:新报告死亡数:排除病例数:累计报告病例(伤员)数:累计报告死亡数:事件发生时间:月日时;接到报告时间:月日时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月日时;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月日时主要症状(可多选):1、呼吸道症状;2、胃肠道症状;3、神经系统症状;4、皮肤粘膜症状;5、精神症状;6、运动系统症状;7、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事件概况(事件的性质、原因、主要临床症状或病例定义、流行病学调查意见、实验室诊断结果、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效果、下步工作计划及建议等。
可另加附页)填卡说明及要求(背面)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及级别等事件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事件发生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1、设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防保站及计算机信息科等科室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____领导和落实。
2、防保站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____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3、门诊、住院部、化验室要分别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室登记。
4、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疫情管理员统一收集录入。
5、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____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做好自检记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2)是指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报告机制,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用于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报告和共享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报告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具体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渠道:建立一个快速、畅通的报告渠道,使各级公共卫生部门能够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李灵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复杂性、高频化、社会危害严重性、国际互动性等特征。
【我的笔记】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事件类别包括:传染病(包括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流感样病例暴发)、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归类于空气污染)、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预防接种/服药事件、医源性感染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高温中暑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基本原则为“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如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
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我的笔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一、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
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