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31.01 KB
- 文档页数:4
文徵明带茶的书法一、文徵明简介文徵明(1470 - 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在书法史上,他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吴中三子”。
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颇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法风格在明代影响极大,学他书法的人很多。
二、文徵明书法风格特点(与带茶字书法相关部分)1. 笔法- 文徵明的笔法细腻而严谨。
在他带“茶”字的书法作品中,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有明确的动作。
例如,“茶”字的横画,起笔多为逆锋入笔,行笔稳健,收笔回锋,线条粗细均匀且富有弹性。
他的捺画往往一波三折,在捺脚处含蓄而有力,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 他用笔的轻重缓急变化丰富。
在书写“茶”字时,笔画之间的呼应通过用笔的轻重来体现。
如“茶”字中“人”字头的撇和捺,撇轻捺重,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使整个字富有节奏感。
2. 结构- 结构端庄平稳。
文徵明书法中的“茶”字,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对称美。
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的字,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协调。
以“茶”字为例,上半部分的“艹”与下半部分的“余”搭配得当,重心平稳,没有丝毫的歪斜之感。
- 字内空间布局合理。
他注重字内笔画的疏密关系,“茶”字中笔画之间的间距均匀,既不过于紧凑显得杂乱,也不过于松散而失去整体性。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他的书法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3. 章法- 在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上,文徵明带“茶”字的书法作品往往字距、行距分明。
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与行之间排列整齐。
他的书法作品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
如果是在一篇诗文中出现“茶”字,这个字会与周围的字在大小、轻重等方面协调统一,融入到整个篇章的韵律之中。
三、文徵明带“茶”字书法作品举例与分析- 这幅作品中的书法题跋,文徵明的字写得工整秀丽。
其中的“茶”字,笔法精到。
文徵明书法作品鉴赏一、文徵明生平简介文徵明(1470 - 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他是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仕途坎坷,九次参加乡试才于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
他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二、文徵明书法风格特点1. 小楷- 结构上,他的小楷严谨规整,疏密得当。
字的重心平稳,各个部件之间的搭配和谐。
在整体布局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均匀,给人一种端庄秀丽、清新雅致的美感。
2. 行书- 结构方面,行书的结构较为舒展,相较于小楷更加灵活多变。
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相互错落,富有变化。
整体的行气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
3. 草书- 文徵明的草书虽然不像他的小楷和行书那样常见,但也有独特之处。
他的草书线条婉转流畅,富有韵律感。
在书写时,笔势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
例如他的一些草书手札,笔画的轻重、缓急处理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他对草书笔法的深刻理解。
- 书法特点鉴赏- 从笔法上看,此作品用笔细腻,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有丰富的变化。
在书写长笔画时,如“长横”“长竖”等,能够保持中锋用笔,使笔画圆润而有立体感。
短笔画则简洁明快,与长笔画相互搭配,形成节奏感。
- 结构上,字的形态多姿,有正有斜。
一些字重心偏移,但通过笔画的巧妙安排又能保持整体的平衡。
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明显,通过笔画的伸展和收缩,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空间感。
- 整体的风格淡雅清新,与落花诗的意境相契合。
书法的墨色变化也较为丰富,浓淡相宜,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 书法特点鉴赏- 笔法方面,文徵明在书写此作品时,笔法稳健而不失灵动。
他对笔画的粗细控制得很好,在表现一些厚重的地方,如“大”字的横画等,笔画粗壮有力;而在一些需要轻盈的地方,如“之”字的捺画等,则纤细灵动。
明代文徵明的个人简介文徵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文徵明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生平文徵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于成化八年(1472年)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成化十年(1474年)任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文徵明少时即享才名,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八年(1495年)26岁到嘉靖元年(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
嘉靖二年(1523年),54岁时,文徵明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
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
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
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文徵明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时为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年3月28日)去世,私谥贞献先生。
文徵明读音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名字读音文徵明[wénzhēngmíng],祝允明[zhùyǔnmíng],徐祯卿[xúzhēnqīng],唐寅[tángyín]。
1、文徵明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
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
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
留有《甫田集》。
2、祝允明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朱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
他19岁就中了秀才,考了五次乡试。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才中得,考了七科。
就连他的儿子朱序也是前科状元,于是朱允明放弃了科举的念头,选择了做官。
郑德九年(1514年)任广东兴宁县令,嘉靖元年(1522年)调任应天(今南靖)府将军服刑,不久即被召病回国。
3、徐祯卿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
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
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衡山居士文征明生平简介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号衡山居士,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衡山居士文征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文征明,又作文徵明,原名为壁,一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而改字为征仲,号衡山居士,长州人,明代非常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征明生于1470年,家世武弁,从他的祖父开始以文显,他的父亲文林在1472年中进士,后任永嘉知县。
文征明少时便享有才名,但是在科举上却颇为坎坷,自1495年到1522年期间,他十次应举均落第。
1523年,文征明五十四岁,得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了吏部的考核后被授为翰林院待诏。
此时的文征明书画已负盛名,因此在翰林院中遭到嫉妒与排挤,四年后辞归出京,回苏州定居,不再求仕进,而潜心诗文书画。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求其诗文书画者络绎不绝。
1559年,文征明去世,享年九十岁,私谥贞献先生。
文征明在书画上的造诣非常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堪称全才,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沈周一同开创了“吴派”。
在诗文上,文征明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
文征明主要作品有《真赏斋图》、《绿荫草堂图》、《甫田集》等。
衡山居士文征明的书画文征明的原名是文壁,字征明。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文征明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学多识广,在诗词上拜白居易、苏轼为师,在文学上拜吴宽为师,在书法上拜李应祯为师,在绘画上拜沈周为师。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文征明在诗文、书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诗文上他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他是“吴门四家”之一。
文征明的画虽然是师从于沈周,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特色。
文征明非常尊敬宋元朝代那些以自身遭遇作为素材的画家,而且又肯定明朝的画家,所以他很明白自己的实力,从而能独创出神气活现的作品,这是谁也无法模仿的。
文征明书画中很多都表现了光辉的形象,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某种感性的激情。
文征明最有名书法作品一、文征明简介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子昂,号文青子,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擅长楷书和行书,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二、文征明的书法艺术特点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1. 线条流畅、自然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自然,笔画饱满,给人以舒展开阔之感。
他注重墨色的运用,善于运用浓淡变化和虚实结合,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韵味。
2. 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字体遒劲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充满了阳刚之美,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3. 线条变化丰富、构图独特文征明善于运用线条的变化和构图的独特性,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他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利用,善于创造独特的书法结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4. 书法与绘画相结合、互为补充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常常与绘画相结合,互为补充。
他擅长用笔墨表现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将绘画技法融入书法创作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三、文征明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文征明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以下是其中几件最有名的作品:1. 《自叙帖》《自叙帖》是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具个性特色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他在60岁时创作的,全文共计120个字,用行书书写,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2.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文征明的另一件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用行书书写,内容为文征明祭奠已故侄子的文稿。
作品中的每个字都充满了深情和痛苦,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3. 《道德经》《道德经》是文征明的书法作品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诠释之一。
这幅作品用楷书书写,展现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4. 《红楼梦卷》《红楼梦卷》是文征明的又一力作,也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致敬之一。
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人物生平早年时光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征明生于一个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举进士,担任温州永嘉县令。
携家赴任。
母祁氏相继携文征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征明小时候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
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
于是被抚养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岁的文征明还不能说话,但父亲文林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岁开始能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复知博平县。
征明随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为政绩考核要前往京城,征明随侍。
不久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请假回归故里。
返吴后,文征明与唐寅、都穆结为朋友;并且跟从都穆学诗。
唐寅也经常来到文征明家,向文林请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随父在安徽,读书并且认真体会古人之德,能自会有所得。
后其父担任太仆寺少卿,文征明作为官属,陪侍父亲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从安徽归还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
岁试时,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
文徵明书法大全1. 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字子发,号秋谷居士,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是南宋四家之一宋徵宗的后代,也是文徵明书法这一艺术流派的创始人。
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以秀逸清逸、品格灵秀而闻名,被誉为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2. 文徵明书法的特点文徵明书法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到之处。
2.1 草书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草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以行云流水的笔法,流畅自然的布局,将草书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徵明的草书,既能展现出汉隶的骨气和力度,又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美感,使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书法背后的情感。
2.2 楷书文徵明的楷书作品也非常出众。
他的楷书带有古朴、俊秀的气质,筆劃匀净和谐,每一笔都显得精神集中、力度适中。
他擅长运用刚柔并济的技巧,使字形更加饱满、灵动,展现了楷书的艺术魅力。
2.3 隶书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也备受赞誉。
他以瘦劲洗练、凹凸有致的笔画,展现出隶书的严肃庄重和秀逸风华。
字体间的间距刚好,处处洋溢着秩序和和谐感。
文徵明的隶书富有变化和张力,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2.4 藏篆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藏篆的创作。
他深入研究篆书的历史和理论,将自己的理解与创作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篆书作品。
他的藏篆更注重形式的错落有致,笔画的疏密变化,给人一种古朴而不失华丽的感觉。
3. 文徵明书法作品赏析3.1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
文徵明以隶书书写这篇文字,在布局上注重横平竖直,清晰有序。
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每一笔都有力度,刚柔并济,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3.2 《鱼图》《鱼图》是文徵明的一幅画作,也展现了他的书法才华。
他以草书的形式书写鱼的身体,利用草书的特点,使鱼的线条流畅而有力量感。
图中的草书字体字迹飘逸,犹如江河流水。
文徵明行书道德经全文
摘要:
一、文徵明简介
二、行书简介
三、道德经全文概述
四、文徵明行书道德经的艺术价值
正文:
【文徵明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明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吴门画派的奠基人之一,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杰”。
文徵明的书法造诣极高,尤擅行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行书简介】
行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兼具规范与美观。
行书始于汉末,东晋王羲之将其发展至成熟。
行书字体结构简练,笔画流畅,形态优美,既有楷书的规矩,又有草书的速度感。
【道德经全文概述】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道家创立者老子所著。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家的哲学观念,强调道、德、无为而治等思想;德经则从政治、伦理、修身等方面展开论述。
道德经全文共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文徵明行书道德经的艺术价值】
文徵明行书道德经是其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以行书书写,字体优美流畅,笔势潇洒,结构谨严。
文徵明对道德经的理解深刻,将其内涵融入书法之中,使得全文既有书法的美感,又充满了哲学的意蕴。
文徵明行书道德经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行书之冠”。
文徵明小楷文赋一、文徵明小楷文的背景介绍1.1 文徵明的生平概况文徵明(1470年-1519年),字舜甫,后改字文蔚,号默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明代文人画家、书法家,被誉为“明代四大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小楷字体而闻名于世,为后世所推崇。
1.2 小楷文的定义和特点文徵明的小楷文,是他在书法创作中的一种字体风格。
小楷即是指相对于大楷字体而言的一种字体形式,其特点是线条细腻、笔画清晰、毫无瑕疵。
文徵明的小楷文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风格古朴典雅,独树一帜。
二、文徵明小楷文的艺术价值2.1 小楷文的审美价值文徵明小楷文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其从容自信的笔势、细腻工整的线条,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小楷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独特魅力,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美感。
通过观赏文徵明小楷文,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 小楷文的文化价值文徵明小楷文源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楷文的发展离不开先贤的倾心研究和创作,它是中国书法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徵明小楷文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3 小楷文的艺术成就文徵明的小楷文是他精湛书法技艺的最佳体现。
他对笔画的运用熟练自如,通过细腻的线条表达出文字的含义和人物的神态。
文徵明的小楷文不仅形神兼备,还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三、文徵明小楷文的传承和影响3.1 小楷文的传承意义文徵明小楷文的传承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文徵明小楷文的传承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技法和风格,为后人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
3.2 小楷文的影响与传播文徵明小楷文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而是遍及全球。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学习。
文徵明小楷文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同时,小楷文也成为了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受到国际书法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文徽明,原名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徽明求仕路途颇为坎坷,他称自己一生“凡十试有司,每试辄斥”,这令出身书香世家,时称“吴中四才子”的文徽明备受打击。
直至五十四岁,由巡抚李充嗣举荐,文徽明才以岁贡待诏翰林院。
因官至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
他为人谦和而耿介,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文徽明的《立春相城舟中》留有诗句:〃未裁帖子试芳草,且覆茶杯觅淡欢〃,表明他看清世道不愿宦海沉浮,只求清茶一杯的乐趣。
任官三年便辞官归乡,放舟南还,过起了真正的闲居生活。
在悠闲的光阴中赏泉、煮茶、品茗是他平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有了大量茶诗的诞生。
他写的茶诗约一百多首,为明代写茶诗最多的诗人。
爱茶之人对水的品质多有讲究,文徽明常派人进山汲取宝云泉来烹茶,但他又怕挑夫图便利而取近,用其它的水源来敷衍,于是他就以“竹符”为信物交给泉边寺中的僧人,待挑夫来汲泉时,将竹符随水一起带回。
这就是〃竹符调水〃,相传为宋代苏轼所创。
他在诗中写道:“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
”“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
”等等,可谓好茶配好水的用心良苦。
有一次,宜兴之友吴大本送来新茶〃阳羡月〃,文徵明喜出望外,他本来打算竹符调水,不料连日大雪,山路难通。
他正为好茶难觅好水烦恼时,另一位好友郑太吉雪里送炭,为他送来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
恰恰好的情态让文徵明喜不自禁,应景的写下《雪夜郑太吉送惠山泉》:〃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惠山前,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
青箸小壶冰共裹,寒灯薪茗月同煎……〃那夜,他即以名泉烹新茶,好不快哉!文徽明偏爱阳羡茶,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它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欢。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从小开始就学习了各项艺术。
相传吴宽为其父亲守丧而停留在故乡苏州的时候,文徵明曾就近从他学习古典的艺术。
这是九岁时,一四七八年的事。
十年后的一四八八年又随李应祯学书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岁的时候藉着沈周的摹本习画。
了种种画风,文徵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创文征明苏州石刻像造出自己的方法。
他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
所谓“意匠”,换句话说是指沈周对场景的构造能力,或许还正确些。
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和几乎同时期一五○七年的文徵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树图》作比较,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其基本构图上的类似点应可被注意到。
这一点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显。
从前景看过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态:坡顶变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现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石头由各个圆形结成带状分布参差。
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绿色,侧面涂上暖暖的黄褐色,石头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绿色的。
各个形状虽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彼此紧紧地结合着。
使用了这两种“像”,文征明在自己画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
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
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同时,有平顶的山,距离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
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觉把依据这两个主题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层的肯定。
从构图上来看,沈周在落花图里,形态和空间的处理仍是如此的。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从小开始就学习了各项艺术。
相传吴宽为其父亲守丧而停留在故乡苏州的时候,文徵明曾就近从他学习古典的艺术。
这是九岁时,一四七八年的事。
十年后的一四八八年又随李应祯学书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岁的时候藉着沈周的摹本习画。
了种种画风,文徵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创文征明苏州石刻像造出自己的方法。
他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
所谓“意匠”,换句话说是指沈周对场景的构造能力,或许还正确些。
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和几乎同时期一五○七年的文徵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树图》作比较,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其基本构图上的类似点应可被注意到。
这一点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显。
从前景看过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态:坡顶变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现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石头由各个圆形结成带状分布参差。
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绿色,侧面涂上暖暖的黄褐色,石头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绿色的。
各个形状虽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彼此紧紧地结合着。
使用了这两种“像”,文征明在自己画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
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
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同时,有平顶的山,距离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
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觉把依据这两个主题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层的肯定。
从构图上来看,沈周在落花图里,形态和空间的处理仍是如此的。
文徵明书法一、文徵明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字仲篪,号墨池,明代画家、书法家。
他是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文徵明是唐伯虎的徒弟,继承了唐伯虎的画风,却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画作清新俊逸,具有独特的气质。
除了绘画,文徵明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凝练秀逸,极富艺术韵味。
二、文徵明书法的特点2.1 流畅自然文徵明的书法追求自然与流畅,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他的字形饱满圆润,结构严谨,筆画连贯而不刻意。
文徵明注重墨色的变化,用墨浓淡来体现字的笔画结构,使得字形显得生动有力。
2.2 随心所欲文徵明的书法充满个人特色,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大胆地进行创新。
他喜欢运用丰富的装饰性线条和点缀,通过构图和布局的变化,使字体更加生动活泼。
他的字的形态多变,创意十足,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
2.3 自由舒展文徵明的书法笔调舒缓而自由,他的字体自由度很高,脱离了传统的束缚。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画技法,如点画、柳叶、钩弯等,使得字体形态变化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舒展自由的感觉。
三、文徵明书法作品欣赏3.1 《文徵明赞》这幅作品是文徵明的一首赞诗,也是他的书法力作之一。
整篇赞诗以楷书体书写,字迹流畅圆润,结构严谨。
字的布局平衡,行间距离得当,显示出文徵明的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2 《谢小风师兄》这幅作品是文徵明给他的朋友谢小风写的一首草书诗。
整首诗以草书体书写,字迹横竖交错,筆势豪放有力。
文徵明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如狂草、飞白等,增加了诗作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
3.3 《水调歌头》这幅作品是文徵明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
整幅作品以行书体书写,字迹遒劲有力。
文徵明在书写中运用了很多韵律性的技巧,使得字与字之间有一种韵味的呼应,给人以流畅舒展的感觉。
3.4 《自叙帖》这幅作品是文徵明的一篇自传,也是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整篇自传以楷书体书写,字迹规整有力,结构严谨。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一、文徵明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文昌,浙江杭州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行书之祖”。
文徵明的行书风格独特,字体挺拔豪放,笔力雄浑有力,被后人称为“文徵明体”。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千字文》。
二、《千字文》简介《千字文》是文徵明所创作的一篇行书作品,全文由一千个汉字组成,每个字都不重复。
这篇作品以教育儿童为目的,通过对汉字的反复书写,帮助儿童学习汉字,培养记忆力和写字能力。
《千字文》内容包括天地万物、人类历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教育经典。
2.1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千字文》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文徵明年轻时的求学经历。
他求学于杭州的岳麓书院,师从陈松,学习书法和古文。
在学习过程中,文徵明深感汉字的重要性和难度,决心创作一篇能够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作品。
2.2 《千字文》的艺术特点《千字文》是文徵明行书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1.字体挺拔豪放:文徵明的行书字体挺拔有力,笔画饱满,给人以豪放的感觉。
2.笔力雄浑有力:文徵明的行书笔力雄浑有力,书写时用力均匀,给人以稳重厚实之感。
3.结构严谨有序:《千字文》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位置,整篇作品呈现出一种有序美。
4.章法工整规整:文徵明在创作《千字文》时,注重章法的工整和规整,使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都恰到好处。
三、《千字文》的教育意义《千字文》作为一部教育经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帮助儿童学习汉字,还传授了丰富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3.1 学习汉字《千字文》通过反复书写汉字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汉字。
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选择,涵盖了常用的汉字,让儿童能够通过书写来记忆和掌握这些字。
3.2 传授知识《千字文》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天地万物、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千字文》,儿童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文征明的故事摘要:一、文征明简介二、文征明的学艺历程1.家庭背景2.师从名家3.刻苦学习4.渐露头角三、文征明的书法成就1.篆书2.隶书3.行书4.楷书四、文征明的影响力和地位1.书法传承2.文化影响3.后世评价五、文征明的故事启示正文:【一、文征明简介】文征明(1470-1559年),字子重,号衡山,江苏吴县人,明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杰”,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二、文征明的学艺历程】1.家庭背景:文征明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擅长书法和绘画。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自幼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师从名家:文征明年轻时,曾随父亲文森学习书法,后又拜师学画。
他广泛涉猎,不拘一家一派,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3.刻苦学习:文征明非常勤奋,日夜钻研书画技艺。
他曾说:“书画之道,非勤不能至。
”他的刻苦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4.渐露头角:文征明逐渐在书法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吴中三杰”。
【三、文征明的书法成就】1.篆书:文征明的篆书独树一帜,他将古文字的形态美与自身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篆书风貌。
2.隶书:文征明的隶书作品具有浓厚的书卷气,笔画流畅,结构严谨,被誉为“隶中之冠”。
3.行书:文征明的行书作品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富有诗意,成为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4.楷书:文征明的楷书功底深厚,他借鉴古人之长,融合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楷书风格。
【四、文征明的影响力和地位】1.书法传承:文征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名家都对他表示敬仰,并将其视为书法学习的典范。
2.文化影响:文征明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文学家、画家。
他的诗词、绘画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后世评价:文征明被誉为“文人画家之首”,在书法界享有极高声誉。
他的作品和事迹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文徵明作品
摘要:
1.文徵明的简介
2.文徵明的艺术成就
3.文徵明的代表作品
4.文徵明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文徵明,原名文璧,字徵明,号衡山,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他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 年),卒于万历八年(1580 年),享年147 岁,是明朝中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徵明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绘画和书法两个方面。
在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他的山水画取法于宋元名家,注重笔墨和构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在书法方面,他精通行书、楷书、隶书等,尤其擅长行书,被誉为“明朝第一行书家”。
文徵明的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寒梅傲雪图》等。
其中,《千里江山图》是他的山水画代表作,画面上江山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文徵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被誉为“文人画的高峰”。
同时,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
在总结文徵明的艺术成就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勤奋和毅力。
他一生致
力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不仅在绘画和书法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涉猎诗歌、散文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徵明千字文文徵明,字子安,号石谷,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明代文坛“四大家”之一。
他以才情卓越、书画造诣深厚而著称,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文徵明的生平经历、艺术特点、作品赏析三个方面,对他进行全面介绍。
文徵明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渥,因此他的学识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他从小喜爱书法和绘画,对于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担任过举人、监生和官员等职位,但他更喜欢自由的文化生活,因此多次辞官,专心从事书画创作。
他的生平经历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文徵明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中。
他的书法擅长楷书和行书,字体方正、刚劲有力,笔画挺拔有力,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舒畅、自由的感觉。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他对山水的描绘精准而细致,运用墨色变化,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在人物画方面,他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有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徵明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篇以千字形式编写的教材,旨在帮助人们学习汉字。
文徵明在书写《千字文》时,不仅仅是抄写,而是在字形的基础上,注重字的气韵、结构和构图,使每个字都具有艺术的美感。
他的《千字文》在字体笔画的变化上丰富多样,以正楷为主,但也融入了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使得《千字文》成为了文徵明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千字文》之外,文徵明的其他作品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他的山水画作品《玩山图》,画面中山水秀丽,水墨流淌,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又如他的人物画作品《善童行春图》,画面中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文徵明是明代文坛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才华横溢、作品精美绝伦,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文征明是谁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文征明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学多识广的全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文征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文征明的简介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的生平简介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
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
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征明的小故事在明代时期,很多人都非常追捧文征明的书画,因为其造诣非常高。
所以,在书画市场,文征明作品是价值连城的。
为了取得这种价值连城的作品,很多人都会想尽办法去寻找,而自己亲自去向文征明请求赠予或者交换的人也是数不胜数,所以文征明的家门口经常会出现门庭若市的情景。
不过,文征明对于索求其书画的人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他认为对方不值得得到自己的书画,那么即使对方愿意付出高额代价,文征明也不会答应其请求。
如果他认为对方是值得拥有其书画的,那么即使对方只能拿出很普通的交换物,文征明也会欣然答应其请求。
文征明
(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
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征明等一些人。
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
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
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征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
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的启蒙老师。
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
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艺术风格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山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与风度,完全摹仿赵孟(斧)。
人物画师李公麟,远承古代传统,笔法工细流畅。
文征明到晚
年具有粗细两种风格,愈晚愈工。
文征明一生穷究画理,用力实践,声誉卓著,与乃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长达50年之久。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征明一家后代和弟子中出成就者很多,如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均是名画家,弟子中出名的钱谷、陆师道、陆治、陈道复、居节、朱朗等,人材济济,形成一个绘画流派——“吴门画派”,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代画坛。
作品行情文征明传世作品很多,其精品大多数现存国内的北京故宫、辽宁博物馆等地,一部分藏于台北故宫。
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手里也有不少作品,国内民间也有一些。
自中国古代书画价格上升后,海外艺术市场上纷纷出现文征明的作品,1987年12月佳士得在纽约拍卖的一幅《桃源别境》手卷,原估价8-10万美元,结果以17万美元卖出。
一炮打响,许多人纷纷拿出珍藏多年的画作。
1989年6月1日佳士得又拍卖一幅文征明的《吉祥庵图》轴,描绘树立茅亭,高士和尚在清谈,笔触细腻,设色清丽,表现着明代文人画的气韵风致,并附画者楷书长题,殊为难得。
原估价7-9万,后来以176000美元成交。
文征明的另一幅同次拍卖的《辋川图书画卷》,为仿唐王维《辋川图》之作品。
笔触清简,设色妍雅,图后附文征明流畅秀逸的行书。
估价为2万至2.5万美金,卒拍至高出估价两倍的4.4万美金。
以后文征明作品又出现很多,仅在1990年11月一次拍卖季节,世界两大拍卖行就拿出文征明的10幅作品,苏富比在11月26日拍卖了文征明一幅作品,两天后佳士得拍卖行,一下子拿出9幅作品。
佳士得拍卖的文征明作品很有代表性,价格如下:山水画《松壑高逸》轴,设色纸本,以18万美元成交。
《潇湘八景诗画》,设色纸本,十六开册页,价格是7.8万美元。
《山水花卉》水墨纸本,12开册页,4万美元。
扇面《舟山独处》,水墨金笺,价格7千美元。
《仿黄公望山水》轴,水墨纸本,6万美元。
人物画《策骑访友》,设色金笺扇面,价格仅达3200美元。
另外三幅是书法,其中《诗札》手卷卖了1.4美元,《行书江南春诗》手卷是1.5美元,《大字自画诗》手卷达到5万美元,这三件书法均是水墨纸本,价格比画低一些。
在这次拍卖会中还拍卖了文征明侄子文伯仁的两幅作品。
一幅是《人间异境图》卷,设色纸本,以11万美元成交,另一幅是《溪山漫话》扇面,设色金笺,3000 美元。
另外文征明儿子文嘉的一幅作品也在这次成交,这是一幅扇面,仿王蒙枯木竹石,仅仅达到1500美元,比现代画家作品还低。
两年前在苏富比举行的拍卖会上,文征明的作品价格还不算高,仅仅达到6050 美元,但因作品不精,开端也算良好。
两天后佳士得拍卖的9幅作品,因为多为山水,而且画面精美,因而提供了文征明价格的参照系。
作品辨伪文征明的绘画享名既久且远,各方临仿、伪造、代笔等情况也很多,而且十分复杂,鉴别十分困难,目前对他的作品在鉴定方面意见不统一。
由于文征明绘画本身面貌多样,伪作更难于辨认,在这方面,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较有研究,也有这方面的著述。
下面根据几种作伪手段,介绍几种辨别方法。
1、从题款上鉴别,应注意名款上璧与壁的区别。
文氏兄弟三人,长兄名奎,其弟名室,文征明名壁,三人的名字都从土,奎、壁、室原是星宿的名称。
因此,文征明初名壁,是“土”字的壁,不是“玉”字的璧。
文征明早期书画作品真迹,款字就写作壁。
如39岁所作《烟江叠嶂图》、42岁时所作《南窗记》,名款均作文壁。
如果写作璧字,定是伪品。
文征明早期作品题款的特点,是44岁以前写作文壁,44岁以后的题款改用征明,壁字款不再见。
根据这一推论,凡是文征明44岁以后仍书作壁字款的作品,就需要仔细斟酌了。
2、临摹作伪的情况,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伪作《存菊图》为例。
这是一幅绢本工笔人物山水,画法仿效文征明中年师法王蒙牛皮皴的一种面貌。
这幅画初看近似,但细看则可发现画中树木坡石和房屋界画等,笔画拘紧纤弱,画法平板,缺乏文征明那种清劲雅秀的特点,从绢、墨的气息看,应是当时人临仿的。
文征明这类细笔画的临仿之作传世较多,作伪者水平高低不同,真伪问题需极为仔细才能辨别。
3、真伪参半的情况,以故宫博物院所藏《深翠轩图》为例。
据画后一段自识云,这是为谢晋的《深翠轩诗》卷补图,也属细笔一类,但画法和文征明本来面貌不同,用笔呆板生硬,而且自题记一段的年款,书正德十三年为已失误,出现于一向认真仔细的文征明笔下,是不可能的。
说明这幅画和题记,都是出于伪作。
但前后有明初人士俞贞水、解缙、王汝玉等十三家为深翠道人所书的深翠诗,却均系真迹。
经鉴别认为书和画原非一物,由后人搭配而成,画伪字真。
文征明书法方面伪造的情况也比较多,以小楷尤甚,例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小楷《过秦论》册页,年款作癸丑,依此文征明应为84岁,但此件书法用笔嫩弱,不像晚年之笔,据此可断定是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