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习字》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36 KB
- 文档页数:3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1) 临:临摹,学习。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随便,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
(12)易:修改,改写。
(13)厌:厌倦。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2) 编辑本段译文: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多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
编辑本段启示:文征明习字,稍有不满便三番五次修改,直至满意。
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zh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5”。
徵zhēng 见“征”【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文徵明习字,文出《书林记事》,记叙了“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练习书法的故事,告诫我们如果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下面是《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翻译: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注释:(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lǜ):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8)尝:曾经。
(9)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10)或:有时。
(11)简札:信件,书信。
(12)少:通“稍”,稍微。
(13)易:改换,更换。
(14)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5)故:所以。
(16)益:愈加,更加。
(17)书遂大进中的“书”字:书法。
(18)平生于书中的“书”字:写字。
文徵明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原文如下:文徵明者,吴郡人也。
幼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益精书法,尤善行、草。
尝游京师,与祝允明结交,允明教以书法,徵明受业甚勤。
日临池不辍,夜读书不息。
每得古人墨迹,必研习之,得其神韵,悟其笔法。
故其书法,既有古人风范,又具自家风格。
徵明习字,讲究笔法,讲究结构,讲究意境。
其笔法,如云如水,飘逸灵动;其结构,如峰峦叠嶂,错落有致;其意境,如诗如画,深远悠长。
观其书法,使人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日,允明问徵明:“子之书法,有何独特之处?”徵明答曰:“吾书法,虽学古人,然不泥古,力求创新。
吾之笔法,虽受古人影响,然能自出新意,不拘一格。
吾之结构,虽仿古人,然能变化多端,不落俗套。
吾之意境,虽师古人,然能自抒胸臆,不拘一格。
”允明闻言,大加赞赏,曰:“子之书法,确有独到之处。
吾辈当以此为楷模,努力学习,以期达到更高境界。
”徵明习字,不仅注重笔法、结构、意境,更注重品德修养。
他认为,书法之道,亦即人生之道。
故其平日里,严于律己,谦逊待人,博学多才,品行高洁。
世人皆称其为人品高尚,书法精湛。
岁月如梭,徵明习字数十载,终于成就一代书法大家。
其所书《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被誉为“千古绝唱”。
其书法作品,传世无数,后人争相临摹,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翻译如下:文徵明,吴郡人士。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
成年后,书法技艺越发精湛,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曾游历京师,与祝允明结为好友,允明传授他书法技艺,徵明勤奋学习。
白天临池不辍,夜晚读书不息。
每当得到古人的书法作品,必定仔细研习,领悟其神韵,掌握其笔法。
因此,他的书法既有古人的风范,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徵明习字,注重笔法、结构、意境。
他的笔法如同云水般飘逸灵动;结构如同山峰叠嶂,错落有致;意境如同诗画一般,深远悠长。
观赏他的书法,使人仿佛置身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有一天,允明问徵明:“你的书法有何独特之处?”徵明回答道:“我的书法虽然学习古人,但并不拘泥于古,力求创新。
(三)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①《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②,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③。
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写:临摹。
②率:标准。
③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④简札:信件,书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以十本为率日:
(2)书遂.大进遂:
(3)少.不当意少:
(4)必再三易.之不厌易: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3.结合选文说说文徵明书法越来越精湛的原因。
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日:每天 (2) 遂:于是
(3) 少:同“稍”,稍微(4) 易:改换,更换
2.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3.①每天练习写字的量很大,并且能持之以恒;②写字从来不马虎,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一定会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附参考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大有长进。
(他)平时写字,从来不应付了事。
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因此他年纪越大,(书法)越精湛绝妙。
古诗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翻译赏析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出自《文征明习字》,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翻译】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范仲淹读书文言文实词1. 范仲淹苦读的文言实词解释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欲()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文徵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
(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lǜ):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8)尝:曾经。
(9)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10)或:有时。
(11)简札:信件,书信。
(12)少:通“稍”,稍微。
(13)易:改换,更换。
(14)不厌:不嫌烦。
(15)故:所以。
(16)愈益:愈加,更加。
(17)“书”字:书法。
(18)“书”字:写字。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
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文言知识
1.“易”与“更”。
“易”与“更”再解释“改”时是相同的。
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
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三更之不厌”。
2.书。
上文有两个“书”字,解释不同。
“书遂大进”中的“书”。
指“书法”;“平生于书”中的“书”指“写字”。
1.文徴明临写文言文译文: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把写完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地进步起来。
平时对于写字,他从来都不马虎。
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一遍又一遍的重写而不感到厌烦。
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就越发精湛绝妙。
2.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3.注释:
(1)文徵(zhēng)明:明朝著名书法家。
(2)日:每天。
(3)以:把。
(4)率(lǜ):标准。
(5)未尝:从来没有。
尝,曾经。
(6)苟且:随随便便,马虎。
(7)或:有时。
(8)简札:书信。
(9)少:通“稍”,稍微。
(10)故:所以。
(11)益:更加。
4.人物介绍:文徵明:(1470年一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临摹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阅读理解(20分)(一)阅读文言文文微明习字,完成练习(6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
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临:临摹。
②日:每天。
③率:标准。
④遂:于是,就。
⑤于:对,对于。
⑥尝:曾经。
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⑧简札:信件,书信。
⑨少:同“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答案】【1】D【2】A【3】C【4】B【5】文徵明是一个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人。
【解析】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古诗文征明习字翻译赏析
文言文《文征明习字》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释】(1)临:临摹。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书籍的一册。
(5)率:标准。
(6)书遂大进,书:书法。
(7)遂:于是,就。
(8)进:进步(9)于:对,对于。
(10)尝:曾经。
(11)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2)或:有时。
(13)答:回复(14)简札:信件,书信。
(15)少:通假字,同“稍”。
稍微。
(16)当意:称心。
(17)必:一定,必须。
(18)三:多次(19)易:改变,本文为“改写”的意思。
(20)之:表递进(21)厌:厌烦。
(22)故:因此。
(23)愈益:愈加,更加。
(24)精妙:精致巧妙。
(25)大进:迅速进步;进:进步。
(26)平生于书,书:写字,书写。
(27)苟且:随便,马虎,不认真。
(28)益:更加【翻译】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文征明,字征明,号石湖,又号停云,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其书法尤以行书、草书见长,尤以草书独步一时,被誉为“草圣”。
本文旨在翻译文征明所写的《习字》一文,以飨读者。
原文:吾自幼好学,嗜书如命。
及长,益慕古贤,欲求其迹,以通其道。
故于书艺,尤为留心。
尝见古人法帖,不胜钦仰,遂立志习之。
日课千字,风雨无阻,寒暑不辞。
迨年五十,犹未尝一日废学。
每见一佳字,必手摹心追,以尽其妙。
虽行笔之间,亦不遗余力。
吾初习字,从楷书入手,渐次及行、草。
楷书,古之正体也,故必先学之。
行书,楷书之变体,笔势流畅,易于书写。
草书,又行书之变体,笔势奔放,气韵生动。
三者,吾皆习之,而尤以草书为最。
草书,虽难学,然能通其道,则天下无难事矣。
吾习字,以古人为师,不泥古人之迹,不拘古人之法。
盖古人之法,非不能传,然非其人,不能得。
吾欲求其神,而不泥其迹,故能得古人之意。
每见古人之字,必详审其笔势,揣摩其意趣,以求通其神。
故吾之字,虽不能与古人并驾齐驱,然亦不失其意趣。
吾习字,以求通其道,而不以成名。
故虽年事已高,犹未尝一日废学。
吾尝闻人言:“学无止境。
”吾深信之。
故虽年迈,犹勉力学,以求无憾。
吾愿与天下同好者,共勉之。
翻译:我从小就热爱学习,对书籍有着无法割舍的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仰慕古代的贤人,渴望追寻他们的足迹,以便通达他们的道理。
因此在书法艺术上,我尤其留心。
我曾经看到古代的法帖,无比敬佩,于是立志学习它们。
每天坚持写一千字,无论风雨还是寒暑,都不曾放弃。
到了五十岁,我从未有一天放弃过学习。
每当看到好的字,我都会亲手模仿,用心追求,以发挥其妙处。
即使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也不会留有余力。
我开始学习书法时,从楷书入手,逐渐涉及到行书和草书。
楷书,是古代的正体字,所以我必须先学习它。
行书,是楷书的变化形式,笔势流畅,便于书写。
草书,又是行书的变化形式,笔势奔放,气韵生动。
这三种书法,我都学习了,而尤其以草书最为擅长。
夫信,国之宝也;字,心之声也。
征信习字,乃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之精髓,亦为士子修身养性之要道。
今欲阐发其义,以启迪后学,遂稽古而述之。
古之征信,乃取信于民,使民安其居,乐其业。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信者,国家之根本,民生之保障。
是以君子必慎其言,重其行,使信实之德,深入人心。
而习字,则如心之声,传达君子之志,显君子之德。
故征信习字,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征信之文,典雅纯正,言辞恳切。
其译也,须遵古训,恪守文法,使译文不失原意,又能雅俗共赏。
夫文言文之翻译,非易事也。
盖因其语言精炼,意象深邃,需译者深入其境,揣摩其意,方能译出神韵。
举一例以明之。
原文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乃《论语》之首章,言学习之道,修身之理。
译为现代汉语,曰:“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此译虽不失原意,然未能尽达其韵。
若译为文言文,则曰:“子曰:‘学而不时习,岂不悦乎?友自远来,岂不乐乎?人不知我,我不知愠,岂非君子哉?’”此译既遵古训,又保持了原文之韵,可谓得其中道。
习字之道,亦复如此。
字,心之声也。
习字者,须心无旁骛,专注其事。
观古人书法,或苍劲有力,或飘逸潇洒,无不体现其心境。
译者习字,亦当如此,心静如水,笔走龙蛇,方能达其意,传其神。
今译征信习字之文言文,首当其冲者,莫过于《论语》。
《论语》为儒家经典,其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译者当细心揣摩,深入理解,方能译出其真谛。
举一例以明之。
原文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句言学习之道,温故知新,方能成为师表。
译为现代汉语,曰:“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此译虽明意,然未能传其神。
若译为文言文,则曰:“子曰:‘温故而获新,师表可矣。
’”此译既传其意,又显其韵,可谓得其中道。
《文征明习字》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参考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注释: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书籍的一册。
(5)率:标准。
(6)书:书法。
(7)遂:于是,就。
(8)进:进步
(9)于:对,对于。
(10)书:写字
(11)尝:曾经。
(12)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3)或:有时。
(14)答:回复
(15)简札:信件,书信。
(16)少:通假字,同“稍”。
稍微。
(17)当意:称心。
(18)必:一定,必须。
(19)三:多次
(20)易:改变,本文为“改写”的意思。
(21)之:表递进
(22)厌:厌烦。
(24)愈益:愈加,更加。
(25)精妙:精致巧妙。
(26)大进:迅速进步;进:进步。
(27)平生于书,书:写字,书写。
(28)苟且:随便,马虎,不认真。
(29)益:更加
道理
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成功都是要下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