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5
食品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一、常见食品的化学成分及特性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单糖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双糖主要是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多糖包括淀粉和纤维素。
碳水化合物在食品中主要作为能量的来源,同时也对食品的口感和外观有一定的影响。
2. 脂肪食品中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有硬脂酸、棕榈酸、豆酸、动物脂肪中的优酸等,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还有芥麦油酸等。
食品中的脂肪可以提供热量和脂溶性维生素,同时对食品的口感和味道起到重要的作用。
3. 蛋白质食品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常见的氨基酸有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甲硫氨酸等。
蛋白质在食品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同时也参与了食品的味道和口感。
4. 维生素食品中的维生素有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而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重要的作用。
5. 矿物质食品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钙、铁、锌、硒等,这些矿物质对人体骨骼的形成和维持、血液的凝血和免疫功能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方便食品加工制作等目的而向食品中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
主要包括色素、香精、甜味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二、常见食品的化学检测方法1. 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滴定法和光学检测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基于蛋白质与某些物质发生颜色反应,通过测定反应产生的颜色的深浅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脂肪的检测脂肪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酶解法和氧值法等。
溶剂提取法是通过将食品中的脂肪提取出来,再用称量法或比色法来测定脂肪的含量。
3. 酸度值的检测食品中的酸度值是指其酸度的大小,通常以pH值来表示。
食品化学知识点范文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组分、结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涉及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化学知识点。
一、碳水化合物2.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
3.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循环,供给机体能量,并通过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
二、脂肪1.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化合物。
3.脂肪分为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转化脂肪酸等。
三、蛋白质1.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聚合物,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蛋白质可以分为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如肉、鱼、奶、豆类等。
3.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包括供给机体能量、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抗体产生和酶的催化等。
四、维生素1.维生素是一类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机物质。
2.维生素可以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3.维生素不可被机体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五、矿物质1.矿物质是食物中的无机物质,包括钙、铁、锌、镁、钠、钾等。
2.矿物质对于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构成骨骼、维持神经传导、维持水平衡等。
六、食物添加剂1.食物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和特性、提高加工性能和延长食品保质期的物质。
2.食物添加剂包括色素、甜味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着色剂等。
七、食品储藏和加工1.食品储藏是指将食品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防止食品变质和营养丢失的过程。
2.食品加工是指改变食品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提高食品的质量和风味的过程。
3.食品加工和储藏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照等条件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八、食品变质和毒素1.食品变质是指食品由于微生物、酶和化学反应等原因而发生质量下降的过程。
2.食品变质可以表现为腐败、发酵、霉变等。
3.食品中的毒素包括微生物毒素、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以上只是食品化学的一部分知识点,食品化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且深入。
对于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掌握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各种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食品化学不仅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还重点研究食品的同位素标记技术、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的合成和应用等。
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食品成分,是构成人体重要组织的基础,也是食品中的重要营养物质。
蛋白质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用于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氧、氢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人体活动的重要能源来源。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如蔗糖、淀粉等。
碳水化合物能够迅速提供能量,是人体各项活动所必需的。
3. 脂肪:脂肪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是一种能量丰富的物质,提供了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更多的能量。
脂肪还是细胞膜和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不能被人体合成,需要通过食物摄入。
维生素在人体新陈代谢、细胞功能维持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
5. 矿物质: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无机营养物质,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如钙、铁、锌等。
矿物质是人体骨骼、牙齿等组织的构成要素,也参与体内许多物质的代谢和催化作用。
6.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特性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食品添加剂不仅要保证安全性,还要保证对食品的影响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7. 食品致癌物:食品致癌物是指能够增加食品中致癌物质含量,从而导致食品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的物质。
常见的食品致癌物有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
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合理控制食品致癌物质的生成和含量,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8.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无害性和无毒性。
食品安全受到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和储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控制。
第2章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约占自然界生物物质的3/4,普遍存在于谷物、水果、蔬菜及其他人类能食用的植物中。
早期认为,这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一般可用C n (H 2O )m 通式表示,因此采用碳水化合物这个术语。
后来发现有些糖如脱氧核糖(C 5H 10O 4)和鼠李糖(C 6H 12O 5)等并不符合上述通式,并且有些糖还含有氮、硫、磷等成分,显然用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来代替糖类名称已经不适当,但由于沿用已久,至今还在使用这个名称。
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三类。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结构最简单,不能再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按所含碳原子数目的不同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其中以戊糖、己糖最为重要,如葡萄糖、果糖等。
低聚糖是指聚合度为2~10个单糖的糖类,按水解后生成单糖数目的不同,低聚糖又分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等,其中以二糖最为重要,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一般指聚合度大于10的糖类,可分为同聚多糖(由相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和杂聚多糖(由不相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两种,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属于同聚多糖,半纤维素、卡拉胶、阿拉伯胶等属于杂聚多糖。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基本原料,同时也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成分。
人类摄取食物的总能量中大约80%由糖类提供,因此它是人类及动物的生命源泉。
作为食品成分之一的碳水化合物,它包含了具有各种特性的化合物,如具有高黏度、胶凝能力和稳定作用的多糖;有作为甜味剂、保藏剂的单糖和双糖;有能与其他食品成分发生反应的单糖;具有保健作用的低聚糖和多糖等。
2.1 单糖2.1.1 单糖的结构与构象单糖(monosaccharides )是碳水化合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们不能进一步水解。
从分子结构上看,它们是含有一个自由醛基或酮基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3. 碳水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定义: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
2.分类按组成分单糖,低聚糖,多糖1) 单糖:不能再被水解的多羟基醛,酮,是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按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
)2)低聚糖(寡糖):由2~10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水解后生成单糖。
(按水解后产生的单糖数分二糖,三糖。
二糖有蔗糖乳糖麦芽糖)3)多糖:单糖聚合度大于10的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3.单糖,低聚糖的结构:单糖:除丙酮糖,都有手性碳。
天然单糖大多是D型,例外L-阿拉伯糖,L-半乳糖4.单糖低聚糖物性甜味(蔗糖为基准物)、水溶性(能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果糖最大溶解度)旋光性(除丙酮糖,都有手性碳,都有旋光性):一种物质使直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右旋D-(+)变旋光现象:新配制的单糖溶液在放置时,其比旋光度会逐渐增加或减少,最后达到一个恒定值。
4单糖低聚糖化性(1)美拉德反应:含羰基化合物(如糖类等)与含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等)通过缩合、聚合而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
①初期阶段羰氨缩合:氨基化合物中的游离氨基与羰基化合物中的游离羰基缩合生成不稳定亚胺衍生物—薛夫碱,环化成氮代葡萄糖基胺。
(亚硫酸根抑制羰氨缩合,碱性条件有利)分子重排:氮代葡萄糖基胺在酸的催化下经过阿姆德瑞分子重排果糖基胺(单果糖胺)②中期阶段果糖基胺经多途径降解,生成各种羰基化合物果糖基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PH《5,先脱氨残基,在脱水,HMF积累与褐变相关)果糖基胺脱去胺基重排生成还原酮二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反应在二羰基化合物存在,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自身转化为醛类和生成CO2,而氨基转移到二羰基化合物生成各种化合物(二酮接受氨转化为褐色色素)。
生成其他杂环化合物③末期阶段多羰基不饱和化合物(还原酮,糠醛)裂解产生挥发性物质;一方面缩合,聚合生成褐黑色类黑精物质影响Maillard反应因素(1)底物糖; a.五碳糖>六碳 b.单糖>双糖c.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d醛大于酮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2)PH大于3,P H↑褐变↑(3)水分↑褐变↑(10-15℅)(4)温度升10,褐变加快3-5倍(5)Fe Cu促进,Mn Zn抑制(6)O2影响后期色素形成(2)焦糖化现象:糖类在氨基化合物存在时,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会产生褐变反应,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