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51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1)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指在手术期间和手术后,利用各种途径及时、合理地给予机体所需的液体,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在手术期及术后,正确的补液处理可以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促进病人身体的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一、围手术期的补液目的1、保持机体内液量平衡:手术期间机体脱水严重,导致肾脏等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因此要适当地给予生理盐水等明胶液体进行补液。
术后还需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不同情况,针对性地给予补液。
2、维持电解质平衡:电解质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组分。
手术期间患者泌尿系统排液能力受限,导致体内电解质异常。
因此,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补充。
3、保障心血管功能:病人有心血管障碍或血容量不足时,要强化补液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二、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主要有经口、经静脉和经胃肠道等途径。
在术前进行液体预处理,术中持续动态监测,术后则要适当地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纠正和调整。
1、经口补液:适用于一般手术、年轻健康患者。
一般给予糖盐水、咖啡或茶等饮料,避免营养素摄入过多。
术前给予足量的水分,术后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2、经静脉补液:适用于一些特殊手术、高龄病人、病情较重的患者等。
一般先给予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和电解质情况在术后恰当调整。
3、经胃肠道补液: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有减少术后口干、口渴、胃痉挛等优点。
通过胃管、肠道等途径给予营养液、生理盐水等液体。
三、围手术期的补液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补液方案。
2、术中注意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恰当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3、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4、避免补液过多或缺少,以免对病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伤。
五、结论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补液处理能够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及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液体治疗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部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的种类、量和速度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以及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不同而千变万化.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氧供,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和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液体治疗的观点比较保守,基本上倾向于采取限制性策略.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有关液体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即便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还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着近平共同的认识。
1。
体液、电解质生理1.1正常体液分布人体含水量随性别、年龄及脂肪分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成年男性身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为50%。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体重的70~80%。
体内水分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其中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的部分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对体液平衡具有重要作用.1。
2电解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离子。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有着精确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各部分体液成分内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1-,二者的生理浓度分别是(135~145)mmol/L和(96~106)mmol/L。
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约占血浆总渗透压(280—320mOsm/L)的(77~90)%;而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Ca+和Mg2+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组织中,体液中的浓度很低。
但是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神经电活动的形成和传导、肌肉收缩、酶活性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总是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的,机体通过四种方式来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各生理间隙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osmosis)、扩散或弥散(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transpt)和过滤(filtration).2.输液时的血浆容量扩张(PVE)动力学理论上,静脉输液后,一部分液体滞留于血管内成为有效循环血容量,而另一部分则将进入组织间隙甚至细胞内。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负荷易出现全心衰。
如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低,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是为了确保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液体平衡,维持体内稳定的生理状态。
准确合理地进行液体管理对于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液体管理的意义、围手术期液体平衡的原则、指导与规范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意义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麻醉科重要的工作之一。
合理地管理液体可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维持血流量、血压和组织灌注的正常水平,保护内脏器官功能。
同时,适当的液体平衡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围手术期液体平衡的原则1.个体化:液体管理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合并症等因素,进行精确的液体计算和制定液体管理计划。
2.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包括正常的血容量、心率、血压等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种类。
3.平衡水和电解质:手术期间,患者会因为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因素导致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丢失情况进行相应的补液。
注重维持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避免电解质紊乱。
4.注意肺水肿的防治:围手术期液体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液体过负荷,以免引起肺水肿。
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肺静脉压力等指标来调整液体的输注速度和总量。
三、指导与规范1.术前评估:麻醉科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中,首先需要进行术前评估。
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理指标。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液体管理计划。
2.术中监测与调整: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量,维持患者的液体平衡。
3.合理使用液体:麻醉科医生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中要合理使用不同的液体。
常用的液体包括平衡盐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
⻣科⼿术围⼿术期禁⼿禁饮管理指南⼿、术前禁⼿及禁饮时间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时,保护性的呛咳及吞咽反射会减弱或消失,因此存在着返流和误吸的⼿险。
对于择期⼿术患者,术前保证恰当的禁⼿和禁⼿时间,可以充分保障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
对于择期⼿术的禁⼿标准,许多医师的第⼿反应是8h,我国⼿直沿⼿1946年Mendelson 提出的禁⼿⼿标准[1],即成⼿术前禁⼿8-12h、禁⼿4h。
但在实际⼿作中,由于⼿术患者的增多和⼿术台次的限制,接台⼿术不断增加,接台时间的不确定性使接台⼿术患者禁⼿、禁⼿时间普遍偏⼿。
但是,过⼿的禁⼿、禁⼿时间,⼿可能增加患者⼿渴、饥饿等不适感,甚⼿发⼿低⼿糖或脱⼿[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深⼿,禁饮禁⼿时间的标准不断更改。
Lambert和 Carey[3]采⼿系统评价的⼿法,对2006年⼿2012年间国际上19项禁⼿相关指南进⼿了对⼿分析。
综合所有指南的推荐建议,得出以下结论:①术前禁⼿时间应尽⼿缩短,从午夜开始让⼿多数患者禁⼿是不必要的。
患者可在麻醉开始前2 h饮⼿清饮料。
②患者若在麻醉开始前曾咀嚼⼿⼿糖、吮吸糖⼿或吸烟,不应取消或延迟⼿术。
在国内⻣科领域,李庭等对190例患者进⼿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证实术前2 h进⼿清饮料是安全的,⼿吸⼿性肺炎等并发症发⼿。
⼿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渴、饥饿等主观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科⼿术绝⼿多数不涉及胃肠道,因此⼿需特殊的胃肠道准备,⼿术麻醉前禁⼿禁饮管理的⼿的重点在于:①减少胃内容物容量,防⼿胃酸pH值过低,避免出现围⼿术期胃内容物返流⼿导致的误吸;②防⼿脱⼿,维持⼿液动⼿学稳定;③防⼿低⼿糖;④防⼿过度禁⼿禁饮所致的饥饿、恶⼿呕吐及烦燥不安等不适。
此外,由于⻣科⼿术属于术后尿潴留低⼿险⼿术,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术⼿需常规留置导尿管,由于患者术前2 h⼿服了饮品,应嘱患者术前排尿。
综合以上证据,根据创伤⻣科患者的特点,现对术前禁⼿⼿时间作出以下推荐:对于不同类型的液体、固体⼿物,⼿术麻醉前建议禁饮。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目录概述小儿液体管理特点围手术期输液围手术期输血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
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