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0.39 MB
- 文档页数:121
如何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再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座有感作者:陈娜孙国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8年第6期[摘要]把儿童思维成人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常见现象,很多教师总爱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导致小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的主要原因。
教师应该注意成人与儿童的思维差异,防止把儿童思维成人化。
因此,教师心中应该具有儿童的世界,让数学教学从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关键词]成人化思维;做大一些的事情;讲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7-0032-01最近,我再次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平台上观看了北京教科院范存丽老师的讲座“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讲座深入浅出、精彩至极,尤其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做大一点的事情”的观点,更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最好诠释。
基于“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理念,范老师评点了“圆的周长”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对其评点持有异议,现写出来与同仁商榷。
[教学案例]“圆的周长”第二次试教的基本环节。
1. 结合如图1的直观图,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图1图22.结合图2所示的直观图,进一步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3.学生提出验证猜想的方法后,用手中的学具测量,想清量什么,量完后怎么办,并完成下表的表头设计。
■4.操作并填表。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中。
5.汇报。
得出公式C=dπ后,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
6.练习。
异议一:环节1对启发学生思维颇有好处,但直接给出这组同心圆,简化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缩小了思维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发展创新思维。
异议二:环节2中所创设的正方形、圆、正六边形的组合图,看似新颖独特、生动直观,但这其实是成人化思维的产物,超越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正六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对小学生来说比圆的周长计算要困难得多,属于小学生的未知范畴。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上课教师: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田学奇指导教师: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贾淑丽、潘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范存丽[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物品实验、操作等活动素材,通过观察长方体图形形状及动手用小棒和连接点做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标准》中还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大量学生合作、小组间汇报交流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页例1、第19页例2及练习五中部分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
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起到铺垫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性的基础;在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上,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懂得分工和合作,能够在组内互相促进学习,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还比较弱,为了使学情分析更为准确、有价值,我在学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前测查,发现一: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名称不清楚;发现二:部分学生能够有序的数物体的棱,并找到了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有困难。
今年7月份,我参加了河北省2012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特级教师、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
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在培训期间,我始终怀着热情,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班级研讨活动,和各位学员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真心探讨。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听了范存丽和周卫红两位老师的专题讲座后,让我知道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了解了学生是喜欢怎样学数学的,即师生互动;教师多讲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做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多动手;运用动画课件学习数学;不能拖沓,要有效率;讲课最好要画一些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带学生到外面去上数学课,开阔视野,心情舒畅的学习知识;给学生自己的思考时间。
名师们带给学生的数学就像小马眼里的那条河,既不想老牛感觉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感觉的那样深,而是不深不浅刚好没过膝盖。
这种数学不是板着面孔出现的,是真正符合孩子认知的儿童数学。
如果一个教师能如此深入地走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认知空间,把数学的序同孩子的趣相得益彰的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的学习就回变成对富有挑战价值问题的探究过程,那个孩子会不向往这样的学习生活?孩子也就没理由不喜欢数学课了。
但是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创设情境是学生的学习别有情趣;二是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三是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四是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最高的追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小学数与形及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策略法国大数学家笛卡说过,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了范存丽老师和付春红老师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讲座后,真是受益匪浅,现在就关于设计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一体的,那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倘若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其中,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更主动学习知识。
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计算中,在加法的教学中,我大量运用了小组活动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上,设计了许多游戏,如15点、21点、小猫钓鱼等等。
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游戏当中,在游戏中他们玩得非常热闹,也非常开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也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15点、21点等等计算类的游戏中,每个学生需要对组员所说的算式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判断后还要进行记录。
如果说学习新知识是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那么对知识作出判断则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再学习的机会。
这种小组活动中,他们或许会争论、猜想,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但是这争论或猜想却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贴近了他们的心灵。
而且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获得了真知与问题的证实,形成了
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小组互动,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简报(第四期)乐东思源实验学校教研室 2010年12月16日第五次学情会:总结学思阶段承接在岗实践(转)12月15日下午15:00整,“2010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迎来了第五次学情通报会。
会议由中国教师研修网业务总监助理陈敬宏主持,研修网“国培”项目首席专家周卫研究员做学情分析报告。
会议首先由周卫老师对上一周的学情做了总结分析。
周卫老师指出:从开班以来,国培首页日访问量一直在平稳增长,持续保持在40万人次以上,本周稍有下降,需要警惕以防松懈。
随后周卫老师对学习率已达100%的18个地市和学习率超过90%的9个省份分别提出了表扬,同时对云南、重庆、陕西、广西等省份学习率快速增长、后势蓬勃的学习劲头表示肯定。
随后周卫老师讲到学思阶段即将结束,广大学员及指导教师应抓紧时间把握学习机会,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1、按进度本周完成第三模块课程的学习,学员准备提交作业。
下周应完成规定学时和学思阶段作业考核。
2、没有完成学思阶段规定学时和作业的考核,需抓紧时间继续完成。
3、离放寒假只剩5周时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期完成国培任务。
在详细分析了各省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周卫老师代表项目组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安排:本周将推出“课堂观察”、“课例研修”两个辅导报告,望导师组织学员收看。
最后,针对即将开展的课例研修与优质课评选活动,周卫老师特别从“课例研修模式”、“课例研修操作过程”、“课例报告基本框架”、“上传课例研修资源”、“优质课评选流程”、“优质课评选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以确保下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转自中国教师研修网,网址:/dts/channel/155/news/29294.html)关于实施“国培计划”——乐东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家答疑时间的通知1、初中、小学美术学科专家答疑的时间为12月20日上午9:00—11:30,会议密码:122001。
让数学课真正“动”起来罗圆听了范存丽、付春红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对于这些数学专用名词似乎明朗了许多。
数学活动的类型从大体上说有说话、表演、操作、活动的整合五大块。
在每堂数学课中,我们的教学都会用到上面这五种数学活动中的几种,怎样合理运用,怎样过渡到里另一种是关键,每运用一种数学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重点,其实,各种数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又像是上阵的父子兵一样,或者说亲密的战友更贴切吧。
我们的教材是人教课标版得我上过小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这节课,由于是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我准备了大量的积木及生活中的牙膏盒、药盒等一系列“玩具”,每6人为一组,我告诉他们,把一些长得很像也就是形状相似的玩具放在一起,很快有几个小组就把这些玩具分成了四堆,也有个别小组分成了三堆,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手脑并用,特别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接着让每个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这是一个说话的数学活动过程,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吧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全部都讲出来了,记得当时有一个小组为了让我们更信服,就用书来当滑梯,把球从上面滚下来,还把球原地四处滚动,也把圆柱从书山滚下来,并拉着我的手说他么这组发现圆柱只能往一个方向滚动,另一组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也区分开来了,我见他们说得合理,就叫把玩具分成三堆的那组小朋友过来听,并给这些图形起了名字,整个说话的过程就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给突破了,接着我让学生用这些玩具随意组合,尽量摆出一些造型如:小汽车、火车、机器人、、、、、、最后,布置了家庭作业:从家里找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些东西。
这堂课的顺利完成时操作重要,还是说话重要呢?在操作过程,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尤其在摆造型时,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从而形成空间表象,几何立体图形第一次扎根在他们脑海。
说话的过程是对于整节课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它要用操作中所得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整合,进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些数学活动没有孰轻孰重,他们之间息息相通,都服务于教学。
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通过学习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范存丽和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陈凤伟专家的《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这一专题,使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学生的数感的教学策略。
指出在培养小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更要让学生看到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及数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内运用数,提升学生的数感。
课后对我的感受颇深,
此专题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帮助我理解数感及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通过此专题学习,对我在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