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严耕望治史_邬建麟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
!2007.18全国新书目特别推荐NewReview□文/吴旭民《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严耕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457.00元严耕望(1919-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以字行,安徽桐城罗家岭人。
其字号系取晋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之意,这与其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砥节砺行的治学态度极为契合。
严先生20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初任职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再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年应聘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研究所任教,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著作等身,富开创性。
《严耕望史学著作集》收录严耕望先生史学代表著作《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隋唐通济渠考》和《严耕望史学论文集》,囊括了严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严耕望先生是著名学者钱穆的学生,1941年3月23日钱穆在武汉大学开讲“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开场白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
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
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
”这番话影响了严先生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方向。
此后严先生即致力于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其研究建基于庞大丰富的原始文献和细密的考证,其中《唐代交通图考》所做的笔记卡片超过20万件,历时40多年,撰写200多万字。
凭着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严先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著名学者余英时评价说,严先生学术的规模弘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至的。
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一】4、隋唐五代史《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隋唐史》岑仲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隋唐史论稿》汪篯《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王仲荦《唐史十二讲》黄永年《唐史史料学》黄永年《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本谷川道雄《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唐代官制》张国刚《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甫5、宋史《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邓广铭、漆侠《苏东坡转》林语堂《辛稼轩先生年谱》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广铭《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王安石传》梁启超《岳飞传》邓广铭《宋史》陈振《宋代经济史》漆侠《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王曾瑜《丝毫编》王曾瑜《涓埃编》王曾瑜《宋夏关系史》李华瑞《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6、辽金西夏元史《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西夏史稿》吴天墀《西夏通史》李范文主编《辽金军制》王曾瑜《辽金元史十五讲》蔡美彪《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 邵循正《元朝史》韩儒林《元史》周良霄、顾菊英《蒙古帝国史》法国雷纳格鲁塞《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辽金西夏史》李锡厚、白滨7、明清史《明清史讲义》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简明清史》戴逸《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清史新考》王锺翰《朱元璋传》吴晗《明朝大历史》吴晗《张居正大传》朱东润《李鸿章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南明史》顾诚《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傅衣凌《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杨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杨国桢《南明史略》杨国桢《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清史大纲》萧一山《明史》南炳文、汤纲《清史》李治亭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二】一、通史《国史大纲》钱穆《国学概论》钱穆《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傅乐成(中国台湾)《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剑桥中国史系列二、断代史1、先秦史《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中国早期文明》李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中华远古史》王玉哲《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西周史》杨宽《西周史》许倬云《先秦史论稿》徐中舒《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春秋史》童书业《战国史》杨宽《古史新探》杨宽《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三】2、秦汉史《秦汉史》钱穆《秦汉史》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劳干《秦汉史》安作璋、田昌五《秦集史》马非百《秦汉史》林剑鸣《秦史稿》林剑鸣《汉唐史论稿》汪篯《秦汉史论集》高敏《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察举制变迁史稿》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3、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读史集》何兹全《三国史》何兹全《三国史话》吕思勉《说曹操》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拓跋史探》田余庆《中古文人生活》王瑶《魏晋风度及其他》鲁迅。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安徽桐城人。
历史学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转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职,随钱穆、顾颉刚等研习历史。
1945年自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致力于中国古代制度史、历史地理方面研究。
1963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教。
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一、(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专不一定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
治史的博通包括:史学本身的博通(更重要),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自己研究的时代之前的那个时代更为重要;史学以外的博通,即旁通,主要指各种社会科学。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研究一个朝代,最少要懂得三个朝代,对于上一个朝代、下一个朝代有相当的认识。
若研究两个不相连贯的朝代,则中间那个朝代重要性更为增加。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所谓作“面”的研究,就是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大题目里面包括许多小的问题。
最忌上下古今,东一点西一点,分散开来,作孤立研究。
在一个大范围内同时注意相关联的问题群,看书时到处发现材料,看书才会不赶急。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人人能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
“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绝不是标新立异,务以新奇取胜,更非必欲推翻前人旧说,别立新说,最重要的意在钩沉。
旧说不当,另提新说时,谨慎从事,因破旧立新,极易流于偏激,可能愈新异,离事实愈遥远。
这是一个谨严的史学家特别警戒的!(六)其它几点意见(1)慎作概括性的结论。
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
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此,意谓非全部如此。
要“专精”也要“博通”张倍嘉《治史三书》是一本囊括了各种史学方法,加以各种人生哲理的史学入门宝书。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折服于严耕望先生的德才。
杨联陞以“尤为切实”评价《治史经验谈》,余英时也推许《治史三书》是“为后学现身说法”。
虞云国评价道:“《治史三书》所论几乎涉及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
大匠不遗细节,对史学论著的撰述体制、写作改订、引文格式、注释安排,对作为治史必备知识技能的目录学与校勘学应掌握到何等程度,对外语阅读与史著翻译如何有助于治史,严耕望都不厌其详地娓娓道来。
”读了《治史三书》后,我对“专精与博通”的治史基本方法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严先生认为,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同时,要专精就必须有一定的博通。
所以,治史,抑或是研究其他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要“专”,而后是“精”,首先必须要“博”,而后才是“通”,同时有了“博通”才有可能达到“专精”。
我所理解的“专”就是埋下头去研究去钻研,下了苦功夫,你才有可能“精”,才有可能在这门课上取得成就,但也仅仅是有可能。
即使你够“专”,也不一定最后能“精”。
我想起了一句不知道恰不恰当的话,李碧华说过“大概139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
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子、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
”即使是你拼了命去“专”,也不一定能“精”。
同样的道理,“博”不一定能“通”,“通”肯定意味着你在研究上做到了“博”。
而“专精”必须要“博通”就十分好理解了,因为“历史牵涉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非有相当博通,就不可能专而能精”。
博通于史学本身严先生对博通有两个定义,第一是史学本身的博通,第二是史学以外的博通。
史学本身的博通,就是我们研究某一个时代的历史必须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上一个时代和下一个时代的历史,要有所博通,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所研究的历史。
严先生说:“断代研究也只是求其方便,注意的时限愈长,愈能得到史事的来龙去脉。
[资料]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看研究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南宁州都督府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辖区控制剑南与安南之间通道,但因处于“乌蛮”、“獠蛮”、“和蛮”等多种民族分布区,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唐朝与爨氏、南诏在此互争雄长,都督府屡经置罢,地位在正都督府与羁縻都督府之间屡经上下,交通格局与各州地望,唐宋地志多无完整、明确记载。
方国瑜、谭其骧、尤中等先生曾就南宁州都督府与安南都护府的边界展开过有益讨论,但对南宁州都督府本身的建置沿革未加深考,只有严耕望先生对唐代剑南道交通线路作过研究,勾画了大致格局,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一书对开元天宝之际的南宁州都督府羁縻州作了一些分析,并考出了部分羁縻州的地望。
关于南宁州都督府的建置沿革,笔者曾撰成《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以下省称《新考》)一文发表,主要是利用两《唐书?地理志》(以下分别简称《旧唐志》、《新唐志》)、《太平寰宇记》及近年新发现的唐代南宁州都督爨子华墓志,对旧志记载不全的永徽郎州都督府、天宝南宁州都督府及其属州的建置沿革作了深入考证,对方国瑜先生所持天宝南宁州都督府三十六州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本文在《新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开元、天宝之际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属州的交通与地望进行研究,当然,对方国瑜先生考证出的一些羁縻州地望也作了相应的修正。
不当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一交通格局《新考》论证,南宁州始置于唐初,贞观八年(634年)至开元五年(717年)间,曾改名郎州,所置都督府本是正都督府,永徽三年(652年)罢府。
开元五年复置南宁州都督府,作为戎州都督府属下的羁縻都督府,仍领有25个羁縻州。
开元二十一(733年)年爨部分裂,昆、钩、梨、求、吴、傍、览、丘、勤、望、謻罗11州转归姚州都督府,至天宝末陷于南诏之前,南宁州都督府仅剩下南宁、盘、麻、威、武德、长、英、武恒、归武、声、品、从、严、奏龙14个羁縻州。
这14个州的(来自唐宋史研究)道里及领县,两《唐书?地理志》大多没有记载,但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以下省称《寰宇记》)却有较完整的数据,今据《寰宇记》并参考两《唐志》制成表1。
Yan Gengwang' s Scholarship and
Historiographical Criticism
作者: 周文玖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史学史研究
页码: 59-7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严耕望 纯净质朴 治学方法 史学评论
摘要:严耕望是享誉世界的史学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历史地理学方面卓有成就。
他以学问为生命,一生以做“坚强纯净的学术人”自守,深受学界尊敬。
他的巨大学术成就,体现出鲜明的治学风格。
其主要表现:在学术路径上是通过专精以达博通;在研究旨趣上,倾向于做实在具体的研究,不做抽象理论的研究;在资料运用上,主张把研究建立在基本资料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辨、归纳、统计而得出结论,而不倚重新奇的理论和方法。
作为一个著名史学家,他提出的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观点,对二陈、吕思勉、傅斯年、唯物史观等所作的评论,均有其独到的视角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