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7.8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历程漫长而复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演变的简要论述:一、奴隶制五刑在夏、商两代,奴隶制五刑是主要的刑罚方式。
这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即肉刑。
墨刑是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并涂墨,劓刑是割去犯人鼻子,剕刑是砍去犯人脚趾,宫刑是破坏犯人生殖器官,大辟则是死刑。
这些肉刑具有残忍和羞辱性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野蛮和落后。
二、封建制五刑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奴隶制五刑逐渐被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从汉文帝开始,肉刑逐渐被废除,代之以笞、杖、徒、流、死这五种新的体系。
其中,笞刑是鞭打犯人,杖刑是杖责犯人,徒刑是限制犯人自由并强制劳动,流刑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死罪则是死刑。
这些刑罚方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隋唐以来的刑罚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刑罚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死刑以斩、绞为正刑,斩者身首异处,绞者留口气不绝。
流刑被废除,代之以徒刑和流放。
同时,出现了赎刑和加役流等新的刑罚方式。
赎刑允许犯人以财物或劳役抵罪,加役流则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并强制劳动。
这些刑罚方式体现了隋唐时期刑罚制度的宽仁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明清时期的刑罚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时期,刑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
死刑的执行方式更加残酷和残忍,如凌迟等酷刑的使用。
同时,监候制度也逐渐废除,犯人被判处死刑后往往立即执行。
这些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现实。
总之,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再到隋唐以来的刑罚制度,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制度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然而,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加剧,刑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
中国古代的行刑方式中国古时的死刑,除了用他杀的形式执行外,也有令受刑者自杀的方式,即所谓赐死。
∙以他杀方式执行——由刽子手或其他人施刑o凌迟(寸殛)o殊死o菹醢o脯刑o劓殄o烹刑o浸猪笼o剥皮o骑木驴o腰斩o炮烙o车裂(五马分尸)o坑杀o枷项、立枷o绞刑o斩首、枭首o杖毙∙以自杀方式执行——只提供所需刑具,由受刑者自己施刑o自缢(刑具:白绫)o自鸩(刑具:毒酒)o自刎(刑具:利剑)执行范围刑罚理应由犯罪者自行承担,但在历史上,当罪名属于通番卖国、欺君犯上、密谋造反等滔天死罪时,死刑的执行范围往往扩大至犯人的亲属、朋友、邻里,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也有可能受牵连,最有名的例子非文字狱莫属。
而按牵连的范围大小,有族诛(诛三族、诛九族、诛十族)、诛连等称呼。
据史书记载,“族诛”在商朝时已有,当时称为“刑殄”[1]。
死刑执行方式断头台、断头机∙缳首死刑、绞刑、绞杀、投寰、套白狼、立枷、枷项∙枪决、炮击∙电椅∙毒气室∙毒针注射∙碾刑∙火刑、水煮、油炸、烤刑、炙刑∙毒药、鸩杀、吞金∙溺刑∙活埋、坑杀∙饿刑、幽死、恐怖梨、饥饿面具∙钝击、杖毙、扑杀、金瓜击顶、石刑∙穿刺、箭刑、十字架、木桩刑、贯穿刑∙剥皮∙肢解、大卸八块、碎身刑、锯刑∙虿盆、猛兽吃人∙割喉刑剖腹∙投掷刑∙车轮刑死刑存亡争议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法律上虽有死刑,但实际上并未执行;在747年至759年,中国历史上唐朝曾经废除过死刑;此外,日本在724年,开始实际废除死刑,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347年没有死刑的奇迹。
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法》就针对非正义、社会政策、死刑及酷刑进行分析。
受此书影响,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二世,就曾在托斯卡纳大公国废除死刑,此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永久废除死刑的地区。
法国大革命以后,在不能无视人权的社会风潮中,于是开始了有关死刑的妥当性的议论。
某些人提出,犯罪者也有人权;死刑本身是残虐的刑罚;死刑无异是国家杀人等等作为应该废除死刑的论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学期论文科目:中国法制史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摘要: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能够彻底消灭犯罪人的再犯能力,具有不可纠正性。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从死刑的特征、古代死刑的罪名、执行方式、复核制度及死刑存废争议等方面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
关键词:死刑、犯罪、死刑复核、死刑废除引言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也叫生命刑,它是历史上最古老、性质最严厉的刑罚。
从古老状态到中世纪一直被任意的使用着,同时也受到各代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维护权力的最高法宝。
而现今世界上,已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完全废除了死刑,还有数量的国家虽未废除但也对其进行了限制—或从法律上,或从实践上。
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全世界死刑政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于2010年8月28日至9月3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首次减少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立足中国国情阐述死刑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死刑概述1.1死刑的由来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早在自由刑和罚金应用以前很久,死刑就存在了。
《说文解字》释“死”为“澌也,人所离也”;“澌,水索也”。
《方言》释“澌”为“尽也”;《辞源》释“澌”为“解冻时流动的冰,事物破灭溃散也称作澌灭”。
死刑的产生有可能与原始的活人祭祀、血亲复仇等活动有关,它可能用来处罚那些触犯了传统禁忌的罪人,以平息神灵的愤怒;或被用作复仇手段,以安定社会秩序,等等。
1.2 死刑的特点作为刑罚方式中最古老的一种,死刑具有许多其自身特有的特点。
1.2.1死刑剥夺的权利具有平等性。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生命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执行死刑都会导致犯罪人生命的消灭。
对不同的犯罪人执行死刑不会因为财富占有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中国死刑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作者:范小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7期摘要死刑,又称生命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手段的刑罚方法。
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历来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被认为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方法,其存在也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直到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论述,人们从尊重生命权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除死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死刑利弊的激烈争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死刑存废之争。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死刑的历史,结合目前司法现实,特别是我国死刑核准制度的变迁,探讨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及现实状况。
关键词死刑制度刑罚思想死刑核准制度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026-02死刑在我国具有漫长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从《尚书·皋陶漠》记载,五帝时共有“有邦”、“一日”、“二日”、“兢兢”、“业业”等五种死刑,简称“五刑”;① “杀人偿命”成为中国民间、官方共同认可的理念,对极少部分最大恶极的罪犯判处死刑,在中国绝大多数公众心中公平正义的象征,死刑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
一、我国古代死刑制度的历史(一)死刑制度的起源死刑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其根本规则,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制度逐渐走向消亡,国家随之出现,原有的氏族血亲复仇便被国家限制和取代,对实施了侵害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实行惩罚,以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作为血亲复仇的替代物——刑罚便应运而生了,死刑制度也随之产生。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刑罚最早出现在夏禹时期,《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史记·夏本纪》载:当禹之时,“皋陶作士以理民”、“天讨有罪,五刑之用哉”。
这证明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开始,已有了包括死刑在内的刑罚。
唐朝死刑奏报制度前言死刑是一种严厉而残酷的刑罚,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死刑的存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死刑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死刑奏报制度是一个有序、规范的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起源、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死刑奏报制度的起源唐朝死刑奏报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死刑奏报制度的目的在于集中统一死刑的审判和处决,确保刑罚的公正和执行的规范性。
二、死刑奏报制度的内容死刑奏报制度的内容包括审判程序、刑罚种类、定案、上报和执行等多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 审判程序死刑奏报制度规定了死刑的审判程序,包括案件的收集、审查、判决、定谳和申报等环节。
审判程序必须经过严格合法的程序,确保被判决的犯罪分子有合法的权益保障。
2. 刑罚种类唐朝死刑奏报制度明确列举了各种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根据刑罚的严重程度和犯罪的性质,划分了不同的刑罚等级,包括死刑、流刑、杖刑、劓刑、宫刑等。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一般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或对社会造成极大伤害的犯罪分子。
3. 定案死刑奏报制度规定了定案的程序和标准。
案件必须经过严密的调查和审理,证据确凿,定案后方可执行死刑。
在定案阶段,必须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准确性和严肃性。
4. 上报定案后,立即进行上报。
死刑奏报制度规定了上报的标准和程序,包括编写奏报文书、密报等内容。
上报必须及时、准确,确保死刑决策的便捷和高效。
5. 执行死刑奏报制度规定了执行死刑的程序和方式。
执行必须确保被判决的犯罪分子没有逃避刑罚的机会,并减少对其家属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执行必须公正、合法、人道。
三、死刑奏报制度的实施方式唐朝死刑奏报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是由吏部、刑部、御史台等机构负责。
吏部负责协调各地的审判工作,刑部负责制定和完善死刑奏报制度,御史台负责监督和检查死刑的执行情况。
各级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执行死刑,不得擅自变更或滥用刑罚。
论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作者:杨文义王双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1期摘要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从建立到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古代的慎刑制度之一。
本文认为无论是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还是为了缓和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死刑复核制度的确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死刑复核制度在客观上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民本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人权理论相契合。
关键词死刑复核慎刑人权作者简介:杨文义,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王双利,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法律诊所助理。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026-02死刑复核制度是我国古代对死刑的特别救济制度,主要是指对于死刑案件,经过普通程序审判结束之后,在刑罚执行之前由中央司法机关对其进行重新审判或者奏请皇帝裁决。
一、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过程(一)西周“三宥”制度体现了古代的“慎刑”思想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和克制,修身养德;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就是“明德慎罚”。
《礼记·文王世子》载:“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
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及三宥,不对,走出。
”“三宥之法”不是死刑复核制度,但西周的统治者已经注意到审慎的适用死刑。
(二)汉代奠定了死刑复核制度的思想基础西汉时期中国法律的儒家化特征开始逐步形成。
汉武帝年间,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甚至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
儒家强调“德治”、“仁政”,表现在司法实践中,皇帝一反秦代“以法为尚、不赦不宥”的作法,频繁的大赦天下。
(三)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正式确立在南北朝时期,儒家化的法律不断发展,死刑复核制度正式确立。
公元236年,魏明帝下诏:“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
死刑作为最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执行方式经历了由繁到简,从残酷走向人道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随着中华法系的演进,它的产生,发展及改良,也是适应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死刑制度的变迁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研究死刑制度对于摸清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内容1.古代死刑制度的沿革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起始阶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虽未形成完整的刑罚制度,但死刑却出现了;夏禹传位与启,通过镇压与刑杀,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这时死刑的使用已明显具有阶级镇压的性质;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雄,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尖锐激烈,各诸侯国无不重视用刑法调整社会关系,受法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的死刑等级与执行方法,名目繁多,残酷异常;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刑罚总体而言已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具备了封建刑罚的原始特征,但由于封建社会初期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低下, 兼以法家重刑思想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奴隶制大量野蛮残酷的刑种,仅死刑数目就达十种以上,而且广泛地使用肉刑;汉朝建立政权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汲取了秦王朝酷刑亡国的教训,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刑法思想上就表现为轻刑减罚,删除繁苛,在刑罚上大量削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隋唐为中国封建刑法的成熟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中国封建法律推向顶峰;五代时期,战乱充斥,各国都企图以严刑救时弊,多滥施刑威,法制出现严重倒退;宋朝因袭唐律,制定《宋刑统》,同时,宋仁宗年间初创凌迟之酷刑;明朝以用刑严峻著称,刑用重典;清朝大兴文字狱,广泛株连无辜,为清代所仅有。
2.古代各朝死刑制度的执行方式夏朝的死刑执行方法称“辟”;商朝的死刑执行方式有大辟、炮烙、挖心、醢(剁成肉酱)、葅(切成肉片)、剖(剖胸挖心)、金瓜击顶、脯(切成肉片晒干)、虿盆(喂毒蛇)、活埋、刳剔(刳剔孕妇)。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文化解读1. 你知道吗,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就像是一道严格的关卡!比如唐代的死刑复核,那可是层层把关啊。
皇帝亲自过问,这不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经过多次审核一样吗?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啊!2. 嘿,想想看,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是不是很神奇?就拿宋代来说吧,有那么多官员参与复核,就好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呢。
这难道不是在努力确保公正吗?3. 哇塞,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像明代的会审制度,那么多人一起讨论,多像我们现在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难题呀。
这就是在追求更准确的判决呀!4. 你晓得不,古代死刑复核制度有时候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比如清代对于死刑案件的反复斟酌,不就像我们精心挑选重要的东西一样吗?这真的是对生命高度负责呀!5. 哎呀呀,想想中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那真的很有意思呢!好比隋朝时对死刑的谨慎态度,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个决定吗?这多有意义呀!6. 哟呵,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简直是太特别了!以汉朝为例,那复杂的复核程序,不正像我们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经历很多步骤吗?这是为了保障公平啊!7. 嘿呀,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可是很有讲究的哟!看看元朝的做法,那一道道的审核,像不像我们在努力克服困难,只为得到正确的结果呢?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呀!8. 哇哦,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真的是让人惊叹啊!像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对死刑的重视,不就如同我们珍惜宝贵的东西一样吗?这是多么深刻的文化体现啊!9. 哎呀,中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真的是很值得探讨呢!比如说在某些朝代,复核的官员们认真的样子,是不是和我们对待重要事情时一样专注呢?这就是在守护正义呀!10. 哼,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绝对不简单!从各个朝代的实践就能看出来,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啊!我的观点结论是: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维护社会公正和保障生命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传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