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练练习(八种)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3
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修辞手法知识精讲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运用专题练习【最全分类】一、比喻1. “如”比喻句例题:“他的笑声如同春风吹过,温暖了我们的心田。
” 分析:这句话中的“如同春风吹过”是比喻句,通过将笑声与春风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笑声温暖人心的感觉。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如”比喻句完成句子。
注意运用合适的比喻形象。
“他的笑声如同春风吹过,温暖了我们的心田。
”分析:这句话中的“如同春风吹过”是比喻句,通过将笑声与春风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笑声温暖人心的感觉。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如”比喻句完成句子。
注意运用合适的比喻形象。
1. 他的眼神___。
2. 她的歌声___。
3. 母亲的关爱___。
4. 太阳___。
解答::1. 他的眼神如烈火一般。
2. 她的歌声如清泉流淌。
3. 母亲的关爱如春雨般滋润。
4. 太阳如明亮的火球。
2. “像”、“好像”比喻句例题:“月亮像一面明洁的镜子,倒映着大地的美丽。
” 分析:这句话中的“像一面明洁的镜子”是比喻句,通过将月亮与镜子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月亮倒映大地美丽景象的意思。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像”或“好像”比喻句完成句子。
注意运用合适的比喻形象。
“月亮像一面明洁的镜子,倒映着大地的美丽。
”分析:这句话中的“像一面明洁的镜子”是比喻句,通过将月亮与镜子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月亮倒映大地美丽景象的意思。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像”或“好像”比喻句完成句子。
注意运用合适的比喻形象。
1. 雨后的大地___。
2. 坚强的人___。
3. 风筝___。
4. 夏天___。
解答::1. 雨后的大地好像一面镜子。
2. 坚强的人像一棵参天大树。
3. 风筝像一只自由的鸟儿。
4. 夏天像一位美丽少女。
二、拟人1. “人”作主语的拟人句例题:“阳光笑着穿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
” 分析:这句话中的“阳光笑着穿过窗户洒进来”是拟人句,通过赋予阳光人的行为“笑着”,形象地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场景。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人”作主语的拟人句完成句子。
☞| ☞ | ☞|☞|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说说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收藏练习。
初中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表达效果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3.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作用:1. 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齐,富有美感;2.增强气势,说服力强,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作用:1.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含义: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
初中语文八种常用修辞手法详解(附练习题及答案)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初中8 大修辞手法1.比喻即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构成。
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指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喻体二者的词语,如“像”“好像”“似”“如”“仿佛”等。
【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2.比拟即把物当作人写、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写的修辞手法,比拟一般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例】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例】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
【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3.排比即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例】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4.夸张即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刻意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例】他吼一嗓子,十里外都能听见。
【例】他胃口不好,仿佛吃粒绿豆就能饱。
【例】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
5.反复即根据表达需要,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例】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6.对偶即将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名扬四海声震八方【例】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例】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7.反问即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只问不答。
肯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是否定的内容;否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则是肯定的内容。
初中修辞练习题及答案【中考修辞训练】初中语文修辞专项训练选择题总分:100分,每小题2.5分,40道题)班级:姓名:成绩: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对偶)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拟人、夸张)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比喻)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XXX,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起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道,有奔腾也有陡峭。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一马平川之间慢步进步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巧、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B.秦时明月汉时关C.主人忘归客不发D.烟笼寒水月笼沙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XXX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觅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闯。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7.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8.对下面一段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步于一道小溪发缘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1)给拼音写汉字或给加下划线字注音(màn)步 ________(fēi)红________ 凄苦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澄明”的意思是________(4)文中划线的句子修辞是________【答案】(1)漫;绯;qī(2)发缘;发源(3)清澈明洁(4)比喻【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漫”与“绯”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运用规律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语文修辞手法包括下列哪几种:( B )A.比喻、夸张、排比B.比喻、夸张、对偶C.用典、夸张、排比D.比喻、反问、对偶2.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A )A.比喻B.夸张C.排比D.反问3.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长夜漫漫,无边无际。
( B )A.排比B.夸张C.反问D.比喻4.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五湖四海皆兄弟。
( C )A.对偶B.排比C.用典D.比喻5.下列修辞手法不属于比喻的是( D )A.拟人B.夸张C.借代D.对偶6.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望断南飞雁,思归北上人。
( A )A.对偶B.排比C.比喻D.夸张7.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绿肥红瘦。
( D )A.比喻B.夸张C.对偶D.顺口溜8.下列选项有何特别之处:今天天气好,出去春游。
( C )A.用典B.夸张C.顺口溜D.对偶9.假如你写下面的这段话:“爷爷的鬓发已经斑白了,但是他非常的强壮和健康。
这是一个有着非凡人生经历的老人。
”那么其中应该包括哪些三类修辞手法?A.比喻、夸张、反问B.用典、对偶、排比C.拟人、设问、照应D.比喻、拟人、借代10.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夜山黑水”( C )A.拟人B.夸张C.用典D.比喻二、简答题1.解释比拟的含义以及典型的比拟句子?答:比拟是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的修辞方法。
比拟句子常用的结构为“像……一样”,在条理清晰,形象生动的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俏皮,易于记忆。
例如:“水晶帘子里进进出出的是乐群”的“像”字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比拟“进进出出”,突出了班级内的热闹与活跃。
2.请举例说明拟人的作用。
答:拟人是一种常见的比喻手法,即把生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或心理等特质移植到生物以外的事物上,以使文化更具生命表现力、感染名堂。
如:“花儿伸展出笑脸儿”,“笑脸儿”即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花儿友好的微笑。
初二语文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C.(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3.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4.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5.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初中中考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jì________绯红发________油光可鉴(2)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3)“标致”的意思是________。
(4)本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ēi;髻;jiàn(2)接;结;辨;辫(3)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4)比喻;反语【解析】【分析】(1)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
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字形。
遇到形声字或会意字,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
此题有的字笔画比较多,有的是生僻字,平常就得多写几遍。
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
不写繁体字。
如“绯”,可根据声旁推断读音。
“髻”可根据形旁推断字形。
(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头顶上盘着大辨子”的“辨”根据形旁推断应该是“辫”。
(3)考查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是句中义。
这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是漂亮之意,但在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意思是是在寒碜极了。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是比喻中的暗喻。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修辞专项练习答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例句采用互文的修辞。
A是互文;B是拟人;C是双关;D是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方法,记住常见的修辞方法的种类,熟悉其特点和表达作用。
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A、B、D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掌握比喻修辞的两个条件。
3.【答案】D【解析】【分析】D句的错误就在于本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1、明喻: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词有:像、仿佛、似、犹如...... 2、暗喻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
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
我们可以看到D选项,看到“像”可能会将其归结到明喻当中,可是根据明喻的基本要素判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本句却说的是同一事物,不存在比喻关系。
判断是否为比喻句: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4.【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A形判断有误,这句话用的是反问;C项判断有误,此句话用的是反复;D项虽然有“仿佛”,但并不是比喻句。
故选B。
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D项运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方法,而其他三项和例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修辞手法的学习要在用中学,学中用,熟能生巧。
故答案为:D。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修辞练习修辞练习1.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2.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B.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C.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采,嫩嫩的,绿绿的。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形成对偶的一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5.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②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④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
A、①拟人②设问③夸张④比喻B.①拟人②反问③对比④比喻C、①拟人②反问③比喻④夸张D.①拟人②反问③夸张④比喻6。
下面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的是( )A.(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B.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D.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7.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C.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8.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偶)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
(比喻)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对偶)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比)D.我(指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拟人)2.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对偶比喻拟人B.比喻拟人对偶排比C.拟人排比比喻对偶D.比喻排比对偶拟人3.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排比)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拟人)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偶)4.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⑴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⑴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⑴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⑴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对偶比喻拟人B.比喻拟人对偶排比C.拟人排比比喻对偶D.比喻排比对偶拟人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己》都选自《呐喊》。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①徽派建筑积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ci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②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为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严谨(________)精湛(________) cí堂(________)(2)画线句①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依山就势”一词中“依”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课堂教案代泛称、人名代著作、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原料代成品、地名代本体等八种。
例题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指出下列八句借代,各是何种借代。
大胡子凶神恶煞。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知识点四: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夸张的种类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例题1指出以下三句各属于何种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知识点五: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的几种形式: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例题51.按对偶的内容划分,下列各句分别属于何种对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2.按对偶的结构划分,下列各句分别属于何种对偶?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