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8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3.课程编码:1010254.学时:理论实践共计100学时5.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二)课程性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害生物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对常见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调查和控制的基本技能,满足从事生物技术专业岗位对该类知识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业后,使学生能够识别本地区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诊断常见植物病害;学会林业有害生物的方法;初步学会采集、制作病虫害标本;掌握常用农药和药械的使用方法。
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农药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的依据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课程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一)课程改革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正确把握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教学中做到必须、够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度,实践技能的训练上以适应林业生产为底线,能力塑造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在学生能力训练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资料查阅——教师讲授——实际演示——学生演练——过程记录——结果评估——总结提高——意见反馈的模式。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现代林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教案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授课对象: 林学, 本科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总体情况的介绍,使同学对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有大致的了解,以便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主要讲解内容:1、森林有害生物及其控制的含义2、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内容、研究方法3、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森林有害生物控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时间分配:共1学时四、讲授重点:通过列举森林生物灾害的实例, 如松材线虫病、杨树光肩星天牛虫害等, 使同学明确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讲述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本门课是一门整合课程,要特别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使同学感到在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是紧密结合的,不应也不能将病、虫害防治割裂开来。
要介绍森林有害生物的概念,“有害”是相对的、动态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是正常的组成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当数量、种群超出一定程度,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损害,必须通过人来调节其种群密度以便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原理、策略正是基于此种理念。
五、教学法1、多媒体教学2、多举病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七、参考书1.周仲铭. 1990. 林木病理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2.李传道. 1996. 森林病害的流行与治理.中国林业出版社3.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第2版,林业专业用)1993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目的和要求二、主要讲解内容:1、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2、林木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三、时间分配:1学时四、讲授重点: 本章着重介绍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如病原、环境因素、诱因、病原菌、感病植物、寄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等。
欢迎阅读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这学期主要学习了林木叶部和干部病毒防治,苗木猝倒病防治,林木食叶害虫、钻蛀性和果实种子害虫防治以及森林鼠兔害和生态调控理论的内容。
林木叶部病害是一类最普遍的病害,它的种类远远超过其它器官的病害,这和叶部转主寄主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喷药保护叶片不受侵害,常可取得显着的防治效果。
加强管理,促进苗木及林木生长健壮,可提高抗病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寄生菌引起的病害,如松落针病等,是一项很重要的林业技术防病措施。
林业干部病害防治分为松瘤锈病、松疱锈病与板栗疫病等。
松瘤锈病是松树枝干上的病害云南西北部个别林分发病率达30%,典型症状是枝干上形成近球形的木瘤,春季瘤表层溢出黄色蜜滴干涸后形成黄色斑痕,次年再在瘤的表面形成浅黄色疱状的锈孢子器。
早春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变成锈孢子然后随风传播接着栎类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变成冬孢子然后萌发担孢子最后松树上会产生性孢子器,这就是一个循环。
松有酒糟味。
后期失水,干缩凹陷,感病树皮纵向开裂。
春季产生橙黄色瘤状子座,遇水挤出橙黄色卷曲状分生孢子角。
秋后子座变为酱红色,其中子囊壳进行越冬,木质部和皮层间可见羽毛状扇形菌丝层。
此病由风雨昆虫自然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调运带病苗木,接穗,原木、栗实。
苗木猝倒病是根部病害,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病苗可出现不同的症状:种芽腐烂、苗木猝倒、苗木立枯。
幼苗出土两个月以后,茎部木质化病菌从根部皮层或侧根侵入,使之发生腐烂,苗木直立枯死,也称苗木根腐。
此病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前者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幼苗根茎部位造成。
一般以侵染性病因为主,常见的病原菌有三种。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育苗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好苗圃地的选择,推广生荒地育苗。
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石灰20~25kg。
在柴草方便的地方,实行“三烧三挖”。
?(()等。
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一类方法,通常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
阻隔法是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性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常用方法有套袋、涂胶、刷白和填塞等。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兽害防控、自然灾害防控措施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和能量,还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然而,森林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其中包括有害生物、兽害和自然灾害。
为了有效防控这些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
一、有害生物防控有害生物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森林生长和健康的昆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它们会危害森林的生态系统,导致森林减产、退化甚至死亡。
因此,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控的首要工作,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手段综合运用,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控的综合效果。
2.加强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加强对森林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了解森林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科学施药。
在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季节活动规律和生命习性,科学合理地选用杀虫剂,进行精准施药,减少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二、兽害防控兽害是指各种有害动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比如山羊、猪、鹿、野猪、猴子等。
它们会破坏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传播病害等,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兽害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兽害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建立兽害监测网络,了解兽害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对于常见的兽害,可以采取搭建围栏、喷洒驱兽剂、设置兽害警示标识等措施进行防护,减少兽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3.加强管理和监督。
通过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捕猎和滥伐植被的查处力度,减少兽害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效控制兽害数量,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标准一、[能力目标与要求]1、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重要目、科特征识别,熟练运用检索表,熟悉双目解剖镜的使用方法,掌握昆虫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运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害虫的发生期,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害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程序,掌握害虫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措施。
识别河南省主要害虫。
2、掌握林木病害的识别特征,重要属的鉴定,熟练掌握玻片的制作步骤和方法,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技巧,掌握林木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措施,识别河南省主要林木病害。
3、掌握园林林木有害生物的调查方法,独立完成野外有害生物的调查项目。
掌握林木有害生物的采集与制作方法和技术。
二、[能力培养途径]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室教学,林场实习教学以及实践技能培训。
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指导为主。
教学中重视知识更新,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的融会,新的科研成果的具体运用,要体现林木有害生物的基础化、系统化、生态化以及计算机具体应用,专家系统的重要作用等。
三、[实验项目]1、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以及重要器官形态特征;昆虫内部器官构造的观察;昆虫各虫态的特征观察。
2、昆虫的分目、分科。
3、林木病害症状类型的识别与观察,林木病害的诊断,重要林木病害病原的鉴别。
4、重要林木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鉴定。
5、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的配制方法。
四、[实习项目]1、内容昆虫采集与标本制作林木病害采集与标本制作昆虫分类鉴定并实习林场的昆虫名录林木病害的病原鉴定并实习林场的病害种类林木有害生物的调查2、学时 2周60学时3、主要方法采集方法:昆虫采集用网捕、手捉、震落、瓶扣、灯诱等;病害采集要将有病部位连同一部分健康组织一起采下。
制作方法:昆虫标本采用针插和浸渍,针插标本要整姿,展翅等;病害标本有干制,浸渍,切气等制作方法。
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六、[考核方法]1、考核方式:小组为单位按照考核的等级给予考核。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第一篇: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这学期主要学习了林木叶部和干部病毒防治,苗木猝倒病防治,林木食叶害虫、钻蛀性和果实种子害虫防治以及森林鼠兔害和生态调控理论的内容。
林木叶部病害是一类最普遍的病害,它的种类远远超过其它器官的病害,这和叶部的保护组织比较幼嫩,易于受害,并适于病菌传播侵染以及叶部病害容易被发觉有关。
除少数情况外,叶病对林木总的健康状况影响不太明显,但叶病对苗木、幼树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针叶树叶病危害性往往比阔叶树为大。
叶病在春季造成的危害性较秋季发生的为大。
叶病的主要类型有锈病、白粉病、煤污病,以及各种叶斑病、花叶病等。
病害直接后果是提早落叶,林木受害的大小可根据提早落叶的数量和时间来判断。
连年大量提早落叶,可使树木生长衰弱,有时甚至最后枯死,如落叶松—杨锈病等。
叶部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初次侵染来源密切相关。
冬季来临之前,病落叶常常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春季叶部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
有些病菌除侵染叶片外,也侵染枝条和幼芽,病菌可在枝条病斑上和芽鳞上越冬,因此,被害的枝条和冬芽均可为初次侵染源。
由于叶部病害的特点大多是有多次重复侵染,所以,清除和烧毁病落叶是减少侵染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施用高浓度的石灰硫磺合剂或其他药剂,可铲除在植株表面或芽鳞内越冬的病原菌。
对叶锈病,去除转主寄主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喷药保护叶片不受侵害,常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加强管理,促进苗木及林木生长健壮,可提高抗病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寄生菌引起的病害,如松落针病等,是一项很重要的林业技术防病措施。
林业干部病害防治分为松瘤锈病、松疱锈病与板栗疫病等。
松瘤锈病是松树枝干上的病害云南西北部个别林分发病率达30%,典型症状是枝干上形成近球形的木瘤,春季瘤表层溢出黄色蜜滴干涸后形成黄色斑痕,次年再在瘤的表面形成浅黄色疱状的锈孢子器。
早春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变成锈孢子然后随风传播接着栎类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变成冬孢子然后萌发担孢子最后松树上会产生性孢子器,这就是一个循环。
森林有害生物把握教案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授课对象: 林学, 本科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总体状况的介绍,使同学对森林有害生物把握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有大致的了解,以便提高学习效率,乐观主动地学习。
二、主要讲解内容:1、森林有害生物及其把握的含义2、森林有害生物把握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内容、争辩方法3、森林有害生物把握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趋势4、森林有害生物把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把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时间安排:共 1 学时四、讲授重点:通过列举森林生物灾难的实例, 如松材线虫病、杨树光肩星天牛虫害等, 使同学明确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生疏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
同时要表达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由于本门课是一门整合课程,要特别留意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使同学感到在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是严密结合的,不应也不能将病、虫害防治割裂开来。
要介绍森林有害生物的概念,“有害”是相对的、动态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是正常的组成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有不行替代的地位。
但当数量、种群超出肯定程度,那么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损害,必需通过人来调整其种群密度以便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有害生物把握的原理、策略正是基于此种理念。
五、教学法1、多媒体教学2、多举病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七、参考书1.周仲铭. 1990. 林木病理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2.李传道. 1996. 森林病害的流行与治理.中国林业出版社3.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第 2 版,林业专业用〕1993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章林木病害的根本概念一、目的和要求二、主要讲解内容:1、林木病害的根本概念2、林木病害的病症及其类型三、时间安排:1 学时四、讲授重点:本章着重介绍林木病害的根本概念,如病原、环境因素、诱因、病原菌、感病植物、寄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等。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教案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授课对象: 林学, 本科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总体情况的介绍,使同学对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有大致的了解,以便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主要讲解内容:1、森林有害生物及其控制的含义2、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内容、研究方法3、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森林有害生物控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时间分配:共1学时四、讲授重点:通过列举森林生物灾害的实例, 如松材线虫病、杨树光肩星天牛虫害等, 使同学明确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讲述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本门课是一门整合课程,要特别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使同学感到在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是紧密结合的,不应也不能将病、虫害防治割裂开来。
要介绍森林有害生物的概念,“有害”是相对的、动态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是正常的组成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当数量、种群超出一定程度,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损害,必须通过人来调节其种群密度以便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原理、策略正是基于此种理念。
五、教学法1、多媒体教学2、多举病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七、参考书1.周仲铭. 1990. 林木病理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2.李传道. 1996. 森林病害的流行与治理.中国林业出版社3.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第2版,林业专业用) 1993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目的和要求二、主要讲解内容:1、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2、林木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三、时间分配:1学时四、讲授重点: 本章着重介绍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如病原、环境因素、诱因、病原菌、感病植物、寄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等。
这些概念在林木病害防治实践中经常出现,必须准确把握。
在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症状”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大量林木病害症状实例,讲解病害症状的各种类型,同时理解症状、病征、病状的含义。
注意各种症状类型的区别。
五、讲授难点:“病原”的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病原就是生病的原因,但有些病害生病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们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林木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联。
把病害体系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
其他的各种相关因素则视作环境因素或诱因。
以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为例,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联,树木失水时常发生溃疡病,但若没有葡萄孢腔菌的存在,并不会使树木的皮层产生溃疡斑。
溃疡斑的产生是葡萄孢腔菌分泌水解酶分解树皮皮层细胞组织的结果,因此该菌是病原。
而干旱导致树木皮层失水,降低树皮皮层水分相对膨胀度,使树木的抗病性减弱,从而为潜伏在树皮组织中的病菌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导致病害的产生。
通过此例的介绍,可使同学对病原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也把病原与诱因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了。
六、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Manion, Tree disease Inc. Englewood Cliffs第二章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一、目的和要求二、主要讲解内容:1、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各种病原3、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
4、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三、时间分配:1学时四、讲授重点:非侵染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是不同性质的两类病害,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非侵染性病害常常是侵染性病害的先驱,如银杏茎腐病,侵染性病害也会为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如杨树黑斑病的发生使杨树枝叶易受早霜的危害。
五、教学法1.多媒体教学2.举实际病例,如北京市平谷县柿树果实软化病,说明污染物所引起的植物病害。
并且以其诊断、防治的过程说明此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特点。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三章林木的侵染性病原第一节林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同学除了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分类外,还要了解各类病原真菌与所致病害的对应关系。
最后,了解真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问题。
二、主要讲解内容:1.真菌的基本形态2.真菌的生活史3.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4.真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三、时间分配:第一节需3学时,其中真菌的基本形态1学时、真菌的主要类群2学时。
四、讲授重点:真菌是侵染性病原中最重要的类群,在林木病害研究中,真菌所致病害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主要讲述林木病原真菌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当前正在研究的科技问题。
真菌是典型的多态生物。
在它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
真菌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类型多样,有的真菌五、讲授难点:不产生孢子,同学经常被各种孢子搞得晕头转向。
讲清真菌类群与其产生的孢子类型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为此,要精选图片,重点讲解,使同学概念清楚。
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六、教具多媒体课件思考题:如何理解真菌是典型的多态生物七、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陆家云主编,2001,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节林木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同学主要掌握病原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以及细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二、讲解内容1.病原细菌的形态和分类2.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3.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和防治方法三、时间分配:40分钟四、讲授重点:本节简要介绍病原细菌的动态和分类。
关于细菌分类,近年来进展较大。
植物病原细菌的属由原来的5属,增加到目前的18属,指出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重点介绍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和防治特点。
五、教学法1、多媒体教学2、通过实际病例,阐明细菌病害的症状、诊断,侵染循环和防治特点。
提问:如何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六、教具多媒体课件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参考近年来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补充病原细菌分属、致病变种概念的有关内容。
复习思考题八、参考书许志刚 1997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金生主编,2000,植物病原细菌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节林木病原病毒及其所致病害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林木病原病毒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同学认识到病毒可以作为一类病原物危害树木的健康生长,以便根据其侵染循环的规律制定措施防治林木病毒病害。
二、主要讲解内容:1.病毒的一般性状2.病毒病的症状和诊断3.病毒病的侵染循环及防治三、时间分配:共40分钟四、讲授重点: 病毒病的侵染循环及防治。
五、讲授难点:病毒病的诊断。
由于讲授本课时林学专业的同学尚未学习微生物课程,对病毒的基本知识还缺少了解,因此,对一些用于病毒病害诊断的生化方法,如酶联免疫法,还较陌生。
可通过一些图片介绍,使同学有较直观的印象。
六、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举国槐花叶病诊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植物病毒病害的基本性质和诊断方法。
七、教具1、多媒体课件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病毒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八、参考书裘维蕃著,1984,植物病毒学(修订版),农业出版社梁训生、谢联辉主编,1994,植物病毒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农业出版社第四节.类菌原体及其所致病害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类菌原体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同学认识到类菌原体可以作为一类病原物危害树木的健康生长,以便根据其侵染循环的规律制定措施,防治林木类菌原体病害。
二.主要讲解内容:1.类菌原体的一般性状2.类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与诊断3.类菌原体病害的侵染循环和防治三、时间分配:共1学时四、讲授重点: 类菌原体病害的侵染循环和防治五、讲授难点:类菌原体病害的诊断。
类菌原体病害的诊断一般可根据症状和人工诱发试验进行,其早期诊断也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需要对某些试验手段进行介绍,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六、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举桑萎缩病病原诊断的实例,说明类菌原体病害一般特点和诊断过程。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1995年国际植物病理学术界提出将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s)改名为植物菌原体(Phytoplasma)。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八、参考书刘仲健等著,1999,植原体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黄文晋,崔效江等,类菌原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微生物学通报,1994, 21(1):37-40第五节林木的其他病原物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介绍,使同学了解这几类病原物的一般性状。
增强病原诊断的能力。
二、主要讲解内容:1、寄生性种子植物2、线虫3、螨类三、时间分配:共20分钟四、讲授重点: 通过列举由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螨类所引起树木病害的实例,使同学了解这几类森林有害生物的侵染循环特点和防治途径。
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第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抗病性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知识的介绍,使同学了解到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抗病性是树木病害体系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树木生病是病原物、寄主、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主要讲解内容:1.病原物的寄生性2.病原物的致病性3.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4.抗病性的概念5.林木的抗病机制三、时间分配:共1学时四、讲授重点: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林木的抗病机制。
五、讲授难点:林木的抗病机制。
林木抗病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一系列的深刻关系。
许多问题的实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六、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七、教具多媒体课件补充内容提要:补充《林木抗病性原理》一书中有关林木抗病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八、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王军,林木抗病性原理,1997,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五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目的和要求通过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两方面知识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林木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知道病害流行的条件与规律,为病害防治策略的正确制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主要讲解内容:1.侵染的过程2.病原物的传播和越冬4.初侵染和再侵染5.病害的流行6.病害流行的预测三、时间分配:共2学时四、讲授重点: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举例说明侵染性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七、参考书周仲铭,1990,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第六章.林木病害防治通过本章知识的介绍,使同学深刻了解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原理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