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8《各具特色的民居》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及赏析《各具特色的民居》原文:在中国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民居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方的四合院,以其方正严谨的布局,展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平衡的传统理念。
四面环合的房屋,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庭院,既保证了居住的私密性,又提供了家人交流的空间。
屋顶的瓦片层叠有序,寓意着家庭的繁荣昌盛。
南方的徽派建筑,以其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特点,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
马头墙高高耸立,既有防火的功能,又有装饰的效果。
天井的设计使得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西部的窑洞,则是古人利用地形地貌,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民居形式。
窑洞冬暖夏凉,节约能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讲述着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血脉。
赏析: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和西部的窑洞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展示了中国各地民居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章首先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中国大地上的民居如画卷一般,引人入胜。
然后,通过对北方四合院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哲学。
接着,对南方徽派建筑的介绍,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对西部窑洞的阐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民居的描绘,引导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课文,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学会观察、分析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结构,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民居的兴趣。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民居的特点。
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居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增强学生保护古建筑、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民居建筑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结构。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居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如福建土楼、安徽宏村、山西平遥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民居有什么特点吗?它们为什么各具特色?2.课文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既能防风沙,又能节省土地。
”3.民居欣赏展示各地民居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风格、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欣赏。
4.民居探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如:窑洞的建造过程、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民居的文章,介绍其特点和历史文化。
以“我心中的民居”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四、板书设计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一、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安徽宏村、山西平遥等民居。
2.提问:民居特点。
二、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
2.分析关键句。
3.分组讨论:民居特点。
三、民居欣赏1.展示图片。
2.发表看法。
四、民居探究1.分组研究。
2.展示研究成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5篇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1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了解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3.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并能较准确地加以表达。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做民居资料的收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我国民居的独特魅力。
2.齐读课题。
3.课文由几篇短文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民居?4.朗读课前导读,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二、学习第一篇短文《客家民居》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2.学生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教师做适当引导。
以学定教。
从地理位置、独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结构和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客家民居的特点加以分析、理解。
(表格、重点句子见后)重点语句:a.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它的壮观。
b.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
土楼围成圆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先祖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三、学习第二篇短文《傣家竹楼》1.过渡语:我们去云南看看清秀的傣家竹楼。
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及赏析《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客家土楼虽无文字记载,却是流传上千年的建筑活化石。
它们的样式各有不同,有圆形的、方形的,甚至五角形的、八角形的和椭圆形的。
然而,无论样式怎样,其选址大多遵循坐北朝南、左高右低的原则。
它们错落有致,布局均匀。
与主人朝夕相伴、息息相关的是那些平凡普通的民情和悠悠乡土气息。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
他们的居住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土楼的建筑材料除了黄土、石灰、细沙、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外,就是用竹片、木条作筋骨。
客家人夯筑起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到六层楼。
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呈桔瓣状排列。
外观看土楼,其形状有方形、扇形、交椅形和椭圆形等。
土楼之间有防火墙相隔。
它高大坚固,极好的防止了盗匪和猛兽的袭击。
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在闽南和台湾的乡村,乡村建筑以闽南话干栏式建筑为主。
它们基本材料是竹子和木材。
房子分为两层,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
这种建筑特别适合那些雨水较多、气候湿润的地区。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是材料易得,非常轻便,而且防风防潮性能良好。
房屋内设有火塘,供人们取暖和做饭使用。
由于屋顶为两面斜坡状,能有效地排泄雨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建筑的建造完全不用钉子,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总的来说,中国各地的民居各有特色,它们既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又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无论是高大坚固的土楼,还是轻巧防潮的干栏式建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赏析这篇《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文章。
通过描绘客家土楼和闽南台湾的干栏式建筑,展现了中华各地民居的独特魅力。
文章不仅介绍了民居的外形和结构,还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作者通过对客家土楼的详细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客家人智慧和坚韧的精神。
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导语:《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客家民居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①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比如,承启楼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
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8《各具特色的民居》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8《各具特色的民居》精品
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而,本教学设计立足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尽情地与文本接触,徜徉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三)品读体验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
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四)巩固延伸
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
3.评议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