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全部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开展变化的必定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含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根底上,说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援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X;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援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X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28078《学校德育工作概论》简答题选编1、品德发展规律的各种观点:1、品德发展中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2、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3、品德的发展是长期的积累的过程4、品德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5、品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有关键期6、品德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2、品德发展研究对德育工作和研究的指导意义如重视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德育目标和内容遵循阶段性,注重衔接,注重关键期,把握教育时机,自我教育终身教育,提高德育的科学化水平。
3、品德发展的时代特征产生的原因首先,遗传虽决定了个体发育成熟的过程,但是遗传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后天的物质环境。
(后天环境会影响某些生理上的特点,如性成熟的提前)其次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的。
1)比上一代人更早更多地接受社会信息的刺激2)早期教育的兴起加速了儿童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3)由于计划生育,直接与成人交往更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儿童出现成人化倾向和思想的早熟4、当代中国青少年品德的特征最主要特征: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结果的多样性,主体性表现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不盲目“惟书”“惟上”不是不加分析得接受,而是十分注重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感受。
一方面把政治思想道德的认识和选择作为一种发挥个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甚至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转而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导致了认识上也有局限。
多样性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观念上的冲突也导致了学生品德认识结果上的多样性,价值观多样,有时甚至有模糊矛盾,错误的认识结果如封建迷信。
5、认识青少年品德的时代特征的意义1)使德育一般规律与特定时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特征想结合,2)为具体规定德育的时代任务与方法提供现实依据(现代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现代人的德性)6、德育目标的价值(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德育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这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B138·28078(通卡)绝密★启用前2018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德育工作概论(课程代码 28078)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4页至4页,共1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是( D)P.13A.科学性B.整体性C.实践性D.主体—发展性2.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P.28.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阴阳家思想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代化是(C)P.42-43.A.一种社会变迁过程B.工业化、都市化的过程C.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革命D.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4.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期的特点是(A)P.48.A.新旧观念或体制的冲突异常尖锐B.阶级对立严重C.贫富差距过大D.发展不均衡5.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坚持德育发展规律B.服从人的社会实践的需要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遵守德育制度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这就是(D)P.63.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精神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精神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契约精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7.在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中,主要的矛盾是(B)P.86.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D.德育内容与方法的矛盾8.德育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C)P.93.A.完整性上B.主体性上C.双向性特征上D.有序性上9.德育影响的连贯性是指德育过程运行的(C)P.100.A.一致性和科学性B.一致性和协调性C.计划性和系统性D.科学性和系统性10.狭义的德育仅指(A)P.9.A.道德教育B.思想教育C.政治教育D.伦理教育11.认为人的品德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思想品德观属于()A.神定论B.心生论C.生物决定论D.环境决定论12.柯尔柏格将儿童称作“道德哲学家”,指的是(A)A.儿童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B.儿童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C.儿童的道德意识浓厚D.儿童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13.现代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现代人的( D )P.126.A.积极性B.主体性C.自觉性D.德性14.德育的灵魂是(C)P.18.A.创新B.尊重C.民族精神D.学校教育15.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德育论属于(B)P.18.A.全球本位德育论B.社会本位德育论C.个人本位德育论D.国家本位德育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二)心育概念之分析1.对“心育”的理解(1)王国维的理解: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思想;1906年,又将“德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2)当前的理解:把心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
2.心育概念之创新(1)符合语言传统(2)从字源学的角度考虑,心育最能恰当表达当今“大德育”之概念。
心的本义是指人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性情、品行。
(3)以“心育”代替大德育符合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心”是“德”、“魂”的代名词。
——孔子:“哀莫大于心死”——孟子:“心之官则思”——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4)育人的本质就是育心,心有这个概念能较好地涵盖大德育的各方面:——政治教育:忠心教育——道德教育:良心教育——思想教育:信心教育——心理教育:安心教育——法制教育:戒心教育——礼仪教育:交心教育三、心育学科之建设(一)心育分支学科的建设1.心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1)道德教育学科相对成熟,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已经取得很丰硕的成果。
但是其他学科相对薄弱,有待加强。
(2)注重经验,缺乏科学性。
把育人工作工程化、项目化,把活生生的人当作机器和物体对待。
2.加强心育各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1)育人工作实行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主动运用学科发展规律来进行心育。
(2)对心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键是跳出教育研究教育,如道德教育,没有心理学的支撑,不能取得好效果。
(二)加强心育分学科的交流融合我们既要看到心育各学科之间的区别,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些道德问题可能本身就是思想问题,也有可能是心理问题思考题:1.如果把德育理解为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如何解决大学德育课程与中小学德育的相适应问题。
2.设想一个新的概念来代替“大德育”并说明理由。
第二讲德育功能论——德育何以必要与可能主要内容一、德育之功效性二、德育之必要性三、德育之可能性一、德育之功效性(一)德育功能1.德育功能:德育可能具有的作用,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德育活动资料引言概述: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德育活动的资料,包括德育活动的定义与目标、德育活动的类型、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德育活动的评估与改进。
一、德育活动的定义与目标1.1 德育活动的定义:德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1.2 德育活动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公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1.3 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德育活动的类型2.1 课内德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等。
2.2 课外德育活动: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3 主题德育活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德育活动,如文明礼仪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意识。
三、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3.1 活动目标确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目标,确定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明确要培养的品德和价值观。
3.2 活动内容设计:根据活动目标,设计德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教学资源、参与方式等,确保活动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3.3 活动实施与评估:组织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收获和反馈,为下一次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四、德育活动的评估与改进4.1 活动效果评估:通过定期的评估,了解德育活动的效果,如学生的道德行为改变、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4.2 活动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总结活动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如增加互动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教育学概论》德育目标内容引言在教育领域,德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德育目标内容涵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概论》中的德育目标内容,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实施德育工作。
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1.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概论强调了德育的国家基础和社会基础,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尊重他人、包容、公正等方面。
1.2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育学概论强调培养学生遵守社会道德法规,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经典、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1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2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教育学概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要求他们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则,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3.1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控:教育学概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3.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和技能。
结论《教育学概论》中的德育目标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通过贯彻这些目标,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
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关于《教育学概论》中德育目标内容的简要介绍。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注:本文所使用的内容来源于教育学概论课程教材及相关研究资料,以及笔者的个人理解和总结。
学校德育概论读后感一翻开书,我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学校德育的“大杂烩”里,这个“大杂烩”可香了,啥料都有。
我发现原来学校德育可不是简单地跟学生说“你要做好人”这么一句话的事儿。
它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涵盖了从学校规章制度到师生关系,从课堂教育到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
书中讲到德育目标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像是给学生的道德成长画了一幅地图,告诉他们要朝着哪个方向走。
比如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可不是光让他们喊几句口号就行的。
得从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开始,就像认识一个老朋友,要知道他的过去才能更珍惜现在的友谊。
学校里那些关于历史的课程、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
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旅游,得先知道目的地在哪,然后规划路线一样。
再说说德育内容,简直是个道德的“大超市”。
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美德,从个人品德到职业道德(虽然学生离真正进入职场还早,但这是提前打基础呢)。
这里面每一项都有好多故事可以讲。
比如说社会公德,书里提到要让学生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这让我想起在学校里那些乱丢纸屑的同学,要是他们都好好学了这部分德育内容,校园肯定会干净得像镜子一样。
而且这也让我想到,德育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行为中的不足,然后让我们变得更好。
德育方法也是特别有趣的一部分。
以前我以为德育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大道理,学生在下面听着,但是书里告诉我,可不止这一种办法。
像是榜样示范法,这就好比给学生找了一群超级英雄。
老师要是品德高尚,行为端正,那就是学生身边最直接的超级英雄。
还有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就像把小树苗放到风雨里锻炼,这样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就想啊,如果学校能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习道德,那可比干巴巴地讲课本有趣多了。
读完这本书,我还对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有了新的看法。
在德育这个大舞台上,老师就像导演,要引导学生在道德的剧本里演好自己的角色。
德育教学工作概述引言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概述德育教学的目标、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纠纷的策略。
目标德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成员。
通过德育教学,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纪律和承担责任。
此外,德育教学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重要性德育教学在塑造学生的整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教学,学生将获得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公民。
策略为了实施德育教学,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纠纷的策略:1. 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兴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发展。
2. 培养正面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如诚信、尊重、公平和合作。
3. 建立模范榜样:通过展示优秀的榜样,如老师、校友或社区领导者,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 培养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让他们体验到关心他人和帮助社会的重要性。
5. 鼓励反思与讨论:通过鼓励学生反思和讨论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6. 建立合作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结论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简单的策略,学校可以有效地实施德育教学,并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德育概论》部分术语解释第三章:德育目标:以德育的根本目的为指导,是各级各类教育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个人本位论:把德育目标定位于个体幸福、人生意义方面,注重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
社会本位理论:旨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强调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公民。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关系的标准的教育。
品格教育:主要是指良好的人格品质以及其他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宽容、有同情心、自尊自爱、自信等等。
第四章:德育手段:通常地,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称为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而进行的共同活动(程序、策略等)的总和。
它被称为德育方法,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形成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道德情境:经由教育者选择、组织或编排,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的教育载体,包括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演示情境(角色扮演、游戏、媒体演示、文学题材等)说服: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陈述事实和推理来影响学习者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
道德故事讨论:围绕道德故事(包括道德判断情境故事和亲社会困境情境故事)讨论道德问题,以促进未成年人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从一定的行为礼仪或活动规则出发,经常、反复地训练言语和行为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礼仪和礼貌,并养成相应的行为,逐渐形成习惯。
社会学习法:即观察学习法,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或者是在预设的教育情境(如后果情境、冲突情境等)中,通过儿童的观察、观摩来获得道德经验的方法。
《德育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2.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是道德教育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奴隶社会5.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实际训练法7.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首先表现为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8.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德育基本内容作系统连贯的安排,是指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序列化9.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手段或中介物是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0.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激发品德发展动机11.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这一德育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12.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教师是班主任13.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14.班级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好班集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15.一个人要进行品德修养,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和品德修养的自觉性16.品德修养过程与德育、智育等教育过程相区别的根本特点自我品德陶练过程18.德育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结束时,对德育效果或德育对象品德状况进行的综合全面性的总的测评。
这种测评是总结性品德测评19.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是家庭德育20.在各种能力素质中,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是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二、简答题2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判断题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28078学校德育工作概论复习资料(现代德育论复习题、班华主编)绪论1、(1)德育即育德(名词解释):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P9(2)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指道德品德的培养。
P9、P102、现代德育(名词解释):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受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德育。
P113、(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
P124、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主体—发展性)。
P125、(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精髓。
P136、(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
P147、现代德育由片面的主知的、或主情的、或主行的德育,转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
(2006年填空)。
P158、现代德育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P179、培养(民族精神)是各国德育的核心问题。
(民族精神)是德育的灵魂,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
P1710、德育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是因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存在、发展,也在参与民族文化实践中实现,因而具有浓烈的(民族性)。
P1711、现代德育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P1812、中国德育的现代化要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
P19第一章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性观、德性观:P26(1)超自然的外在决定论的观点a 神学决定论的观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 精神决定论的观点:黑格尔(2)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荀子(3)内在决定论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孟子(4)马克思主义实践决定论的观点2、(德育发生)是现代德育性质研究的起点P243、人性不是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校德育概论》练习题集一、单项选择题1、“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理论是由()提出的。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2、“先知后行”是()古代的道德修养思想。
A. 美国B.中国C.法国D.英国3、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A.扬善抑恶B.克己复礼C.见贤思齐D.化性起伪4、()说:“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
A. 尼采B.福柯C. 康德D.爱因斯坦5、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包括()。
A. 德性B.人格C.忠孝D.善良意志6、仁爱在中国文化中是()的基本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国D.墨家7、兼爱是()提出的道德范畴。
A.墨子B.孔子C.荀子D.庄子8、南宋()提出了“发明本心”,并认为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易简功夫”。
A.朱熹B.张载C.陆九渊D.陈亮9、()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A.天人合一B.义利之辩C. 天理人欲D.以德治国10、“德性可教吗”是()与曼诺辩论的道德教育命题A.赫拉克利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斯多德11、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道德名著,它的名字是()。
A.《尼各马可伦理学》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12、柏拉图认为,哲学享有的()是最高的美德。
)A.智慧B.勇敢C.节制D.正义13、原罪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人性预。
A. 古代B.中世纪C. 文艺复兴D.后现代14、摩西十诫是()的基本教义。
A. 犹太教B.伊斯兰教C.佛教D. 道教15、“穆斯林”一词原意是()。
A.仁爱B.顺从C.孝敬D、忠义16、()将人类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 普罗塔哥拉17、“善良意志”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B. 康德C.柯尔伯格D.班杜拉18、自爱是()范畴。
A.公德B.私德C.德性D. 美德19、义务是()范畴A.理性道德B.情性道德C. 行动道德D. 现代美德20、绝仁弃义是()提出的一种自然主义道德观A.孟子B.董仲舒C. 韩非子D. 老子21、()在国民时期曾经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课程普遍开设。
学校德育概论读后感篇一学校德育概论读后感读了《学校德育概论》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关于学校德育的书嘛,能有啥特别的?嘿,你还真别说,这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学校德育的各种样子。
书里讲的那些德育理论和方法,刚开始我觉得挺枯燥的,就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在下面云里雾里。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比如说,德育不仅仅是讲讲大道理,还要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谁愿意整天听那些高大上却不接地气的东西呢?我就想起我们学校搞的那些德育活动,有时候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走过场,应付了事。
这能有啥效果?可能学校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心里清楚得很,这不过是表面功夫。
但反过来想想,学校也不容易啊,那么多学生,要做到面面俱到,也许真的很难。
我觉得吧,德育这事儿就像种庄稼,得慢慢来,精心呵护,不能急于求成。
也许今天我们没感觉,但说不定哪天遇到个事儿,就突然想起老师曾经讲过的那些道理了。
这书里说的很多东西,我觉得可能学校和老师都还没真正弄明白,就急急忙忙地教给我们。
难道不是吗?不过,读完这本书,我也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更主动地去接受德育呢?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灌输,自己也得积极点儿。
毕竟,这关系到我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吗?篇二学校德育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学校德育概论》,我这心里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意思?”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你说,学校德育到底是干啥的?以前我觉得就是老师管着我们,不让我们调皮捣蛋。
但这本书告诉我,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书中提到的那些德育方法,有的听起来不错,可真要实施起来,我觉得可能会困难重重。
比如说要因材施教,可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能顾得过来吗?我表示怀疑。
咱们学校有时候搞的德育活动,那叫一个形式主义!就是为了拍照、写报告,真正能让我们受到教育的有多少?我觉得学校可能是好心,想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是方法不太对。
德育概论第一章概论1、德育概念狭义: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广义:从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方面来看。
(德育的概念暂无定论,广义主要包含以上四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人的观点。
)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2、德育的功能政治功能:学校的德育在①促进再生产一定的政治(阶级)关系发展,②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秩序,③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④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以及发展一定的政治机构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功能。
经济功能:综述从作用的层次来看,德育可以表现于宏观层次,也即是通过德育形成(或变革)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
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方面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和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各种经济的决策、经济的运行,从而最后影响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
微观层面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生作用。
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受到学校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影响。
德育在各个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功能P234(一)生产领域①劳动者②科学技术;(二)经济形态领域①政治是经济是集中表现,学校德育通过政治功能简介对经济产生影响②通过生产力和科技功能的充分实现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制度。
③通过形成符合一定的意识形态、经济道德以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形态。
(三)生活与消费领域①引导人们的需要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人性问题(选择)选择题就随便看看赖~~~性善恶的代表人物(一)古希腊理性至上1.苏格拉底的人性论(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2)善良、公正、节制、勇敢是人的品质(3)人要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而发现善2.柏拉图的人性论(1)人性理论理念论回忆说(2)人性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情欲意志理性3.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1)理性论(2)群性论(3)中道论(4)完人论(二)中世纪1.奥古斯丁的救赎人性论(本性是善)2.阿奎那的双重人性论人的本质是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强调人在依归上帝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现世的感性生活和尘世幸福(三)西方近代哲学家过渡时期培根的双重人性论:人性中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霍布斯的经验人性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表现为财富欲、名誉欲、权力欲、知识欲等。
近代中期笛卡尔——人的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人的本质在于他与生俱来的理性能力和主体性。
斯宾诺莎:自然人性论洛克:人性白板论伏尔泰:人既自爱又爱他人,最终爱己胜过爱他人卢梭:自然状态的人性是善的;社会状态的人性退步了休谟:情感是人性的根本所在;自私是一种最强烈、最持久的情感,每个人爱自己甚于爱他人;正义感并非是人类心灵本身具有的,而是产生于人类认为的措施或人类的协议,所以道德教育和法律存在是必要的。
爱尔维修:合理的利己主义。
人的肉体的感受性使人产生趋利避苦的自爱自保的本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甚至为了社会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小集团或个人利益。
近代晚期康德:人性是双重的,既有感性,又有理性,人的本质最终由理性规定;人类的历史是在善恶的对抗中生成和发展的,自恶始只善终。
费希特:人是“精神的自我”和“肉体的非我”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使人自由的“自我”,人的最高目的和使命就是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统一。
黑格尔: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个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个人兴趣和自私愿望是一切行动最有力的源泉;自保自爱是合乎理性的费尔巴哈: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必然是利己的(四)西方现代.叔本华的人性思想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即生存意志。
.尼采的人性思想权力意志是人的本质,其核心是扩展生命,超越自我。
马克思的的人性思想(五)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1. 孔子的人性论2. 世硕的有善有恶论3. 告子的无善无恶论4. 孟子的性善论5. 荀子的性恶论(六)中国汉、唐时期的人性观1. 董仲舒的神学人性论2. 杨雄的善恶混论3. 王充的善恶三群等论4. 唐代的韩愈“性三品”说(七)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人性观1. 王安石的性无善恶论2. “二程”的二元人性论3. 朱熹性之体用论4. 许衡的“理一分殊”论5. 王守仁的人性一元论6. 戴震的“理存欲中”论(八)中国近代的人性观1. 龚自珍的后天形成论2. 康有为善质出善论第三章德育过程论1、德育过程的概念 p268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德行发展的需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青一代的思想、道德要求,在教育者主导下,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启发、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和践行结合,从而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2、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p270德育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1.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范畴,是社会现象。
1.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是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是个体现象。
2.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2.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己运动或自主构建的过程。
3.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3.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3、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P27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社会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
人类的思想、政治、道德作为精神财富,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保存、积累、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传递与社会继承,其中包括创立、形成新的思想、道德的范畴、原则、规范。
德育过程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者有目的地指导受教育者学习、选择、接受既有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同时学会自主地创立新的新的思想、道德的范畴和道德规范。
因此,道德过程的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道德过程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4、德育过程和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是什么?p281-283德育过程与其他各育过程有以下主要区别:第一,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德育过程是培养道德主体的过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与德育目标(即道德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德育过程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自主地解决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
智育过程的目标是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
而德育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善于恶、利与害、信与不信、愿与不愿的问题。
体育过程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美育过程的目标则是要培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意识、审美情操。
第二,德育所依据的规律不同。
德育过程依据的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智育过程主要依据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体育过程依据的是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与技能技巧的掌握规律;美育过程则是以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为依据。
5、德育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如何认识这些矛盾?p293-304德育过程中存在多种矛盾。
这些矛盾至少可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德育过程和外部环境的矛盾;第二层次,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第三层次,德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在德育过程所涉及的各种矛盾中,规定德育过程性质的,应当是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但是这些内部矛盾也是复杂的,因为它们是由德育过程各要素形成的。
这些矛盾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矛盾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德育活动存在的条件,解决两者间的矛盾是德育实践的目的之所在。
同时,也正是这一对矛盾决定着德育过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也决定着德育过程内部其他矛盾的解决。
施教与受教之间的矛盾,相对于受教者自身德性发展来说,这是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受教者发展自身道德的愿望与受教者原有道德水平的差异是受教者自身内部的矛盾。
这一矛盾运动的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
如果受教者没有形成发展自身道德的愿望,受教者对施教者的活动根本不作出反应,那么,也就不会有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也就没有受教者在德育活动影响下的道德发展。
这样,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发展过程就联系起来了。
德育过程与这一过程中思想品德发展的关系,就在于德育过程的矛盾需通过受教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矛盾起作用,而受教者自身的内部矛盾又是在教育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
因此,我们认为,激发受教者主体的道德需要,形成德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是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6、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见教案1、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2、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3、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4、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7、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p274-或见教案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事先科学安排的步骤,进行施教与受教的基本顺序和阶段,是整个德育过程展开与运行的一般时间模式。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实施德育的准备这是指在德育过程展开与运行前期所作的各种预备工作,它是德育过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习领会德育大纲、教材及其他有关资料,了解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
2、确定德育的具体目的。
3、确定为完成德育目的施教的具体内容。
4、选择施教的方法、途径。
也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设计教育方案的过程。
(二)德育实施这是德育过程的具体展开与实施阶段,其步骤如下:1、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前提。
2、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需要,培养道德意志。
认识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