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及青岛的德国建筑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70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青岛八大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德式风情。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八大关的风貌,并了解其中的德国建筑文化。
一、简介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毗邻青岛市中心,总占地面积达100公顷。
这里包括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领事馆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之名由来自清代中德租借的《好望角条约》而得名。
这里的建筑以德国建筑为主导,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德式建筑风情。
二、德式建筑风格以及独特之处1. 德式建筑特点德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
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比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浅色石材或砖块,外立面装饰丰富,拱形门廊和尖顶是德国建筑的独特标志。
此外,建筑内部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2. 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特色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克里特别墅是一个德国式的别墅,以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立花园而著名;华丽的魏家大宅展现了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世界瞩目的十八尖顶庙舍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雄伟壮观。
这些建筑物无一不彰显出德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风情。
三、德国建筑文化的影响1. 彰显历史渊源青岛八大关所展现的德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德两国交流与历史渊源。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时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交融青岛八大关的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文化。
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建筑上可见,还体现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使得青岛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四、保护与发展1. 文物保护青岛八大关作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国建筑花石楼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
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为历届政权所在地。
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
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岛基督教堂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