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4
第二節趙威后問齊使一題解1趙威后:趙惠文王的王后,趙孝成王母。
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立,太后用事。
2趙惠文王:趙武靈王之子。
3齊使:齊國使者。
二背景一) 晉:晉文公之後傳16代:文-襄-靈-成-景-厲-悼-平-昭-頃-定-出-哀-幽-烈-孝-靜。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韓:韓厥之後;魏:魏獻子之後;趙:趙盾之後。
二) 晉國六卿的發展:1六軍建立: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知罃自楚歸。
2魏國:魏姓也是姬姓,畢公高之後,高為文王庶子,封于畢,以畢為姓。
後絕祀,為庶人,其苗裔有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十六年伐霍、耿、魏,滅之,以魏封畢萬,後代以魏為姓。
傳4代至魏獻子:畢萬-魏武子犫-魏悼子顆-魏昭子-魏獻子。
3結草銜環: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
”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必嫁之,曰:“疾病則有亂,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哀公十五年)3六卿滅祁氏、羊舌氏: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政。
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
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范獻子並為晉卿。
魏獻子生魏侈。
魏侈與趙鞅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范獻子:范是封地,遂以為姓,范氏是士會的後代。
)晉定公十五年,趙、韓、魏侵伐范、中行氏。
(范氏是士會的後人。
中行氏即荀氏,因為一直擔任中軍領導職務,故稱中行。
韓氏,韓厥之後。
趙氏,趙盾之後。
魏氏,畢公高之後。
知伯,知罃後人。
六卿有兩家為荀氏後人)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封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国别体西汉.刘向全书.12国策.共33篇战国时期,突出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体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认为: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第一个使:派遣使者第二个使:使者。
问:聘问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修辞手法:排比反诘句)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修饰词手法;反诘句)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修辞手法:反诘句)(驳论方法:驳论论点)末:民众●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重点突出赵威后:养民,息民孝敬父母的贤人的治国思想)本段:采用的论据属于:事实论据,本段采用的修辞手法;反诘,排比,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论证方法:归纳法)於陵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时间:2021.02.04 创作:欧阳育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这本书的编订者是汉代文献学者刘向,这个书的名字也是刘向定的。
其中国别体杂史,和编订者比较重要。
下面来看这一篇散文。
这一篇散文是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失当,严厉的驳斥了,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宣扬的是赵威后民本思想。
赵威后的这个民本思想和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很近似。
所以他全文的中心论点,表达的中心就是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这一篇散文是怎么样来阐述赵威后的民本思想的见解呢?是赵威后在齐国的使臣来访的时候连齐王的书信都没有打开就向齐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这就是说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进行访问,所以这一句话里头连续有两个“使”字,其中这两个字的词性容易考,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作动词;第二个“使”是使者的意思,作名词。
<书未发>这个“发”字也容易考解释加点的字,“发”就是打开的意思。
赵威后于是就向齐国使者提出问题了,那么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以问答的试展开说理的议论文,这就表现出来了。
赵威后问使者,后面是使者回答,他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议论。
前面《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议论的。
这些都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于是她提出三个问题,<岁亦无恙耶?>这里的“岁”不要光解释年年岁岁那个岁,还要解释为收成,年成,就是一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恙”字是指疾病,引申一下就是“还好吗?”赵威后问齐使,今年的庄稼收成还好吗?<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从这里看出来这一篇散文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赵威后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那么他如何写的呢,她连珠炮似的提出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庄稼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齐国的老百姓怎么样,还好吗?第三问才问才问到齐国的君主齐王还好吗?这三个发问用连锁递进的反问的句式从而鲜明的表明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民本思想怎么体现出来呢,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然后问齐王,那么她是把老百姓摆在前面的,就是民贵而君轻,于是这就引起了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齐国使臣的不满,于是他不悦,不高兴说,<臣奉使使威后>这两个“使”字,前面那个“使”奉使命,第二个“使”才是出使,意思是说奉使命出使到赵国来,<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显然齐国的使臣他是一个满脑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比较严重的一个人,那么对于赵威后先问岁与民,后问王他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