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4
赵威后问齐使详解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这本书的编订者是汉代文献学者刘向,这个书的名字也是刘向定的。
其中国别体杂史,和编订者比较重要。
下面来看这一篇散文。
这一篇散文是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失当,严厉的驳斥了,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宣扬的是赵威后民本思想。
赵威后的这个民本思想和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很近似。
所以他全文的中心论点,表达的中心就是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这一篇散文是怎么样来阐述赵威后的民本思想的见解呢是赵威后在齐国的使臣来访的时候连齐王的书信都没有打开就向齐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这就是说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进行访问,所以这一句话里头连续有两个“使”字,其中这两个字的词性容易考,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作动词;第二个“使”是使者的意思,作名词。
<书未发>这个“发”字也容易考解释加点的字,“发”就是打开的意思。
赵威后于是就向齐国使者提出问题了,那么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以问答的试展开说理的议论文,这就表现出来了。
赵威后问使者,后面是使者回答,他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议论。
前面《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议论的。
这些都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于是她提出三个问题,<岁亦无恙耶>这里的“岁”不要光解释年年岁岁那个岁,还要解释为收成,年成,就是一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恙”字是指疾病,引申一下就是“还好吗”赵威后问齐使,今年的庄稼收成还好吗<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从这里看出来这一篇散文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赵威后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那么他如何写的呢,她连珠炮似的提出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庄稼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齐国的老百姓怎么样,还好吗第三问才问才问到齐国的君主齐王还好吗这三个发问用连锁递进的反问的句式从而鲜明的表明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民本思想怎么体现出来呢,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然后问齐王,那么她是把老百姓摆在前面的,就是民贵而君轻,于是这就引起了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齐国使臣的不满,于是他不悦,不高兴说,<臣奉使使威后>这两个“使”字,前面那个“使”奉使命,第二个“使”才是出使,意思是说奉使命出使到赵国来,<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显然齐国的使臣他是一个满脑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比较严重的一个人,那么对于赵威后先问岁与民,后问王他想不通。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幻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反馈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 1′ 5′1′15′※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赵威后问齐使》文本解读眉山市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团队周洪梅执笔一、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战国策》叙述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机智,写人绘声绘色。
《赵威后问齐使》就非常明确的显示了该书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内容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段是赵威后与齐使之间的对话。
赵威后出于礼貌向齐国使者提了三个问题:“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三个问题的顺序富有深意: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最后才问到齐国的皇帝。
这样的询问招来了齐国使者的不满,于是使者回问道:“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是这样回答的:“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从此句回答中,我们看到赵威后以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即“民本思想”。
这样的回答从古代一位女子的口中说出,即使她贵为赵国的皇后,亦是多么的不易,值得人敬佩!第二部分是赵威后的进一步追问,她向齐使提出了四个问题:1、齐国处士钟离,是帮助齐王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任用做官呢?2、叶阳子是帮助齐王生息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也还没有被任用做官呢?3、北宫之女婴儿子是引导百姓孝敬父母的典范,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被君王找见呢?4、於陵的子仲不臣服于齐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不愿为国家效力,这是在引导百姓往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啊,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这四个问题三正一反,既有为国家社稷出力之人,也有平常百姓中道德的典范,更有隐士中无所事事之人,通过四个问,我们看到到了赵威后对齐国政治民情的洞悉,对贤愚是非的明察,直指齐王治国上的弊端,把齐王轻民的错误,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尤其是最后一问:“为什么不杀掉子仲?”更是表现出赵威后的胆识过人,气魄超群!从而更进一步的表现了本文的主旨,即“民本思想”。
三、艺术价值和内涵本文虽然是一篇古文,但细细品读后也能从中寻找出许多的美点。
《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幻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 1′5′1′15′※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赵威后问齐使》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篇,通过讲述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展现了智慧、机智和外交技巧。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赵威后问齐使》的文意,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变化。
2.2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赵威后和齐使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智慧、机智和外交技巧。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进行讨论和分享。
2.3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和外交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3.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古代外交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3.3 小组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讲解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方面,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测试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展示评估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理解、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赵威后问齐使》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与古代外交和文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古代外交的故事或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赵威后问齐使【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这本书的编订者是汉代文献学者刘向,这个书的名字也是刘向定的。
其中国别体杂史,和编订者比较重要。
下面来看这一篇散文。
这一篇散文是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失当,严厉的驳斥了,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宣扬的是赵威后民本思想。
赵威后的这个民本思想和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很近似。
所以他全文的中心论点,表达的中心就是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这一篇散文是怎么样来阐述赵威后的民本思想的见解呢?是赵威后在齐国的使臣来访的时候连齐王的书信都没有打开就向齐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这就是说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进行访问,所以这一句话里头连续有两个“使”字,其中这两个字的词性容易考,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作动词;第二个“使”是使者的意思,作名词。
<书未发>这个“发”字也容易考解释加点的字,“发”就是打开的意思。
赵威后于是就向齐国使者提出问题了,那么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以问答的试展开说理的议论文,这就表现出来了。
赵威后问使者,后面是使者回答,他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议论。
前面《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议论的。
这些都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于是她提出三个问题,<岁亦无恙耶?>这里的“岁”不要光解释年年岁岁那个岁,还要解释为收成,年成,就是一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恙”字是指疾病,引申一下就是“还好吗?”赵威后问齐使,今年的庄稼收成还好吗?<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从这里看出来这一篇散文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赵威后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那么他如何写的呢,她连珠炮似的提出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庄稼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齐国的老百姓怎么样,还好吗?第三问才问才问到齐国的君主齐王还好吗?这三个发问用连锁递进的反问的句式从而鲜明的表明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民本思想怎么体现出来呢,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然后问齐王,那么她是把老百姓摆在前面的,就是民贵而君轻,于是这就引起了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齐国使臣的不满,于是他不悦,不高兴说,<臣奉使使威后>这两个“使”字,前面那个“使”奉使命,第二个“使”才是出使,意思是说奉使命出使到赵国来,<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显然齐国的使臣他是一个满脑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比较严重的一个人,那么对于赵威后先问岁与民,后问王他想不通。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理解文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理解文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短语做好笔记。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熟读《赵威后问齐使》,加强语感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情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的生词和短语掌握情况,通过测验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赵威后问齐使》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记载了赵威后在与齐国使者对话中,以机智、睿智的回答,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翻译能力;理解赵威后的人物形象,领会其智慧与勇敢;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赵威后问齐使》原文。
2.2 教学重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翻译;(2)赵威后的形象分析;(3)文章的论证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讲解文章的论证技巧。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赵威后形象、文章论证技巧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模仿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对《赵威后问齐使》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程度。
4.2 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技巧。
4.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赵威后形象、文章论证技巧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4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5 写作训练学生模仿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问答表现,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翻译练习评价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
5.3 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学生对文章论证技巧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战国策·齐策二》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6.2 辅助材料:赵威后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成语典故、古代礼仪文化知识。
6.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直观展示古代场景和文化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通用6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能够分析并评价赵威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比较、分析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赵威后关爱百姓、为国家谋福祉的崇高品质。
(2)认识到了解民情、顺应民意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及其政治智慧。
(3)探讨文中展现的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重点词汇和句式:(1)词汇:如“使者”、“问”、“答”等。
(2)句式:如“使者曰”、“赵威后问曰”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赵威后和《赵威后问齐使》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及其政治智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
(2)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赵威后的为民情怀。
(2)讨论文中展现的民本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3.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及对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
[语文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属于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汉代文献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
2〈战国策〉善于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本文属问答式的议论文。
[课文结构分析]
一记述了赵威后对“岁、民、君”三者关系的看法,写法上以使者之话作衬跌,以突出赵威后之反诘、驳斥。
二记叙了赵威后关于如何用人的议论
1以钟离子、叶阳子,北宫婴儿子三位贤者未得到重用或表彰之事例批评齐王未能举贤任能。
2从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高度,批评齐王不能举贤任能是忽视了治国之根本。
3要齐王惩治邪逆以巩固统治。
[思考题]
1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观点(苟无岁,何以有民……),其进步意义在于:主观上,反映了一些封建统治者对民生民计、对人民力量之强大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客观上,以这一思想指导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某些改善。
但由于其思想动因乃是出于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因而其民本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主权在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旧民主主义思想有着封建和反封建的重大区别,与无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以问答的方式展开议论。
通篇以问话为主,一问到底,前后连用了十六个问句,在反驳与诘问中立论,从不同侧面阐明政治见解,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行文生动活泼,紧凑有力。
3提示第二段。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能够把握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4)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点进行阅读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战国策·齐策二》的《赵威后问齐使》。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兴趣;(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学生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指导和建议。
4. 探究学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建议。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第二節趙威后問齊使一題解1趙威后:趙惠文王的王后,趙孝成王母。
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立,太后用事。
2趙惠文王:趙武靈王之子。
3齊使:齊國使者。
二背景一) 晉:晉文公之後傳16代:文-襄-靈-成-景-厲-悼-平-昭-頃-定-出-哀-幽-烈-孝-靜。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韓:韓厥之後;魏:魏獻子之後;趙:趙盾之後。
二) 晉國六卿的發展:1六軍建立: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知罃自楚歸。
2魏國:魏姓也是姬姓,畢公高之後,高為文王庶子,封于畢,以畢為姓。
後絕祀,為庶人,其苗裔有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十六年伐霍、耿、魏,滅之,以魏封畢萬,後代以魏為姓。
傳4代至魏獻子:畢萬-魏武子犫-魏悼子顆-魏昭子-魏獻子。
3結草銜環: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
”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必嫁之,曰:“疾病則有亂,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哀公十五年)3六卿滅祁氏、羊舌氏: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政。
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
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范獻子並為晉卿。
魏獻子生魏侈。
魏侈與趙鞅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范獻子:范是封地,遂以為姓,范氏是士會的後代。
)晉定公十五年,趙、韓、魏侵伐范、中行氏。
(范氏是士會的後人。
中行氏即荀氏,因為一直擔任中軍領導職務,故稱中行。
韓氏,韓厥之後。
趙氏,趙盾之後。
魏氏,畢公高之後。
知伯,知罃後人。
六卿有兩家為荀氏後人)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封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
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 2′ 1′
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
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
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
→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 7′2′1′5′
附录:
1.(幻灯片)
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间乞食》)
2.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赵威后问齐使》)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
问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3.
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