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_奇书_奇遇_宋应星与_天工开物_
- 格式:pdf
- 大小:417.46 KB
- 文档页数:4
明8226;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第三宋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
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
君子曰:“甘受与,白受采。
”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养,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诸色质料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
又用碱水澄数次,或者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
澄得多次,色则鲜甚。
染房讨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
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
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
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
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
)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
是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
)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矶、子。
)紫色、(苏木为地,青矶尚之。
)赭黄色、(制未详。
)鹅黄色、(黄藤煎水染,靛水盖上。
)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
)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矶水盖。
)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矶。
)豆绿色、(黄蕤水染,除水盖。
今用小叶免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
)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矶盖。
)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
)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
)蛋青色、(黄孽水染,然后入靛缸。
)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
)玄色、(靛水染深青,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
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矶、子同浸,令布帛易朽。
)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苑蓝煎水,半生半熟染。
)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者用黄土。
)藕褐色。
(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矶水薄盖。
)附:染包头青色。
(此黑不出蓝靛,用栗壳或者莲子壳煎煮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矶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附:染毛青布色法。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 / 作者: 宋应星》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撰。
宋应星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宋应星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作者宋应星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
问世以后,有不少版本流传,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宋应星生平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
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
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
弟兄4人,胞兄宋应查看全文2012-11-16 08:11:42 作者:宋应星年代:明浏览:205 好评:0 分类: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舟车[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1)以成宇宙。
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2);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
历史典故: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明代后期关心天下大事的读书人,忧心国家的危亡,他们有的参加激烈的政治斗争;有的沉下心来,研究一些有助于富国强兵的、实实在在的学问。
这类学问,叫做“实学”。
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都是这样的读书人,宋应星也是这样的读书人。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生,经历过明朝腐败至灭亡的最后时期。
他祖辈都做过官,曾祖父做的是工部尚书,掌管工程事务。
到他父亲一辈,家道衰落,但还保持比较优裕的生活,以及书香门第的气氛。
他中过举人,但五次赴北京会试都失败,加上魏忠贤阉党的腐败暴虐,让他气闷,索性放弃通过考试当官的途径,以举人资格,谋得本省分宜县教谕的职位。
宋应星自小聪明,十岁会做诗,兴趣又广泛,音乐、诗歌、医学、天文、下棋、绘画及自然科学,他都爱好;他特别喜欢观察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传统的读书人,只重视“道”,而非常轻视“器”(具体的物质世界与生产技术等)。
讲起《四书五经》来头头是道,讲起织布种庄稼,国计民生,就一窍不通。
宋应星非常看不起这种脱离实际,不懂生产的坏作风。
他批评这些人依靠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吃喝玩乐,却把生产者看作罪犯,只知死背经书,却将“农夫”一词当作脏话骂人,餐餐吃着白米饭,却忘了它们的来源。
他还责备这些人连铸造铁锅的模型都没摸过,却侈谈春秋时宝鼎的铸造。
他认为,财富不仅是钱,财富就是物质生产。
只有生产很多的物质,老百姓才会富,国家才会强。
凡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生产活动、生产技术,都会引起宋应星的兴趣。
他不是到工场看炼铁,就是到作坊看造纸,不时向工匠们讨教技术细节。
有时,他还会将现场操作的场面、生产的流程画下来。
他家附近有闻名于世的景德镇磁窑,有广信的铜矿,这都让他有条件接触了解许多手工业、采矿业的生产技术。
他想把这些知识编成书,传播流通,让更多的人学会它。
他去北京参加会考,前后十多年,多次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回到南方,途中,总要到各地游览,几乎走遍中原和东南、中南、华南各省过。
作者: 邱锋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79-88页
主题词: 宋应星;《天工开物》;公元;劳动人民;崇祯;熟铁;生铁;水碓;归正;《中国科学技术史》
摘要: <正>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以中、日、法、英、德等国文字传遍全世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大量引用《天工开物》的材料,称它为“很重要的技术著作”,并赞扬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英译本把《天工开物》叫做“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之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德国人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这些评价说明宋应星和《天工开物》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本文拟就宋应星的生平及《天工开物》的价值特点等作些粗浅的探讨和简评。
《天工开物》介绍[键入文字]《天工开物》介绍《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
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
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 年。
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
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
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
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
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
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
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
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
“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1。
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宋应星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他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的著作有哪些1.《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2.《野议》:《野议》是宋应星创作的现当代小说类书籍。
3.《论气》:《论气》是宋应星创作的声学类书籍。
宋应星简介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在宋应星的所有著作中,除《野议》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要求改革的进步思想之外,最有名和最有影响的就是《天工开物》这部科技巨著。
经过宋应星搜集、整理和编撰的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共分18卷,门类很多,有截培、养蚕、纺织、染色、颜料、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榨油、烧瓷、造纸、采矿、冶铸、锤炼,以及兵器和舟车制造等等,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农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
其中记述了当时我国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比如在治炼方面,出现了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不少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在生产刀剪上的夹钢、钻钢技术,以及纺织方面的许多技术,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宋应星不只是一般地记述生产过程,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不少科学见解。
难怪《天工开物》出版不久,便很快流传到日本,得到了日本人民的重视,并翻刻印行。
历史典故: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明代后期关心天下大事的读书人,忧心国家的危亡,他们有的参加激烈的政治斗争;有的沉下心来,研究一些有助于富国强兵的、实实在在的学问。
这类学问,叫做“实学”.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都是这样的读书人,宋应星也是这样的读书人。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生,经历过明朝腐败至灭亡的最后时期。
他祖辈都做过官,曾祖父做的是工部尚书,掌管工程事务.到他父亲一辈,家道衰落,但还保持比较优裕的生活,以及书香门第的气氛。
他中过举人,但五次赴北京会试都失败,加上魏忠贤阉党的腐败暴虐,让他气闷,索性放弃通过考试当官的途径,以举人资格,谋得本省分宜县教谕的职位。
宋应星自小聪明,十岁会做诗,兴趣又广泛,音乐、诗歌、医学、天文、下棋、绘画及自然科学,他都爱好;他特别喜欢观察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传统的读书人,只重视“道”,而非常轻视“器"(具体的物质世界与生产技术等)。
讲起《四书五经》来头头是道,讲起织布种庄稼,国计民生,就一窍不通.宋应星非常看不起这种脱离实际,不懂生产的坏作风。
他批评这些人依靠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吃喝玩乐,却把生产者看作罪犯,只知死背经书,却将“农夫”一词当作脏话骂人,餐餐吃着白米饭,却忘了它们的来源。
他还责备这些人连铸造铁锅的模型都没摸过,却侈谈春秋时宝鼎的铸造。
他认为,财富不仅是钱,财富就是物质生产。
只有生产很多的物质,老百姓才会富,国家才会强。
凡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生产活动、生产技术,都会引起宋应星的兴趣。
他不是到工场看炼铁,就是到作坊看造纸,不时向工匠们讨教技术细节.有时,他还会将现场操作的场面、生产的流程画下来。
他家附近有闻名于世的景德镇磁窑,有广信的铜矿,这都让他有条件接触了解许多手工业、采矿业的生产技术。
他想把这些知识编成书,传播流通,让更多的人学会它。
他去北京参加会考,前后十多年,多次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回到南方,途中,总要到各地游览,几乎走遍中原和东南、中南、华南各省过。
《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史中有代表性的科技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世界科技名著。
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科学著作)_360百科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
明末清初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
"(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
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
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
《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
《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
—————Choi Goho 翻译:庄驰原 Zhuang ChiyuanSong Yingxing and His Masterpiece Tiangong Kaiwu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020年底,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无人探测器采集到了月壤样品并成功返回地球。
202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批准了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八个月球地貌的命名,这八个命名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其中就有被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研究中国科学史而声名远扬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狄德罗(Diderot)”的宋应星,他的作品《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t the end of 2020, China’s Chang’e -5 lunar probe collected lunar soil samples and successfully returned to Earth. In 2021,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naming of eight lunar landforms near the landing site of Chang’e-5, among which were names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tists, including Song Yingxing, addressed as “the Chinese Diderot” by the renowned British biochemist and historian Joseph Needham 1 (1900–1995) for his work Tiangong Kaiwu , known as the “China’s Encyclopedia of Crafts in the 17th Century”.1 Joseph Needham was famous for his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供图/视觉中国 VCG供图/中国邮政 China Post 年逝世。
宋应星,字长庚,号沧浪,江西分宜人也。
生于嘉靖乙丑年,卒于崇祯甲申年。
少时聪颖,好学不倦,博通古今,尤以天文、地理、农学、水利之学见长。
尝游历四方,广交贤达,博采众长,遂成一代通儒。
宋应星之学,以实用为主,注重实践,不尚空谈。
其治学严谨,勤于探索,善于总结。
尝曰:“学者必求其实,不可徒言虚。
”是以其著作《天工开物》一书,详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矿冶、建筑、水利等各方面之技艺,实为我国古代科技之瑰宝。
《天工开物》一书,分为十八卷,凡天文、地理、农学、水利、矿冶、建筑、纺织、兵器、舟车、杂艺等,无不详尽论述。
宋应星于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技艺,更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如其在农学方面,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倡导实行均田制,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水利方面,提出了“引水灌田”之法,使农田得以灌溉,丰收有望。
宋应星之才,非止于《天工开物》一书。
其在天文、地理、农学、水利等学,均有建树。
尝谓:“天文地理,国之根本;农事水利,民生之源。
”是以其毕生致力于此,以期国富民强。
宋应星之品,亦为世人所称道。
其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尝言:“士之为人,当以德为先。
”是以其一生清贫,不慕名利,专心致志于学问。
宋应星之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天工开物》一书,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后世之人,无不对其敬仰有加。
夫宋应星者,实为我国古代科技之巨擘,道德之楷模。
其学博而精,德高而厚,可谓珠玉之选。
今人欲究其学,宜先读其书,以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内涵。
宋应星之《天工开物》,详尽记载了我国古代科技之精华,为我国古代科技史之瑰宝。
其人其书,堪称珠玉宋应星。
然珠玉虽美,亦需后世之人发掘、传承,方能使之发扬光大。
愿珠玉宋应星之学,永垂不朽,光照千秋。
《天工开物》读后感当我翻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智慧的大门。
这部明代的科学著作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带我走进了古代科技的殿堂。
《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古代科技知识,更深入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科技的探索和追求。
宋应星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以及手工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巧。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这些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探索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宋应星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他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勇于实践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前人的成果,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前人的理论。
这种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天工开物》还让我对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古代,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于大规模的实验和复杂的设备。
相反,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许多实用的科技知识。
这些知识虽然不像今天的科技那样高科技化,但却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掉古人对于科技的探索和贡献。
通过阅读《天工开物》,我重新认识到了古人对于科技发展的贡献和智慧,也更加珍惜和尊重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最后,我想说,《天工开物》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科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古代科技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科技的探索和追求。
这部著作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相信,《天工开物》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江西古代科技奇才宋应星与沉寂百年又享誉世界的《天工开物》原标题:享誉世界的《天工开物》与一代巨匠宋应星江西分宜县,农田、果园、村舍镶嵌在绿野之中,自古就是禀赋极佳的丰饶宝地。
正是这片土地,与数百年前的一位读书人结下不解之缘,他以心灵的勤奋、浩瀚的精神、活跃的想象、济世的贤才在此付诸实践,写下《天工开物》这部巨著。
这部书至今仍然闪耀着难以磨灭的史学光泽,令我们一遍遍倾心于朴实沧桑的农耕文化,并激励着奋发创新的活力。
屡试不第一儒生16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进入鼎盛时期,自然科学与艺术改良并举,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推向了高潮。
与此相对应,明代后期,中国有一批读书人敏锐地感触到生产力和技术进步对于富国强民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抛开纸上谈兵,沉下心来深入实际地考察实践,做研究、搞发明,这就是“实学”。
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都是“实学”的代表人物,宋应星便是其中之一。
宋应星出生于奉新县宋埠镇的宋应星,幼时聪颖好学,“数岁能韵语”。
他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五大家中,他独推张载的“关学”,所以,从小就打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底。
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兴趣甚浓,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沈括的《梦溪笔谈》。
此外,他还喜欢音乐、诗词,常与同窗好友赴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纵论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兄弟备受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
为了作好再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九江白鹿洞书院进修。
万历四十七年,兄弟俩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仍未及第。
此后,他们再试多次,均告失败。
宋应星前后五次参加会考,足迹几乎遍布中原和东南、中南、华南各省,沿途风土各异、世态万象,让他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