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5
产褥感染的名词解释产褥感染是指女性在分娩后或堕胎手术后,由于生殖道受伤和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的感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产妇的生殖道和巨大的分泌物,妇科症状,发热,以及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乏力等。
产褥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和分娩过程中的创伤有关。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挤压,使得产妇的生殖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此外,剖腹产手术过程中也会引起生殖道受伤,为细菌进入体内提供了可能。
由于分娩后子宫内腔和子宫颈口开放,产妇的生殖道内的细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子宫内腔,引起感染。
此外,护理不当、个人卫生不良、免疫功能下降、身体虚弱等也是产褥感染的发病因素。
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殖道异常分泌物增加,包括分泌物变多、颜色变异、气味恶臭等。
其次是妇科症状,如下腹疼痛、阴道瘙痒、排尿疼痛、性交疼痛等。
再次是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
严重的产褥感染还可能引起子宫、附件以及盆腔其他器官的感染,表现为恶露延长、数量不减,排尿困难,尿频等。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产褥感染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培养、子宫附言超声等。
此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敏感性,可能还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等。
治疗产褥感染的原则是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者其他广谱抗生素。
同时,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等。
在治疗期间,产妇需要休息、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预防产褥感染的关键是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防护工作。
产前期可以通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进行产前检查和筛查等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产中期需做好无菌操作,注意给予产妇适当的生殖道清洗和消毒。
产后期要加强产妇的个人卫生,保持生殖道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卫生巾。
产褥感染诊疗常规【病史采集】首先明确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定义。
1.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2.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
可考虑其主要原因除以产褥感染为主外,尚包括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与发热。
3. 感染诱因:有无贫血、营养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分娩经过有无产程延长、产道损伤、产前产后出血,胎盘残留、各种产科手术操作等。
4. 全身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
5. 局部症状:腹痛、腹胀,会阴切口肿痛、恶露量及气味等。
6. 治疗经过:发病后有无治疗及用药情况和效果。
【体格检查】1.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腹部检查,注意子宫复旧情况,有无压痛、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出、恶露性状及气味。
3. 有无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败血症及感染性体克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1. 白细胞增多。
2. 急性期查C—反应蛋白。
3. 血培养、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 宫腔分泌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1. 详细询问病史、诱因、发病时间。
2. 全身症状体征:寒战、发热、脉搏增快。
如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创口局部压痛不明显,应警惕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或败血症。
3. 局部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子宫体压痛,甚至“冰冻骨盆”。
手术切口肿胀、脓性分泌物。
恶露增多有臭味。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形成“股白肿”。
4. 确定病原体。
方法有:(1)病原体培养;(2)分泌物涂片检查;(3)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
5. 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及产后中暑鉴别。
【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半坐卧位,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
及时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者切开引流,缝线感染者及时拆线。
2. 抗生素的应用,最好是根据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剂量宜大。
感染严重者,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
3.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肝素治疗。
产褥感染临床路径参考《2015年产科诊治指南》一、产褥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产褥感染(ICD-10:O85/O86)入院者(第一次入院),行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不同部位的感染有相应的症状。
(1)发热:少数有寒战、高热。
(2)疼痛:局部伤口痛、下腹部痛或下肢痛伴行走不便,肛门坠痛。
(3)恶露不净有异味。
2.体征:(1)局部感染:会阴侧切或腹部伤口红肿、触痛或有脓液;(2)子宫内膜炎、肌炎:子宫复旧差,有轻触痛,恶露混浊并有臭味;(3)子宫周围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和弥漫性腹膜炎:下腹一侧或双侧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偶可触及与子宫关系密切的包块。
3.辅助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2)C反应蛋白;(3)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有条件加做厌氧菌培养;(4)宫颈管或切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B超。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处理: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适当物理降温,必要时半卧位,严重感染者行心电监护。
2.抗感染治疗:致病菌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建议联合用药。
(1)经验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同时加用甲硝唑。
(2)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过敏患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必要时选用喹诺酮或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应用时需停止哺乳)。
(3)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抗菌药物。
3.引流通畅:(1)会阴部感染,应当及时拆除伤口缝线,以利引流;(2)高热不退,应当怀疑有盆腔脓肿或子宫切口脓肿,B超确诊后行直肠陷凹引流或腹腔引流;(3)严重子宫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可行子宫切除术。
4.心理干预治疗。
通过入院后填写焦虑自我评定量表、抑郁自我评定量表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保健治疗。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产褥感染诊断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应化。
发病率为1%~7.2%,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 小时以后的10 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 次,体温有2 次达到或超过38℃。
可见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含义不同。
虽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但也包括产后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与发热,如泌尿系感染、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诊断及处理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经过:对产后发热者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他疾病。
(2)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3)辅助检查:B 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诊断。
检测血清
C-反应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4)确定病原体:病原体的鉴定对产褥感染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
方法有: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
(5)鉴别诊断:主要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相鉴别。
2.处理
(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病情严重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新鲜血或血浆。
(2)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切开引流,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
若会阴伤口或腹部切口感染,则行切开引流术。
产褥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及治疗1.产褥感染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全身和局部检查、辅助检查等,一般可以确诊。
应辨别生殖器及全身受累部位,排除其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炎、泌尿道感染等。
取感染病灶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确定致病菌种类,指导治疗。
如疑有败血症时,应做血培养。
应在治疗前采集标本,因用药可影响培养结果。
2.预防加强围生期保健,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妊娠晚期避免性交和盆浴。
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延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高接生技术,减少肛查和阴道检查次数;减少产道损伤,及时缝合伤口;正确处理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产褥期加强观察和护理,保持会阴清洁,有感染诱因者及早给予预防感染的措施。
3.治疗(1)一般治疗。
半卧位以利于恶露排出和炎症局限,必要时应用缩宫素;如系血栓性静脉炎,则应绝对卧床,直到渡过栓子脱落危险期。
增加营养,给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饮食;纠正贫血,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利于减轻盆腔瘀血。
高热病人行物理降温,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液。
保持外阴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2)抗生素治疗。
原则为早期用药,剂量充足,选药准确,治疗彻底。
一般以青霉考试,大收集整理素族药物为首选,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作用。
如有条件应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选药。
头孢类抗生素对青霉素耐药菌株有效,灭滴灵对厌氧菌治疗效佳。
其他抗生素,如洁霉素、大环内酯类对生殖道感染也有效,可酌情选用。
疗程:败血症一般需3~4周。
如为局部感染,在体温正常,局部症状消失后3~5天可停药。
如果用药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或反而升高,则应检查有无深部脓肿形成或深部血栓性静脉炎,并考虑更换抗生素。
(3)局部治疗。
会阴伤口感染,早期可用红外线、超短波照射;如伤口有脓液排出,应拆线扩创引流并换药。
盆腔脓肿可根据脓肿部位选择经腹或经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抬高患肢,以支架支撑衣被等覆盖物,防止对患肢的压迫和摩擦,局部给予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