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
- 格式:docx
- 大小:20.99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一、同义词界定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
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彩以及用法(包括和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仅仅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
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能够不同。
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有着差别。
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二、同义词形成原因及途径语言是持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实行考察、分析,能够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词义的分化、引申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持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持续变化。
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因为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
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因为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逐步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
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箭矢成为同义词。
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持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第二,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引申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同义词”一词指的是多个单词在意义上的内涵相似,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它们可以利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文字表达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字面上有相似意思的词,如“太宇”和“天庭”,都是指“神仙住处”;另一种是相近概念的词,比如“太古”和“物外”,都是指“极古”的意思;还有一种
是语义相用的词,比如“器”和“械”,可以用来指代“器具”。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丰富文字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有更多的选择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穿插在文章中增加文字色彩,让文章更加丰富生动。
另外,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此一来可以准确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宴游”和“筵宴”,都表达“聚会”的意思,但根
据不同的语境,“宴游”可以表达“旅行”的意思,而“筵宴”可以
表达“宴会”的意思。
此外,同义词也可以帮助说话者解决一些文字表达中的问题,比如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兵”的词比较少,此时可以用“军马”“战士”等词来代替表达同一个概念,从而完成文章表达。
虽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有助于文字表达,但也应注意不要滥用,否则会造成文章冗长,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所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以便达到最好的表达效
果。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同义词在文字表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准确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助于准确传达古代汉语文字表达的原意。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可以用来表达相同的或相似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父亲和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爹”更常用于口语。
2. 母亲和娘: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娘”更常用于口语。
3. 儿子和儿: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儿”更常用于口语。
4. 哥哥和兄: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兄”更常用于书面语。
5. 弟弟和弟: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6. 姐姐和姊: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7. 妹妹和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8. 来、至、到:都可以表示到达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9. 去、离、别:都可以表示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10. 前、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前面。
11. 后、后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后面。
12. 上、高: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高处。
13. 下、低: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低处。
14. 大、宏、巨: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大。
15. 小、微、细: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小。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些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词语。
第五单元:同义词辨析[軍、師、士、卒、兵]軍、師、士、卒、兵都有好些意義。
它們的大部分意義都是彼此互不相干的,只有作爲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的場合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義仍是不同的。
軍和師都是集合名詞,指軍隊,《左傳·晏嬰論季世》“卿無軍行”《左傳·曹劌論戰》:“齊師伐我。
”同是指軍隊,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隊,而“軍”字則不是。
漢代以後,多用“軍”字指軍隊,“師”字逐漸很少用來指軍隊,“軍”字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隊,例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引軍北還”但成語還是說“出師不利”。
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
軍是春秋以後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
據《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
師是西周以前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
據《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王作三師,右左中”,說明商代有三師。
西周有六師,《詩經·大雅·常武》:“大師皇父,整我六師”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
後代往往沿用軍師爲軍隊的大的編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數也因時代或轄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車戰的時代,士是戰車上的甲士,與作爲步兵的卒是不同的。
《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士門焉。
”卒是步兵。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將襲鄭。
”卒也是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是比伍大的基層編制。
《孫子兵法·謀攻》:“全卒爲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內。
)兵是兵器。
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
《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戈矛之類,所以要利。
戰國以後,兵也可以當軍隊講。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這種兵既不能換成卒字,因爲它不是一個一個的士兵,也不能換成軍字或師字,大概軍師重在指武裝人員,而兵字雖然也指軍隊,但重點還是指武器。
漢代以後,兵逐漸與卒完全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假、借 2、更、改 3、作、为 4、请、求 5、至、致 6、锐、利 7、完、备 8、贫、穷 9、三、参 10、十、什 11、时、世、期 12、官、吏 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就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9.众、庶
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援:用手拉。
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
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
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
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获:农业收成。
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
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
后代指最高爵位。
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众:可用作名词。
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
庶:不可作名词。
庶人指百姓。
躬:人身。
不用作抽象意义。
身:人身+物身。
可用于抽象意义。
领:总称脖子。
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仇:古音求,敌对。
雠:古音酬,敌对。
(三)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征、召、辟2.迁、徙
3.计、虑、图、谋4.危、殆
5.脸、面6.装、饰
7.英、豪、俊、杰8.且、将
9.俱、具
征: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辟: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召: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一般性的召唤,且不限于君召臣+上召唤下。
迁:由下到上。
迁官是升官。
徙:调任或降职。
计:心里盘算,着重在制定计划计策。
虑:反复思考把事情想透。
图:考虑后有所决定,表示对付别人。
谋:接近于“图”,但又有咨询的意思。
危: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使动。
广义的危险。
殆:不及物动词、副词。
狭义的危险。
脸:后起字,最初指面颊,特指妇女面下颊上。
后指全脸。
面:全脸。
装:名词衣服+动词装束。
只用于具体的打扮装饰。
饰:名词服装以外的装饰品+动词装扮后添加文采。
具体抽象的打扮均可使用。
且:将要、快要。
将:一般的将来、将要。
具:行为的范围,先秦偶尔当俱讲。
先秦音惧。
俱: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件事,先秦音拘。
(六)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逢、遇、遭2.购、买、市3.抑、按
4.拔、擢5.烝、蒸6.弃、委、捐7.诈、伪8.憾、恨、怨9.稍、略、颇10.阙、缺
逢:遭遇+逢迎。
遇:遭遇+待遇。
遭:遭遇不幸的事情。
购:悬赏征求非商品的东西,不是商业买卖。
宋代发展为重价格收购。
买&市:商业买入。
抑:向下压,程度重。
按:抽象意,压抑抑制。
拔:提拔没有官职的人+拔起来的动作+攻取占领。
擢:强调拔的动作而不涉及结果。
烝:与蒸同音,可通用。
另表示下淫上。
蒸:本义为麻秸秆,后借代为烝。
弃:抛弃扔掉。
委:抛开→委托。
捐:放弃。
诈:不诚实,不仁义,说谎欺骗,程度重。
伪:假的。
憾&恨:同义。
较浅的遗憾。
怨:深度仇恨。
稍:渐。
略:稍微。
颇: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表示极度。
阙:宫阙→缺点过错。
缺:器皿破裂→缺点过错(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