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 格式:pptx
- 大小:168.74 KB
- 文档页数:57
文言文同义词归纳1. 文言文“洗”的同义词《文言文两则》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曰──说善──会援──拉辩斗──辩论日中──中午俱──全汝──你去──离通国──全国鸿鹄──天鹅弗若──不如【反义词】非──是善──恶近者热──远者凉智──愚专心致志──心猿意马远者大──近者小2. 文言文【口技】中的同义词有什么刚才就有人问这个问题,下面的也许你用的到一词多义妙众妙(奇妙的声音)毕备以为妙(神奇、美好)绝指手有百指(手指,指头)不能指(指出)其一端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断,停止)坐稍稍正坐(坐,动词)满坐(座位)宾客古今异义词1、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 ***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3、稍稍正坐。
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当中夹杂今义:当中词类活用1、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3. 积累文言文词语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逍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汉语同义词原创点滴学古文点滴学古文 2018-01-22 20:06古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多,分布广。
下面我以举例子的形式,告诉大家同义词都隐藏在哪些词类中,方便大家学习。
一、名词同义词例:1、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矣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4、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例1中的“身”、例2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例3中的“窗”、例4中的“牖”,都是指窗户。
二、动词同义词例:1、[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3、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xuān)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5、[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1中的“予”、例2中的“与”,都是“给予”的意思。
例3中的“讴”、例4中的“歌”、例5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三、形容词同义词例:1、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返)。
(《韩非子·说林下》)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战国策·赵策》)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
(《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5、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子·逍遥游》)6、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例1中的“缁”、例2中的“黑”、例3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1. 嘿,你知道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可不少呢,就像“疾”和“病”。
一般来说,“疾”就像小感冒那种,发病快好得也快,比如说“君有疾在腠理”。
而“病”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啦,像病入膏肓那种。
所以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程度可不一样哦。
2. 古代汉语同义词可有意思啦!拿“视”和“见”来说吧。
“视”就好比你主动去看某个东西,是个动作,像“目不能两视而明”。
“见”呢,则强调看到的结果,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见”到一朵美丽的花,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3. 咱来聊聊古代汉语同义词呗。
“往”和“适”你分得清吗?“往”感觉比较笼统,就是去某个地方,像“往而不来”。
“适”就更强调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就好比你要“适”远方的亲戚家,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呢。
4. 你有没有想过“诛”和“杀”在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呀?这可有趣了。
“诛”带有一种惩罚性,是因为某人有罪而惩处他,就像“诛暴秦”。
“杀”就比较单纯,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掉,比如说“杀人者死”。
这两个词虽然都和夺取生命有关,但意义差别可大了呢。
5.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有技巧的哦。
“完”和“备”,“完”更侧重于完好无损,就像一个完整的瓷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备”呢,强调齐全,各种东西都有,就好像准备一场盛宴,各种菜肴、餐具都“备”齐了。
6. 嗨,“饥”和“饿”这对同义词你了解吗?“饥”通常是指一般的饿,就是肚子有点空的感觉,像“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饿”就比较严重了,是那种饿得快不行的状态,感觉像是要两眼冒金星啦。
7. 哇哦,“言”和“语”在古代汉语里也有区别呢。
“言”更多是说话的内容,比较正式一点,就像大臣向皇帝“言”事。
“语”则侧重于互相说话、交谈,像朋友之间“相语以事”,是不是很有趣呀?8. 古代汉语里的“领”和“颈”你知道怎么区分吗?“领”就是脖子的前面部分,像领口围着的地方,“引领而望”。
“颈”就是整个脖子啦,要是说“刎颈之交”,可不能说成“刎领之交”哦,那意思就完全不对啦。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古汉语同义词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
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类)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
例如:1、名词同义词①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②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例①中的“身”、例②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①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
②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 ③[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①例中的“讴”、例②中的“歌”、例③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韩非子.说林下》)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战国策·赵策》)③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韩非子·十过》)例①中的“缁”、例②中的“黑”、例③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4、副词同义词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②(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例①中的“备”、例②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等义词。
一个义位是由众多成分构成的,有六分法、三分法等。
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核心部分是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
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是指理性义相同,色彩义、社会义等其他成分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例如:“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其所指为同一概念,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
但它们是不同时代语言的积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推荐阅读)第一篇: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假、借 2、更、改 3、作、为 4、请、求 5、至、致 6、锐、利 7、完、备 8、贫、穷 9、三、参 10、十、什 11、时、世、期 12、官、吏 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就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