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各园区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
成都各大工业园简介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原名成都青羊发展工业园,位于成都重点打造的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的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域。
占地面积933亩。
该工业园项目主要为企业提供独栋企业总部办公区域。
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A、B区已于2005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C、D区现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世界五百强企业新加坡凯德置地与成都置信联合成立的置信凯德实业等近60家企业已先后入驻。
锦江区工业园:位居城南新贵之地,CBD商务中心,邻水而居,三环路网和规划待建的地铁让商流畅通无阻。
完善的交通网络,商流畅通无阻。
多种户型让投资选择多样,日趋成熟的会展经济和深具规模的高科技产业相呼应。
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6月,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分为一期和二期。
其中,一期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西门出入通道羊西线与金牛大道之间,是离中心城区最近的高新技术园区;二期规划面积5.64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北门出入通道川陕公路和北新干道之间,处在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起始位置。
园区是省、市确定的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是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市五城区省级开发区中唯一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09年,园区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中的“超100亿产业园区”(“1525工程”培育名单。
金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建设园区”的工作思路,近年来投入园区拆迁、安置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近14亿元,园区产业承载力持续优化,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新兴的轨道交通产业正在加速聚集。
园区企业软实力突出,有三泰电子、金亚科技、中汇制药、国嘉制药等8家上市企业;水井坊、康弘药业集团、宏天电传、国泰实业等4家企业进入成都工业50强;康弘药业集团进入省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康弘药业集团、神坤装备、金炜集团、宏天电传、徽记食品等5家企业进入市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3件、省级著名商标12件。
成都市工业园调查报告及工业地产研究前言本报告是在成都工业地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统筹成都的工业园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本报告中,重点调查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锦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金牛高科技产业园、龙腾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武侯科技园。
第一部分成都市工业发展现状一、成都市区域工业布局规划2004年:《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主题:在未来17年,成都将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将成都市现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园)区整顿规范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西部“六大工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三大工业经济区域,以此构建成都未来工业发展布局的新格局。
到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至42%左右,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000亿元。
关键词:三步走战略纲要、工业集中发展区、四大主导产业、六大工业基地(一)关键词解读1:三步走战略纲要:成都工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跨越式发展200720102020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1500亿元3700亿元年均增长13%12%9%占全市GDP39%40%41%工业销售收入3300亿元4700亿元11000亿元工业集中发展区50%60%70%(二)关键词解读2:(三)禁止项目:三环内禁止发展有污染的项目,三环外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项目区域重点支持行业高新区电子及信息业、制药业(原料药除外)、精密机械制造业锦江区烟草加工及其配套业、以报刊印刷及装潢为主的印务业、以奶制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青羊区以航空产品为主的机械制造业、服装制造业、以奶制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金牛区电子及信息业、制药业(原料药除外)、以书刊印刷及装订为主的印务业武侯区制药业(原料药除外)、电子及信息业、制鞋业(制革除外)成华区家用电器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以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建材业二、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按照成都工业发展布局的基本构架,两个国家级工业区和19个市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将成为成都市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
成都概况第一部分成都概况成都,四川省省会,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283.86平方公里。
辖9区4市6县,总人口1257.9万。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3°~104°,北纬30°~31°。
地形地貌成都海拔540米左右。
地势平坦,平均坡降0.3%,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条件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年无霜期337天以上。
二、人口和行政区划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08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
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9%、46.6%、46.5%。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增进14.7%,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2009年全年完成全市财政总收997亿元,地方财政个体预算支出387.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4025.9亿元,增进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亿元,增进20.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分袂增进10.1%和10%民营经济生长势头迅猛。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1.9亿元,增进21.2%占GDP比重为50.9%对经济增长的供献率达66.7%拉动GDP增进10.2个百分点。
成都的城市竞争力在不断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圈已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密集度最高、辐射力最广的地区。
四、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成都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将重点发展国际区域性枢纽、国际区域性金融及总部、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功能,并以产业功能区作为推动战略性产业功能实现的空间载体。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案例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案例:1. 成都市东部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该园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地区,总规划面积约1000亩,致力于打造成都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设计师、文创企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和项目,涵盖了设计、艺术、媒体、电影、游戏等多个领域。
2. 南记坊设计创意园:该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记坊文化旅游区,占地面积约50亩,以设计为核心,涵盖了设计、文化创意、艺术等多个领域。
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设计师、艺术家、文创企业,形成了一个设计创意产业生态圈。
3. 红星东区文创园:该园区位于成都市红星路东段,总占地面积约50亩,以红星集团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汇聚了一批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时尚设计等企业。
园区内设有文创产业孵化中心、设计创意展示中心、创意工作室等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和资源。
4. 双流留学生创新创业园:该园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留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内,总占地面积约100亩,注重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园区内设有海外留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导师团队、创业服务中心等,为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支持。
5. 简阳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区位于成都市简阳市中央商务区,总规划面积约300亩,致力于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有设计创意产业区、动漫游戏区、文化创意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吸引了许多知名设计机构和文创企业入驻,形成了一个集设计、创意、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这些案例都是成都市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建设的园区,通过提供场所、资源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艺术家、文创企业等创意人才和项目入驻,为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介绍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地处成都市新津县和眉山市彭山县结合部,是成都市、眉山市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实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项目,成都市新津县、眉山市彭山县为园区开发建设主体。
园区打破了行政区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依托优势资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资源整合。
按照“两县授权,封闭管理、开放运作”的要求,使两县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化工及机械加工产业。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形象、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成都大市场的资金、信息、投资环境等优势,实现两地捆绑、一体发展,力争在5年内,把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承载能力强、配套功能齐备、社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为成都南部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
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地处成都经济圈核心层,在地缘及产业上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园区配套有日处理4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日供水6万吨的工业供水厂、220KV和110KV公用配电站、集气站、配气站以及特勤消防站等,能够充分满足入园企业生产和建设的需求。
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全面建成后,可引进企业200家以上,总投资达2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园区坚持超前思维、配套完善、有利于集群、集约、集聚发展的要求,做好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投入。
产业规划园区产业定位为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辅以相关的机电加工产业。
经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瓮中保护。
总体规划成眉工业集中发展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
在;园区的东西两翼分别以成乐乐高速和成乐大件路作为机动化走廊,在规划区中部依托活动主干道路构筑工业园区骨架。
功能结构为“一心两片五轴一环”。
一心:位于规划区南部的公共中心;两片:以园区中部东西向干道为界,北侧依托四川新津化工园区发展化工产业,南侧不机电加工产业园区;五轴:南北向的工业区大道和三条东西主干道是园区工业运输和对处交通通道,通济堰及两侧的绿化构成了园的景观功能轴线;一环:规划的一条25米宽的环形道路构成了园区内部交通环线。
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园区服务简介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位于高新区经济活力区国际人才城,是全国第7家获批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产业园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创新搭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新体系。
一、成立背景2010年,经人社部批准,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继上海、重庆、苏州、杭州等国家级产业园之后,一批适应本地产业特色的省级、市级产业园陆续建立。
2016年,国家人社部正式批准四川省筹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四川省成为全国第7个获批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省份。
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产业园高新园区举行了开园仪式。
目前,产业园高新园区入驻了33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企业,与18家研究机构合作并完成挂牌。
借助产业园高新园区,成都高新区将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高端化,促进人才结构优化和人口素质提升,进一步引领和支撑区域主导产业提质升级。
与此同时,对标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以及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法国索菲亚等世界知名科技园区,成都高新区正全力打造国际人才城。
2018年,产业园服务用人单位超2万家,服务人才超25万人,培训企业3000余家。
截至2019年12月,产业园已完成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打造,重点培育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咨询等产业高端业态。
聚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19家,包括主板上市企业、新三板上市企业、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强,并率先引进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三大龙头企业。
二、园区职能规划“一核一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的总体布局为“一核一区”,即“一个核心区,一个政策覆盖区”。
·核心区依托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大源国际中心楼宇组团,着力引进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企业,打造总面积为9平方公里的产业园核心区,配套人才、劳动、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政务服务机构,形成人力资源企业的聚集区和人力资源政务服务区。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6大都市近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水平提升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郭燕 封仪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一、引言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的积极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园区形态也不断更新和融合,其发展态势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近年来,随着服务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和物质消费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即是精神和物质消费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产物。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概念、定位、功能、类型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解释和阐述,学者王慧敏,王兴全(2016)的研究表明:郊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路径演化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科技为支撑的工业园区,不在乎厂区地理位置,对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第二种是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的产业园区,实现农业、旅游业、休闲业等产业的渗透融合。
第三种是以主题衍生为重点的创意园区,打造充裕的空间用以培育产业链。
第四种是以艺术导入为关键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倡导用较低的成本创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宽裕的创作空间,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认同。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发展空间等一系列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析,但是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与分散的平衡、针对起步较低,资源较少,分布于大都市近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系统研究较少。
二、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一)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看龙泉驿区涉及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增加值始终呈上升趋势,不仅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成都市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分析[摘要]将成都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根据与中心城区的远近分为三类,在此基础上对建区时间、面积、产业、产值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进而对三类工业园的发展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总结。
[关键词]成都;工业园区;发展前景1 导言1.1 工业园区的概念“工业园区”是一组概念的集合,是19世纪末在工业化国家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出现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
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的面积;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行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和协议、控制适当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邓南亚、吴峰提出工业园区是指在一大片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各企业间紧密相关又可共享该区域公共设施的区域,是一个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地域综合体。
随着区域经济的兴起,工业园区被赋予新的定义,可以看做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不少地区的工业园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已成为区域形象工程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
1.2 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园区于1949年产生于英国。
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由单一的重工业、基础产业向信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技术产业转移,生产类型的转变自然引起了人们工作方式和工作空间的转变,工业园区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1951年美国也开始了工业园区的建设。
从此,工业园区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如日、韩、新、马、菲等国,工业园区的数量增长也很快。
早在1979年,国务院在深圳设立蛇口工业区,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工业园区的开始建设。
北部新城--青白江区楼市调研2013年5月目录第一部分:青白江区域宏观环境 (4)一、青白江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
2 区域规划及人口状况 (4)1.3交通环境 (4)1.4区域特点 (5)1.5城市名片 (5)二、青白江经济发展现状 (5)2。
1区域生产总值 (5)2.2区域产业结构 (6)2。
3固定资产投资 (6)2。
4外商直接投资 (6)2。
5居民生活水平情况 (7)三、青白江区域发展规划 (7)3。
1城市发展格局 (7)3。
2城市发展规划 (7)北部新区规划 (8)凤凰湖片区规划 (8)3。
3产业规划 (8)工业集中发展区 (8)大型商品交易市场 (9)大宗散货物流园区 (9)铁路集装箱流园区 (9)载货汽车园区 (10)粮食加工产业物流园 (10)3。
4经济“十二五”规划 (10)3。
5站位成都 (7)四、区域宏观环境总结 (10)第二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研究 (11)一、市场供销总况 (11)二、土地市场 (11)2。
1近三年土地供应情况 (11)2.2 2012年土地成交情况 (12)三、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13)3。
1分布格局 (13)3.2呈现业态 (13)3。
3项目体量 (13)3。
4户型面积 (14)3。
5价格走势 (14)3。
6销售情况 (15)3.7客群特征 (15)四、区域房地产市场总结 (16)第一部分:青白江区域宏观环境一、青白江区域概况1.1 地理位置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市东北部,距成都市25公里左右,因境内流过的清白江而得名。
东连四川省金堂县,南邻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接成都市新都区,北靠四川省广汉市。
区境地形呈现西北平坝向东南丘陵山区的走势,东西间距31。
6公里,南北跨距28。
4公里;最高海拔916米,最低海拔451米。
1。
2 区域规划及人口状况全区幅员面积378.56平方公里,主城区由大弯和红阳街道办事处所辖,城区面积为34。
75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大弯及红阳).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40。
成华区自然环境概况一、地貌成华区地处成都平原,成都市东北部,幅员面积110.6km2,位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1′。
区内地域平坦,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
位于青龙乡石岭村的磨盘山海拔594m,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的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
二、山峦成华区境内东北部有斧头山、磨盘山等浅山多座:山峦植被丰茂,主峰均有林木生长,部分山峦有古树名木、珍稀花卉,构成了特有的景观。
其中斧头山为人工饲养大熊猫、小熊猫繁殖园区,磨盘山为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874—934)的陵墓所在之地。
区域东部浅丘海拔低于300m,近年来城市建设进度加快,相对高度减低,山峦基本特征正逐步消失。
三、河流成华区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区内3条河流都源于岷江。
府河沿成华区南部地域奔流,绕区境流域长3.8km;沙河纵贯区内长达15km;东风渠绕成华区4个乡,主支渠约20km。
成华区水丰地润,农业灌溉网络密布,农业收成无旱涝之忧。
北湖水源来自东风渠。
成华区水环境功能区划类型四、气候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温暖湿润,季节分明。
区域内多南风或北风,少有东西风。
风力多为1—3级,偶见4级以上大风。
年平均温度约16.4℃;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300毫米,其特点为春旱少雨,夏热多暴雨,秋季温差变化大、且多连绵雨。
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042小时,年日照率为28%。
五、土壤在全市土壤中,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为主的平原冲积土占50%左右,低山及丘陵紫色土占20%。
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紫色土中的矿物质基本上覆盖辖区内的整个平原,且养分丰富,水热协调,肥力较高。
项目区内土壤地理发生规律属近代河流(岷江)新冲积物类型,以灰色冲击水稻土为主。
六、生物成华区土质肥沃,区内水资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多样。
附件1成都市产业园区目录附件2《2017年成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报告》资料清单1.各产业园(即20个工业园区和10个工业集中区,下同)最新规划面积;2.各产业园最新主导产业定位情况;3.2017年各产业园产业聚集度统计数据;4.2017年各产业园工业投资数据;5.2017年各产业园产业新城建设情况,包括园区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配套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6.2017年各产业园土地开发、厂房建设统计表;7.园区服务处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8.各产业园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内容框架参见附件);9.2017年各产业园土地利用表(项目用地、剩余土地、配套及绿化用地等);10.2017年各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亩均主营收入、亩均利税统计表;11.项目准入管理(供地前)及有关流程;12.2017年土地清闲整理情况;13.产业园外企业工业用地情况,以及调迁、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土地情况;14.2017年产业园内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主营收入及增幅;15.成阿、成甘、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三个合作园区2017年的规划、建设和工业招商情况,2018年发展思路;16.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资料或报告;17.2017年各产业园内的项目表。
表1工业园区用地规划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公里表2全市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表全市新入园工业企业情况表42017年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成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表72017年全市园区内产业发展情况表82017年成都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投资额单位:亿元表92017年成都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情况单位:亿元表10工业园区要素保障情况表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情况表12工业园区人才公寓建设情况表13园区工业用地开发情况表142017年工业园区用地情况152017表162017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表年全市工业园区产业用地产出表表18合作共建园区情况表192017年成都合作园区建设总体情况附件各工业园区2017年工作总结与2018年工作计划写作提纲(一)工作思路指导原则、发展方向、工作重点、主要抓手和战略目标(二)发展目标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项目引进、工业集中度、产业集群集约、企业培育、基础设施投入、园区提档升级等指标。
成都市各个工业区概况_1成都市公司目标工业区概况高新区:电子信息(含软件)及生物医药产业成都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现有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南部园区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西部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产业聚集为目的、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
两个园区内各建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建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体制创新、成果孵化、对外开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通信、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五大产业集群。
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25,以上,在科技部的历次综合评比中,成都高新区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7年列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第4位、中西部第1位,是全国首批6家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园区之一。
区内现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68家,外资企业674家。
到2010年,成都高新区将力争实现三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在2007年的基础上,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翻一番,为成都试验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经开区:以汽车整车(含工程机械)及配套零部件为主的现代制造业;锦江区:以创意设计及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总部成都锦江工业总部基地前身为成都锦江工业开发区,成立于2000年7月,为四川省省级开发区。
园区位于成都市东南,东起新成仁路,西至锦江,北起三环路,南至石胜路,已建成面积1.29平方公里,是以现代生活居住、商务、科研为主的综合性城区。
依托南心片区,定位为城市南部副中心片区东部组团,总部经济扩展区和锦江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9月,成都锦江工业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成都锦江工业总部基地,重点发展设计、创意、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产业,联动打造现代总部新城。
青羊区:以航空模具产业为主的企业总部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于2004年3月成立,是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位于日月大道以北,成飞机场两侧,三环路与外环路之间,规划占地面积2.9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