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17页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86.00 KB
- 文档页数:9
地老虎的综合防治地老虎属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地蚕、土蚕,是多食性植物害虫之一,为害农作物和园林植物造成损失的有10余种,其中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等为害尤为严重。
地老虎均以幼虫为害。
地老虎的食性很杂,它不仅仅危害农作物,同时也危害园林植物。
其主要寄主和为害农作物有:玉米、高粱、麦类、薯类、豆类、麻类、烟草、油菜、瓜类及多种蔬菜等,多种杂草也是地老虎重要的寄主之一。
蔬菜的幼苗也常常受到为害。
其主要危害的园林植物:害杨、柳和雪松等100多种园林植物,是苗木、花卉、果树和草坪为害较大的害虫。
轻者造成缺苗断垄,重者则毁种重播,有的还可爬至苗木上咬食嫩茎和幼芽。
1.小地老虎:形态特征:小地老虎成虫体长为20毫米左右,翅展为50毫米左右,体深灰褐色。
前翅面上的环状纹、肾形斑和剑形纹均为黑色,明显易见。
基线和内横线均为波浪形黑色双线。
后翅灰白色,前缘、顶角和缘线褐色,翅脉深褐色,外缘线黑褐色。
卵扁圆形,卵表有网纹,初产为白色,幼虫孵前为灰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为50毫米左右,体灰褐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密布黑色粒点。
背中线明显,臀板黄褐色。
蛹褐色,腹尾臀刺1对。
生活习性:小地老虎一般在黄河以北每年发生三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两岸每年发生四代,分布越向南其代数越多。
上海地区一年四代,蛹、老熟幼虫、成虫均可在土中越冬。
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
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其后几代数量骤减,危害较轻。
第一代幼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危害,5月下旬在1~2寸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成虫有趋光性,对糖、醋、酒的气味敏感。
卵大多产在土面或杂草叶背。
初龄幼虫躲在杂草中,先食杂草,三、四龄后白天潜入土中。
夜间出土活动,有假死性,并常将咬断的幼苗拖放在洞口,易于发现。
分布特点:土壤湿润的地区为害严重,干旱地区为害轻。
全国分布,以降雨多,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发生严重。
北方地区只在低温地,雨水多的年份发生重。
地老虎的危害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1、地老虎的危害症状:幼虫食量比较小,非常喜爱吃作物的叶片,还会危害作物的根部和茎部,在土豆即将成熟时期,经常将其茎块咬断,造成茎块内部空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营养价值。
2、地老虎的危害特点:在啃食作物时,大都选取作物的嫩叶部分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地老虎防治方法:加强对田地的整体管理、对地老虎幼虫进行人工抓捕、用含有红砂糖、酒、醋、水四种液体的混合试剂对其进行诱杀。
一、地老虎的危害症状1、较小的地老虎幼虫食量比较小,非常喜爱吃作物的叶片,还会危害作物的根部和茎部。
2、地老虎幼虫喜欢在夜间活动,经常咬断作物的叶柄、枝条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伤害极大。
3、在土豆即将成熟时期,经常将其茎块咬断,造成茎块内部空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营养价值。
二、地老虎的危害特点1、地老虎种类非常多,一只成虫可产卵500粒左右,每年可繁殖3代左右,对作物的危害性极大。
2、在啃食作物时,大都选取作物的嫩叶部分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地老虎的防治方法1、须加强对田地的整体管理,定期清理田地中的杂草,让害虫没有可以进行寄生的地方。
2、可以对地老虎幼虫进行人工抓捕,在每天的清晨可在作物断苗的地方,拨开4厘米左右,就可以顺利捕捉地老虎的幼虫。
3、可用含有红砂糖、酒、醋、水四种液体的混合试剂对其进行诱杀。
4、在修整土地的时候,可喷洒50%的辛硫磷1000倍溶液对土地进行简单的处理,进而捕杀幼虫。
5、可用炒熟的棉籽饼切碎,再用50%的敌敌畏溶液均匀喷洒在棉籽饼上作为诱饵,来捕杀幼虫。
四、地老虎的形态特征1、成虫身体长15毫米左右,前面的翅膀为黑褐色,翅膀约为45毫米左右,在肾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黑斑,外面的翅膀则为黑色。
2、卵呈现馒头型,身体长0.5毫米左右,高0.5毫米左右,出生的时候大都为乳白色,顶部还有一个黑色的点。
3、幼虫身体长40毫米左右,宽约3.2毫米左右,体表比较粗糙,腹部呈现黄褐色,还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
玉米地老虎防治和治疗办法玉米地老虎的概念和特征玉米地老虎,又称为长管天蛾、玉米麻喇蛄、粘虫等,是一种危害玉米作物的昆虫害虫。
它属于鳞翅目天蛾科天蛾亚科,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地,我国南方地区是它主要的分布区域。
玉米地老虎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成虫翅膀展开时约5-6厘米,翅膀状呈暗褐色,翅前缘前端靠近体部有一圆点,翅膀前部呈直角;•幼虫体形像细长的管子,体长约3-4厘米,为灰白色,体内有深棕色的六个对称纵线和黑色的顶端;•幼虫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会释放出一种黄色的胡椒碱,伪装成虫蛹,使其对天敌、寄生蜂等敌害起不了作用。
甚至会攻击人类。
玉米地老虎的生活习性玉米地老虎喜欢在玉米、稻谷、高粱等作物轮作期间生存和繁殖,由于其自然天敌较少,经常造成玉米作物大面积的损失。
其生活习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雌虫在晚上或清晨产卵,一般产卵在叶片或顶芽上的新芽旁,每只雌虫可产卵40-100粒;•蛹期一般在土中,蛹通常在土层的深处,越到冬季越往下蛹,直到土层冻结;•成虫在4-6月份飞出,对玉米侵害期在5-7月份。
玉米地老虎危害玉米的方式玉米地老虎对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叶食性危害玉米地老虎的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在过程中会吃掉玉米的叶片,并在叶面分泌黏液,形成一层覆盖叶片的黏液层,严重时会导致玉米的光合作用受阻,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桑蚕性危害玉米地老虎的成虫在取食玉米花粉时,也会导致玉米花药粉囊的破裂,花粉掉落,严重时会导致玉米花不受精,影响玉米的结实。
铜导管性危害玉米地老虎的幼虫喜欢钻入玉米的茎,吸食茎中的汁液,严重时会通达到根部,进入玉米植株的铜导管,导致茎干腐烂,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玉米地老虎的防治和治疗办法了解了玉米地老虎的特征和危害方式后,制定科学的防治和治疗办法就成了玉米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
玉米地老虎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季节性预防在春季进行田间整地时,及时清除玉米田中杂草、残茬、秸秆等,减少玉米地老虎过冬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从而达到减少玉米地老虎危害的效果。
地老虎的分类与鉴别白边地老虎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河北、北京、河南等省、市、自治区。
在内蒙古的锡盟、河北省的坝上地区、吉林延边、黑龙江省的嫩江、哈尔滨、宝清等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警纹地老虎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天山南北麓发生量最大,常与黄地老虎混合发生,在东北和四川南部凉山地区等也有零星发生。
八字地老虎国内各地都有发生和分布,以东北和西南发生较多。
其为害状见图2-1、图2-2、图2-3。
图2-1小地老虎为害玉米造成的玉米为害状(引自马齐祥等《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说》)图2-2地老虎为害状图2-3地老虎为害蔬菜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形态识别1.小地老虎图2-4小地老虎成虫(于洪春摄)图2-5小地老虎幼虫(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2.黄地老虎图2-6黄地老虎成虫图2-7黄地老虎幼虫及为害状3.大地老虎成虫:体长20~22 mm,翅展52~62 mm,暗褐色。
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枝较长,向端部渐短小,几达末端。
前翅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状纹、环状纹、楔状纹明显,周缘各围以黑褐色边,肾纹外方有1黑色条斑;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但有时不明显;外缘具1列黑点,内侧至亚缘线间为暗褐色。
后翅淡褐色,外缘具很宽的黑褐色边。
图2-8 大地老虎1.成虫2.幼虫3.幼虫头部正面4.幼虫第4腹节背板5.幼虫臀板背面6.蛹(1、2、4、5、6仿浙江农业大学,3仿魏鸿钧等)图2-9 大地老虎成虫(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卵:半球形,长1.8 mm,高1.5 mm,初淡黄后渐变黄褐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1~61 mm,黄褐色,体表皱纹多,颗粒不明显。
头部褐色,中央具黑褐色纵纹1对,后唇基等边三角形,底边大于斜边。
各腹节体背前后2个毛片大小相似。
气门长卵形黑色。
说明小地老虎防治方法摘要:一、小地老虎的危害二、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三、小地老虎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2.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4.物理防治四、综合防治策略正文:小地老虎,又名地老虎、地蚕等,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一种昆虫。
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幼虫危害农作物,对农业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地老虎的危害小地老虎的幼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它们主要以作物根部为食,导致作物枯死。
此外,小地老虎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一年可繁殖三代,随着气温升高,危害程度逐渐加剧。
二、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如下:1.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杂草等阴暗处,夜间活动、取食、交尾。
2.卵:产在作物根部附近,以土壤表层为主。
3.幼虫:在土壤中取食作物根部,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4.蛹:在土壤中化蛹,羽化后出土。
三、小地老虎的防治方法针对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避免连作,减少虫源;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减少成虫繁殖场所;秋季深耕,破坏蛹室,降低越冬蛹数量。
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
3.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洒或灌根,如辛硫磷、敌百虫等。
4.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性诱剂等诱杀成虫;设置黄板、蓝板等,监测虫情。
四、综合防治策略1.加强监测,及时了解田间虫情,制定防治计划。
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3.结合化学防治,选用合适的农药,确保防治效果。
4.注重防治设施的维护,提高防治效果。
地老虎防治方法2006-10-19 信息来源:丽水农技110视力保护色:【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一、糖醋合剂诱杀。
地老虎嗜好糖醋气味,可利用这一生活习性配制“糖醋合剂”诱杀。
方法:取糖0.5公斤、醋1公斤、白酒0.1公斤、水7.5公斤,加入15-25克晶体敌百虫,将上述原料充分搅匀后置于盆中,在傍晚放于离地约1米高处,次日清晨将药盆收回,可诱杀大量地老虎成虫。
二、黑光灯诱杀。
地老虎成虫羽化后在夜间取食、交配和产卵活动频繁,趋光性强,可将黑光灯安装于田间,夜晚开灯诱集成虫,灯下置一装有敌百虫药液的药盆,此法可有效诱杀羽化后的地老虎成虫。
三、泡桐叶诱杀。
针对地老虎喜爱泡桐叶独特气味这一习性,将采集的新鲜泡桐叶用清水浸泡20-30分钟后,于傍晚放入菜田中,每亩放60-80片叶,次日清晨可将聚集在泡桐叶上的地老虎幼虫捕捉灭杀。
四、鲜菜叶、豆饼毒饵诱杀。
将鲜嫩菜叶(或嫩草)用90%晶体敌百虫400倍液浸约1 0分钟,于傍晚撒入田间诱杀;也可取豆饼20-25公斤粉碎,过筛成粉状,炒香后均匀拌入辛硫磷0.5公斤,加水使豆饼湿润成毒饵,每亩按2-2.5公斤的用量将毒饵撒在菜苗附近,也能起到良好的诱杀效果。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
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1、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
成虫体翅暗褐色。
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
卵均为半圆球形,初产时黄色,以后变暗。
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
蛹的区别在于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背面的点刻,小地老虎背面的点刻比侧面的大,第四节上也有点刻;而黄地老虎背面与侧面点刻相同,第四节上很少有点刻。
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为害习性不同。
种植技术-什么是地老虎?地老虎如何防治?地老虎又叫上蚕、地蚕、切根虫。
常见的地老虎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因此种地网整理了地老虎的详细资料,以下列举出来供网友们参考。
大地老虎、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的区别:1、一般大地老虎,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2~62毫米,黑褐色。
触角雌虫丝状,雄虫羽毛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60毫米,体暗褐色,二亚背线问暗灰黄色。
表皮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蛹,长 23~29毫米,背侧两面刻点大小相仿。
卵,半球形,初产时浅黄色,渐变黄褐色,孵化前变灰褐色。
2、小地老虎的成虫体长17~23毫米,翅展40~50毫米,体黑褐色。
前翅肾形纹外侧中央部有“一”字纹。
触角雌虫丝状,雄虫前端羽毛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4毫米,体色灰褐带淡黄,表皮布满大、小颗粒。
蛹,长18~24毫米,第五至七腹节背面刻点明显,较侧面大。
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色,孵化前顶部变黑。
3、黄地老虎的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40毫米,体黄褐色。
触角雌虫丝状,雄虫前端2/3为羽毛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3~43毫米,体黄色,亚背线黑色;幼虫多皱纹,表皮颗粒不明显。
蛹,长16~19毫米,第五至七腹节气门下还有1列气门。
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米黄色,孵化前变灰赔色。
地老虎发生时间:1、大地老虎越冬的幼虫在4月开始活动危害,老熟制虫6月份在土下3~5厘米筑土室滞育越夏,秋季羽化为成虫。
2、小地老虎一般在3月初前后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是小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小地老虎的成虫有趋光、趋化性,喜据在双子叶杂草多的低洼潮湿地内产卵;幼虫共6龄,1~2龄虫昼夜剥食嫩叶或咬成缺刻,3龄后扩散,白天潜伏在花生湖苗附近的表土下,夜间危害。
3、黄地老虎年发生2~4代,以幼虫在土壤内越冬;第M年春季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越冬成虫盛发期。
3种地老虎都是幼虫咬断花生嫩茎,造成作物缺苗断垄。
地老虎的防治方法:方法一、杂草是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是幼虫迁向作物的桥梁。
地老虎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新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次之;经济作物以棉花、瓜果、甜菜为主。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新疆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棉花和瓜果为特色的农产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这些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田间管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地老虎是世界性的重要地下害虫,其主要特点为危害广、食性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文以地下害虫地老虎为论述点,主要介绍了地下害虫地老虎的种类、形态、特点及危害,通过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在农业、林业上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地老虎;种类;形态;危害;防治引言:地下害虫一般指的是为害期在土壤中生活的害虫,而且危害作物根部或者接近地面的根茎部,比如地老虎、蛴螬、蝼蛄等。
地下害虫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寄主多,也就是说在各种栽培作物中都可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1】。
我国已知地下害虫达320余种,分属于昆虫纲的8目32科,我区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根蚜、根蛆、根象甲、根叶甲、蟋蟀、白蚁等10多类,在我区以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四类为主,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虫中常发性,灾害性类群。
1.地老虎的种类与危害地老虎,又叫切根虫是粉翅蛾的幼虫。
雌蛾在九月初产卵。
通常把卵产在庄稼残梗上。
数周后,幼虫出世,饥不择食,此时地里任何庄稼都会被吞吃尽净。
天气变冷后,幼虫钻入地里过冬。
开春的时候,长大的幼虫专吃刚种下的幼苗。
它们晚上爬出来,把幼苗咬断,白天钻回地里休息。
早晨如果仔细检查受伤幼苗附近的地面,会发现一个小洞,洞边有一堆小泥珠子。
地老虎是一类为害农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
在我国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等。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省(区)均有要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作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重,其它旱作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1.1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土蚕、地蚕、黑土蚕、黑地蚕、逮剪、仞根虫等,是新疆主要的地老虎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