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18
第四节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教学目的:掌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一般要求和组合方式等重点难点:1、平曲线和竖曲线结合的一般要求2、平面直线和纵断面结合的一般要求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播放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Ⅰ复习提问:1、什么是爬坡车道?2、爬坡车道设置的条件3、竖曲线的两种形式?纵断面设计线是由什么组成的?Ⅱ导入新课公路的空间线形是指由公路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及横断面所组成的空间带状结构物;公路设计是从路线规划开始的,然后经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最终以平、纵、横组合的立体线形展现出来。
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选择的实际行车速度是他对立体线形的判断作出的,这样,立体线形组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车速上。
因此,设计中不仅仅满足平面、纵断面线形标准,还必须满足公路空间线形视觉的连续性,并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Ⅲ讲解新课一、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的意义公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力学的要求外,还要把驾驶员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的变化来判断线形。
公路的线形、周围景观、标志及其他有关信息,驾驶员几乎都是通过的视觉感受到的。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二)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
当车速增加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
(3)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
(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40°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
道路线形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摘要:线形设计是当前我国范围内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其同时涉及到平面线形设计与纵断面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等多项内容,是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点设计内容与难点设计内容,更是确保当前道路工程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范围内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阐述总结,以此明确当前我国道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路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工程的设计本身是一项以三维空间实体作为主要设计方法的方案内容,因此在道路线形的设计过程中通常将其进行全面分解以确保道路线形设计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当前我国范围内道路线形的设计通常将其分为路线平面线形设计、路线纵断面线形设计、路线横断面线形设计三项内容,在充分明确上述三项设计内容独立性的同时也充分强调三者设计内容的关联性与影响性,以此确保道路线形设计内容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确保道路线形的设计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各项设计要求的标准,并满足当前道路工程实际施工功能的需求。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范围内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阐述总结,以此明确当前我国道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道路工程的路线设计程序结合当前我国范围内道路工程的实际路线设计情况来看,设计人员在道路路线设计顺序上需要在充分考虑当前道路工程纵横断面平衡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道路平面,进而沿着已经标定的道路平面线形完成道路的高程测量、纵断面测量等测量工作,最后根据当前道路工程的实际地形情况、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与其他情况综合考虑道路工程的纵断面设计内容与横断面设计内容。
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确保当前道路工程线形的均衡性,并尽可能的节省道路工程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到的土石方数量,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设计人员也可以针对已经标定的道路平面线形进行一定的调整更改,以此确保各项设计结果均能得到有效改善。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的线形状况是指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
线形设计首先从路线规划开始,然后按照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进行,最终展现在驾驶员面前的平、纵、横三者组合的立体线形,特别是平、纵线形的组合对立体线形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动力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特别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
(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组合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任何单一提高某方面的技术指标都是毫无意义的。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特别是在路堑地段,要注意路堑边坡的美化设计。
(二)组合方式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a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如图所示,宜将竖曲线的起终点,放在平曲线的缓和段内;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和流畅的效果。
b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另一方切忌不能形成多而小。
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c当平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不宜重叠,或必须增大平、竖曲线半径。
d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也不得与反向平曲线拐点相重合,以免失去引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a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直坡段相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能提供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于地形相适应,行车单调,驾驶员易疲劳。
简述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是指设计公路平面布置时,根据道路的特定需求和周边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公路的纵坡、水平线形及曲线形等要素的组合方式。
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公路的舒适性、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在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道路的纵向变化、交通安全、通行能力、视距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保障行车的舒适性。
同时,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还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因素,使公路与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
在实际设计中,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根据不同道路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乡村公路等。
不同道路类型的设计要求和要点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在公路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舒适性、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为建设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公路网络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框架,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首先,本篇长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的整体安排。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的相关要点。
结论部分则对正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会概述本篇长文的主题——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以及与该主题相关的背景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会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以便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有条理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正文部分是本篇长文的重点,会详细介绍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的要点。
一、填空1、物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道路分级:根据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技术指标分类:大城市采用各类道路中的一级标准,中等城市采用二级标准,小城市采用三级标准。
4、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5、三个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6、缓和曲线的布设条件r>=2βo。
7、行驶阻力分类: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惯性阻力。
8、土石方调配原则:先横、后纵、选用适当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经济运距。
9、平面线形要素组合:基本型曲线、S形曲线、卵形曲线、凸形曲线、复合型曲线、C形曲线、回头形曲线。
10、选线步骤: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具体定线。
11、展线方式: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
12、行车视距种类: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二、名词解释1、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计量单位常用平均日交通量或小时交通量)2、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3、第三十位小时交通量: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4、道路建筑限界: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5、断背曲线:同向曲线中用直线连接时,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形成断背曲线。
(解决方法:1净接2直线足够长3变一个曲线)6、动力因数: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7、平均纵坡: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角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合成纵坡: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9、爬坡车道: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浅谈公路设计中的平、纵线形组合摘要:本文对在实际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线形结合时应该遵循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线型组合,设计原则前言在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平、纵断面线形配合不好,不但有碍于行车舒适等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视觉不良,造成行车上的危险。
平、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很好的配合,通常无须增加造价就能提高公路的品质,安全和完美线形,并有助于保持连续、匀速行驶。
1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1)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必须尽力避免。
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 2) 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 4) 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 平纵线形组合方式及注意问题2. 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中视景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和超车频繁,在组合时一般应避免这种情况。
但在交通比较错综复杂的路段( 如交叉口) ,采用这种线形要素是有利的。
为调节单调的视觉,增进视线诱导,设计时可用划行车道线、标志、绿化、注意与路旁建筑设施配合等方法来弥补。
2. 2 平面直线与纵段面凹形竖曲线组合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由于纵断面上插入了凹形竖曲线,因此线形不再生硬、呆板,而且给予司机以动的视觉印象,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
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避免采用较短的凹形竖曲线( 一般以大于最小竖曲线半径的3 - 4 倍为宜) ,以避免产生折点。
( 2) 在两个凹形竖曲线间注意不要插入短直线。
若能将两凹形竖曲线合二为一,则会具有更佳的视觉和行车效果。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第三节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 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重量增大;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当重量变化程度达到一定时,就会影响到旅客的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悬挂系统。
(2)前灯照射距离要求对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路段,在夜间行车时,若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过短,影响行车安全和速度;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有许多跨线桥、门式交通标志及广告宣传牌等,如果它们正好处在凹形竖曲线上方,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一、选择题1.关于平纵组合,不正确的是( A )。
A.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不必保持均衡B.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C.避免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D.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面线形的反复凸凹2.关于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正确的说法有(AE )。
A.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B.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C.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D.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小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E.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大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3.设竖曲线半径、长度和切线长分别为R、L和T,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则竖曲要素计算公式正确的有( BD )。
A.L=R/ωB.L=RωC.L=R+ωD.T=1/2LE.T=L4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正确的有( B D )。
A.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挖方B.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C.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填方=借方D.挖方+借方=填方+弃方E.挖方+填方=借方+弃方5.关于越岭线,正确的有(AB )。
A.相对高差200~500m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B.相对高差在500m以上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为宜C.越岭线路线布局以平面设计为主D.越岭线按以直线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线E.越岭线应走在直连线与匀坡线之间6.关于竖曲线,正确的有(AE )。
A.各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B.四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可不设置竖曲线C.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抛物线D.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圆曲线E.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7.平面设计时,关于直线的最小长度,正确的有(BE )。
A.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2倍为宜B.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6倍为宜C.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D.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E.当设计车速≥6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2倍为宜8.在某一排档,关于汽车的临界速度V k,正确的是(ADE )。
第一章平、纵、横设计1.1 平面选线1.1.1 平原地区公路路线特点: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坡度平缓,除草原、戈壁外,一般人烟稠密,农业发达。
村镇、农田、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盐渍土等为平原地区较常遇到的自然障碍。
因此平原地区选线一方面由于地势较平坦,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往往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以及支援农村建设需要的限制选线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1.2 平原四级公路设计要求及特点平原地区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应为农村专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较低,要求设计行车速度达到20km/h;平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m,一般最小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竖曲线最大纵坡不大于9%,坡段最小长度不小于60m,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00m,一般最小半径200m,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00,一般最小半径200m;设计时不但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当地经济、土地资源,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劳动力状况诸多因素的限制,这要求我们在路线设计时要做到规范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规范的同时,灵活应用规范,努力做到实用与经济相结合。
1.1.3 平原四级公路选线原则及依据选线是在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下,结合自然条件选定合理路线,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达到行车迅速安全,经济舒适及构造物稳定耐久,易于养护的目的,选线人员必须认真观贯彻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深入实际,综合考虑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最后选出合适的路线。
1.1.4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应符合以下原则(1) 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景的关系,在总体规划的知道下,合理选择方案。
(2) 认真领会任务书的精神,深入现场,多跑、多看、多问、多比较,深入调查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情况,以利于选择有价值的方案进行比较。
道路勘测设计报告姓名:覃川川学号:0843052179 班级:土木3班班号:08305023第一部分----平纵曲线的组合原则、形式、类型及注意事项⏹平面曲线平面曲线组合原则及注意事项:总的来说,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和环境相适应,保持线性的连续性与均衡性,并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点:(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平面线形宜直则直,宜曲则曲,不应片面追求直曲,这取决于当地地形地物等具体情况。
注意事项:◆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畅,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列较大。
◆在地势起伏的山岭重丘区,线路弯曲多变,曲线在平面线形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以曲线为主。
◆若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开阔地区(如戈壁、草原)人为设置一些不必要的曲线,或在高低起伏的山岭地区硬拉长直线,都将产生不协调的感觉。
(二)保持平面曲线的均衡与连续为使一条道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匀速行驶,避免出现技术指标上的突变,在设计是应充分注意一下几点:1.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直线与平曲线变化应连续、均衡,圆曲线半径和长度应与相邻直线长度想适应,设计时应避免一下组合:1)长直线尽头接小半径平曲线。
长直线和长大半径平曲线会导致较高的速度,若突然出现小半径平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发生事故。
特别是在下坡方向的尽头更应该注意线形的连续性,若因地形所限小半径平曲线难免时,中间也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平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
2)短直线接大半径的平曲线。
这种组合线形均衡性差,而且线形不美观。
2.平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相邻平曲线之间的设计指标应连续、均衡,避免突变。
在条件允许时,相邻曲线大半径与小半径之比宜小于2.0,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宜小于2.03.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在有高、低标准变化的线路路段,除了要满足相关设计路段在长度和梯度上的要求外,还应结合地形的变化,是路线的平面线形指标逐渐过渡,避免出现突变。
而且,不同标准路线相互衔接的地点,应选在交通量发生变化处,或是驾驶员能够明显判断前方需改变速度的地方。
公路设计中平纵线形组合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公路设计中平纵线形设计的原则、公路线形的作用、组合设计原则及具体应用进行论述,对公路设计中平纵线形组合加以分析。
关键词公路;设计;线形;平纵组合在公路设计中,平、纵面线形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如果两者配合不好,不但影响行车舒适等优点的发挥,而且会产生不良视觉,造成行车上的危险。
因此,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对于设计速度≥60 km/h的公路尤其重要。
1 平纵组合路段汽车运动学分析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定义: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界扰动后,自行保持或迅速恢复原行驶状态,不发生失控,但产生侧滑、侧翻等现象的能力。
行驶时,汽车稳定性的衡量可用纵向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指标表示。
纵向稳定性:汽车在坡度较大的坡道上行驶时,抵抗绕后轴或者前轴倾翻及纵向倒溜的能力;横向稳定性:指汽车在转向或在具有横向坡度的道路上行驶时,抵抗发生侧向滑移和侧向翻车的能力。
2 公路线形设计的要求及公路线形作用2.1 影响公路线形的因素在公路线形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公路应该具备的功能、作用,还有其影响因素包括公路线形、构造物、路线交叉、沿线设施及景观等。
公路设计应根据地貌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设计时要考虑平面和纵面线形,综合进行评定其优劣,认真设计好每一个局部路段。
2.2 对平面线形的要求平面线形设计,要求满足技术标准,并符合公路的实际地形。
进行平面线形设计时,应灵活变换曲线,使平面线形适应实际的地形、地物及地貌条件,并与周边的景观相协调,达到舒适理想的视觉效果。
平面线形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在长直线的终点位置,禁止与小半径曲线相连接,并注意避免任何连续急弯的线形。
反向曲线或同向曲线之间,应该插入足够长的直线。
由于小偏角曲线容易使司机形成错误视觉,把曲率看得比实际要大,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设计时应避免出现小偏角曲线,如果小半径曲线不可避免,则应设置足够长度的的曲线,同时注意与纵断面线形的配合。
2.3 对纵断面线形的要求纵断面线形设计时,需根据技术标准的要求,并考虑沿线景观等综合因素。
太长高速公路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金俊喜;罗兴宇;王炅田
【期刊名称】《山西交通科技》
【年(卷),期】2005(000)A02
【摘要】结合太长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对平面设计与纵面设计的组合谈一些体会。
【总页数】3页(P35-36,38)
【作者】金俊喜;罗兴宇;王炅田
【作者单位】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3
【相关文献】
1.山区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合理性研究 [J], 王立
2.太长高速公路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J], 金俊喜;罗兴宇;王炅田
3.高速公路平纵组合线形评价的研究 [J], 谢春林;郭俊峰
4.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安全性研究 [J], 王曼君;熊艳
5.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安全性研究 [J], 张文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