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6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摘要] 当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日本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少子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少子化现象的对策,为我国少子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生育率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生育率(一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是2.1。
少子化是指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
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为1738万人,男孩占51.2%,女孩占48.8%.,比上年总共减少大约14万人。
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6%,而同期中国为21.5%,美国为20.7%,韩国为19.1%。
日本少子化趋势加速又直接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招致人口急速减少。
对于日本来说,其出生人口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
1945年其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随后逐年减少。
至1957年出生人口数为156.7万人。
但在1967年至1974年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其人口数又有所上升,但过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出生人口数为157.7万人, 2000年下降为119.1万人,2009年为106.9万人,预计到205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从2000年的1.269亿减少至1.005亿,届时0-14岁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4.6%下降至10.8%。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一)婚育观念的改变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
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具有两代人口结构的日本与中国比较研究近年来,日本和中国的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却不尽相同。
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由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日本和中国的人口结构形成了两代人口结构。
这种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还会对两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日本具有两代人口结构日本的人口在二十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增长,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之后,日本的人口开始减少,并且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当前,日本的人口总数已经下降到1.26亿人,而且中高龄人口比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具体来说,日本的人口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人口,包括10岁以下和20至30岁之间的人;另一类是老年人口,包括50岁以上的人。
这种两代人口结构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日本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也将对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更为复杂。
中国当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人,但是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具体来说,中国的人口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倒三角”特征,即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年轻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此外,中国还存在一些其他的人口结构问题,如城乡差异、性别比例失衡等。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应对。
三、两国人口结构的比较和研究从日本和中国的人口结构来看,虽然两国面临的问题略有不同,但是都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应对。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老年人口的照顾和关爱,同时促进青年人口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着力改善城乡差异,同时解决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由于日本和中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国在对待人口结构问题时,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措施和策略。
比如说,日本需要加大对少子化问题的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口前往这些地区生活和工作。
关于中日少子老龄化的对照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少子化原因、老龄化趋势、应对措施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两国在面对这一共同挑战时的异同之处,并为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提供参考。
一、人口数量对比中日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的人口约为14亿,日本的人口约为1.3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两国的人口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自1970年代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长率逐渐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而日本的人口增长率也在逐渐减缓,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尽管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但人口总量仍然较大。
而日本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少子化原因对比1. 经济原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生育成本上升,教育和养育孩子的压力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选择延迟生育或者不生育。
女性参加社会劳动力也增加,造成了生育率的下降。
日本自20世纪末以来,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成本提高,使得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婚姻观念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结婚,这导致了日本的少子化问题。
2. 社会政策原因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权利,尽管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放开,但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对人口结构产生了影响。
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生育奖励政策来鼓励生育,但由于社会观念和经济压力等因素,生育率并没有明显提高。
三、老龄化趋势对比1. 老龄化速度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龄人口占比逐渐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3.5%。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的例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的趋势。
这一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也逐渐影响到发展中国家。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日本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且生育率持续下降。
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8%,而15岁及以下的儿童人口占比仅为12%。
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日本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其次,老年人口的增加给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此外,日本的少子化问题还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社会服务的压力。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
德国也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的压力。
根据德国统计局的数据,德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已达到了21.5%,而15岁及以下的儿童人口占比仅为13.2%。
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养老金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给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一些国家推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提供育儿奖励、扩大产假和育儿假等福利政策。
另外一些国家则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就业率,延迟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加强对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是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日本和德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趋势给经济、社会和基本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现象带来的挑战。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
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
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因少子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日本少子老龄化位居世界之最,论文着重探讨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标签:日本少子化老龄化“少子化”简言之即出生婴儿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动态平衡之意。
日本1995年生产年龄人口达到最大值,1997年正式步入少子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加剧而日益显现,现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日本以1973年的人口数为顶峰,从1974年开始,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人口置换水准。
日本在人口转变之后,出现了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少子化时代。
日本《2009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称,日本的劳动力人口(15至64岁)09年为8164万人,到2055年将减少至4595万人。
少子化不仅使日本的人口数量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日本的老龄化进程。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少子化同时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使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少子老龄化的形成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少子化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减少。
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
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再次,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保负担本已沉重。
而经济低迷和少子化进程的不可扼制,必然进一步加重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社会保障系统的负荷。
日本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国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负担,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完整)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
日本内部事务和通讯表示:日本国内人口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1.2亿左右浮动,本次是17年来首度跌破该水平.而过去7年以来,日本总人口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在日本现有的六千万户住宅中,单纯按照父母加孩子的标准设定的家庭到现在以减少到三成以下,现如今的家庭现状:单身及夫妇的构成中。
岁老人占据很大比例
由此不难明白在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空前的26.59%,而14岁以下的人口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2。
82%,并且将继续呈下行趋势。
这也充分反映了日本少子老龄化加剧的状况,甚至可以预测到2050年,日本的人口将下降至一亿以下。
这对试图减缓这一趋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日本人口问题,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日本的郊区,经历过高速增长时代时人口快速增长后,伴随着经济的下滑,子孙一代逐渐外出谋生,一定区域的老年化开始加重,随着老年化的加重,房屋利用率下降,住宅年久失修,商业设施因为活力的下降逐渐撤出,人口减少进一步加快,新人口的流入也逐渐减少,学校等公共设施也逐渐关闭,公共交通路线也因使用频率下降逐渐减少。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随着少子化的迅速发展,生育水平长期处于“低生育率陷阱”中的超少子化状态和人口负增长已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少子化的基本现状。
1.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日本自进入少子化阶段后,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很快。
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在1978 年下降至1.8以下(1.79),1989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降至史无前例的1.57,甚至低于1966年“丙午迷信”的1.58的水平,引起了日本国民的震动,史称“1.57冲击”。
少子化问题至此才得到日本国民的重视。
此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进而在1992年下降至1.5。
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日本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阶段仅用了3年和5年的时间。
从人口出生率指标来考察,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在1981年降至13‰,同样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严重少子化程度。
之后日本的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在1988年降至11‰以下(10.8‰),从严重少子化到超少子化也仅用了7年。
从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来看,日本的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于1991年降至18%以下(17.7%),达到严重少子化程度,并于1999年降至 15%以下(14.8%),达到了超少子化程度。
日本进入少子化阶段后,少子化程度迅速加深,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都在10年之内完成了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进而到超少子化的过渡。
少子化正式开端的1974年,是日本最后一个年出生人数超过200万的年份(约203万),此后年出生人数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萎缩。
根据日本战后的两次生育高峰来看,作为人口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该再出现一次生育高峰,也就是“团块三代”。
但是从那几年的出生数据来看,虽然1994年、1996 年、1998年和2000年的出生人数分别相比前一年有微弱的增加,但总体上仍未改变出生人数持续萎缩的趋势,预期的第三次生育高峰并未如期出现。
不断降低的生育水平也直接作用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上。
在少子化开端的几年,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尚能维持在10‰左右,此后持续下降。
浅谈日本老龄化问题摘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问题。
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
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日本老龄化速度之快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因素,给家庭带来的严重的负担。
这些都是日本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最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人口老龄化解决问题引言在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十分的严峻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和社会以及家庭带来的问题。
从日本的老龄化的现状、特点等进行分析,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多位从事关于日本老龄化问题的事业的专业人士学习到日本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方法。
并在日本的老龄化问题中看到中国未来的影子,要重视中国老龄化的问题,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文章从日本老龄化的原因讲起,在原因之中掌握了日本老龄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日本老龄化速度快。
并继续阐述了日本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和适当的解决办法。
并在最后给予中国和像日本这样老龄化速度发展之快的国家以启示。
一.日本老龄化现状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在总的人口数中,青年人的数目减少但老年人的数目却在增加而产生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率较大的现象。
一般更确切的标准是,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目占总人数的7%以上。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也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全球众多老龄化国家中,属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比率较高,早已成为了世界人口老龄化比率最高的国家。
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就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而且日本老龄人口比率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日本老龄化的特点是老龄化速度快。
在世界上也有许多发达国家是人口老龄化国家,日本与其相比其实问题还不是很严峻,但是,日本的老龄化速度非常之快,早在五十年代初的时候,日本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
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章导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自1865年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己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以后,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997万人,占总人口的10.4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27万人,占总人口的7.1%。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07%。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还会持续增加,并且来势迅猛。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之间数量比例的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关系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庞大、“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并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近邻日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不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却是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4年时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从总人口的7%升至14%,进入老龄社会。
根据日本总务厅编订的2010版《老龄社会白皮书》,预计2050年日本老龄化率将达到40.5%,也就是说平均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65岁以上老人。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模式也逐渐从传统走向社会化,由非正式制度转向正式制度。
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养老的形式及思想观念上有许多共通点,同时,中日两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均为外生型①,呈现出快速、猛烈的特征。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及对策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对策摘要:日本已经成为全球少子化的先驱国家。
日本不仅人均寿命全球第一,出生率在国际上也是处于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企业形态、社会保障制度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经济社会体系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成熟化而出现扭曲,并加速了少子化问题的进程。
本文试着就日本的经济、社会现状找出了少子化存在的原因,并分析了日本就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1.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状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日本的晚婚、少子、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每5年进行一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
该所对女方为50岁以下的6949个初婚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平均初婚年龄男方为28.5岁,女方为26.8岁,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女方晚婚的倾向更加明显。
在结婚不满5年的家庭中,计划要孩子的数量也首次减少到2个孩子以下。
另外,独生子女的家庭也有所增加。
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日本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居全球之冠,未满十五岁人口跌至百分十三点六,创全世界最低纪录,成为全球最少子高龄化的国家,少子化问题的严重可想而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
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1.25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2.少子化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低出生率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二战期间,日本政府鼓励多生育,禁止人工流产;战后日本颁布了《优生保护法》,随着人流解禁,经济逐渐复苏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这样一来,使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从当今日本女性的婚育观转变也不难看出:少子化也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的升高,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
日本少子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全球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较高的人口增长水平,但各国却表现出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各国正经历人口转变的过程,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多数国家正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其中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尤为严重。
1970年至今,日本的人口结构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变,1970年可以看作是日本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开端。
2016年,日本0~14岁人口比例进一步减少到12.7%,64岁以上人口比例增至26.4%,日本已经步入了超少子老龄化社会。
研究日本超少子高龄化社会的现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借鉴。
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主要分析日本少子老龄化社会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概括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主要分析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和原因,系统介绍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变动与现状,并分析日本少子化的成因。
第3章从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地域分布等角度,分析日本少子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4章主要从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日本少子化对其教育的影响。
第5章梳理阐述了日本应对少子化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简要分析了中国少子化现状,并借鉴日本的经验,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