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15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实验原理(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 2O 2――――→过氧化氢酶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的生成速率。
2.实验步骤和结果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考点一:“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pH(1)设计思路(2)设计方案例一、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
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 mL 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 ℃、25 ℃、35 ℃、45 ℃、55 ℃水浴中。
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a.温度:温度(temperature)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双重作用:(1)与非酶的化学反应相同,当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对许多酶来说,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Q10多为1~2,也就是说每增高反应温度10℃,酶反应速度增加1~2倍。
(2)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
以温度(T)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为稍有倾斜的钟罩形。
曲线顶峰处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最适温度是上述温度对酶反应的双重影响的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效应为主,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效应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丧失,反应速度很快下降。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在35~4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40~55℃。
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变性失活,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如细菌淀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仍不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
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
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定的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
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
2020届高考生物实验突破 专题06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实验原理(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 2O 2――――→过氧化氢酶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的生成速率。
2.实验步骤和结果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考点一:“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pH(1)设计思路(2)设计方案例一、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
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 mL 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 ℃、25 ℃、35 ℃、45 ℃、55 ℃水浴中。
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不同因素对酶的影响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甲)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酶的基本性质实验——底物专一性剂、激活剂和抑制、最适温度实验类型:分离鉴定实验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Ⅰ.酶的基本性质——底物专一性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酶的专一性。
2.掌握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学会排除干扰因素,设计酶学实验。
二、实验基本原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酶蛋白结构决定了酶的功能——酶的高效性,酶催化的反应(酶促反应)要比相应的没有催化剂的反应快103-1017倍。
酶催化作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反应。
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它们的专一性可以分为下列几种:1.相对专一性一种酶能够催化一类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物质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
2.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任何其他物质。
如脲酶只能催化尿素进行水解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氨。
如麦芽糖酶只作用于麦芽糖而不作用其它双糖,淀粉酶只作用于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
3.立体异构专一性有些酶只有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物中的一种,而对另一种则全无作用。
如酵母中的糖酶类只作用于D-型糖而不能作用于L-型的糖。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蔗糖酶对淀粉、蔗糖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来观察酶的专一性。
采用benedict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benedict试剂是碱性硫酸铜溶液,具有一定的氧化能力,能与还原性糖的半缩醛羟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na2co3+2h2o2naoh+h2co3cuso4+2+na2so4还原糖(—choor—c=o)+2cu(oh)2cu2o(砖红色或黄色)+2h2与benedict试剂无呈色反应。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酶(enzyme)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保真网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 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为什么?思考题1、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2、试管A、B、C的现象分别是:不变蓝、变蓝、变蓝。
思考题3、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思考题4、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
无关变量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淀粉酶溶液、碘液的量。
思考题5、不能。
因为如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需加热煮沸,会使低温试管中也出现砖红色沉淀,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结论。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机理;2、掌握如何选择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和获得最适pH条件的确定。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最适温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测量最适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温度对酶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温度加速酶反应的速度;另一方面酶是蛋白质,温度升高会加速酶蛋白的变性。
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如果保持其它反应条件恒定,而在一系列变化的温度下测酶活力;以温度为横坐标,反应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温度-酶活力曲线,可求得最适温度。
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温度较低时,绝对温度对Vmax 的影响遵守Arrnenius 公式程式:常数+-=)1(3.2log max 10T R E V a三、实验材料1.试剂(1)酸性磷酸酯酶原酶液(2)1.2mmol/Lnpp(用0.05mol/LPH5.0柠檬酸缓冲液配制) (3)0. 3mol/LNaOH 溶液 2.仪器(1)恒温水浴槽(2)可见分光光度计 (3)试管 刻度吸管0*号管先加入1.0mL NPP,反应温度为50℃,然后加入0.3 mol/L NaOH 3.0 mL,最后加酶。
五.实验结果温度—酶活力曲线结果分析:1)在PH值4.6的缓冲体系中,将反应置于不同的温度梯度中,测A405,做温度-吸光值的曲线图如上,其中40、60的数值偏差太大,所以作图时将其去掉2)因为吸光值越大,说明对硝基酚的含量越高,即相同的时间内酶促反应快,及酶的活力高,因此由此表可以知道酸性磷酸酶在50度的时候酶的活力达到最大值,在10-50度间酶的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力下降。
因此在PH值4.6的缓冲体系中,该酶的最适温度是50度,但是还要看此温度时酶的活力稳定性是否好,才能决定最适反应温度。
正交法测几种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一、实验原理1、酶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等都能影响酶反应速度,并且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1)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2)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常数,它受底物的种类、浓度;溶液的离子强度、pH、反应时间等的影响。
4)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2、正交法1)正交法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寻求最优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率试验设计方法。
它从多因素试验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通过对这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优水平组合。
2)正交法的优点:用较少的试验获得较全面的数据结果,避免了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对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都互相搭配进行的全面试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缩短了实验时间。
3)正交表的正交性:Ⅰ表中每一列(因素)各水平的重复数相等;Ⅱ表中任意两列横向形成的有序数对中,所有各种可能的有序数对的重复数相同。
用正交表安排的实验,具有均衡分散的特点。
即按正交表挑选出来的各因素水平组合在全部水平组合中的分布式均衡的。
4)正交实验的一般流程Ⅰ列出试验中的因素和水平数Ⅱ选择合适的正交表Ⅲ根据正交表进行实验设计Ⅳ实验并收集数据Ⅴ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结果分析Ⅰ利用各因素同一水平试验指标之和及平均数,可比较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的影响程度。
Ⅱ计算极差,可比较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
Ⅲ找出最佳试验条件(理论值)。
3、本实验选取四个因素,即底物浓度[S]、酶浓度[E]、温度、 pH 值,每个因素选三个水平,选择正交表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如下表:表 14、本实验测定的是胰蛋白酶的活力,以血红蛋白为底物,血红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多肽或氨基酸可用Folin-酚显色,在680nm下比色来得到产物浓度,从而通过一定时间内生成产物的量来判断酶反应的速度。
二、实验试剂1、2%血红蛋白液2、15%三氯乙酸(TCA)溶液3、0.3mg/mL牛胰蛋白酶(1:250)4、0.04mol/LpH为7、8、9的巴比妥钠-HCl缓冲液5、Folin-酚试剂:Folin-A(Ⅰ):-NaOHFolin-A(Ⅱ):-酒石酸钾(钠)临用前将A(Ⅰ)和A(Ⅱ)按50:1体积比混合得Folin-A试剂。
酶的本质、特性及相关实验探究[最新考纲]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考点一酶的本质和作用1.酶的本质及作用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主要是细胞核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生理功能具有催化作用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助学巧记巧记酶概念的“二、一、一、一”2.酶的作用原理如图曲线表示在无酶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1)无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②。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①。
(3)ca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4)ba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活化能。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流程(2)变量分析:4.酶本质的探索(连一连)提示(1)-e(2)-a(3)-c(4)-d(5)-b1.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思考:(1)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分别是什么?请说出判断依据。
(2)乙酶活性改变的机制是什么?其活性能否恢复?(3)欲让甲、乙两种酶的变化趋势换位,应加入何类酶?提示 (1)观察曲线图可知,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表明甲酶能抵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则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RNA ,乙酶能被蛋白酶破坏,活性降低,则乙酶为蛋白质。
(2)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活性丧失,这种活性的改变不可逆转,故无法恢复。
(3)RNA 水解酶。
2.下列是与酶相关的两个实验,请仔细分析并思考:实验二⎩⎨⎧组①:反应物+清水→反应物不被分解组②:反应物+?→反应物被分解(1)实验一的目的及结论①②分别是什么?(2)实验二的目的及组①的作用是什么?组②中“?”处的内容是什么?提示 (1)探究酶的化学本质,结论①的内容:该酶是蛋白质;结论②的内容:该酶是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