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01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692.00 KB
- 文档页数:113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第一章绪论本章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 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演变按照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早期、古典、新古典(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观)、现代(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的资源环境经济思想)和当代。
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流派的观点阐述如下:一、早期的资源经济思想萌芽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时期,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型农业和奴隶制度下,帝国的扩展城市和贸易的发展,苛捐杂税的重赋,滥用资源现象开始出现,例如,从乡村抽取过多的水源建设城市供水渠道,不加处理的废水,排入台伯河、污染土地;被征服的利比亚河、北非、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地区因为木材贸易和农业生产而成为沙漠;罗马覆灭后不断增加的土地,使教会成为中世纪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16-17世纪中期的重商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确立时期。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1571~1641)等。
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商业才是生产,利润来自流通过程。
为了把金银财宝赚进自己的国家,应鼓励贸易顺差和人口最大化增长。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应重视商贸和新版图的开发,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看起来好像永无枯竭。
重商主义者认为随着国家的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贡税也增多;人口多,国内生产的商品多,用于出口的商品也就多,因而能换回外国货币,即金银也多;人口多,兵源丰富,可以用武力去占领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得更多金银,掠夺更多的财富。
这个时期,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使农业极其衰落。
18世纪的法国出现了重农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产品,土地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其代表人物是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他强调人口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主张采取稳定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的政策,这一观点构成其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环境经济学第⼀章绪论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甚⾄给⼈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组成:⽣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产⽅式和发展道路问题。
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也要在发展中解决。
环保⼯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有作为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继续加⼤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GNP:国民⽣产总值,按国民统计GDP:国内⽣产总值,按国⼟统计环境经济学运⽤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然再⽣产与社会再⽣产的结合部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应⽤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法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科学性: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重性环境经济学的理论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法1环境费⽤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效益分析的常⽤⽅法、费⽤效益⽅法应⽤,环境费⽤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产出分析3环境资源开发项⽬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第⼆章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途中进⾏最佳配置,⽤于满⾜⼈们的⽆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环境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2.简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作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试分析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
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2)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
3)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
4)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
5)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
6)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7)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
4.简析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经济评估的作用。
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关于当前全球(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主要有什么观点?有没有不同的声音?请检索并予评述。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名词解释:需求、供给、均衡、支付意愿、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