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课题二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3.55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水资源丰富,但可用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
二、爱护水资源1、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但超过自净能力便会造成水污染2、水污染的因素:工业上三废的任意排放;(废渣、废水、废气)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生活中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
3、防止水污染: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课题2 水的净化一、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二、水的净化1、沉淀—加明矾后静置沉淀明矾溶解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
2、过滤—分离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①过滤用到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玻璃棒作用:引流②过滤操作三要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边缘。
(用水润湿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二低”:(1)、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2)、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盛浑浊液体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滤纸三层部分;(3)、漏斗下口紧靠下面烧杯内壁。
3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用活性炭4、消毒—用氯气或一氧化二氯消毒灭菌三、硬水和软水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3、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物质而达到软化目的。
4、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边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的方法。
(可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或分离挥发性与不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氢气1、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阶梯式净水装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阶梯式净水装置》,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一、问题提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的课外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均能完成实验。
在实验装置展示、现场演示净水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装置中的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三种物质放置顺序是否可以改变 ?二、教学目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设计学生经过分析讨论,确定以下实验方案方案一:改变三种物质的放置顺序,分别进行实验,比较净化效果;方案二:将这三种物质分别进行净化水实验,比较其净化效果。
查阅资料,结合这三种物质净化水的原理。
经过讨论,认为方案二比方案一合理,决定以方案二为基础进行实验。
四、实验探究1、各显其能——比较净水效果和速度将整个装置拆分成三个净化器,分别用小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对相同的污水进行净化。
首先观察它们净化水的效果:小卵石仅能过滤较大的固体颗粒,水仍然浑浊,净化效果差;细沙净化后的水较澄清,但有颜色,净化效果较差;活性炭净化后的水无色透明,净化效果好。
接着比较它们净化水的速度:小卵石净化速度快;细沙净化速度较慢;活性炭净化速度很慢。
2、相得益彰——设计阶梯式净水装置综合“净化速度”“净化效果”“净化原理”,过滤应该按照先“粗净化”再“精净化”的顺序进行。
将分别用小卵石、石英沙和活性炭做净水材料的净水装置从上向下依次连接起来,就形成阶梯式净水装置。
将水从最上方注入净水装置,收集装置中水满后从支管口溢入下一个净水装置,这样便于观察、对比它们的净水效果,理解它们在净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改曲易调——改变进出水口的位置在评价阶梯式净水装置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阶梯式净水装置”还包含教科书 P75活性炭净水器,活性炭净水时进、出水口的相对位置对净化效果有没有影响呢?一起完成这组对比实验:分别将水从上、下入水口进入等质量的活性炭中。
要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课题2 水的净化课题3 水的组成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爱护水资源2.化学式1.化合价2.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海水中含有大量化学资源地球上可供直接使用的淡水较少我国人均水量少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水自然界的水纯水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沉降吸附过滤蒸馏过滤例:活性炭除去水中臭味可以除去部分可以除去较大不溶性杂质明矾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会吸附、沉淀杂质实验4-2水的过滤实验4-1明矾净水目的分离液体和不溶性杂质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滤纸内壁加快过滤速度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装置图教材P75 图4-16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防止液体飞溅防止滤纸破损防止液滴飞溅杂质硬水与软水硬水软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含或含较少可用性钙、镁化合物硬水、软水区分方法用肥皂水区分含较多浮渣的是硬水饮水变软水生活中煮沸暴晒实验室蒸馏加热、长久放置后易生成水垢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蒸馏装置图:教材P77 图4-20无色无味透明实验4-5 氢气燃烧实验探究 电解水试验氢气验纯目的防止爆炸方法点燃少量氢气发出尖锐爆鸣声声音很小氢气不纯氢气较纯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无味无色密度比空气小密度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难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目的现象结论化合物、单质探索水的组成1、两个点击上都有气体生成2、生成的气体体积不同连正极连负极1体积2体积用点燃的木条检验气体木条燃烧更剧烈生成氧气用点燃的木条检验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氢气水分子含氢、氧两种元素,且每个水分子中含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化合物由两种及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氧化物水二氧化碳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定义定义例子高锰酸钾定义例氧气氢气铁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定义意义书写规则宏观微观表示某种物质表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表示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由几个某原子组成单质化合物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非金属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用元素符号表示例Ne例FeCO 原子个数为1时,省略不写氧化物的把氧写在右侧金属元素在左侧,非金属元素在右侧单质当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可能不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常见根的化合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概要课程标准要求:1.认识水及其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2. 掌握过滤、蒸馏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3. 认识水的组成4.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化学基本概念5.理解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学习方法指导:1.重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分析,是获得化学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2.利用类比归纳法理解基本概念本单元有几组重要的概念,容易混淆,通过类比归纳法,既可以类比出相同点,又可以类比出不同点,便于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3.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连,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水的净化等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学习中注意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课题1 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1.水污染物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加强水质监测)(1)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如: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3.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3)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4)“一水多用”(使用淘米水浇花、冲厕所等)。
课题2 水的净化一、 自然界中的水:一般是混合物二、 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2.过滤操作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操作要点:“一贴 二低 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待滤液体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中部;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A r):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2 元素一、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适用范围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二、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4、对于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第四单元自然接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3、初步学习过滤的原理及操作4、初步了解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知识梳理核心知识归纳1.水的净化方法: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
2.硬水和软水3.过滤:①过滤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②“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下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倾倒液体的烧杯要紧靠玻璃棒。
知识在线知识点一、水的净化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取水→加絮凝剂(如明矾)→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清水池→投药消毒→配水泵。
(1)加絮凝剂:明矾可作絮凝剂。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可以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效果。
(2)过滤:可以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杂质。
(3)吸附: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不仅可以吸附一些不溶性的杂质,也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还可以除去异味。
(4)消毒:用氯气作消毒剂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用漂白粉也可以消毒杀菌。
2.常用的净水方法,见下表。
净水方法原理作用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与水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把液体与不溶性杂质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界水中的一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吸附在其表面除去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除去异味蒸馏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先将水加热蒸发形成水蒸气,再冷凝,得到纯水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以下方法得到的水,其纯度最高的是( )A.过滤B.吸附C.沉淀D.蒸馏【答案】D【解析】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可除去异味和小颗粒悬浮物,沉淀只能除去大颗粒不溶性杂质,而蒸馏能除去所有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作纯净物。
知识点二、过滤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1)练习过滤器的制作。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二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五个内容主题中,“水的组成”在内容上属于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课标中要求“认识水的组成”。
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是探究水的组成的手段,要求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构建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学习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勇于质疑的伟大精神。
主题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及主题4“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学习“水的组成”的目的,要求学生能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并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对物质进行分类,促进学生化学变化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四单”自然界的水”课题二“水的组成”。
在教材结构、内容衔接上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内容看,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性质与检验,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及物质分类三个方面内容,从“分与合、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分别探究了水的组成,从宏观上的元素组成到微观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借用水的分解反应引出物质的分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为后面的学习也提供了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课题承接《我们的水资源》学习内容,此外对于前面物质的奥秘也有着巩固的意义,对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
序号知识点具体内容1 氢气的燃烧氢气的性质;氢气的验纯;定性认识水的组成;氢气与氧气化合的文字表达式2 水的分解电解水实验探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确定水中原子个数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微观过程3 物质的分类单质与化合物的分类;认识氧化物从教材栏目看,教材包括以下栏目,其作用是:【科学史话】通过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拉瓦锡三位科学家揭秘水的组成的化学史,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探究的不易及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会从科学史中归纳出化合法和分解法师探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初步认识水的组成。
《课题2 水的净化》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围绕着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
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界中的水与纯水的区别。
2.知道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初步学会过滤的基本操作方法。
4.通过对生活用水现状的调查,初步学会分析问题。
5.通过对水的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认识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离的实验原理。
6.通过自制净水器等多种形式,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7.通过对生活中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俗话说:“人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有没有想过鲁滨逊流落杳无人烟的荒岛,他生活时只能从池塘中取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过渡】池塘里浑浊的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洁净的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展示】一杯河水【讲述】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浑浊,可溶性杂质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
今天我们所用的水都自来水厂。
【提问】自来水厂是经过什么方法净化水的呢?制得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水净化的原因: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属于纯净物;自然界中的水常含有许多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流程:取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自来水①加絮凝剂:明矾可作絮凝剂,因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性,使杂质沉降达到净化的目的。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一爱护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地球是水球,总水量1.39×1018 m3,分为海洋、湖泊、江河、大气、地下、生物水等。
2.海洋水占总水量的96.5%,繁衍着水生生物,蕴藏着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陆地水3.5%【陆地咸水占0.97%,陆地淡水2.53%】3.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占其中的30.4%(1.07×1016m3)还不到1%。
海水淡化成本高,目前尚难推广。
4.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等造成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当今世界上8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26个国家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我国水资源总量2.7×1012 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有2048m3 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c)“一水多用”,例如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用来洗车、淘米水浇花等。
d)改变不良的用水习惯,刷牙洗脸洗衣间断性用水。
e)农业上改漫灌为喷灌、滴灌。
2.水体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3、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严禁向江河湖海中排放污水。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二《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基本概念
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四、知识点归纳
(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
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
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
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
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
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
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
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
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五、随堂练习与解题技巧 1.关于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铝、过氧化氢五种物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H 氢 1.008 表示元素符号 表示元素名称
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是氧化物
D.都是化合物
解析: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铝、过氧化氢五种物质,都含有氧原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们都含有氧元素,氧气是单质,所以不都是化合物,氧化物是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也不都是氧化物
故答案是B
2.1932年,美国化学家H.C尤里等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与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B.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C.是一种新元素
D.是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该元素与氢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所以是同一种元素
故答案是A
六、中考例题
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对地球起保护作用,含有较多的臭氧(03)。
有关臭氧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臭氧不是单质
B、每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C、臭氧中含有氧元素
D、臭氧与氧气组成纯净物
解析:臭氧是由一种元素构成,所以是单质,由臭氧的化学式可以知道,一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臭氧和氧气是两种物质,所以组合起来不是纯净物。
故答案是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D、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
解析:元素不能说个数,氯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氯化氢是纯净物,而氢气和氯气是混合物,所以B不对;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C不正确;D也不正确
故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