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学
- 格式:doc
- 大小:42.03 KB
- 文档页数:8
1生物制品: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2生物制品学: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3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生物芯片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糖链工程、代谢工程、自动生化药物筛选技术、后基因组计划于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海洋生物技术、宇航生物技术、生化工程、下游工程或高效分离纯化系统。
4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家畜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保生物技术、能源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制品技术。
5生物制品分类:按来源分(人源生物制品、动物源生物制品、植物源生物制品、微生物源生物制品)按使用对象分(用于人的生物制品、用于家畜的生物制品、用于家禽的生物制品、用于作物的生物制品)按结构与功能(疫苗类、抗体类、人血液代用品、重组细胞因子、反义寡核苷酸、重组激素类)。
6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度=多种生物活性的因子。
它们是可溶性物质,是一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7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光谱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8白细胞介素:是淋巴因子家族的一类,分别有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多种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免疫调节功能,增强抗体免疫力。
9白细胞介素—2:能使机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增殖,具有杀伤和清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在体内是免疫监视功能的基础。
10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应用产生了两种医疗技术: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11单抗最主要的特点是专一性和单克隆性,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单一的、特异的、均质的抗体。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1、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以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动物血液、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而制成的,可用于相应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的生物活性制剂。
包括内容:生物制品的生物学、生物制品的工艺学。
2、生物制品学是在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制备生物制品,用以解决人、畜疾病防控的一门新兴应用科。
3、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通常把实验用的动物统称为实验动物。
可分为实验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三大类,统称为实验用动物。
4、普通动物:即I级动物,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饲养在开放环境中的动物。
标准:不带有任何烈性传染病病原和人畜共患的微生物、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皮霉菌及体外寄生虫等。
5、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抗体存在的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允许存在的。
无菌动物GF:即体表、体内任何部位,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查不出任何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6、质量检验:生物制品质量检测包括:菌毒种鉴定、原材料检验、生产程序、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
抽样—无菌检验或纯粹检验---活菌计数----安全检验----效力检验---物理性状---真空度检查---残余水分测定。
新制品应经过实验室试验、田间试验、中间试生产、区域试验才能得到完整数据。
GMP是对兽医生物制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涉及人员、厂房和设备、原料采购入库、检验、发料、加工、半成品检验、分包装、成品检定、产品运输、销售、用户意见及使用反应处理等在内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包括:人员、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硬件) 、管理制度和要求(软件)4、疫苗:由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所制成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学第一章绪论二、名词概念l、生物制品:是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2、生物制品学: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3、基因工程:又称DNA的体外重组技术,即重组DNA 的实际应用,它是把细胞中的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后引入到适当的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4、细胞工程:是指一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生物品种或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获得某种有用的活性物质或生物制品的过程。
5、发酵过程:也被称为微生物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简单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产品。
6、蛋白质工程:是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技术属亚分子水平的基因工程技术,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操纵基因内部的一至几个核苷酸来人为定向突变或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目的。
7、抗体工程:又称为多克隆抗体,即第一代抗体。
它是由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病原微生物抗原,刺激人或动物机体后,其B淋巴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分子的混合物,分泌人血清中即称为多克隆抗体。
8、生物芯片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课题最终目的是到2005年得到全部人类基因组序列。
10、自动生化药物筛选技术:即是大规模测试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机器人自动寻找特殊生物的技术一11、生化工程:包括生物反应器、各种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发酵动力学研究、反应过程条件优化、发酵工艺,过程检测与控制,反应规模建立,过程自动化以及产品的提取纯化、包装在内的下游加工工艺等。
第一章绪论生物制品(Biopreparate):Biological products泛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diagnosis)或治疗(cure)或预防疾病(precaution)的医药用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系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生物制品按来源分类:①人源生物制品②动物源生物制品③植物源生物制品④微生物源生物制品按使用对象分类: ①用于人的生物制品②用于家畜的生物制品③用于家禽的生物制品④用于作物的生物制品按结构与功能分类:Ⅰ.疫苗类: 1)病毒疫苗2)细菌菌苗3)寄生虫疫苗4)治疗性疫苗Ⅱ、抗体类1)多克隆Ab;2)单克隆Ab;3)基因工程;4)Ab诊断试剂;5)Ab治疗药Ⅲ、人血代用品: 1)血浆2)血细胞3)血清白蛋白与γ-球蛋白4)修饰血红蛋白HbⅣ、重组细胞因子: 1)干扰素2)集落刺激因子3)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5)趋化因子6)转化生长因子β7)生长因子Ⅴ、反义寡核苷酸1)硫代反义寡核苷酸2)2’-甲氧/乙氧基反义寡核苷核3)肽核酸(PNA)4)其他。
Ⅵ、重组激素类: 1)多肽蛋白类激素2)类固醇激素3)氨基酸类激素4)脂肪酸的衍生物类激素生物制品的生产特点: 1、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前景美好2、有巨大的科研价值,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3、研发的产品面广,具有高速的成长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章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学的新进展单抗的优点: 1高度同质性2高度特异性3无限量供应性细胞移植技术包含: 1骨髓干细胞移植2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美国生物制品发展的模式与特点:1政府与私人对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的研发持续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后盾;2政府、大学和企业间的密切伙伴关系及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是研究成果迅速商品化应用的桥梁;3学术界的敬业精神与企业界的创业精神是发展的动力;4日趋成熟的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是产业化的保障。
第一章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第二章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第三章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品的非特异性毒性的通用安全试验,检查制品中是否污染有外源性毒性物质以及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除另有规定外,异常毒性实验包括小鼠试验和豚鼠试验.②无菌试验:生物制品不得含有杂菌,灭活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本毒,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③热原试验:生物制品厂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和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即热源反应.致热物质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质即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包括家兔试验法和鲎试验法.家兔试验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待检品,经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待检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鲎试验法是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⒉杀菌灭活和脱毒情况的检查①活毒检查:主要是检查灭活疫苗解毒是否完善.②解毒试验主要用于检查类毒素等需要脱毒的制品.③残余毒力实验:用于活疫苗的检查.⒊外源性污染检查①野毒检查:组织培养疫苗有可能通过培养带病毒的细胞带入有害的潜在病毒,因此需要进行野毒检查.②支原体检查:病毒类疫苗的病毒收获液、原液采用培养法检查支原体,必要时可采用指示细胞法筛选培养基.③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是放免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可用酶联免疫法.④残余细胞DNA检查: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检测来源于宿主细胞的残余DNA含量,以确保制品的安全性.⒋过敏性物质检查:以异种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某些生物制品,需要检查其中过敏原的去除是否达到允许限度.①过敏性试验②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③血型物质的检测:通常待检测的血型物质有抗A抗B血凝素和类A血型物质.第七章1疫苗的基本成分其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基本要素从不同角度确保了疫苗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确保疫苗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稳定存在.①抗原在机体内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他决定了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是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细胞间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 是指抗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②佐剂能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加强可表现为增强抗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或两者兼有.③防腐剂为了保证疫苗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而添加的一种适量的防腐剂.④稳定剂有效抗原表位是疫苗的作用基础,而某些抗原表位对环境中的温度,光等因素非常敏感,极易发生变性而导致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需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或保护剂.⑤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灭火器主要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对活体微生物的杀灭2疫苗的基本性质⑴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①抗原的强弱,大小和稳定性,2抗原的理化性质.⑵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包括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反应,接种引起免疫应答的安全程度,人群接种后引起的疫苗株散播情况.⑶稳定性疫苗,必须具有一定稳定性e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和冷链运输后仍能保持期有效的生物活性.3疫苗的种类112页表格4计划免疫与联合免疫概念①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特指的某些传染病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免疫制剂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致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②联合免疫Combined immunization就是采用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联合制成多联和多价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亚型,也可将多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5免疫佐剂adjuvant:凡能非特异的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6目前人和兽用免疫佐剂的主要类型.①铝佐剂抗原中加入适量的佐剂,可以将抗原完全吸附接种后,佐剂将抗原缓慢释放,起到抗原仓库的作用,从而延长抗原与巨噬细胞或其他抗原呈细胞的接触,是抗体的产生量剧增.氢氧化铝的功能主要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效价的IgG和爱IgE抗体,激活Th2细胞,但他不能刺激Th1细胞,也不能加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对许多疫苗不适用,尤其是对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②矿物油乳剂这类佐剂在提高抗体的幅度和免疫持久性方面,远高于佐剂.可是副反应严重,注射后多引起无菌化脓,且含有的矿物油,会长期留于植物中不能代谢,而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不予允许用于人.③植物油佐剂这种佐剂是由高纯度花生油做乳化剂,与液体疫苗制成的乳剂.由于植物油可被人体缓慢吸收,副反应小于矿物油佐剂,因此可用于人..第八章1.基因工程疫苗分类包括哪几种答: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①以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②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3核酸疫苗4基因缺失活疫苗5蛋白工程疫苗6转基因植物疫苗第九章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解毒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样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即为减毒活疫苗2.常用灭活细菌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日咳疫苗.常用减毒活疫苗:炭疽疫苗,结核疫苗,鼠疫疫苗,卡介苗. 3.细菌性监督和疫苗生产工艺流程图.菌种〔→传代检定培养特性、独立试验、安全实试验、免疫力试验〕→生产培养37~39℃培养一定时间克氏瓶固体培养或发酵罐液体培养→收菌→合并→原液检定细菌试验、浓度测定→半成品配制稀释、加冻干保护剂〔→检定纯菌试验、浓度测定〕→分装及冻干→成品检定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无菌试验、活菌计数、热稳定性试验、效力实验4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和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为一种蛋白质,所以又称细菌蛋白质毒素,可用于制造类毒素.内毒素endotoxin: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出来,只有在细菌死亡之后,通过菌体自溶或人工方法使细菌崩解后才能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它是由脂质、多糖及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所以内毒素已逐渐被脂多糖一词所代替.第十章1、HIV的复制:当H I V接触宿主细胞时,gp120与靶细胞的CD4分子结合,暴露出gp41,在gp41的参与下发生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HIV的反转录酶随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内,HIV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反转录成一单链DNA,以此单链DNA为模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另一条DNA链,从而形成双股的cDNA,cDNA可以进行转录,形成病毒RNA,并进一步形成病毒颗粒,由宿主细胞释放再去感染其他细胞,这样的病毒成为活动性病毒.活动性病毒的生成过程即是病毒复制的过程.2、AIDS的现状:目前研究AIDs疫苗还具有困难,HIV的病毒颗粒结构已经相对较了解,与此相比,疫苗的研究,却很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该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虽然研究HIV疫苗困难重重,然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制有效的HIV 疫苗是有可能的.艾滋疫苗的现状,表现为新型疫苗和传统疫苗两大分枝,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同时还包括合成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根据表达形式及克隆载体可分为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活载体疫苗及核酸疫苗等.3新型的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乙型肝炎DNA疫苗主要是将HBsAg的基因重组到质粒上构建成的,它在小动物的实验中显示了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如小鼠肌肉注射表达HBsAg的质粒后,迅速产生强烈而持续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但在大动物中却不能诱导出显着的免疫应答,这是DNA疫苗技术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的重要问题.利用含CpG基序的寡聚核苷酸与HIV的DNA疫苗同时免疫大猩猩,可以明显增强HB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另外,将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插入到HBV的DNA疫苗载体中,也可是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提高数十倍.第十一章输血的原则.答:1.鉴定血型.要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会引起严重的反应.2.抗体检查和鉴定.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C、抗E、抗s等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分析.3.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实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在37摄氏度下进行,以保证可能发生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4.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约血源等优点.第十二章一.血液制品的种类,用途.1.白蛋白类制剂:①维持调节血液渗透压;②运输和解毒作用;③营养供给.治疗休克、低蛋白血症、脑水肿、胸腹水2.免疫球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三类,①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感染症、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和治疗感染症,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作用是给受着补充免疫抗体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的,其功效取决于所含抗体的种类及生物效价.3.凝血因子制剂:①凝血因子Ⅷ制剂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凝血因子Ⅷ缺乏症,②凝血因子Ⅸ制剂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出血症状③纤维蛋白原制剂主要用于先天性纤原缺乏症及继发性纤源缺失的治疗,如胎盘早期剥离引起的大出血等.二、低温乙醇沉淀法的原理及影响沉淀的因素.原理:在介电常数大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在介电常数小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就小.乙醇能显着地降低蛋白质水溶液的介电常数,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影响因素:①PH:当PH位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最易沉淀.通常低温乙醇法在PH4.4~7.4进行分离.②温度:温度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低.溶液中加入乙醇,因乙醇的水合作用会产生放热现象,而温度升高可能造成蛋白质变性,所以在低温乙醇工艺中,整个过程均应控制在0~-8℃.温度降低可以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若温度控制不当,轻则会影响蛋白质的获得率,重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③蛋白质浓度:在分离过程中,可将蛋白质溶液作适当稀释,以减少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种蛋白质共同沉淀,但过分稀释易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增大分离的容量,也不可取,所以应选择适宜的浓度.该方法中蛋白质浓度适宜范围为0.2%~6.6%④离子强度:在低盐溶液中盐浓度的很小改变即可引起蛋白质溶解度的极大变化,盐类与蛋白质的互相影响,随离子强度而变化.该法中离子强度的变化范围在0.01~0.16.,⑤乙醇浓度:乙醇能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逐渐降低,而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在低温乙醇工艺中,乙醇的浓度范围在0~40%.第十三章1.人血液代用品的分类答:1全氟碳化合物.2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①天然血红蛋白②化学修饰血红蛋白③人工红细胞④基因重组血红蛋白3红细胞类血液代用品.①万能型红细胞②造血干细胞培养定型红细胞.第15章细胞因子分类及功能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人类和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他们是一组可溶性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IFN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引发发热等作用.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根据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将CSF分为以下几类①刺激白细胞的CSF②刺激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④刺激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⑤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这些细胞因子均有集落刺激,不同的CFS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起促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这类物质主要有白细胞合成,且主要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用极小的量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介导效应.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除有杀肿瘤作用外,TNF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剂量的可引起恶液质,使患者表现出进行性消瘦.5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调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激活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促进定向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一些转化细胞的机能,在机体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及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对机体不同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途径对靶细胞的增殖、运动、收缩、分化和组织改造起调控作用.包括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综合症、侏儒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②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及用于面部整形手术,具有修复皮肤组织的功能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结缔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创伤愈合和慢性炎症中,对新生儿血管的形成及肌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移动具有刺激作用,对胚胎横纹肌的发育和肺的成熟也起调控作用.⑤神经生长因子NGF: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成熟,维持神经元的存活.⑥转化生长因子TGF:可用于骨伤愈合,慢性创伤和抗肿瘤.⑦抑制素inhibin、⑧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等.第十九章1、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就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基因治疗的方法方式:1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指用正常基因置换整个致病基因,使致病基因永久得到更正.这种以正常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它可以除去全部致病基因,使突变的基因在原位得到更正.2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 是指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3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 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异的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但致病基因本身并未得到改变.4基因失活gene inactivation是指应用反义技术,将反义寡核苷酸或反义RNA导入细胞以封闭某些有害基因的表达.通过引入目的基因的mRNA的反义序列或催化裂解mRNA 的核酸,引入的反义RNA与mRNA相配对后,用于翻译的mRNA 的量就大大减少,因而合成的蛋白质量就相应减少.引入的反义序列也可能与基因组DNA杂交,从而阻遏mRNA的产生.这些都会使靶细胞中靶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大减少.5基因抑制指导入外源基因去干扰、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3、核酸药物medicines 指主要干扰特定细胞的mRNA转录和翻译的药物.4、核酸药物的种类:DNA药物、反义RNA、RNAi药物、核酶、脱氧核酶、多肽核酸。
【生物制品学】一、名词解释1. 基因疫苗(P4):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置于真核表达元件的控制之下,构成重组表达质粒DNA将其直接导入动物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亚单位疫苗(P4):病原体经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除去其无效的毒性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制备的疫苗3. 多价疫苗(P4):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4. 混合疫苗(P5):又称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方法组合而成。
6. 同源疫苗(P5):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的,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7. 微生态制剂(P6):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或生菌剂。
是用非病原微生物,如乳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口服治疗畜禽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下痢。
8. 灭活(P44):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扰作用。
9•保护剂(P48):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10•佐剂(P51):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11.乳化剂(P54): “乳剂”是将一种溶液或干粉分散成细小的微粒,混悬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两相间的界面活性物质称为乳化剂。
12」SCOM(P61):免疫刺激复合物(The Immunostimulating Complex ,ISCOM) 是由抗原物质与由皂树皮提取的一种糖苷Quil A,与胆固醇按1: 1 : 1混合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免疫活性的脂质小泡。
13. 抗体酶(催化抗体)(P122):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 近交系动物(P144):近交系是指近交程度相当于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近交系数达98.6%以上、群体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生物制品学一、名词解释1.疫苗: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Page1092.病毒类疫苗:由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进入机体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病毒能力的生物制品。
P1763.核酸疫苗:把外源基因可能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是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抗体,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P141)4. 反复冻融法p115.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P1)6.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7.人血液代用品:指能够携带氧、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及扩充血容量的人工制剂 2548.细菌类疫苗: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进入人体后使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细菌能力的生物制品,成为细菌类疫苗。
9. 生物制品学 p110.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p1511.多糖—蛋白结合苗:将多糖与载体蛋白共价连接,通过载体蛋白提供适当的T细胞表位,由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多糖特异性抗体,使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转变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由此制得的疫苗称为多糖—蛋白结合苗。
12.体细胞治疗:是将细胞放在低温下冷冻,然后在室温中融化,如此反复多次,而使细胞壁破裂的细胞破碎方法。
p713.基因治疗p7二.填空题1、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DNA疫苗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第二次疫苗革命的产物。
Page1052、长期以来氢氧化铝是唯一的人用疫苗佐剂。
Pags1053、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有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和特异性。
Page1104、细胞因子是一类机体在发生免疫反应时产生的免疫调节物质。
1.生物制品的概念:是由微生物(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植物主要组织经纯化或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
广义的生物制品还包括一些保健品,如微生态制剂。
2.生物制品学: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3、研究内容:是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结构、功能、制备工艺、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等内容。
4、研究对象:是针对多种恶性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多种疾病的治疗剂,以及为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或保健用的生物制品。
5、生物制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在疾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①.在免疫预防上,许多国家借助生物制品控制或消灭了很多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疫苗可用于有效防制动物和人的疫病。
如牛瘟、人的天花病。
②.在诊断上,很多国家研制成功相应疫病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盒。
如猪瘟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研制的鸡副伤寒玻片凝集抗原等也已得到广泛使用。
③.在治疗上,如有些动物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和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具有帮助动物机体杀死、抑制或消除病原体致病作用,因而成为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
6、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
7、疫苗的种类(按疫苗抗原种类、数量、来源可分为):a.弱毒疫苗 b.重组活疫苗 c.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d.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 e.灭活疫苗 f.亚单位疫苗g.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h.抗独特型疫苗i.基因疫苗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j.单(价)疫苗k.多价疫苗l.混合疫苗m.同源疫苗n.异源疫苗8、重组活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制成的疫苗。
9、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将病原体免疫保护基因克隆于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实现体外高效表达,获得重组免疫保护蛋白所制造的一类疫苗。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制品学是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3.联合疫苗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抗原的原液配制而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灭活疫苗或活疫苗。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
5.诊断制品是指用于检测疾病或机体功能状态的各种诊断试剂,可用于指导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6细菌类诊断制品是根据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已知的抗原以检测未知的抗体或用细菌及其相关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已知的抗体以检测未知的抗原的诊断制品。
7病毒类诊断制品是根据病毒抗原与其相应抗体发生特异结合的原理制备的病毒抗原或其抗体,用于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体或抗原,以诊断是否病毒感染或鉴定病毒的诊断制品。
8.抗原在集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称为抗原。
9.疫苗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10.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又称基因疫苗或DNA疫苗,就是把外源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
11.遗传重组疫苗(genetic recombinant vaccine) 是指利用经遗传重组方法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12.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red vaccine) 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是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1、生物制品:泛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成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2、生物制品学:系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3、基因工程疫苗:狭义的疫苗被称做传统疫苗,即完整的病原体为主制成的疫苗;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属于新一代疫苗或高技术疫苗范畴。
4、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5、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6、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8、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主要是指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抗原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9、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是指利用微生物做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到微生物体中,使用能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10、基因缺失活疫苗: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除与毒力有关的基因获得的缺失突变毒株制成的疫苗。
11、蛋白工程疫苗:是指将抗原基因加以改造,使之发生点突变、插入、缺失、构型改变,甚至进行不同基因或部分结构域的人工组合,以期达到增强其产物的免疫原性,扩大反应谱,去除有害作用或副反应的一类疫苗。
12、遗传重组疫苗:是指使用经遗传重组方法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生物制品学1. 引言生物制品学是研究生物制品的制备、应用及相关技术的学科,包括生物制品的生产、评价、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生物制品指的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在医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制品的分类根据生物制品的来源和制备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蛋白质制品蛋白质制品是指由基因工程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蛋白质药物。
这些药物包括生长因子、抗体药物、重组血因子等。
蛋白质制品具有高效、高纯度、低毒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基因工程研究领域。
2.2 疫苗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它包含病原体或其部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的制备过程包括病原体培养、灭活或减毒、纯化等步骤。
疫苗的应用广泛,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流感等。
2.3 血液制品血液制品是通过对血液进行处理,制备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制品。
血液制品主要包括血浆制品、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等。
这些制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对于救治重症患者起着重要作用。
3. 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3.1 生物材料的选择生物制品的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的生物材料作为原料,这些材料可以是细胞、组织、微生物等。
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对于制备高质量的生物制品非常重要。
3.2 培养与发酵在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和发酵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使生物材料能够进行良好的生长和繁殖。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生物制品的活性成分,如蛋白质、酶等。
3.3 提纯与纯化生物制品的提纯与纯化是保证生物制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不同的分离、纯化技术,如层析、电泳、过滤等,可以去除杂质、提高产品纯度。
3.4 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名解佐剂:通过改变可溶性抗原的物理状态延长体内存留时间,非特异性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免疫效果。
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红细胞浓缩物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成分血:成分血是指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制备的治疗性血液成分。
一份全血通常可分离2~4份有临床治疗价值的血液成分。
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 SRBC):又称添加剂红细胞,通过离心以去除全血中尽可能多的血浆,并代以红细胞保存液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比容为0.50-0.65。
该制品具有保存期长(可达35天)、输注顺畅的优点。
红细胞添加液(保存液):对某一种血液制剂进行再加工时,针对某一血液成分而加入的能保持和(或)营养该血液成分生物活性,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一类药剂称为添加液。
冰冻红细胞(frozen red blood cells, FRBC):采用特定的方法将自采集日期6天内全血或悬浮红细胞中的红细胞分离出,并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甘油与其混合后,使用速冻设备进行速冻或直接置于-65℃以下的条件下保存的红细胞成分血,称为冰冻红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FFP ):fresh frozen plasma 定义:在全血采集后6小时(保养液为ACD)或8小时(保养液为CPD或CPDA-1)内,但不超过18小时将血浆分离出并速冻呈固态的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符合要求的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的单采成分血。
含有的血小板数量≥2.5×1011每袋。
每份单采血小板约相当于10袋常规浓缩血小板的总量。
冰冻血浆:采用特定的方法在全血有效期内,将血浆分离出并冰冻呈固态的成分血,或从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冷沉淀凝血因子后将剩余部分冰冻呈固态的成分血。
生物制品学
1 生物制品学:
生物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创新理念,它也给世界上许多工业活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及技术进步。
生物制品学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及生物学基础知识,制造出有用的物品的研究领域。
生物制品学的研究旨在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制作出各种可用于各种应用的物品。
2 生物制品学的重要性:
生物制品学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领域,它也是一种发明能力。
它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及生物学基础知识来制作出有用物品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及实现更多的应用技术的手段。
生物制品学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生物制品学的应用:
生物制品学的工作覆盖面非常广,能够涉及到从分子生物学到制药工程,从医学检测到酿酒酵母发酵,从细胞工程到农业新物种。
这些研究和应用不仅能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且还可以推动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为今后的创新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撑。
4 结论
生物制品学是一门涉及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及应用将有助于把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推进到与工业应用紧密结合的领域,有利于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也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物制品是一类用于疾病诊断或防治的制剂。
即应用自然的或借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各种微生物、细胞、动物和人源组织、液体等生物材料而制备。
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
预防用生物制品均用于传染病的预防。
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 -球蛋白三类。
发展:生物制品是生物工程中具有免疫特性的一种药品,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与疾病作斗争的产品。
欲溯其源尚无法真切描述,只能从1912年至近期的历史简要叙之,故称简史。
据公元203年(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凑,其气必虚”,这是对免疫的最早描述。
“免疫”一词首见于明朝的“免疫内方”意思是免除传染,“明朝种痘新法”即有“熟苗”的记载,用来防御天花病,2500年前我国古藉的“左传”就记载了狂犬病,并研究了它的治疗方法。
“牛疫即牛瘟病”的流行曾记载于后汉永平十八年,《五行记》上。
三百年前藏族同胞采用牛瘟弱毒(即自然感染黄羊含牛瘟病毒的血液作毒种),灌服牛只预防牛瘟病,算是古老的兽医减毒疫苗。
而正式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办的兽用疫苗制造所是1930年,实业部青岛商品检验局王汝川教授首创的【1】。
建国以来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取得了长足发展,研制了一些世界领先的兽医生物制品,对疫病防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牛肺疫兔化弱毒疫苗,消灭了我国的牛瘟和牛肺疫。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共体认为中国C株弱毒苗(猪瘟兔化弱毒株苗)控制和消灭欧洲国家的猪瘟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国首创的马传贫弱毒疫苗1983年在国际马传贫学术会议上得到高度的评价。
我国研制的猪2号(S2)布氏杆菌苗和羊5号(M5)布氏杆菌苗免疫力均优于国外的19号布氏杆菌苗,安全性优于国外羊用的Reul号菌苗。
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羊痘细胞苗制品均达到先进水平。
我国在诊断液和菌株的选育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如牛鼻气管炎抗原、牛黏膜病抗原、副结核菌素诊断液等品。
我国也进行了大量弱毒菌种、毒株的培育和筛选,如中国C株弱毒株(猪瘟兔化弱毒株)、马传贫弱毒疫苗株等都是我国自己选育的优秀毒株。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独立的兽医生物制品产、供、销监督检测体系,1966年农业部颁发了《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
据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2001年),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共有188种,其中灭活疫苗56种,活疫苗 57种,抗血清7 种,诊断制品61 种,其他制品 7 种。
我国兽医制品生产企业30家,其中,有3个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通过 GMP认证,15个生产车间通过 GMP验收。
同时,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2】。
有专家预测,在当今和未来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现代医药学及生物技术将成为时代竞争的焦点,并将占居制高点。
兽用生物制品作为现代医药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防治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兽用生物制品作为高科技生物产品,由于其科技含量高,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小,价格基本稳定,盈利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已经成为新经济时期极具吸引力的产业。
正因为如此,兽用生物制品领域成为资本投入的热点。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重组、兼并与上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飞速发展。
1. 2.遵照并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贵州省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规范》的有关管理规定。
2.每年应根据贵州省免疫规划接种程序、本地区各年龄组儿童数、新生儿出生率、不同制品的规格、每针次使用量及各疫苗的损耗系数,合理制定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
3.进货渠道遵循“区→县→医院”的原则,专人负责运输、储存和管理。
4.建立建全生物制品领发登记,出入有账目,做到帐苗相符;每月做好生物制品使用量统计,汇总后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领发登记要记清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效期、领取日期等,若出现异常反应则有据可查。
6.疫苗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贮存和运输,避免阳光直射。
7.疫苗应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码放,并按照进库先后、效期长短,有计划地分发,严防冻结、受热、过期或造成失效浪费。
8.接种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凡有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标签不清或无标签、安瓶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9.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10.安瓶开启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一小时未用完时,应将疫苗废弃。
11.预防用生物制品接种时应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告知,推荐制品必须执行自费自愿的原则,家长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接种。
3分级危害程度处理对象一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二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
通常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四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高度危险的致病因子。
没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5传统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疫苗,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统疫苗,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以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灭活苗又分为组织灭活苗(如猪瘟结晶紫疫苗)、培养物灭活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
此种疫苗无毒、安全、疫苗性能稳定,易于保存和运输,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2.弱毒疫苗:又称活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丹毒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
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3.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
单价苗对相应之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能(如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系由B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制造,对由A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无免疫保护作用)。
4.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
5.混合疫苗:即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
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6.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制备,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用于预防各种品种猪的猪瘟和猪流行性腹泻症)。
7.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如兔纤维瘤病毒疫苗能使其抵抗兔粘液瘤病),或用同一种中某型微生物种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如牛、羊接种猪型布氏杆菌弱毒菌苗后,能使牛和羊获得牛型和羊型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力)。
6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按照感染率不同可大致分为高、中、低度三类流行区。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东欧、日本、前苏联、南美、地中海地区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和热带非洲为高流行区。
1995年,我国大面积肝炎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我国人群HBsAg阳性率为9.8%,抗HBs 阳性率为27.4%,乙型肝炎总感染率为57.6%,HBsAg阳性率分布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无症状携带者、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体液中可检出,其中血液中的HBV传染性最强。
目前,唾液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
人群对HBV普遍易感。
HBV的传播途径包括经皮和黏膜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近年来,HBV的输血传播及医源性传播减少,经皮或黏膜接触传播成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但所有传播途径可能均与接触感染的血液有关。
在我国,母婴传播非常多见。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BV可通过各种方式的性接触传播。
在男男性行为者中,HBV感染流行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HBV感染与多性伴、肛交、同性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在异性恋人群中,戚染与多性伴、既往性病(尤其梅毒、淋病)病史呈正相关。
吴乔华等在1989-1990年间,对我国广州和福州两地的560例卖淫妇女中HBV血淸感染流行情况作了调査,发现卖淫妇女中的HBV感染率为84.82%,HBsAg阳性率为21.61%,显著高于正常人〈孕妇)。
近年来,随着HIV/AIDS的流行,在同性恋和异性恋性病高危人群中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得到加强,HBV性传播也有所下降。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
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①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
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③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预防措施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
通过20年的努力,上海市出生的婴儿HBsAg携带者从9.8%降至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