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资料: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格式:docx
- 大小:27.52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党和人民为推进工业化、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付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和意义,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确立过程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措施、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2.难点:工业化起步的背景、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掌握历史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深入理解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课程内容。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制作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局面,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推进工业化、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我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措施,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以及这些措施的意义。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利用教材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前搜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学会从多渠道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3.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讲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
由于没有桥梁,所有南来北往的物资和行人只能靠轮渡来运送,极不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大桥建设工程进行了新的钻探测量和设计工作。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1957年10月,全长近1 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探究新知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实施背景【教师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出示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格和第19页《材料研读》,提问: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难点:理解工业化起步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培养学生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小组讨论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工业化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一、工业化起步1.“一五”计划2.主要成就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写于1956年6月的一首词,其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座大桥,它建立于什么时期?此时期还有哪些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领略它的风采。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史料1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史料2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教师: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史料3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史料4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教师:史料3和史料4中的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学生2: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史料1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确立
知识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时间:1953年至1957年。
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
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例1】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
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链接“一五”计划成就辨析组合项,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③;①②④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故选B项。
答案:B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上内容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链接所学可知: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由此判断D项正确。
答案:D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世
界屋脊上的三条公路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改善西藏的交通问题,加强西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我国修建三条入藏的公路:即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康藏公路(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起自青海西宁,终点是西藏的拉萨,全长2100千米,全线穿行青藏高原,跨过长江的上源,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平均海拔4000米。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新藏公路起自新疆南部的叶城,经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终点是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全长1179千米。
这条公路修在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路高入云。
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康藏公路起至四川的雅安,终点是西藏的拉萨。
全长2400多千米,途中跨越14座大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12条湍急的河流。
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苦,举世罕见。
后来又修筑雅安到成都段,称川藏公路。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