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化学成分
- 格式:docx
- 大小:10.51 KB
- 文档页数:1
白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深度挖掘,对白术这一古老且广泛应用的中药材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对其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探索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白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理解白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多重功效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未来药物研发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属菊科苍术属植物,其干燥根茎作为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治疗领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酚酸类化合物、三萜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成分构成了白术复杂且独特的药效基础。
每一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与靶点,参与到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之中。
本文将首先概述白术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特征、提取分离方法及含量测定技术,为后续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奠定物质基础。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各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如利尿、降血糖、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保肝、护肾、神经保护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特别关注于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揭示,如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变化、蛋白相互作用等,以期阐明白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
本文还将探讨白术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以及其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特性,这对于理解其体内效应及优化用药方案至关重要。
针对白术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分析,有助于揭示白术在临床疗效中的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为其在相关疾病防治中的精准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将以系统全面的视角,追踪白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前沿动态,揭示其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推动白术及相关制剂的研发创新、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2. 白术的化学成分讨论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在白术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白术主要化学成分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菊科白术属植物,又名白术、三术、木术等。
它是中草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食品工业中。
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萜烯类化合物、酚醇类化合物、多糖和苷类成分等。
挥发油是白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α-云南白药醇、β-云南白药醇、彼-云南白药醇、α-亚-蒎烯、β-亚-蒎烯、α-蒎烯、β-蒎烯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保肝、解热、镇静等药理作用。
萜烯类化合物也是白术的重要成分之一。
萜烯类化合物包括白术酮、乌头酮、四神豆烯、β-石竹烯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酚醇类化合物也是白术的重要化学成分。
酚醇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三萜醇、酚酚、鞣质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此外,白术中还含有多糖和苷类成分。
多糖是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复杂多聚体,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苷类成分是由苷基和糖分子组成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保肝、抗肿瘤等作用。
在中药学中,白术被认为具有健脾,益气,温中,除湿等药理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乏勇等症状。
此外,白术还可以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研究还发现,白术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白术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萜烯类化合物、酚醇类化合物、多糖和苷类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白术抗菌、抗炎、抗肿瘤、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
白术在中医药和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白术的现代研究进展白术为临床常用中药材,近年来对其研究颇多,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白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标签:白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菊科植物,取其根茎人药,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中药。
白术性温,味甘、苦,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燥湿和中,安胎等功效。
白术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以浙江的磐安、新昌等地产量最大,又名”浙术”,於潜所产白术质量最佳,又称“於术”。
其药用量居全国第七,出口量也很可观。
为了进一步促进其开发利用,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别进行阐述。
1白术的化学成分白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多糖类成分,苷类成分等。
1.1挥发性成分。
白术中挥发油的含量较高,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提高,已从其挥发油中提取分离出近100中成分。
其中主要为萜类成分,以倍半萜为主,有桉叶烷型,蛇床烷型,榄香烷型等丰富的骨架类型。
内酯类成分为白术挥發油中的特征性成分,也是其活性成分,有研究将白术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制得浸膏,然后经过层析柱,梯度洗脱得到白术内酯Ⅰ、Ⅱ、Ⅲ及Ⅳ等结晶体。
林永成等实验研究从白术中分离得三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分别为双白术内酯,4,15-环氧羟基白术内酯,8,9-环氧白术内酯。
1.2多糖类成分。
白术中的多糖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白术多糖可以分为PSAM-1和PSAM-2两种类型,其中PSAM-1主要由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组成,PSAM-2由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
1.3苷类成分。
白术中主要含有黄酮苷及倍半萜糖苷等苷类。
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已从白术中分离得到苍术苷A,苍术苷B,紫丁香苷,淫羊藿次苷D,等9个苷类化合物,有研究在白术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得到5种黄酮苷。
1.4其他成分。
白术鉴定实验报告白术鉴定实验报告引言:白术,又名白朮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人们对于白术的鉴定变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对市场上的白术进行鉴定,以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性。
实验一:外观特征鉴定首先,我们对白术进行了外观特征的鉴定。
正宗的白术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根茎肥大,圆柱状,表面白色或微黄色,具有明显的节间痕迹。
经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样本A具有符合标准的外观特征,而样本B则存在明显的不符合,根茎较小且颜色较深。
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样本A为正宗的白术,而样本B可能为假冒产品。
实验二:显微镜下观察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的初步判断,我们将样本A和样本B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经过放大观察,我们发现样本A的细胞结构紧密且有规律,根茎内部有较多的淀粉颗粒。
而样本B的细胞结构松散,淀粉颗粒较少。
这一观察结果与白术的正常特征相符,进一步证实了样本A为正宗的白术,而样本B为假冒产品。
实验三:化学成分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鉴定结果,我们对样本A和样本B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我们发现样本A中的白术醇、白术酮等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样本B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偏低。
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样本A为正宗的白术,而样本B为假冒产品。
实验四:质量评价最后,我们对样本A和样本B进行了质量评价。
通过测定样本A和样本B中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总黄酮含量等指标,我们发现样本A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质量良好。
而样本B的水分含量偏高,灰分含量偏低,总黄酮含量也明显低于标准。
这一评价结果再次证实了样本A为正宗的白术,而样本B为假冒产品。
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我们成功地对市场上的白术进行了鉴定。
样本A被确认为正宗的白术,而样本B则为假冒产品。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场上中药材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白术药材名称:白术拼音名称:BAIZHU别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科属: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
性味:[性味、归经]甘、苦,温。
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中成药:共有899种中成药使用白术:复方硫酸亚铁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盐酸贝那替秦片复方胃蛋白酶散便秘通国公酒参茸阿胶儿康宁追风壮骨膏等。
应用:1、脾气虚证。
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脾主运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往往水湿内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
本品既长于补气以复脾之健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
治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脾虚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品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对脾虚水肿,本品可与茯苓、桂枝等药同用。
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与健脾燥湿之品同用。
2、气虚自汗。
本品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
《千金方》单用本品治汗出不止。
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与黄芪、防风等补益脾肺、祛风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脾虚胎动不安。
本品还能益气安胎。
治疗脾虚胎儿失养者,本品可补气健脾,促进水谷运以养胎,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补气健脾燥湿,宜与人参、茯苓、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妊娠水肿,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利水消肿,亦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配伍效用:1、白术配伍白芍:白术甘苦温燥,入脾经,功能健脾燥湿以助运化,兼能补气安胎;白芍酸寒柔润,入肝经,长于柔肝养阴以藏血,并能缓急止痛。
《中国药典》:白术白术《中国药典》: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
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聚集于薄壁细胞中,少数针晶直径至4μm。
纤维黄色,大多成束,长梭形,直径约至40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
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多角形、长方形或少数纺锤形,直径37~64μm。
薄壁细胞含菊糖,表面显放射状纹理。
导管分子短小,为网纹及具缘纹孔,直径至48μm。
(2)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摇10分钟,滤过。
取滤液10ml挥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显紫色;另取滤液 1滴,点于滤纸上,挥干,喷洒1%香草醛硫酸溶液,显桃红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正已烷2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白术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新制备的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并应显有一桃红色主斑点(苍术酮)。
炮制土白术:取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
每100kg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20kg。
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
白术(药用植物)1所属类别中药>>中药材>>补虚药>>补气药2古籍出处《神农本草经》3中药属性入药部位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甘,温。
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宜人群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炮制方法白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土白术:取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
每100kg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20kg。
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
每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
地理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有种植,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
4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状茎结节状;茎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长分枝,全部光滑无毛。
叶互生,中部茎叶有长3-6厘米的叶柄,叶片通常3-5羽状全裂;极少兼杂不裂而叶为长椭圆形的。
侧裂片1-2对,倒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5-7厘米,宽1.5-2厘米;顶裂片比侧裂片大,倒长卵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自中部茎叶向上向下,叶渐小,与中部茎叶等样分裂,接花序下部的叶不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柄;或大部茎叶不裂,但总兼杂有3-5羽状全裂的叶。
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无毛,边缘或裂片边缘有长或短针刺状缘毛或细刺齿。
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植株通常有6-10个头状花序,但不形成明显的花序式排列。
苞叶绿色,长3-4厘米,针刺状羽状全裂。
总苞大,宽钟状,直径3-4厘米。
总苞片9-10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及中外层长卵形或三角形,长6-8毫米;中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1-16毫米;最内层宽线形,长2厘米,顶端紫红色。
全部苞片顶端钝,边缘有白色蛛丝毛。
小花长1.7厘米,紫红色,冠檐5深裂。
瘦果倒圆锥状,长7.5毫米,被顺向顺伏的稠密白色的长直毛。
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药用白术的研究姓名:李晓华学号: 20080305002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年级: 2008 级实习单位:武汉市健恒药业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刘强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0日药用白术的研究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为我国传统用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后因宋代林亿等人的极力推行,改为白术。
白术是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
野生白术主要产于浙江於潜、昌化、天目山一带,以於潜所产白术质量为佳,称“於术”,现多栽培,少有野生。
2005 年版《中国药典》中白术药材居全国大宗常用中药材之首,全国年需求量 7000t[1]。
白术性温,味苦甘,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功效,常用于脾胃气弱、不思饮食、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状,经典医书中就有“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的论断[2]。
1 白术的药用资源研究1.1 白术的鉴别1.1.1白术性状鉴别根茎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
表面灰黄构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殖留茎基和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茎下部叶羽状分裂,上部叶狭披针形。
秋季开紫花,全为管状。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3]。
1.1.2白术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5列木栓细胞,其间夹有1-2列断续的石细胞带。
皮层、韧皮部及射线中散有油室,长径180-370μm,短径135-200μm。
表成层环明显。
木质部外侧的导管1-3列径向排列,基旁无木纤维束,内侧的导管周围有较发达的木纤维束。
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会晶和菊糖[4]。
1.1.3 白术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振摇浸出15min,滤过。
白术药理作用研究进度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根须,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性甘、苦、温,归脾、胃经,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要应用于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等证。
白术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时至今日,白术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国内外对其展开了较多的研究,现对近年来白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白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多糖。
①挥发油:目前对于白术的研究集中于地下根茎部分,白术根茎中挥发油含量约为1.4%,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苍术酮,其他含量高于1%的化合物主要是帖类化合物1。
挥发油提取物中得到的白术内酯类的成分有白术内酯Ⅰ~Ⅳ、双白术内酯、8β-乙氧基白术内酯Ⅲ等。
而彭伟等2对白术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多个化合物,鉴定为白术内酯Ⅰ~Ⅲ,2,6-二甲氧基苯酚,东莨菪内酯,对甲氧基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原儿茶酸,白藓苷A 紫丁香苷甘露醇等。
②多糖:目前运用于白术多糖的提取方法大致可分为热水浸提法、酶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3类。
寿旦等3分别用水煎煮提取和乙醇回流提取白术多糖,用酶法分析测定浙江贵州、湖南等地白术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水溶性糖的含量远高于还原糖的含量,不同产地白术多糖含量存有差异,10个产品中贵州余庆及浙产3个品种品质较好。
陈磊等4用乙醇去杂和水回流提取白术多糖,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不同生长期白术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白术多糖变化较大,其中9月底到10月底时期白术多糖的含量最高。
2白术的药理作用2.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IRI)有保护作用:有实验表明白术多糖具有抗氧化、减轻病毒性肝损伤的功效.对各型肝炎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均有较好的促降作用。
医学考研:白术的主要成分和作用(一)白术的主要成分:根茎含挥发油,内有α-及β-葎草烯(humu-lene),β-榄香醇(β- elemol),α姜黄烯(α-curcumene),苍术酮(α-tractlone),3β-乙酰氧基苍术酮(3β- acetoxyatractylone),芹子二烯酮[selina-4(14),7(11)-diene-8-one],桉叶醇(eudesmol),棕榈酸(palmiticacid)[1],茅术醇(hinesol),β-芹子烯(β-selinene)[2]等。
还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苍术内酯(atractylenolide)-Ⅰ、-Ⅱ、-Ⅲ及8β-乙氧基苍术内酯-Ⅱ(8β-ethoxyatractylenolide-Ⅱ)[3].又含多炔类化合物: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顺式折术三醇(14-acetyl-12-senecioyl-2E,8Z,10E- atracetylentriol),14-乙酰基各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4-acetyl-12-senecioyl-2E,8E,10E- atractylentriol),12-千里光光酰基-8-顺式白术三醇(12-senecioyl-2E,8Z,10E- atracetylentriol),12-千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2-senecioyl-2E,8E,10E- atractylentriol)[3],12α-甲基丁酰基-14-乙酰基-8-顺式白术三醇(12α-methylbutyryl-14- acetyl-2E,8Z,10E-atractylentriol),12α-甲基丁酰基-14-乙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2α- methylbutyryl-14-acetyl-2E,8E,10E-atractylentriol),14α-甲基丁酰基-8-顺式白术三醇(14α-methylbutyryl-2E,8Z,10E-atractylentriol),14α-甲基丁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4α- methylbutyryl-2E,8E,10E-atractylentriol)[4].另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3],果糖(fructose),菊糖(inulin)[5],具免疫活性的甘露聚糖AM-3[6],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cacid),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s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等氨基酸(二)白术的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大鼠、兔、狗都有作用。
白术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白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白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白术的药效物质基础阐释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白术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白术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白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为后续的研究进展概述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重点综述了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并对其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阐述了白术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包括其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文章还对白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概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白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
通过对白术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白术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白术化学成分研究白术,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共同赋予了白术其独特的药理活性。
多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白术的化学成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白术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以及其他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其中,挥发油是白术最为显著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多糖类成分则以其增强免疫、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类成分在白术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对白术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化合物被分离和鉴定出来。
例如,通过对白术挥发油的分析,发现了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
白术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李 雯,尹 华(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标准化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3)摘要:白术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和白术内酯类成分、苷类成分以及多糖类成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术的不同化学成分在抗胃溃疡、抗痴呆、抗肿瘤、抗炎、抗糖尿病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为揭示其物质基础及研究新药奠定基础。
关键词:白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765(2012)-03-0009-03作者简介:李 雯,女(1987-)。
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132********,E -mail:lw -w endylee@qq 1com通讯作者:尹 华,女(1965-)。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联系电话:139********,E -mail:maryyinhua@1631com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分析测试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8F70027)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Atr actylo des macrocephala K oidz 1)的干燥根茎112,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
近年来白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为更进一步研究白术的化学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现对不同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其加以总结和探讨。
1 化学成分白术根茎中挥发油含量约为114%,其主成分为苍术酮、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其中苍术酮(atract ylon)在挥发油中含量为31193%~61%,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者还有2-1(2-乙氧基-3,4-二甲基-2-环己烯)-1-甲基2-呋喃占17103%,B -3,4-二甲基-苯丁酸异丙酯占16146%122。
内酯类成分有白术内酯Ñ(atr catylenolide Ñ)、白术内酯Ò(atr actylcnolide Ò)、白术内酯Ó(atract ylcnolide Ó)、白术内酯Ô(atract ylenolide Ô)、双白术内酯、8,9-环氧白术内酯、4,15-环氧羟基白术内酯等。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白术的功能主治白术(zhú),拉丁学名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
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包括苍术、白术)。
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赤术二种。
至寇宗爽谓:有苍术、白术之分。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
此外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均有引种。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条块状,大小均有,长5~10厘米,直径1.5~5厘米。
表面黄褐色,或微带棕色。
有细密的纵皱纹,全体多有瘤状突起,瘤突先端有深褐色下陷的盘状芽痕。
主根下端稍粗,瘤突较大,向上渐细瘤突较小,顶端常有一段柴质茎基。
下部有明显的根痕或须根残留。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散在的小油点,中央多有裂隙,导管群放射排列,形成层环状。
气香特异,味甘微苦辛,略带粘液性。
以个大整齐,表面黄褐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另含白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等。
功效与作用: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其作用为:1、健胃。
助消化,对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
2、利尿。
作用较明显而持久,可能是由于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
3、镇静。
动物实验表明,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
此外,临床观察白术还有止汗、滋补、安胎等作用;实验证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又白术挥发油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1%~49%[《医学学报》,10(4):199,1963]。
炮制:切片生用,麸炒、土炒、炒焦。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安胎。
白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白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白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对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推动白术的现代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将从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入手,重点介绍其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白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白术这一传统中药材的科学认识,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白术的化学成分白术,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白术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白术中的挥发油成分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些挥发油主要由苍术醇、苍术酮、白术内酯等构成,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挥发油成分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对于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白术还含有多种多糖成分,如白术多糖、苍术多糖等。
这些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多糖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对于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术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如白术黄酮、槲皮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保护心血管、预防癌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白术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涵盖了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白术独特的药理作用基础,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还将有更多新的发现和应用。
三、白术的药理作用白术,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入,历来受到医药研究者的关注。
白术化学成分
白术是一种中草药,其化学成分十分丰富。
以下是关于白术主要化学成分的介绍。
1. 淀粉类物质
白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类物质,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阿拉伯糖等多种单糖。
白术的淀粉类物质还含有多种多糖,如α-葡聚糖、β-葡聚糖等。
2. 挥发油
白术的地下部分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β-丁香酸甲酯、香茅醛、丁香酚、芳樟醇等。
3. 生物碱
白术中也含有多种生物碱,如棕榈酸生物碱、棕榈醛生物碱、马钱子碱等。
白术的地下部分也含有酚类物质,如咖啡酸、香草酸等。
白术也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如黄岑素、白术素、白术酯等。
6. 辅酶Q10
辅酶Q10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白术中也含有这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