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试论佛教“众生平等”生命观比较(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92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试论佛教“众生平等”生命观比较(一)

论文摘要:“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的核心,以生命意志为逻辑出发点,强调爱与公正对于生命价值的重大意义,其思想中隐含了“上帝之爱与相对公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两大悖论;相比较而言,以“轮回说”为基础的佛教“众生平等”思想和“不杀生”戒律则从利人类的动机出发,强调生命的可贵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尊崇,最终达到促进宇宙整体和谐的目的两种宗教情感的升华.充分发挥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提升人类道德境界、改善现代社会环境的一剂良方。

论文关键词:敬畏生命;爱与公正;众生平等;和谐

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在他的伦理体系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和谐的生命体系中,人担负着最为核心的道德使命。

一、“生命意志”:敬畏一切生命

“生命意志”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认为万物都有生存下去的意志,都对生命有着本能的尊重珍惜,并力图保全和发展生命,任何生命意志都含有渴望和恐惧。企求生命意志能够继续存在并能神秘地加强起来的那种渴望即为快乐.而害怕生命意志受到摧残和神秘地遭受损害的那种恐惧即为痛苦。然而,自然界在产生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在无情地销毁生命.任何一个生命的发展都建立在销毁其他生命的基础上,“自然抚育的生命意志陷于难以理解的自我分裂之中”。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强烈的利己主义更加凸显了此种分裂性。史怀泽认为这种对其他生命的无视是传统伦理观导致的结果,“过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因为它认为伦理只涉及人对人的行为。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反之,人若不懂得敬畏生命,随着利己主义的嘭胀必然会造成屠杀生命的恶果,会让生命陷于黑暗之中。因此,“只有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责任的伦理才有思想的根据。”

“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因为在生命之间进行价值的区分.其据以判断的尺度是人的感受性,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尺度。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中存在着无价值或低级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灾它是可以的。但“真正伦理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因此,人类没有权利也不应对其他生物生命任意杀戮。史怀泽认为,建立并持守这种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就会与所有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生命体和睦共处,并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危难之中互相救助。这与只涉及人的伦理学相比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

二、“敬畏生命”中的双重悖论

(一)悖论一:上帝之爱与相对公正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蕴涵了基督教境遇主义的伦理观.在“基督教境遇伦理学那里只有一条规范、原则或律法具有约束力而无可指摘,不论境遇如何它总是善的和正当的,这就是‘爱’——关于爱上帝、爱世人这一综合戒律的神爱。其他一切律法、准则、原则、典范和规范,毫无例外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们在某一境遇下恰巧符合爱时,它们才是正当的。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并不是依照某种规则生活的体系或纲领.而是要通过服从爱的决疑法,努力把爱同相对性的世界联系起来。”可见,境遇伦理学强调道德评价和行为选择要受实际境遇的影响。

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始终置于首位的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之爱.爱是唯一的永恒的善.是衡量

一切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爱要求我们摆脱世俗的情感偏好。将爱上帝、爱世人和自爱完美地统一起来以寻求最大的公正。这就必然推导出一个结论:基于不同的境遇,我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使得爱能够被公正地分配,公正也因境遇而变成相对的。于是出现了一个悖论:绝对的上帝之爱与相对的人间公正。对生命的敬畏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以一颗至善的“上帝之爱”之心爱护一切生命形式、保全一切生命存在,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是.在一些具体情景中保全一种生命往往要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敬畏生命”的绝对性与公正的相对性之间的悖论似乎成为一个永恒的存在。(二)悖论二: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

“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向世人展示,人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价值的完美,使人类具备对世界的无限责任和义务。道德的力量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与自然律的必然性相对立,体现人的生命意志的特殊性——人能意识到敬畏生命,并产生合目的的道德理想,进而试图重建当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伦理道德要求人类担负起对于整个宇宙的责任,而作为意志主体.人类始终从“人”的视角发挥着其作为人所应起到的一切作用,在行为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导致人类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行为,在任何境遇中“敬畏一切生命”也因此蜕变成为在境遇中敬畏一切人类认为最值得重视的生命。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任何一个生命的发展都建立在销毁其他生命的基础上,生命意志处于不断的自我分裂之中.在多种生命同时面对挑战时,保全某生命意味着销毁其他生命,这时人类作为决策的主体则隐藏地反映出其作为意志主体的特征,人类中心主义也必定蕴涵其中。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力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一切生命都具有平等的生命意志,生命之间不存在高低等级之分,然而其思想中对人类之为道德主体的强调以及人类作为宇宙中最伟大的意志主体的凸显导致我们必然落人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之中而无法逃脱。

三、“众生平等”的佛教生命观

(一)众生平等与“不杀生”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生命轮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平等: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该思想源自古代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佛极力主张建立平等的种姓关系,即无论是哪~个种姓的人,只要他信奉佛教并修行,就可以得到解脱,强调人在修行和解脱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