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农业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泉州经济的发展趋势
泉州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转型升级。
泉州经济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向产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节能等方向迈进。
2.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泉州位于海丝经济带核心区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一,泉州经济未来将加大与海外市场的合作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多的竞争优势。
3.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泉州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
4.大力发展旅游业。
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业成为泉州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_I●一吼巴▲3中国检验检疫2013第”期C H I N A I N SPE C T I O N A N DQ U A R A N T I N E农场备案管理j___孟:..入泉州晋江是全国冬春季胡萝卜的最大的出口基地。
2002年至今,泉州晋江市的农户合理利用产业转移的农村抛荒地大力种植胡萝卜,种植规模逐年扩增,渐呈产业集聚之势。
其中家庭农场已成为晋江胡萝卜种植的主要模式,共有232个胡萝卜家庭农场,从业人员超万人,种植面积达4.69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10多个,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8亿元。
胡萝卜主要供应厦门、泉州两地40多家出151企业,其中年直接或间接出口胡萝I-超过5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从2010年始,泉州检验检疫局针对家庭农场的特点,积极探索m13胡萝卜基地备案的新模式,并将其中33个家庭农场13140亩基地纳入出口备案基地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胡萝卜出口,并成为福建省家庭农场发展和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一、出口胡萝I、家庭农场备案管理的主要做法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此前,由于晋江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大量农村土地闲置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晋江农户探索合理利用农村抛荒地,建立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家庭农场形式的冬季出口胡萝卜基地,并与出口企业配套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注入了新动力,为探索城镇化后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为此,泉州检验检疫局从3个方面加强出口基地监管。
1.引导产业联盟升级。
着力推行“企业+行业组织+家庭农场+标准化”四位一体产业化联盟模式,打破单一农户种植分散、管理落后的格局;采用出口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一条龙种植服务,将家庭农场与出口农产品订单有机统一,引导家庭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不断提升种植农产品品质,从内销向出口转型升级。
泉州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泉州作为福建省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为基础,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泉州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泉州市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泉州市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泉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规模日益壮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泉州作为福建省的电子商务中心,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支付、物流等各个环节。
未来,泉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装备制造产业泉州的装备制造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泉州市拥有较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包括纺织机械、鞋机、石材机械等多个领域。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泉州市已经形成了业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如海燕机械、程力机电、瑞安机床等。
未来,泉州的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提升品牌竞争力和技术升级,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三、现代农业泉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
泉州市已经将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目前,泉州已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禽养殖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未来,泉州的现代农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文化创意产业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泉州的新兴产业之一。
泉州以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客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例如木雕、石雕、陶瓷、歌仔戏等。
此外,近年来,泉州市还积极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音乐、表演、设计等多个领域。
破解难题挖潜力强农惠农促增收----泉州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泉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狠抓生产,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民持续增收,民生不断改善。
但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民增收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全市上下仍需改革创新,迎难而上,挖掘潜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分析近五年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农民收入由2006年的6606元提高到2011年的10578元,增加了3972元,增长了60.1%,年平均增幅达9.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高出1.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变化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
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所减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具体如下:1、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拉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务工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6370元,比2006年的3576元增加了2794元,增长78.1%,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涨幅高出18个百分点。
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60.2%,比重较2006年(54.1%)提高了6.1个百分点。
从贡献看,五年来拉动农民增收42.3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3%。
2、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比重下降。
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3358元,占人均纯收入31.7%。
五年来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
从增幅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五年平均增幅为5.9%,比人均纯收入低4个百分点。
泉州的未来发展趋势泉州是中国福建省下辖的一座沿海城市,处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推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泉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泉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
未来,泉州将会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设备将会被应用到制造业中,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泉州也将会在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助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泉州以悠久的文化历史而闻名于世。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泉州将积极挖掘和发展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加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观光、会议展览、文化交流、文化创意、数字文化、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极为前景广阔。
未来,泉州还将推动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非遗文化的传播,构建完备的文化体系和产业链。
三、旅游业的发展与拓展泉州地处南来北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未来,泉州将会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加强联合和创新,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泉州旅游。
同时,泉州还将积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拓宽旅游市场,推动与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四、高效生态建设的推进泉州是国家生态文明先导城市,高效生态建设一直是泉州的一项重点工作。
未来,泉州将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海绵城市、生态旅游、建筑垃圾资源化等方面开展生态建设,建设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同时,泉州也将会加速推进垃圾分类、焚烧发电、智能城市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总之,泉州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注重经济升级、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与拓展和高效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推进,不断推动泉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泉州的农业发展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休闲农业已渐入人心,在泉州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武陵农场(丰泽)、绿笛山庄(泉港)、吉隆农场(晋江)、大坪山生态茶园(安溪)等,但整体上,泉州休
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泉州、休闲农业
一、泉州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
我国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且形成了生产民俗中“以农为本”的尚农特点。
泉州农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理想,因此泉州农民特别重视用天之道和因地之利。
所谓用天之道,即“春宜深耕,夏宜数耘。
禾稻成熟,宜早收敛。
豆麦黍粟,麻芋蔬菜,各宜及时用功布种。
陂塘沟港,储蓄水利,各宜及时用功浚治”。
所谓因地之利,即“高田种早,低田种晚,躁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畲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
但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泉州人口、经济等的发展,所以农业需要转型、提高附加值,同时农业的综合效益与旅游消费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以外的第三项消费项目。
在这两大背景下,休闲农业悄然兴起。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吸引城市游客为目标,以休闲为目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它是近几年来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新型农业”之一,它满足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切合国家主张低碳环保的要求。
它要求农业不仅仅只是提供农产品,还应具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功能多元化、创意农业园和循环农业。
二、遇到的瓶颈问题:1、休闲农业有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转型,可是发展休
闲农业发展周期时间长、占用土地面积大,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呢?
2、发展休闲农业需要投入,而资金从何而来?
三、对策: 1、○1确保土地政策连续性,不能一届一个样,确保土地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
海南就因发生规划变动、土地利用变更而导致多名台商经营的休闲农业受到
很大影响;
○2调整土地政策。
把土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保障,是一个老观念,当前的土地保障只能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但并不能保障其生活,因为人均土地
面积少,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极其有限,土地不但不能
保障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泉州一些
县市,可考虑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的保障制度,而把农村的土地使
用权通过一定方式统一到村集体,这样可有效实现土地的成片经营,促进休
闲农业发展。
2、○1改革开放后,虽然工农业价格剪刀差逐步消除,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给工
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而污染却由农村和农业无偿承担,产生了一个隐性的工
农业生态剪刀差。
这一事实被人忽视而客观上严重存在。
因此泉州提出通过
加大以工补农的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逐步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工
农业公平协调发展。
○2抓住当前实施海西战略的有利时机,利用与台湾地缘相近,物候相似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台湾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经验,推动泉州休闲农
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