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市产业集群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30
泉州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泉州作为福建省的经济中心、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其产业结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泉州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泉州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其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
一、泉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泉州市地处闽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贸易城市。
传统的泉州产业主要以纺织、服装、鞋业、石化等轻工业为主,这些产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泉州市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环保、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泉州市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新兴产业逐渐崛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泉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此外,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泉州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问题在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困扰着当地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首先,传统产业转型的步伐相对缓慢。
尽管泉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研发新产品,但由于传统产业的惯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企业仍然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
其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制约。
虽然泉州市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鼓励发展金融、信息技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薄弱,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
泉州市在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长期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摘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厦漳泉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地位。
厦漳泉三地在地理区位上相邻,但长期各自为营,产业关联不密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三市的互利共赢及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为此,福建省提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2011年8月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厦漳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协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厦漳泉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作成为同城化的重大议题。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厦漳泉三地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2000年到2011年,厦门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15%,而泉州为13.6%,漳州为12.6%。
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实力最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0.8亿元,占三地总值的49.8%。
其次是厦门,为2535.8亿元,漳州居于落后,为1768.2亿元。
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
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2000年的202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304亿元,2000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的比重最低达到47.7%(2010年),最高达到56.6%(2003年)。
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74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泉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过去几十年里,泉州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纺织、鞋业、建材等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泉州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泉州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当前,泉州主要的产业包括纺织、鞋业、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泉州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其次,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外国品牌的进入,泉州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面临着市场红利逐渐枯竭的问题。
再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泉州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以符合国家和国际的环保标准。
面对这些问题,泉州应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泉州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泉州应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泉州可以借鉴和吸纳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泉州还应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在泉州,虽然有一些高校和职业学校,但是由于缺乏吸引力和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很多高素质人才选择离开泉州去其他地方发展。
泉州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留在泉州,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泉州还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泉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可以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泉州还可以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泉州行业分析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
泉州市的主要行业包括纺织服装、鞋业、建材、机械、化工、食品等。
首先是纺织服装行业。
泉州市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和品牌。
这里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市场。
泉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泉州的纺织服装企业还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其次是鞋业行业。
泉州市的鞋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鞋业生产基地之一。
泉州的鞋业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皮鞋、休闲鞋等产品,以加工贸易和自主品牌运营为主。
泉州的鞋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优势,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近年来,泉州的鞋业企业积极拓展线上市场,结合互联网发展,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
再次是建材行业。
泉州市的建材行业以石材加工为主,是全国重要的石材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
泉州的石材企业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
泉州的建材企业还积极开拓创新,推出各种新型环保建材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此外,泉州市还有机械、化工、食品等行业。
泉州的机械企业主要生产制鞋机械、纺织机械和包装机械等产品,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泉州的化工企业主要生产塑料制品、染料和涂料等产品,产品品质稳定,市场份额较大。
泉州的食品企业主要生产粮食加工食品、水产品和食用菌等产品,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国内外市场。
总体来说,泉州市的行业主要以纺织服装、鞋业、建材、机械、化工、食品等为主。
这些行业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泉州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相信泉州的行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泉州主要产业及概况泉州主要产业及概况⽂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泉州主要产业及上市公司概况⼀、泉州简介泉州是确定做⼤做强的三⼤中⼼城市之⼀,是全国⾸个,联合国教科⽂组织唯⼀认定的起点,是列⼊国家“”战略的先⾏区。
泉州是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750万⼈,旅居同胞70万⼈,旅居同胞6万⼈,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祖籍泉州,落户泉州。
泉州是“”⾸个地⽅试点,⾄2015年8⽉,全市有142件,占全省总数三分之⼀,居全国地级市⾸位,被誉为“品牌之都”;2015年,实现6137.74亿元,连续17年居福建省⾸位;2016年,⼊选四⼤分会场之⼀。
⼆、泉州主要产业改⾰开放30多年来,泉州已初步形成25个区域特⾊突出,体现泉州地理特征及⼈⽂传统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可概括分为三类:⼀是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传统产业,主要有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产业,纺织鞋服年产值近3000亿元,以晋江、⽯狮最为突出,建筑建材年产值超850亿元,形成南安⽯材、晋江建筑陶瓷两⼤基地;⼆是具有成本⽐较优势的特⾊产业,主要是⼯艺制品,年产值超300亿元,培育了丰泽树脂、惠安⽯雕、德化陶瓷、安溪茶叶和安溪藤铁等区域特⾊鲜明的产业集群;三是具有较⾼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以⽯油化⼯最为典型,年产值超1300亿元,集中布局于沿海的泉港、惠安,并有晋江、⽯狮两个化纤⼯业区,电⼦信息和⽣物医药等产业也初具规模。
(⼀)总量规模较⼤2012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业企业4069家,完成⼯业总产值8375.27亿元,占全部⼯业产值的88.18%。
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704家、超10亿元93家,完成⼯业产值分别占全市⼯业总产值的75.57%、29.14%。
其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艺制品、⾷品饮料、机械装备、⽯油化⼯等六个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的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业销售总产值的⽐例⾼达79.10%,其中纺织鞋服占了三分之⼀(具体详见表1及图1)。
泉州产业发展趋势论文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泉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产业基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泉州产业发展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是福建省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它靠近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这使得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2. 产业结构多元化:泉州拥有多个产业集群,涵盖了纺织、鞋业、建材、食品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创业氛围浓厚:泉州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
这种商业氛围对创业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使得泉州成为了许多初创企业的聚集地。
4. 人才优势突出:泉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
这些人才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二、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泉州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泉州纺织、鞋业等传统产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开元寺、清源山、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
这些文化资源为泉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未来,泉州可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3. 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泉州可以大力发展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等。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能够为泉州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4.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泉州可以抓住机遇,加大对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投资和支持。
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级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是中国南方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泉州市下辖6个区、2个县,总面积11908.1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3万人。
泉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闽南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生态资源的城市之一,是闽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泉州市地域广阔,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因此,泉州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非常复杂。
二、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1 主要产业泉州市现有产业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海西经济区、闽南经济区、汀州经济区等地。
其中,以海西经济区的吉漳、南安、惠安三县为重点,这三个县的经济总量占泉州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闽南经济区以石狮、晋江为代表,其主要产业集中在服装、针织、鞋、箱包、面料等轻工业方面。
汀州经济区以德化、永春为代表,主要是以传统陶瓷、花卉、茶叶、木材为优势产业。
除了以上三个经济发展区,泉州市还涉及港口、服务业、旅游等多个领域。
2.2 产业结构分析现今,泉州市已形成了以轻工、电子、机械、陶瓷、化纤、化工和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主导产业占比较大,但存在单一或重复重复的问题。
在轻工业等传统领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业聚集效益下降,行业结构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
泉州市设立的泉州晋江世界贸易中心不但利用了泉州“一带一路”政策,还是世界鞋都品牌的创建地,成为了泉州乃至国内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
与此同时,泉州市正在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新经济,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升级产业。
2.3 发展困境在泉州市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产业聚集区块间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 - 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 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和人口老龄化,轻工等传统产业难以得到长期发展; -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行业政策变化和环保政策限制,产业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泉州未来的发展前景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港口城市。
泉州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位优势带动的经济发展。
泉州位于台湾海峡经济带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门户城市之一。
未来,随着海丝核心区的建设和更多国家一带一路项目的启动,泉州将成为福建、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泉州港口的发展也为泉州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未来港口产业将进一步壮大,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
泉州是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鞋业、石化等传统产业基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未来泉州将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泉州市也将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文化旅游的推动。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众多的文化遗址,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元代古城和清晚期建筑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
未来,泉州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和保护力度,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和文化IP,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泉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是人才优势带动的发展。
泉州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泉州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泉州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泉州,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泉州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备优越的区位资源、支撑产业、文化旅游和人才优势等,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但有信心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泉州产业集群资料纺织服装行业1、服装基地。
该基地以晋江、石狮为主,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惠安等县(市、区) 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
2002年实现工业产值3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18%,拥有企业6556家,从业人员28.28万人。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111亿元,企业数394家,职工人数13万人,产品出口占全行业的30%,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国内销售以名牌企业为主,市场占有率达26.7%。
晋江服装产值达109亿元,占全市31%,其中英林年服装产值达31.92亿元,拥有服装企业500多家,职工人数2.53万人;龙湖服装产值12.09亿,拥有服装企业360多家,从业人员1.39万人;石狮服装产值57.1亿元,占全市16.2%,丰泽服装年产值12.75亿元,惠安服装产值11亿元,形成了以石狮蚶江、惠安螺阳的西裤生产基地,晋江深沪、英林、金井、龙湖和石狮彭田的休闲服装基地,石狮凤里、丰泽东海的童装生产基地,拥有七匹狼、柒牌、劲霸、利郎、拼牌、九牧王、圣莎拉、双喜、惠港、格林等多项全国驰名、著名商标和骨干企业,其中柒牌、劲霸、大帝、富贵鸟进入全国服装行业百强,并促进了石狮、晋江市场营销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纺织基地。
2002年实现工业产值1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18%,企业数1424家,从业人员8.27万人,产品主要与本地、江浙服装企业配套,部分出口。
基地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是晋江、石狮两地,鲤城、丰泽也已初具规模。
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产值分别为72.6、34.8、15、4.25亿元,其中晋江龙湖的纺织业产值达12.09亿元,英林纺织业产值7.18亿元。
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纺织行业产值的73.81%。
在产值上亿元的21家企业中,晋江、石狮占了半数以上,年产值均超3亿元的有百宏弹性织造、锦兴(福建)化纤、天辉织造、协丰(石狮)染织、祥鸿织造漂染、海天轻纺、凤竹纺织和石狮华宝等重点企业。
泉州市产业集群问题研究【摘要】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保持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泉州产业集群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知道泉州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泉州市;产业集群;政策建议引言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1]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1979年至1992年)、发展(1992年至1997年)、提升(1997年至今)三个主要阶段,泉州市产业集群历经萌芽、发育、壮大阶段,从创业之初“满天星斗”、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专业镇”、“专业村”,由粗放到集约,从模仿到创新,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区域横向聚集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独具竞争优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产业营销网络。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据福建省发改委统计,泉州市产业集群统计有16个,占26.7%-29.6%,数量排福建省第一名,产值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个数为4个,产值3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个数为8个,产值3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占泉州产业集群(产值10亿元以上)的75%。
目前,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石化、制伞、电子、造纸及纸制品、玩具、藤铁、树脂工艺品、陶瓷、雕刻工艺、食品饮料、水暖器材、建陶、石材、包袋、运动鞋、皮鞋(休闲)、钢铁、水泥、木制家具、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陶瓷、灯具、茶叶、水产品、芦柑等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3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l%,其中产值上百亿元的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石材、制鞋7个产业集群。
泉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典型经验泉州工业(产业)园区作为福建省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典型经验。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泉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业聚集度泉州工业(产业)园区通过推进园区经济优化升级,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吸引大量优质企业来园发展,从而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同时,园区还注重在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等方面持续投入,对于新入驻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这种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园区的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园区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为了实现产业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泉州工业(产业)园区对标准化建设进行了专业化管理和深入研究。
除了配备专业的园区管理人员,建立起各项制度和规章制度,还加强了各类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全力推进园区管理工作,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泉州工业(产业)园区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注重信息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的思路,推行园区内部电子化管理,园区发展情况、各类数据化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使园区所管理的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优化了园区的产业结构。
四、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园区形象泉州工业(产业)园区还注重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园区的形象和整体品质。
针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园区管理方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并严格落实环保政策,保障了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园区还积极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环保”的建设,从而加强了园区环境形象塑造。
总之,泉州工业(产业)园区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典型经验是非常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的。
这种有效的标准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园区整体的竞争力,还为各类企业做好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