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观念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中的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是指数学在人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中的存在和作用。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来说,数学文化的意义非常重要。
数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文化,更是一种综合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属性。
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智力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逻辑思维、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等方面。
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让学生不再把数学看做一种枯燥的知识体系,而是把数学当作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会更深,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促进数学思维数学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数学文化的浸润,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文化的系统学习和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和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数学文化中包括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多维思维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综合能力数学文化中除了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包含了一些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的基本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数学家们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文化中的数学美学和数学哲学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深邃和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摘要: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拟就中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教育观念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爱: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家的思想和成就,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创新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本质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文化是数学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融合了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元素。
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数学文化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外延和内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深刻,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1/ 1。
期ꎬ我将学生分组ꎬ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编号ꎬ上课过程中ꎬ以电脑抽签㊁小组选拔的方式ꎬ让各组分享导学成果ꎬ根据回答效果给予打分评价ꎬ积分累计ꎬ根据排名ꎬ评选出优胜小组ꎬ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课堂不仅活跃ꎬ而且有条理ꎬ学生的参与度极高ꎬ都为了争取本组的荣誉而投入其中.从学生角度看ꎬ 对分课堂 建立的小组讨论ꎬ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ꎬ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ꎬ有利于学生的情绪管理ꎬ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ꎬ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课堂中ꎬ学生迷茫的眼神少了ꎬ昏昏欲睡的状态不见了ꎬ我的声音也不沙哑了ꎬ课后倍感轻松.㊀㊀三㊁ 对分课堂 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评价一节课是否为优质课ꎬ考察的因素很多ꎬ但宗旨是不变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核心ꎬ以高效的教学模式ꎬ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在我校实施的过程中ꎬ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拥护ꎬ很多学生评价为 快乐课堂 分享课堂 .经过对分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ꎬ实现了时间上的 一加一大于二 ꎬ增加了课堂容量ꎬ原来繁重的教学任务ꎬ化繁为简ꎬ时间利用更加高效.很多老师运用对分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当然ꎬ这些优异的效果跟具体教师的素质㊁能力和学情都相关.但是ꎬ对于同样的班级㊁同样的课程ꎬ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是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值得我们欣喜的ꎬ只要学生进步ꎬ这个模式就值得提倡.积极采用对分课堂教法ꎬ通过新课改的尝试ꎬ我从中收获颇丰ꎬ我觉得课改已不再是形式ꎬ而是势在必行.对分课堂通过对教与学核心关系的巧妙调整ꎬ促进了教师更好地改变教育观念㊁教学方式方法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ꎬ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ꎬꎬ课堂真正变得高效.㊀㊀参考文献:[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8.[2]杨红.对分课堂之高中数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7.[责任编辑:李㊀璟]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陈文桃(安徽省广德市广德中学㊀242200)摘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教学改革的要求ꎬ在高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高中数学课堂新的教学目标.高三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和未来学生们在大学的学习效率ꎬ因此ꎬ如何以新课标要求为基准ꎬ对高三数学课堂核心素养教学进行发展ꎬ是教师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关键词:高中数学ꎻ核心素养ꎻ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4-0028-02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陈文桃(1976.4-)ꎬ男ꎬ安徽省广德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一㊁核心素养概述1.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 的概念ꎬ是基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而提出的ꎬ其基本定义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核心素养是适应教育改革㊁社会发展的必要经过ꎬ也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唯有提升了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ꎬ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㊁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ꎬ才能让我国的下一代人才建立自信㊁自豪㊁自爱的感情ꎬ为国家未来发展做出更优秀的贡献.数学核心素养大致包括:对数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和拓展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研究ꎬ对学习数学的目的的认知ꎬ以及对数学技能的灵活创新地运用.详细的内容大致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ꎬ对数学基本技能的运用ꎬ研究解题方法的思维能力ꎬ学习数学课程的基本态8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度ꎬ建立严谨科学的世界观㊁价值观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ꎬ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综合素质ꎬ是为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依据.2.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数学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推动科技发展进步的知识基础.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ꎬ学生仅仅只掌握数学定理和公式内容ꎬ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ꎬ即使是作为应试教育典型的高考也在进行考试内容的改革ꎬ对定理的死记硬背不再是通过高考的 直通车 ꎬ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ꎬ必然会带来数学教学的改革ꎬ通过对核心素养的理解ꎬ数学教学将向实践性㊁互动性㊁创新性课堂转型ꎬ通过数学核心素养指导和学科辐射ꎬ让数学教学升华为数学教育ꎬ有效帮助学生具备数学中最核心的知识㊁能力㊁情感㊁态度和价值观ꎬ习得必备品格㊁养成关键能力ꎬ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㊀㊀二㊁高三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当前ꎬ由于高考仍是我国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ꎬ受这一因素影响ꎬ高三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教师大多进行重复性复习ꎬ没有意识到数学教学的真实需求由于高三处于高中最后一学年ꎬ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教学ꎬ高三学年基本就是对高中教材的复习ꎬ因此ꎬ有的教师对高三复习课作出了错误理解ꎬ没有意识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需求ꎬ只是单纯进行重复性复习ꎬ导致学生不懂的地方仍没有获得解答ꎬ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ꎬ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综合素质训练ꎬ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ꎬ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果差.2.教师观念落后ꎬ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差ꎬ教学效率低一些资历较老ꎬ尤其是带过老毕业班的教师ꎬ没有进行观念上的转变ꎬ仍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ꎬ课堂教学仍是照本宣科的单一教学方式ꎬ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ꎬ学生缺乏学习兴趣ꎬ且没有获得实践的机会ꎬ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整体较差ꎬ教学效率较低ꎬ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㊀㊀三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㊀㊀1.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ꎬ高中数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ꎬ因此ꎬ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ꎬ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定教学目标.唯有课堂教学贴近学生㊁反映了学生需求ꎬ才能真正解决高三学生在课堂上面临的学习问题ꎬ教师才能更加清楚进行数学教学的具体目标ꎬ才能做出更符合需求的教案内容.因此ꎬ教师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观ꎬ以学生为主体ꎬ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教学理念基础和教学规划前提.2.结合教学目标ꎬ合理地导入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数学知识在建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ꎬ教师应对教材和教案进行深入挖掘ꎬ在高三数学课堂上做好课前导入工作ꎬ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展示和运用ꎬ引入新的教学训练内容.需要注意的是ꎬ新的数学知识不一定是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ꎬ而应当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出的新的拓展训练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ꎬ在学习高三教材«不等式»时ꎬ许多学校应当已经在进入高三以前完成过第一轮的数学教学ꎬ此时应当是复习课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第一轮学习时的情况ꎬ设计更多的关于不等式的计算及实践训练.例如ꎬ将函数与不等式的知识相结合ꎬ创设问题情境ꎬ并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ꎬ让学生通过excel表格进行函数不等式的运算.在这个过程中ꎬ学生既能重新复习相关知识ꎬ还能完成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训练.3.合理运用启发法ꎬ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ꎬ是要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想象.因此ꎬ教师应当运用多重手段ꎬ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ꎬ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习题ꎬ或是找一些错题作为例题ꎬ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㊁分析和研究ꎬ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ꎬ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ꎬ寻求题目的最优解.在这个过程中ꎬ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ꎬ并建立批判性思维ꎬ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思维的提升.总而言之ꎬ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中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ꎬ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ꎬ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计划ꎬ并不断设计多元㊁灵活的教学方法ꎬ使学生可以在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同时ꎬ发展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ꎬ进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正确地树立学习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㊀㊀参考文献:[1]梁宏晖.围绕学科核心素养ꎬ扎实推进教育教学 注重实效提升素养 高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教育ꎬ2018(05):8-10.[2]张丽.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三数学课堂构建探讨[J].考试周刊ꎬ2019(59):90.[3]杨威ꎬ李晓东.启发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几个切入点 以一节高三习题课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ꎬ2019(1):12-14.[责任编辑:李㊀璟]9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历史、思想、方法、美学以及数学家对数学的理解和创造等方面
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素养、创造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文化对中学
数学教育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展示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发展历程、数学家的不同思想及其对数学的贡献,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产生浓厚的
兴趣。
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文化不仅包含数学发展的历史,还包含数学思想的发展。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可以了解到不同数学家的思想及其对数学的贡献,了解到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从
而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数学文化,学生会慢慢形
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文化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可以了解到数学的核心概念、基本方法、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
数学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把握数学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化修养和素养水平。
五、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数学思维培养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数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数学思维培养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 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1.1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的框架。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规则进行推导和证明。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分析。
1.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推断和归纳等思维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思维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技巧,还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各种新颖的问题。
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数学思维培养的挑战2.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思维培养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思考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2.2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抽象性,很多中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设计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3 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中学数学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觀念數學:如何學好中學數學讀後心得心得:一開始,這本書讓我們了解,我們普遍有的許多錯誤觀念,例如:國中數學是這樣學的,那高中數學也應該這樣學,再來有些人認為數學學不好,趕快去補習就可以了。
但如果照以上這兩種心態學習的話,就會慘慘慘,因為國中數學幾乎都是直觀的,只要多做題目就可以拿高分,但高中數學幾乎都是抽象的,所以多做題目並沒有用,要徹底了解觀念才行,還有如果在學校就聽不懂了,那到了補習班狀況可能也差不多,而且因為去補習又佔用到一些時間,導致沒有時間複習,反而使成績更糟。
接著這本書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數學的方法和觀念,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先畫一張藍圖,先了解基本的一些定義,然後去了解新的公式跟定理,並且知道如何運用,這樣才算真正學會,不要死背,這樣很容易忘記。
然後數學是需要不斷的思考,不是考前複習就有用的,要每天持續演練,才能使數學進步,因為數學的內容是環環相扣累積起來的,先將前面部分徹底了解,然後再學下一部份。
數學的題目非常多又非常相似,所以我們應該注意題目要問的是什麼、有哪些限制條件,這樣才能求出正確答案而不受騙,從這裡也可以讓我們知道,數學不能用背的,因為一個觀念就有可能有上百種題目,用背的一下子就忘記了,所以要多思考,去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算或是為什麼要這樣解,並思考有沒有更好的算法,從思考過程中可以讓我們更加進步。
再來說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一開始學基本的公式,然後深入了解,如果有類似的定義可以一起記,並且用已知的定義去推其他公式。
我們常常碰到一些沒看過的題型就束手無策了,而且完全沒辦法找到解題的方向,等看到了解答卻發現解題所用的東西自己都會,這種情形往往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解題策略,以至於變成「學習題目,然後記題目」,這樣永遠學不好數學,而且數學也會因此而變得枯燥無味。
解題策略就像一些常識或觀念,將我們的知識串聯起來,當我們解題時,儘可能的將文字敘述變成數學式或等式,這樣有助於我們化簡跟運算,然後要考慮所有的條件和題目求得解,並且找出比較有可能的轉換。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而素质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本文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进行探究。
1.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
可以引入数学游戏和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 强调数学思维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数学思维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是需要实践来支撑和完善的。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中学数学学科“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目
标之一。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也应该秉承这一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能力
和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首先,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的基本
概念、方法和应用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和数学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工具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
数学素养。
其次,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很强调逻辑性和抽象
性的学科,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
们也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勇于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应该注重教育
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并且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育应该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扎实数学素养和优秀思维能力
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观念的培养北师大实验中学张继林一、问题的提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许多各种不同的品质,可以按照一定条件把这些品质分为两个范畴:一般的和特殊的。
属于一般的品质,它不仅是在某一学科的教学的过程中,而且是在学校全部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乃至是在学生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属于一般品质的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思维,记忆力,注意力,言语的一般发展水平,道德理想,审美能力等等。
在这里我思考的问题是:有哪些特殊的品质对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成熟来说是必须的。
中学的数学教育就是为了形成这些品质。
布鲁纳这样写道:“在评价数学课程的时候,通过数学课所传授的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并不如它提供的智慧课,也不如学生对数学课所传授的知识的信任感。
实际上两个目的密不可分,缺少一个,另一个就不能达到。
这门具体课程,就象其他任何课程一样,它的真正内容就是人,作为生物的人的本性以及正在形成和将形成人类品质的那些因素”。
那些只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养成的特殊的品质有:建立现实的现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的能力,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掌握研究某些数学模型的工具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特殊品质,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的技能技巧形成一个系统,以便使学生:①科学地、正确地了解数学反映自然、社会和生产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简单的法则的特点,并对这些知识的历史、来源和发展有清楚的认识;②清楚地懂得数学中采用科学研究和证明的基本方法的实质;③能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确切地说,是为未来培养人。
因此就不能仅教给学生知识。
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而数学观念的培养,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数学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头脑、数学教养。
准确地说,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比如;推理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等等。
为达到数学教学目的,需取决于下列因素:①教学内容、知识的序列如何安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技能技巧要求的程度。
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特别是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其它的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的情况。
③在课程体系中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④教师运用的数学方法是否得当。
⑤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数学观念的具体内容及教育作用数学观念与数学气质是不尽相同的。
数学气质是指具有数学天才的人身上具有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它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因素,注意空间和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总之是通过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
它是数学能力强的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性。
而数学观念是任何一个学生经过学习训练以后都可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
具有数学气质的人一定有数学观念,反之则不然。
要理解数学观念的内容,先要知道所谓数学思维。
奥加涅认为真正完美的数学思维首先是辩证的思维,它又是自然科学的思维,即具有科学思绪的素质,如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目的性、合理性、概括性等等。
数学思维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它具有科学思维的全部素质因素。
还表现为它有自身的独特形式,即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函数思维,直觉思维等。
对于数学思维的特点,数学家莫洛德希认为:能把不同内容的纯粹形式抽象出来,这就是数学思维的特征。
柯尔莫哥罗夫认为: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连续的。
适当分解的逻辑推理的艺术。
欣钦则认为是:推理的逻辑方案,推理过程的准确的分解。
格涅坚科认为是:数学思维经常表现为所谓数学能力,纯粹的逻辑论证的习惯。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是具有辩证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思维的特征且反映数学特点的思维。
进行数学思维离不开推理,抽象概括,也离不开全面的看问题及对问题进行转化。
因此数学观念至少可以包括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与化归意识。
(1)推理意识推理意识就是推理的习惯,或者说讲理的习惯。
推理作为科学认识中导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既包括在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概念、判断。
推理包括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推理不仅是个别人的思维过程,整个科学认识的发展就是一系列的推理和连续推理。
演绎推理不仅是检验命题真伪性的手段,而且还有科学的预见性。
如欧几里得证明有无穷多个素数;英国剑桥的亚当斯与法国数学家列维烈根据牛顿引力假说计算出一个新行星的位置,柏林的天文学家加勒依照他们所预告的方位月望远镜寻找,果然发现一颗行星,命名为海王星。
这些都是演绎推理的伟大胜利。
中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思想,养成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习惯,即形成推理、讲理的自觉意识。
数学中要加强演绎推理的标准体系,即公理化体系有其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演绎推理的实质。
同时也要加强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教学,这种推理具有发现新知识,新结论的功能。
如欧拉利用类比推理将代数方程论的知识用到三角方程展开得到的所谓无穷次代数方程中,从而解决了自然倒数平方级数和问题。
这是一个光辉的例子。
此外,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没有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对思维的灵活性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但要注意,归纳类比的结果未必一定是真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才能确信。
总之,推理意识包括归纳、类比、演绎推理和自觉意识,使学生形成推理意识就是养成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习惯。
其作用是;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实际生活能力。
一个具有推理意识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自觉的弄清事情发生的原本,判明是非,从而采取公正、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这正是正直、诚实的人所应该具有的。
②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科学研究一般是始于观察与实验,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与类比等推理提出假说,猜想。
然后再列假说,猜想进行检验,包括理论上的论证和进一步的实验,最后上列为理论。
培养推理意识的过程中,实际上就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消除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
树立起自己进行研究作出发现的信心与决心。
这种从小的熏陶对青年学生今后的成长会起良好的作用。
③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捉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组织性(记忆的条理性)。
(2)抽象意识抽象是数学及一切理论科学的共同特点,科学抽象是理性思维方法的一种形式。
抽象意识是指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形成的如下思维习惯:①从本质上看问题。
对于复杂的事物,现象,有意识地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本质与表面现象,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
②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即自觉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
对数量及形状的敏感等等。
抽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的应用性的认识,增强运用数学知识伪能力。
有助于对所学的知识的更深的理解。
’教学中应对抽象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3)整体意识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
这也是辩证法的要求,是数学教学中能够培养的,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大意义的观念。
同时整体意识也是系统论思想的准备。
美国学者E·拉兹洛在评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时;把他的基本观点归纳为四点;①整体观点;②科学知识的整体化;③自然界的统一性;④重视人的因素。
“整体大于孤立部分的总和”这是贝塔朗菲关于组成系统的著名定律。
整体意识的培养,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4)化归意识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
化归意识还意味着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化归的种类很多,如:整体与单一的转化;模型间的转化;正与逆的转化等等。
化归的方向一般是:从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由一般到特殊。
化归的一般原则是RMI原则。
所谓RMI原则就是:令R表示一组原象的关系结构(或原象系统),其中包含着待确定的原象X,令M表示一种映射(—一对应法则),通过它的作用假定原象结构系统R被映射成映象关系结构R1,其中自然包含着未知原象x的映象x1,如果有办法把x1确定下来,则通过反演即逆映射1=M-1也就相应地把x确定下来。
这就是RMI原则的基本内容。
化归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
数学中的无限到有限的化归,数与形的互化,曲线到直线的化归,空间到平面的化归等等,解决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数学中的函数、对应、同构,成为化归的几种方法。
化归思想不仅能用于解决问题,它对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很大作用。
也有利于培养逆向思维。
培养数学观念有助于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过来,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又可促进数学观念的形成,数学观念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具有数学观念又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数学与数学观念的培养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它们又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因素,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那些促进学习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特点的总和。
影响数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可分别归入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中。
①认知因素包括知识准备与认知发展准备。
认知发展准备是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一定范围的智慧活动所具备的认知功能的适当发展水平。
知识准备比起认知发展准备要复杂得多,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不仅掌握结果,还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能用数学思想、方法统摄知识、技能,也就是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下位概念”(即特例)。
②非认知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人的意志品质、个人素质等等。
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影响知识准备到数学观念的形成。
培养数学观念的基本策略是知识准备:抓知识的教学,重思想的形成,促观念的培养。
具体地说,有如下的要求:①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
学习是从不知到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是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等无一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因此我们要想在教学中达到某种目的,就必须紧紧抓住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数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体会。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使他们经过积极的思考,掌握知识。
同时提醒学生不满足于记忆公式、法则和具体的解题、证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