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29.75 KB
- 文档页数:3
管理者过度自信文献综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对自己及其决策和行动的过度评价或信心,导致他们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主动寻求建议和意见,他们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自信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过度自信却会对企业、团队和员工产生负面影响。
自信心太强的管理者常常会忽略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从而导致团队不和谐。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容易低估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决策,这些决策不仅会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还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信任。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如何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能力过于自信、过于看重自己的经验和成功经历、缺乏客观的反馈机制和错误的认知框架等。
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关键原因:• 个体属性。
管理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过度自信的程度。
那些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强的管理者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
• 认知。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功经历,而忽略自己存在的缺点和弱点,这样会影响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和决策。
• 行为反馈。
缺乏反馈机制会导致管理者对其自大行为缺乏重视,而不是修正。
• 组织文化。
如果企业文化鼓励管理者过度自信并鼓励他们在决策方面采取大胆行动,那么这种文化将进一步加剧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问题。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带来的负面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 决策偏差。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不利用有效的决策规则,而是偏向于不可重复的个人决策,从而产生偏差• 盲目的行动。
自信心太强的管理者倾向于忽略风险和挑战,从而采取过于冲动和盲目的行动。
• 单方面思考。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他们对其他人或其他方案忽视、忽略,而仅仅关注自己的决策和方案。
• 沟通不畅。
管理者过度自信通常在团队内部或外部不与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不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从而导致沟通困难。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战略手段,用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整合等目的。
然而,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尤为关键。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在并购决策中普遍存在,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决策中过于乐观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低估潜在风险等。
这种心理偏差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出现业绩下滑、整合困难等问题。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从而在并购后实现更好的业绩表现。
因此,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企业并购数据、管理者个人特征数据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具体影响。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分析1. 积极影响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
在并购过程中,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促使企业更积极地寻求创新和突破,从而在整合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业绩表现。
例如,某企业在并购后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技术或业务模式,实现了业务快速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2. 消极影响然而,过度自信也可能导致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过于乐观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低估潜在风险等。
这种心理偏差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出现整合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在并购后因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消化吸收新技术或管理团队不协调等原因,导致企业业绩持续下滑,甚至出现经营困境。
五、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管理者表现出明显的过度自信特征。
他们在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时过于乐观,低估了潜在风险。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着重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对绩效产生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长期与短期影响机制。
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决策压力,其心理状态与情绪也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其中,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管理者的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
二、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过度自信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过于乐观,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制定和执行。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和市场潜力,进而高估并购带来的预期收益。
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假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因为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并购绩效下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梳理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收集并整理相关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并购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数据描述性统计经过数据清洗和整理,本文选取了若干企业作为样本,对样本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并购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水平。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制定并购决策时更可能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或低估潜在风险,导致并购后企业的长期绩效不佳。
此外,短期内的并购行为可能会因管理者的过度乐观而产生“蜜月期”,但这种正面效应往往难以持续。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研究综述【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管理问题,对企业价值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研究现有文献,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管理者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决策行为的冲动和偏见,影响企业绩效和创新。
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问题,应对策略包括建立规范的决策流程、加强人才培训和提倡团队合作。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深入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探讨管理者自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管理者过度自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价值、影响、表现形式、决策行为、企业绩效、创新、应对策略、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决策和行为中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在决策和行为中容易出现错误判断和冒险行为。
过度自信在管理者中普遍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过度自信的预期效果。
他们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结果,忽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在决策和行为中出现偏差。
在企业管理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容易做出过于冒险的决策,忽视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损失。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和绩效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在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判断中存在偏差,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的绩效表现不佳。
过度自信还可能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动,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
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机制对于企业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有针对性地应对管理者过度自信问题,提升管理者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和绩效表现。
1.2 研究意义Management overconfidence, a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business world,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manager overconfidence on corporate value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effectively.2. 正文2.1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在多个方面。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本文旨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并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并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过于乐观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
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忽视并购带来的风险,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出现经营困难。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适度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并购后的企业绩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企业的并购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具体影响。
四、研究结果(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査和公开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进行测量。
通过收集企业年报、管理层访谈记录等资料,分析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和言论,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现象。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具体而言,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企业更可能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在并购过程中支付过高的价格。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出现财务困难,降低企业绩效。
然而,适度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并购后的企业绩效。
(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本研究还探讨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影响方面的差异。
研究发现在某些行业中,如互联网、高科技等行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由于资源丰富、抗风险能力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市场环境、行业趋势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尤其是其心理状态,如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讨论屡见不鲜。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高估企业的能力和未来的收益,忽视潜在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领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高估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忽视潜在的整合风险和文化差异,导致并购绩效不如预期。
相关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框架。
其次,收集相关企业的并购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的具体影响。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1. 理论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其高估企业的能力和未来的收益,从而在并购决策中过于乐观。
这种乐观情绪可能导致企业支付过高的并购价格,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此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忽视整合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团队冲突,导致整合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并购绩效。
2. 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更可能高估协同效应和未来收益,导致支付过高的并购价格。
在整合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差异和团队冲突,导致整合效果不佳,进而影响企业的并购绩效。
五、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一次并购中,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高估了协同效应和未来收益,导致支付了过高的并购价格。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的角色和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现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讨论多集中在其对企业投资决策、企业创新以及企业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而在企业并购领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其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多数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可能因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潜在风险而导致不合理的并购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并购绩效。
三、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可能因过于乐观的预期和低估风险而导致不合理的决策,从而降低企业并购绩效。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某时间段内发生并购事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企业年报、数据库以及相关研究报告。
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
五、实证分析1. 变量定义与测量本研究以企业并购绩效为因变量,以管理者过度自信为自变量,同时控制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等潜在影响因素。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量采用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管理者对自身业绩的评估、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等。
2. 实证结果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更可能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潜在风险,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并购决策。
这些不合理的决策可能降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效果,进而影响企业并购绩效。
六、讨论与解释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负面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乐观,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战略手段,用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整合等目的。
然而,并购的成败往往与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密切相关。
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在评估市场机会和风险时表现出乐观偏差,这种心理倾向可能会对企业的并购决策和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及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低估风险、高估自身能力,这种心理倾向可能导致他们在并购决策中过于乐观,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已有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做出更为激进的并购决策,这种决策往往带来短期的股价上涨,但长期来看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某时间段内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进行量化。
其次,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之间的关系。
最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1. 短期效应:在短期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的潜在收益,导致企业做出更为激进的并购决策。
这些决策往往伴随着股价的短期上涨,因为市场对企业的乐观预期给予了积极反馈。
然而,这种短期效应并不能代表长期的企业价值。
2. 长期效应:从长期来看,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整合资源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这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后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应对潜在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此外,过度自信还可能使企业忽视市场中的其他机会和竞争者的动态变化,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在某次并购中表现出明显的过度自信特征。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战略手段,用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
然而,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度自信现象,对并购效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原因,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过于乐观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忽视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适度的管理者自信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在并购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的具体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并购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具体假设如下:假设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但可能降低并购后的长期绩效。
假设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研究框架;其次,收集相关企业并购数据,包括企业规模、行业、并购类型等;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验证假设。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权威数据库、企业年报以及相关研究报告。
五、实证分析(一)描述性统计通过对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并购中普遍存在。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自信现象。
(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并购后的长期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虽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在短期内成功完成并购,但长期来看,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忽视潜在风险,影响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从而降低长期绩效。
(三)分组分析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
2010年08月(第24卷第08期)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Aug 1,2010(Vol .24,No .08)[收稿日期]2009—06—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2101)[作者简介]蔡 地(1983—),男,山东兖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万迪昉(1953—),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理论述评【DO I 】1013969/j 1issn 11007-5097120101081035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综述蔡 地,万迪昉(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摘要]管理者个人特征是公司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章针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广泛关注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基本内涵、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方法、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局限及对国内学者后续深入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和融资[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0)08—0143—03The Rev i ew of Stud i es on M anagem en t O verconf i denceCA ID i,WAN D i 2fang(School of M anage m ent,X i πan J iaotong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49,China )Abstract:Since manager pers 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 great i m portance f or cor porate decisi on 2making,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hasbeen br oadly discusse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i m s t o revie w the recent works in this research area .First,we intr oduce the concep t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Second,we su mmarize main measure ments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Then,we revie w the research on how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i m pact cor porate decisi on 2making .A t last,we indicate the li m it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Key words:behavi oral cor porate finance;manage ment overconfidence;invest m ent and financing 目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条理论分析线路:一是基于非理性的投资者———理性的管理者假设,分析投资者的非硬性行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二是基于理性的投资者———非理性的管理者假设,分析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1]。
而在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中,尤以过度自信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其原因有二:一是过度自信是人类与生俱来且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2];二是过度自信在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一群体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3,4]。
考虑到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局限性、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以及崇尚权威的文化传统,分析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行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价值[5]。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基本概念与度量方法(一)基本概念学者们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使用了不同的表述,如Roll (1986)使用了“狂妄自大”(Hubris )[6],而Heat on (2002)使用了“乐观”(Op ti m is m )[7],Mal m endier and Tate (2005)使用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8]。
一般认为,所谓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M al m endier and Tate,2005)[8]。
(二)度量方法在公司金融研究领域,研究者很难将繁忙的公司管理者们聚集到一起对他们进行测试。
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度量过度自信的标准(Mal m endier and Tate,2005)[8],这也可能是自Roll (1986)提出管理者狂妄自大假说以来这一研究领域相当一段时期内都缺乏经验研究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一些学者大胆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度量方法,总的说来,目前较为得到认可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度量方法。
11CE O 持股状况。
Malinendier 和Tate (2005)[8-10]首先提出并多次使用了这种方法。
在他们的研究里,首先确定行权期内CE O 应该行权的最小基准价格百分数,然后判断CE O 是否较基准的行权时间推迟行权,CE O 是否持有期权到期满的前一年,是否习惯性的在样本期的前五年买进公司股票,只要符合其中一种,就判断CE O 过度自信。
这是因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不同于外部投资者,他们无法通过交易自身拥有的公司股权或是卖空股票来对冲风险,因而过度地暴露于—341—公司特定风险之下。
因此,如果高层管理者一直持股到行权截止日或者在一个行权期间内增持股票,那么预期股票价格有较大可能上升的过度自信判断将是解释该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对经济的股权激励计划起步较晚且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也不多,在我国采用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1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上述方法进行了修正,他们采用任期内高管人员持股数量变化作为过度自信衡量指标。
他们将三年考察期内持股数量不变的管理者认为是适度自信,将三年内持股数量增加的管理者判定为过度自信。
21企业的盈利预测。
L in,Hu和Chen(2005)[12]较早使用了这一方法。
他们收集了我国台湾地区市场数据,将管理者预测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超过实际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
Ben-David,Graha m and Harvey(2007)[3]则通过调查公司CF O的盈利预测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来衡量CF O的过度自信程度。
我国学者姜付秀等(2009)[5]、王霞、张敏、于富生(2008)[13]、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2006)[14]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31相关主流媒体对CE O的评价。
Malinendier和Tate (2007,2008)[9,10]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还使用了一种替代方法。
他们手工收集了《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等主流媒体对CE O们的评价,并依据评价使用的字眼(例如,自信、乐观、务实、节俭等)来判定CE O是否过度自信。
另外,还有学者采用了其他一些方法,但是,由于相比以上三种方法,它们更加间接、缺乏合理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而在后续研究中很少被继续使用。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的度量方法,早期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不考虑代理成本的情况下,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财务结构和投融资决策的影响;二是在传统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管理者过度自信并分析其对最优激励合同和公司决策的影响。
最近,随着一些度量方法的提出,一些经验研究开始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检验。
(一)理论研究在不考虑代理成本的情况下,Heat on(2002)[7]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管理者乐观对现金流收益和成本的影响。
他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他们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并高估公司投资项目所能带来的现金流,并由此认为市场会低估公司的证券价值,所以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
当必须依靠外部融资时,他们会更加偏好债务融资。
这就会导致管理者因自己的乐观而偏好“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融资顺序。
Hackbarth(2007)[15]基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他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公司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从而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在权衡与负债融资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之后,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
Hackbarth(2004)[16]基于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
他得出结论认为,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由于高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和低估项目的风险而选择更高的负债比率,从而增加负债融资导致的代理成本,造成投资不足;但另一方面,又会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比理性的管理者更早进行投资而减轻负债融资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
Goel and Thakor(2008)[17]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认为,在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同理性的管理者相比,偶尔做出有损公司价值投资决策的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反而更可能被擢升为公司的CE O。
他们进一步指出,当管理者是风险规避的类型时,其适度过度自信行为可能反而使其做出有利于公司价值提升的决策。
当然,过度自信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并非单调的,因此,董事会应该解雇非常不自信和过分自信的CE O。
我国学者杨涛、黄健柏(2007)[18]构建了基于过度自信的股权激励模型,分析了过度自信对股权激励合同设计的影响机制。
他们认为,当期权执行时,代理人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其努力水平越高,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
陈其安、杨秀苔(2007)[19]构建了基于过度自信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表明,当代理人的效益工资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都不为0时,代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提高,委托人的最优监督力度将随着代理人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减弱;当代理人没有效益工资时,代理人的过度自信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发挥作用。
陈其安等(2008)[20]则通过模型分析了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经理股票补偿的研究,他们认为,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将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也将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减少;在使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最优股票补偿合同中,过度自信经理要求得到的股票补偿数量一定少于理性经理所要求得到的股票补偿数量;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大于使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