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44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研究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惯。
研究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惯。
研究难点:如何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偏差。
研究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根据速率公式,求速率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二、进行新课,科学商量(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材的哪些部位能够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1)复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总结刻度尺的利用注意事项:5.分组实验。
测量物理讲义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锁定目标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mm= nm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一)、测量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2 3 1 0 ㎝ 2 3 10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______;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二)、误差: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十四篇)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其次节。
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生疏,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拟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展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工程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会优秀运发动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拟及不同方法的敏捷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外表看起来比拟简洁,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拟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讨论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学问与生活学问严密相连,让物理学问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学问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头,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忱。
教学器材: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一、情境在线,争论快慢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现: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状况一样吗?生:不一样。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学案全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重点难点:使用正确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符号:、、、、、、2、单位的换算:1km=103m 1m= dm= cm= mm 1mm= µm 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560mm= m 165cm= m 1250km= m3、长度的测量A、使用前,;B、读数时视线;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和。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3)课桌的高度8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3、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cm。
4、测一测A. 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度;B. 手指甲的宽约cm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D.你的课桌高、长、宽二、集思广益○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方法: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二、重点难点:重点: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 1、设计探究的实验;2、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三、学习活动:(一)观察课本P12四幅图,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___________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发生的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同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老师讲课声是怎样传到耳朵的?2、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声怎样向外传播的?声音向外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5、真空也能传播声音吗?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2023年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教案(五篇)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篇一1、学问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洁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洁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育自己的探究力量、分析概括力量、学问迁移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喜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难点:引导学生经受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一)诊断补偿:光在匀称的介质中如何传播?(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现:《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展新课1、意外的发觉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四周变得很亮?引导学生争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耀到镜面上被拦住而转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沟通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
并将他们进展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依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外表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外表反射光的状况不同?你还想讨论哪方面的问题?3、设计试验与收集数据2)、试验验证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测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争论得出试验步骤: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直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④、渐渐地转动另一平面,查找反射光线。
学生试验,争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对前转向后转都观看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楚地观看到反射光线。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一注意二放正三垂直)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第1节力学前反馈:导入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自主学习:1.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合作探究:(一)什么是力1.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1.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
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目录第一节力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复习与小结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复习与小结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复习与小结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一节力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29套)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含所有课时课件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
请你回答:(1)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长度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
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4.00cm=0.040__0m。
知识板块二时间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_h。
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知识板块三误差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最新整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案(全册)第一章:声现象一、【自主学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
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
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 ______。
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
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导学提示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
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哗,巨浪排峰。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A.响度B.音调 C.音色 D.振幅【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 、B 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拓展变式】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例4】小明正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歌唱家的歌声通过传到收音机,这歌声对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良来说是(乐音/噪声)。
【拓展变式】城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
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D.以上三种均是三、【课堂检测】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4.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岸——空气——鱼D.岸——水——鱼5.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中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导学提示例1全面考察学生对“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掌握情况。
教者在此可提醒学生,烧杯下垫有石棉网,可均匀受热。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酒精灯外焰的温度高。
拓展变式,是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在此可补充画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自主学习】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体温计量程为,分度值是。
2、人们将物质的称为物质的三态。
3、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放热的物体能量。
物态变化有、、 、、、六种形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过程是、、 其中的三个放热过程是、、。
4、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形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
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 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 0ºC 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物 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二、【课堂导学】【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 纸板外,还需要器材有和。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___;水的 声音在沸腾前_沸腾时___。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沸腾 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
例2考查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情况,同时训练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3旨在强调晶体熔化的条件。
拓展变式强调液体沸腾的条件。
例4的复习,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的“烟雾”、“白气”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只是水蒸气的来源不同而已。
【拓展变式】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点,取了200g 的水加热,右表是他们 记录的有关数据。
(1) 加热前水的温度19℃,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吸收的 (2) 热量为J 。
(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3)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
如果要适当缩短 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4)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 是_____(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 分钟的时间;在B 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 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__。
【例题3】0℃冰放在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水中的冰会不会熔化呢? 为什么?【拓展变式】水饺在水中为什么怎么煮都不会变黄变焦呢?【例题4】舞台上常需“烟雾”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干冰形成的,试分析“ 烟雾”的形成【例题5】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
请解释这些现象三、【课堂检测】1、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是:(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____(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刚写的毛笔字一会儿就干了。
(4)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很快又变成了岩石。
(5)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吸热,云层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小冰晶变大后,下落后成水,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6)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现象。
(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现象。
(8)雾的形成,是现象。
(9)霜的形成,是现象。
(10)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现象。
(11)寒冷的冬天,眉毛上结成小冰晶,这是现象。
(12)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现象。
2、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使手不会被烫伤。
第三章:光(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1.光源:自身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___________光源(是/不是)2.光的颜色:(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白色的,将白光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导学提示例1考查学生光的反射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例2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