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1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药品:NaCl(s)、 KNO3(s)、 H2O(l)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相关课件及幻灯片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通过设问把学生引入对溶液的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引导实验] P33:活动探究一操作向20mL水中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现象结论[继续进行以下实验]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 KNO3搅拌再加入5g KNO3搅拌……加热再加入5g KNO3搅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念。
冷却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
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1.能2.不能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活动与探究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
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
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氧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课题2 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知识点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溶解度曲线3、气体溶解度二、教学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曲线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介绍固体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课题2 溶解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一:饱和溶液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氯化钠饱和溶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出)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总之: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生丙: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
实验的方法是: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辛: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中所需要的条件。
师:对。
要注意条件。
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进行实验。
那么,怎样证明在一定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不同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生丁:可以把不同的溶质,分别加到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生戊:应该先称量出相同质量的不同溶质的质量,然后把它们分别溶解在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就可以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对比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即:称量两种(硝酸钾和硝酸铵)不同溶质的质量(各20g),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室温)、相同体积(10mL 水)的水中,观察溶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同时比较两种溶质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呢?生丙: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是把溶质全部加入到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生[齐]:分数次,逐渐加入。
下面,请同学再考虑一个问题: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下面大家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生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例如,上面实验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但是硝酸铵溶液中含溶质多、浓度大。
而硝酸钾溶液中含溶质少。
浓度小。
因此这两种溶液相比较,硝酸铵是浓溶液,硝酸钾是稀溶液。
师:回答得很好。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生乙: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乙: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概念。
这些概念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己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
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 1999年我国科考队首次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广大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提问】阅读教材中有关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回答略。
)【讲解】固体物质在某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涉及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液和溶解的溶质克数四个因素。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2.溶解度曲线[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归纳: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或者说,在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g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g。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 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就是指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 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