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口阅读精要
- 格式:doc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29
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
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
”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
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
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与“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次写作围绕“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哪一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写作的关键是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1、情景任务:“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指明辩论赛的观众是高三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更需要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方式,这就要求辩论词的写作对象要更有针对性;“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辩论赛”规定了该作文是在特定场景下的写作。
2、内容任务: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读书贵专可以发展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进而转化为成果。
在阐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读书精专的作用;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博览群书的作用。
在写作中,关键要突出一个“更”字;在辩论时既要观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
“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要求在写作中应适当结合自己阅读某本书、某篇作品的实际感受来写,以此支撑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答友人论学》含答案解析[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逐字笺”是一种学习方法,指通过逐字逐句注释字词来研读经典;“学转难”则暗示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否定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逢人”“说”➡准确捕捉“大师”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那知剥落皮毛处,“皮毛”指表层的、肤浅的知识不在流传口耳间。
主语是“儒家经典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有在“剥落皮毛”之后才能见出,是无法靠口耳相传获得的禅要自参求印可,类比论证1:参禅➡自参仙须亲炼待丹还。
类比论证2:炼丹➡亲炼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化用名言,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治学观点,对友人做出回应【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思维演练第一步,抓标题由“答”字可知,这是诗人答复友人的诗作;“学”交代了作品的主题是有关做学问的;“论”交代了诗作的重心偏于论说道理或观点。
第二步,看作者作者较陌生,注释中也并无介绍信息,可推知作品内容和作者生平关联不甚紧密。
第三步,读注释三个注释均起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的作用。
注释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的诗意;注释②点明了第二句中涉及的人物,能引导学生关联教材内容;注释③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诗歌阅读的主观题。
第四步,汇形象本诗偏重说理,诗中并未直接描绘某一形象。
第五步,理结构此诗体裁为律诗,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梳理如下:“起”——扣主题。
首联扣题行文,交代论说话题是逐字笺注的“学”之方式,认为这样的学习很难有效果,并表达了对张口辄论古圣先贤的“饱学之士”的揶揄讽刺,明确了全诗的观点倾向。
“承”——拓诗意。
颔联紧承首联,指出藏在表层之下的精深智慧不在口说耳闻的流传里。
承首句的否定,并向深层延伸说明。
“转”——出正意。
颈联就前面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意见:“自参”“亲炼”。
想要理解圣人之道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摆脱前人的束缚,回归本原,自己去领会体悟。
热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实用类文本两道选择题是得分的“基本盘”。
只要细心阅读,精细筛选,方法得当,拿下这两题很容易。
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题目的目的。
[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部分分值高,难度相对不大,而且考查的题型相对集中,主要有比较材料异同题、原因分析题、方法措施题。
只要我们做好深度阅读,精要概括,掌握审答规范,获得满分应该不成问题。
一、理解分析类选择题——理解性比对理解分析类选择题是指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道选择题,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相关内容(某一概念或图表)的理解和分析(梳理),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它侧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或侧重对某一重要概念或图表的理解分析,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的大方向。
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精要】201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它包括“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三个层级,共有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巧点妙拨】综合近年的新课标语文试题,传记阅读考查的频率是%,访谈阅读考查的频率是10%,科普文章考查的频率是%,新闻考查的频率是%。
论述类文章考查的频率是10%。
可见,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海南宁夏卷、连续三年考查传记,江苏卷连续两年考查传记,辽宁卷两年均考查传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009年之前,传记考查频率高达65%,2011年则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从考查的文体来看,传记最多,其次是新闻访谈类,再次是科普文章。
报告类文章至今还未考过。
在传记文本的考查中,高频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频考点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低频考点是鉴赏评价(D)中的欣赏作品的形象。
我们要把握传记的解题原则: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
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系,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地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课内现代文(第四单元--第六单元)阅读精要及答案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社戏》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jùlǒng()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ǎo( )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 )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 bó)回,都微笑了。
我们立刻一哄( )的出了门。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
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
”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二)《社戏》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课时53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对非连续文本的整体把握训练。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要求准确筛选与概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新高考Ⅱ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
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
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
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
2020 新高考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七年级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让其天天看,时时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投入。
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
3、营造人人读书的良好氛围。
班级要制定读书计划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好习惯。
这样他们读起书来,能互相影响,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平时可以举办一些读书知屎赛、故事会等活动。
激励他们读好书、好读书。
七年级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二一、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读书伙伴1、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但凡热爱读书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也会对书籍情有独钟.要让自己的孩子喜欢读书,父母就得为孩子做出榜样.在教孩子从小爱书读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方面,犹太人堪称楷模.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犹太人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总会在一本书上滴上一滴蜂蜜,然后让孩子去舔,以感受书籍之甜,阅读之美!如果家长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阅读,那么在孩子看来,他就有了一个可以效仿的对象,他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模仿,时间一长,阅读的意识就会在他的脑海里扎下根,成为自己自觉行为的一部分.所以,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家成为一个吸引孩子阅读的“阅读场”,是非常必要的.据笔者对一个中等发达水平的城市小学的353名十岁左右的孩子进行调查表明:有2.2%的家长只支持孩子读书,而自己却不读书,而他们的孩子同样不喜欢读书.据考察发现,这些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意志力就不及那些父母也喜欢阅读的孩子.2、平等交流,成为孩子的读书伙伴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对他来说,父母同他一起读图画书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每当在他身旁为他读书时,他就会感到亲切、愉快.这时,他会感到,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父母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共同读图画册时,父母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以此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对阅读图画书的兴趣.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同读一本书,然后和孩子就自己的感受或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充分肯定孩子的想法,并表现出对他的发现的赞赏.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且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拥抱”下,孩子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表达流畅了,慢慢地,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会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喜爱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必须要从自己做起,热爱读书,并用自己的良好行为诱导孩子,成为孩子的读书良伴.1、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人从呱呱坠地到鹤发如雪,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孩子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展自我成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在阅读中,他可以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或道理,认识到一些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观点,萌发一些令自己惊喜的想法.强烈的好奇心和天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需求.有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趋于形象、直观,他们更乐于阅读一些生动的、形象的、符合儿童思维的书籍.当人们把几种不同类型的书,如童话故事、科普书籍、历史故事、传记文学等放到不同年龄孩子的面前,他们大多数都能各取所需.因此,家长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判断孩子对于阅读的心理需求,在指导时做到方法科学、指导有效.2、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现在不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便为孩子指定了许多的作文书,供他们阅读,以提高作文水平;孩子如果不从,就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威逼利诱,采用没收其它的课外书籍等极端的手段.其实,这是一种急进功利的做法,难道孩子啃完了几本作文书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了吗?阅读,是一种需要投入情感的行为,会因为喜爱而投入,因为投入而感悟,因为感悟而内化.据对353名十岁左右的孩子的调查表明:64%的孩子乐于阅读故事、小说、任务传记类的书籍.而这种选择是符合他们的性格、爱好、心理特点,那些书籍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能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的书籍是他们最喜爱的,如我国作家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等系列作品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书.其次是描述奇人异事的书籍,孩子们也津津乐道,因为这些书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二、细心关注,帮助孩子挑选课外书籍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然而,我国每年的儿童读物出版数都在2万种以上,如何从中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是家长首先应该考虑的.1、关注书籍的思想性家长在选择书籍时,尤其要关注书籍的思想性.因为孩子思想的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还很弱,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读品德高尚的书就会让自己的思想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产生崇敬的心理,进而模仿书籍中人物的行为.有了这种思想上的“标杆”指示,孩子的行动自然就变得高尚和道德起来.那些含有高尚道德的书往往蕴涵着永远不变的真理,它能让孩子纯真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指导自己奔向道德的真理..2、选择书籍的原则性家长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摒弃教育意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从能“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这几个方面考虑所选择的作品.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把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定为以下几类:一是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二是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三是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四是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因此,要本着让孩子读那些内容精要的好书,如各个国家的童话故事、蕴涵道理的寓言故事、我国的四大名著等.。
读书不言迟,不读终身痴——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杂诗》。
陶渊明喜爱读书,这首诗就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这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一首读书诗中几句。
在这里,他指出在治学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躬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哲学家朱熹的的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
诗中以书喻“活水”,告诫人们“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才使其清澄明净,永不污浊。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生动形象。
“古人学问无遗为,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
在诗中,诗人一方面强调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一方面还特别强调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必须亲自动手去实践,这样才能学得深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予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迫。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一诗。
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在这首诗里,他不但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不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是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读书》诗。
这里,他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其实这就是他读书经验之谈。
“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一首劝学诗《书院》。
诗中提出勤奋读书如农夫耕地,耕耘多少收获多少。
“一个军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这是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的《怜愚诗》。
在这里,他忠告人们读书要专一,不要信马由缰,见异思迁。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读书诗。
专题03 《西游记》阅读指导《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概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西游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美国大百科全书》说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十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字流行于世。
【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1500-约-约1582158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小说家。
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射阳)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小说家。
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射阳存稿》四卷。
存稿》四卷。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
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
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整体感知】《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
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高级口译阅读篇主讲:陈绮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第一章高口阅读概况一高口阅读概况笔译考察:听力、阅读、翻译30分钟的阅读题目考核时间阅读分成两个部分:即Scection2和Scection5。
Scection2中有四篇文章,题型为选择题,共20道题目。
Scection5共有三篇文章,题型为简答题,共10道题目。
参考资料《英语高级口译全真试题集》二提高阅读六大准备工作1、词汇1)基础8000词参考资料:TOEFL词汇2)新闻词:back 支持hit 变得流行起来/上海新东方学校论坛阅读攻略版参考资料:《单挑》专业词topic: society, politics, law, economy & finance, ethics(bioethics,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terrorism, space research, arts and literature, entertainment, etc.infertility不育症embryo胚胎germline genetic manipulation种系基因控制IVF 试管受孕4) 时事词:annus horribilis大灾年、恐怖的年份adver game电玩游戏5)外来词:oolong,chic,avant-garde, zeitgeist2、句子结构: 长句短读3、文章的结构句子生来不平等关键是找到文章的主题和主线4、出题位置预测5、选项和题型分析Scection2常见题型:细节题:例子功能题词义句义理解题判断题推断题主旨题阅读题解题技巧:做笔记第二章真题分析一2002年3月section2 Questions 1~5(全真试题集P95)重点在于分析文章的主线和枝节信息第一段Helen Beasley says she did not set out to become a surrogate mother.Helen Beasley 文章开头出现的一个人物文章中人物的作用:1、文章的主角Leading role2、议论文中的Example3、被引用者的话 Quotation东西方新闻报道焦点不同:西方新闻更愿意暴露社会上尖锐、新奇、有争议的事件。
The 26-year-old legal secretary from Shrewsbury, England, a single mom with a 9-year old son, was thinking more about becoming a paid egg donor.egg donor. 卵子捐献者本句很具体,目的是为了说明第一句话。
When she bought her first computer and did some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the tales of childless couples she came across broke her heart, she says, and made her think of going one step further, as some 20, 000 surrogate moms do each year in the U.S. "本句也非常具体,也是对第一句话的说明和支持。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it, "she says, "the more I thought of happy endings."本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证明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主旨。
注意:英美一流报刊文章通常是倒三角结构,文章的前三分之一一定会表明文章主旨、核心、线索。
第二段Six-and-a-half months after her first surrogate pregnancy began, as twin babies kick inside her, Beasley could not be much farther from a happy ending.主句:Beasley could not be much farther from a happy ending 说明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件坏事情。
.She’s mired in a bitter legal battle with Charles Wheeler and Martha Berman, the San Francisco attorneys who found her classified ad on the Internet and flew her over last March for a trip to a fertility clinic.Mired 使……深陷泥潭本句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这些具体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都可以被忽视,我们只需明确主角陷入了官司中。
Pregnant with one more baby than Wheeler and Berman wanted, Beasley says, she has received only 1, 000 of the 20, 000 they originally agreed to pay her.本句中有很多数字,而数字往往是可以被忽略的。
The fate of the twins she’s carrying but does not want or have legal rights to will be decided by a California court, in one of the most bizarre surrogacy cases yet.Bizarre:奇怪文章的第二段把案子的背景信息告诉了大家。
第三段:Beasley acknowledges the Wheeler and Berman, who have refused to talk to the media, made it clear in their discussions that they wanted just one child.What’s more, notes Stanford law professor Deborah Rhode, "theirs was a very extensive contract.What’s more :更有甚者重要连接词及用法:Furthermore,moreover,that is,that is to say,i.e,also等递进连接词后面的信息更加重要Stanford law professor Deborah Rhode:文章中的头衔可以略看There were 50 clause providing for every contingency, "including the case of a multiple pregnancy, a real possibility given that three donor eggs fertilized by Wheeler’s sperm were implanted in Beasley’s womb.Contingency:可能性、偶然性Including的出现说明接下来的文字要列举一系列的内容,这些列举内容都是非常具体的,不太可能成为主题句,在口译阅读中可以略看。
The contract required Beasley to honor the couple’s decision about whether to have a selective reduction, the termination of one or more fetuses in a multiple pregnancy. Fetuses:胚胎Still, Beasley says, "I didn’t realize they would go so ballistic" over the idea of twins.Ballistic:勃然大怒第三段的主题在于What’s more引出的句子中,关键词extensive特别记录,第三段的很多内容与合同、官司有关。
第四段:Beasley claims she would have gone through with the selective reduction has Wheeler and Berman made the arrangements early in the pregnancy.But, as she tells it, there was a lengthy e-mail row between the two sides after Beasley returned to England:But关键转折词,异曲同工的词还有however, yet, nevertheless, nonetheless这些词后面的信息很重要Row在本篇文章的用法:2. The word "row" in the sentence "there was a lengthy e mail row between the two sides"(Para. 4) can be replaced by ________.(A) negotiation磋商(B) argument 争吵(C) communication交流(D) dialogue对话it was a petty affair in which each accused the other of going on vacation without warning, but it took weeks to mediate.By the time Wheeler and Berman booked Beasley’s flight to California for the reduction, it was week 13 of her pregnancy, she says.第四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文章中的两方人物有争执。
第五段At that stage, Beasley felt that terminating a fetus was wrong. Plus, the late date increased the risk that both fetuses would be lost in the procedure. Her high blood pressure was already complicating the pregnancy.At that stage:在那个阶段以上三句话,是在并列说明一个主题,内容很具体,可以略看Beasley claims that Wheeler and Berman’s lawyer, who declined to comment, presented her with two options: to terminate one fetus as requested or terminate both and still get paid.本句也是并列说明,可以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