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捉迷藏》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52.00 KB
- 文档页数:12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含反思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口语能力,欣赏散文诗《捉迷藏》的意境美,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色躲在××里”,并能进行仿编,感受颜色无处不在,体验与颜色共同游戏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语言《捉迷藏》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背景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游戏永远是他们最钟爱的活动。
捉迷藏这一游戏是幼儿经常会经历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对于这一游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恰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太阳与一群活泼可爱的颜色在捉迷藏这一活动,散文语言生动有趣机具儿童化,动感强烈易于表现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散文。
本活动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以游戏为主线贯窜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创设一个优美的环境,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体验中增长知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1、欣赏散文诗《捉迷藏》的意境美,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色躲在××里”,并能进行仿编。
2、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口语能力。
3、感受颜色无处不在,体验与颜色共同游戏的乐趣。
4、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散文无限美好的遐想意境。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欣赏散文诗《捉迷藏》的意境美,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色躲在××里”。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并能进行仿编句子。
活动准备1、立体画一幅(里面画有:蓝天、白云、太阳、树木、花、草);2、一面红旗、一把香蕉、一堆草丛、一朵浪花的图片;3、红、黄、蓝、绿的颜色宝宝若干个。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说一说:捉迷藏1、教师:你们玩过捉迷藏吗?你们是怎样玩的?2、幼儿举手发言,说说自己对捉迷藏游戏的认识。
中班语言:捉迷藏文档中班语言:捉迷藏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语文》教材第五册,第20课《捉迷藏》。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小动物们玩捉迷藏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学习词语“藏、找、出现”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词“藏、找、出现”,并能正确运用到句子中。
2.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词“藏、找、出现”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句子结构的掌握,能够用所学生词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动物图片、挂图等。
2. 学具: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PPT,展示小动物们玩捉迷藏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捉迷藏”这个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2. 生词学习: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生词“藏、找、出现”,并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3. 句子练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句子,如“小猫藏在桌子下,小狗找到小猫了。
”等,让学生模仿说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用所学生词造句。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用所学生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捉迷藏藏找出现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生词“藏、找、出现”造句。
答案:例如:小猫藏在桌子下,小狗找到小猫了。
2. 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用生词“藏、找、出现”描述画面。
答案:例如:我画了一只小狗,它藏在草丛里,小猫在找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课通过PPT、挂图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生词“藏、找、出现”,并通过小组讨论、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造句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句子结构的训练。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隐藏物品,用所学生词描述过程。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1.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篇1活动目标: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学习用“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创编,感受仿编诗歌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理解散文诗,感受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丰富的玩“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红、黄、绿、紫、橙颜色标记2、布置田野、花园、雪地、树林、大海等场景。
3、背景音乐。
重点:理解散文诗内容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难点:运用“躲在××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师: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的?师:捉迷藏的游戏真好玩,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也喜欢玩,太阳公公会和哪些颜色宝宝玩这个游戏呢?二、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内容(一)欣赏散文第一段。
1、我们一起来看看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们是怎么玩的呢?(播放ppt1—4)2、他们是怎么玩的?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感觉?请你试一试。
谁知道“太阳的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时候呀?(晚上)颜色宝宝们是怎么躲起来的?(理解词:静悄悄)为什么要“静悄悄”地躲起来呢?(二)欣赏散文第二段。
1、颜色宝宝们已经静悄悄地躲好了,你们知道他们都躲在哪里吗?(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讲述)2、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猜对了吗?(播放ppt5—8)3、颜色宝宝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学习用“躲在××里”的句式回答)4、为什么颜色要躲在××里?(三)欣赏散文第三段。
1、颜色宝宝们都藏得好好的,太阳公公会找到它们吗?(播放ppt9—10)2、是谁把太阳的手帕解开了?太阳公公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呢?(白天)3、师小结:晚上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到了白天什么都看见了,太阳公公一下子就把颜色宝宝们都找到了。
(四)完整欣赏散文诗。
1、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们玩捉迷藏真有趣,我们再来看一遍吧!2、这是一首散文诗,叫什么名字?你觉得散文中哪个地方最有趣?3、你们想不想也来说一遍?(幼儿跟随老师朗诵散文一遍)4、师小结:这首散文诗真好听,把太阳和黑夜说成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在和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还告诉了我们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真有趣。
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1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散文诗内容,体验散文诗所蕴涵的美感。
学习词:静悄悄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习用“__躲在__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重点:学习用“__躲在__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难点:引导幼儿细心倾听,体验散文诗所蕴涵的美感。
活动准备:1、太阳、颜色宝宝、黑色布条。
2、大副散文图片(根据散文诗的内容来设计)。
活动过程:一、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是怎么玩的?今天我带来一个朋友,它也很喜欢玩捉迷藏,是谁呢?(教师出示太阳图片)太阳公公也喜欢玩捉迷藏,那它喜欢和谁一起玩呢?你们听了就知道了。
二、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第一段,太阳公公和谁在玩捉迷藏呢?颜色们都怎么样躲起来的?(学习词:静悄悄)2、嘘,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颜色们都找到了。
(教师出示背景图)太阳把颜色们都找到了,你们有没有找到颜色宝宝们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的用语言表达)。
3、你找到了什么样的颜色宝宝,它躲在哪里?(句式训练:__躲在__里。
)4、颜色们都被你们找到了,现在我给这张图片编一首好听的散文诗给你们听,好吗?5、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散文。
黑夜用什么蒙住太阳的眼睛?太阳看不见了,那是什么时候?(夜晚)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又怎么做了?太阳睁开眼睛了又是什么时候?(白天)6、幼儿学念诗歌。
三、学习仿编散文诗。
1、想想这些颜色宝宝还可以躲到哪里去?(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帮助幼儿提炼诗句,可以适当出示图片)。
2、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颜色可以和太阳捉迷藏?他们可以躲到什么地方?3、幼儿与老师一起将创编的内容加到诗歌中,完整地朗诵一遍。
四、延伸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去教师外寻找各种颜色的景物来仿编散文诗。
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2目标1、感受诗歌中的有趣意境。
2、学习仿编诗句:__躲在__里。
幼儿园中班语言《散文诗——捉迷藏》说课稿散文诗《捉迷藏》是一篇适合幼儿园中班的语言教学篇目。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小朋友们在捉迷藏游戏中的欢乐时光,帮助孩子们培养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背景介绍《捉迷藏》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儿童游戏,在幼儿园中也是家喻户晓。
小朋友们通过藏在各个角落,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的方式来让其他人无法找到自己。
这种游戏能够让孩子们锻炼身体,找到自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体验成功带来的快感。
二、课文分析1.形式特点这篇散文诗属于散文体裁,但其写作手法采用了不少诗歌的技巧,如押韵、叠韵等诗歌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具有韵律感。
同时作者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内容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小朋友们在捉迷藏游戏中的欢乐时光来表达作者对于童年的怀念和热爱。
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包括小朋友们躲藏的方式、表情、声音等,使读者更好地体验到了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同时,作者还通过文章中的押韵、叠韵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学习目标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语言修辞和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2.表达能力:通过绘本阅读、口头表达、创意绘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们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文化素养:通过了解传统游戏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捉迷藏游戏场景的图片来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捉迷藏游戏,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讲师可以带领幼儿们一起朗读《捉迷藏》这篇文章,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文章的内容、语言修辞和情感表达,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表达与创作(30分钟)讲师可以通过欣赏绘本、创意绘画等活动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曾经游戏中的乐趣和体验。
幼儿园中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捉迷藏》含反思一、教学背景1. 适用年级:中班2.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增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 教学重点:通过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发展语言能力和观察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主动表达自己,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主题:捉迷藏2. 故事简介:一只小猴子和其他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大家都找到了藏身之处,小猴子却找不到大家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捉迷藏游戏道具(如布偶、帽子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讲述自己玩捉迷藏的经历,引导幼儿表达对游戏的喜爱。
2. 故事讲解:通过课件展示捉迷藏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故事中的捉迷藏游戏,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游戏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实际的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乐趣,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5. 总结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引导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2. 搜集幼儿在课堂上的发言,评价幼儿对捉迷藏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捉迷藏的故事,让家人参与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2.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其他区域(如户外活动区、角色扮演区等)设置捉迷藏相关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环境中体验游戏乐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课堂教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以及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
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表1.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评价2. 幼儿观察力评价3. 幼儿合作精神评价九、家长沟通1. 向家长介绍课堂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1活动目标: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对前期经验的回顾)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
(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
(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
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
(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游戏》中的《捉迷藏》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儿歌《捉迷藏》,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通过捉迷藏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地朗读儿歌《捉迷藏》,理解儿歌所表达的内容。
2. 培养幼儿对语言韵律的感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捉迷藏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儿歌《捉迷藏》,熟练地朗读和表演。
难点:理解儿歌的内涵,培养幼儿的语言韵律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儿歌《捉迷藏》的PPT,捉迷藏游戏道具。
学具:幼儿用书,《捉迷藏》儿歌歌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讲述一个捉迷藏的趣味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玩捉迷藏的经历,引导幼儿关注游戏中的语言交流。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播放PPT,展示儿歌《捉迷藏》,引导幼儿关注歌词内容。
(2)带领幼儿朗读儿歌,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的指导。
(3)分组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儿歌中的词汇。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捉迷藏》儿歌歌词卡片,请幼儿找出儿歌中的韵脚。
(2)带领幼儿进行朗读练习,注意韵律感的培养。
4. 捉迷藏游戏实践(1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2)分享游戏过程中的趣事,让幼儿体会语言在游戏中的重要性。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复述儿歌《捉迷藏》。
(2)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儿歌《捉迷藏》歌词2. 捉迷藏游戏规则3. 韵律感培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人表演儿歌《捉迷藏》,并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
答案:根据幼儿的表演和分享,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1活动目标:1.借助已有游戏经验,感受散文诗的情趣美。
2.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用诗中的句式回答问题。
3.通过玩游戏“颜色宝宝在哪里”,扩展散文诗的内容。
活动准备:1.太阳头饰、红、黄、蓝、绿、白色、粉红色、紫色、桔黄色卡片;2.大幅的散文图片(根据散文诗的内容来设计)。
活动过程:1.交流玩“捉迷藏”的经验,回味情趣。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们玩了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初步熟悉散文诗。
(1)师出示背景图、太阳和颜色宝宝: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们也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它们来到了哪里?你猜它们会怎么玩?(3)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4)提问:你觉得这首散文诗有趣吗?哪里最有趣?3.第二次欣赏散文诗,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1)师出示图片,边操作教具边朗诵散文诗。
(2)提问:①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了起来?太阳数数时,颜色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样去躲的?学习词:静悄悄②颜色们都躲到了哪里?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色彩的相互对应。
)③颜色们都躲好了,太阳找到他们了吗?黑夜解开手帕,太阳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4.师幼共同朗诵散文诗。
5.游戏:颜色宝宝在哪里?(1)师:太阳和颜色宝宝们玩得真开心,其他颜色宝宝也想来玩这个游戏,你们猜还有谁也想来?它会躲在哪里呢?(2)师扮演太阳,每个幼儿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颜色宝宝,帮它找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静悄悄地躲起来。
(3)师:和你的同伴说一说:×颜色躲在哪里?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2活动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幼儿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并能用完整的句式来表达。
2.通过理解故事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3.在活动中感受发现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教学PPT、视频“神奇的变色龙”活动过程:一、以游戏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好奇心1.体验捉迷藏的游戏玩法(1)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谁来说一说是怎么玩的?(2)小结:捉迷藏就是要有人躲起来,其他人蒙起眼睛找的。
中班语言优秀教案《捉迷藏》含反思中班语言优秀教案《捉迷藏》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熟悉各种颜色,以及自然界中与之对应的物体,欣赏散文诗歌,感受美丽的语言和美丽的意境,大胆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理解诗中“静静静”的意思,并学会“静静静”隐藏,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捉迷藏》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欣赏散文诗歌,感受美丽的语言和美丽的意境。
2.熟悉各种颜色,以及自然界中与之对应的物体。
3.大胆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理解诗中“静静静”的意思,并学会“静静静”隐藏。
4.尝试用已有的阅历,扩展散文诗的内容。
5.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活动重点1.欣赏诗歌,感受美丽的语言和美丽的意境。
2.大胆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理解诗中“静静静”的意思,并学会“静静静”隐藏。
活动难点尝试用已有的阅历,扩展散文诗的内容。
活动预备1.老师预备(1)活动课件。
(2)红、黄、蓝、白、绿标记多个。
(3)环境创设:用不同颜色的栅栏布置“红、黄、蓝、白、绿”五个区域。
2.幼儿预备让家长提前带幼儿郊游一次。
郊游的时候,提示幼儿观看四周事物的颜色。
活动过程(一)静听朗诵,进入情境老师配乐有感情轻轻朗诵诗歌,幼儿宁静倾听。
(二)初步欣赏,理解内容1.老师有感情朗诵,幼儿宁静地听。
2.提问:太阳和谁在捉迷藏?你还听到了什么?(幼儿说)3.师再次有感情朗诵,幼儿宁静听。
4.说说你觉得最感爱好的地方。
(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感爱好的地方。
)5.协作课件逐句欣赏、理解。
(重点理解:颜色都躲到哪里了。
)6.师幼合作,边做动作,边有感情朗诵。
(三)再次欣赏,理解“静静静”1.师配乐朗诵,幼儿欣赏。
2.提问:颜色们怎么躲的?(静静静)3.提问:什么时候“静静静”?(幼儿说)4.幼儿活动:学学颜色们“静静静”地躲起来。
(要求一点声音也没有。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1.红色除了躲在枫叶里,还会躲在哪里?蓝色除了躲在天空里,还会躲在哪里?(幼儿自由大胆说。